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黑龙江政协报》
第二节 《黑龙江政协报》
《黑龙江政协报》于1986年1月15日创刊,到1988年5月共出版56期。
一、发行
为保证发行工作的顺利进行,组建了一支发行员队伍,全省有发行员115名,基本上形成了全省性发行网络,具体情况是:一至六期,每期印数为15000份,全部免费赠阅;从第七期开始,实行收费订阅,每张报定价五分钱,1986年共订阅12500份;但对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委员和省直机关及省内外有关部门继续实行赠阅,对少数县、区政协因有实际困难而没有订报的,也全部赠阅,共赠阅3000份;1987年2月份开始,报纸由原来编辑部发行到市、县(区)政协,改成由邮局代发,直接发到各级政协委员手中。从而解除了市、县(区)政协第二次发行报纸的负担,并减少了他们发行费用,按当时的发行办法,各基层政协只付发行费的五分之三(每份三角),其余由省政协负担。
1990年11月7日,准备复刊的《黑龙江政协报》召开第一次通讯干事会议,全省各市、地政协通讯干事及编辑部人员共19人参加了会议。省政协办公厅副主任、《黑龙江政协报》编委会副主任吴志刚在会议开始时讲了话;省政协秘书长、《黑龙江政协报》编委会副主任关士勋在会议结束时作了小结。省政协主席王钊看望了与会人员,就《黑龙江政协报》的办报方针、编辑思想、报纸特色及编辑人员的素质、通讯员队伍建设问题发表了讲话。
二、编委会议
1990年12月7日,《黑龙江政协报》第一次编委会议在省政协召开。省政协副主席、编委会主任黄枫,省政协秘书长、编委会副主任关士勋,编委会副主任省委统战部副部长谭方之、宣传部副部长于书林、省政协办公厅副主任吴志刚,编委李寿山、靳国君、祝平、邓先诚、沈根荣、王治田、蒋兰君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关士勋主持,听取了《黑龙江政协报》总编辑蒋兰君关于复刊筹备工作的汇报和对编辑方案的说明,会议原则通过了《黑龙江政协报》编辑方案。黄枫在会议结束时讲了话。
会议认为,《黑龙江政协报》的复刊,是全省政协统战系统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省各级政协委员、各界爱国人士的共同心愿,因此,复刊后的《黑龙江政协报》一定要努力办好。编委们就如何办好《黑龙江政协报》谈了一些意见,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把握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二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即:统战特色、小报特色、龙江特色,要防止简报化、刊物化,要下功夫办好重要栏目;三要面向基层,面向社会,在可读性上下功夫;四要走群众路线,大家办报,动员依靠政协委员、各界人士,同心协力,办出一张发表真知灼见的、高品位的报纸;五要努力突出报纸的议政性,从政协的职能出发,积极参与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充分反映各级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意见以及积极的批评建议,使报纸成为政协委员及各界人士与党政领导部门密切联系的纽带;六要遵守报纸新闻性的原则,不发或少发大块的会议报道及领导讲话、工作报告,新闻要短小简明,要重视图片新闻,使报纸图文并茂。
会议指出,《黑龙江政协报》是为全省各级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服务的报纸,因此,必须做好报纸发行工作,力求做到每个政协委员、各党派成员人手一份,不断扩大报纸的影响。同时,要重视报纸广告,增加经费来源。
与会人员一致表示,今后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支持政协报,为办好政协报做出自己的贡献。
1991年4月23日,《黑龙江政协报》编委会第二次会议在省政协召开。会议由省政协副主席、编委会主任黄枫主持,编委会副主任关士勋、于书林、吴志刚,编委李寿山、祝平、邓先诚、洪伯铿、朱元成、沈根荣、蒋兰君出席会议,省新闻出版局报纸处、黑龙江日报社印刷厂有关人员应邀到会。
会议听取了《黑龙江政协报》复刊以来工作情况的汇报,讨论并原则通过了《黑龙江政协报社1991年工作要点》。
会议认为,《黑龙江政协报》复刊以后,出版的12期报纸,初步体现了省政协党组、编委会对报纸的要求,开始形成自身的风格特色。其中发表的议政意见、质量较高的文艺作品和有价值的文史资料等,受到了有关方面的注意和读者的欢迎,发行量有所增加。编委们对编辑部复刊以来的工作是满意的,对编辑部编采人员的努力给予肯定,认为报纸工作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应当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会议对进一步办好《黑龙江政协报》提出了如下意见:第一,要进一步拓宽报道面,向统一战线十大方面延伸,特别要体现中共中央十四号文件精神,更好地为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及其成员以及各界人士提供参政议政的讲坛。第二,注意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找准角度,选好题目,进行深层次或连续性报道。第三,要加强对基层政协工作的指导,注意针对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讨论。第四,在版式上要力求生动活泼引人注目,在标题制作和排版上,力求形成宣传的气势,重要的内容要注意加以突出,引起读者的注意。第五,应以省政协办公厅的名义下发关于做好发行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扩大发行量。同时,要向党政机关主要领导、各新闻单位、社会名流赠阅本报,以进一步扩大影响。第六,目前,办报经费缺口太大,除进一步开展广告经营外,应继续向省财政厅申请增拨办报经费。第七,根据读者要求,报纸缩短周期、扩大版面问题应提上日程,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