民生事业 投入资金8.2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58%。实施学区制改革,破解了择校、择师、大班额难题,为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探索出了新路径。实行“普职融通”办学模式,提供多样化成长平台。新建职业学校实训楼、实验小学校史馆和第二中学、第六小学东校区塑胶跑道,四嘉子中学、西峰山学校晋升为省级标准化先进学校。实施社区改造工程,完成12个社区升级改造任务,公益用房面积达1.56万平方米、平均1307平方米,是2011年的6倍,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称号。爱辉电视台、爱辉人民广播电台栏目改版升级,爱辉新媒体和政府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平台开通,政府门户网站连续获得中国政务网站优秀奖。启动了中心村标准化文体活动中心建设。全市第五届运动会上5人打破两项市田径记录,金牌、奖牌、团体总分三项第一。安置公益性岗位就业112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0%。完成了罕达汽中心卫生院周转房、精神病防治院和县级标准化医院总工程量的90%。新农合三级政府人均补助标准提高40元,参合率连续5年达到100%。村卫生室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第二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推进“先诊疗后结算”服务模式,累计垫付资金500余万元,惠及千余名群众。免费发放出生缺陷干预制剂1800份,历史拖欠独生子女奖励还欠全部完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补助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25%、50%。优抚对象抚恤、定补提高20%,农村“三属”补助提高40%,城市低保标准提高17.2%,农村低保标准提高23.8%,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增长15%,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住房提租补贴提高到6%。与市级同步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津补贴,人均增长207元。将1700名林场职工医疗、生育、工伤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五保供养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中心敬老院荣获“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设立惠民果蔬商店4家,市场价格保持平稳运行。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建设农村公路和专用公路7条、桥梁3座、涵洞20道。创新保洁市场运作模式,街道社区卫生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开展卫生城创建,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技术评估组验收,城市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孙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