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文景点 一、奥里米古城遗址 奥里米古城遗址坐落在绥滨县敖来河畔。奥里米城是辽代五国城之一,系女真族在松花江下游所建立的五大城市中的重要城镇,也是辽金时代北方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城域。奥里米古城,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城墙均为夯土筑造。北城墙北段保存完整,长912米,有雉堞(马面)18个;东城墙东段342米,残存雉堞7个;西城墙南段与南城墙大部分被敖来河水吞噬;南城墙东段尚存残垣,长72米,城角均呈圆弧形,以北、东南城测算全城周长3224米。城内地表起伏,陶瓷残片遍布,俯首可拾。城西北部还曾挖掘出金代墓群,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
二、太平沟古镇 太平沟古镇位于萝北县城西北部85公里处。中国历史上的“观嘟金潮”(观音山—嘟噜河)源于此。清朝同治年间,清政府把镇压太平天国所俘虏的太平军发配到这里淘金,太平沟由此得名。相传,太平军在太平沟所采的黄金全部被慈禧太后用做胭脂费挥霍,这里又称慈禧太后胭脂沟。1889年清政府设立观音山督办衙门管理采金,当时“观嘟金潮”和太平沟闻名遐迩,太平沟镇人口逾两万,市井繁华号称十里长街。城门是一座典型的清代风格建筑,门上匾额正面大书“东方金城”,背书“兴东要塞”八个大字。镇中心的牌坊金碧辉煌,上有“近悦远来,怀德畏威”八个大字。2000年,当地政府在太平沟西侧建造了一座慈禧太后行宫,一座展示黄金开采科学知识的仿真采金船建筑,还修建了胭脂湖并在太平沟下游开发了约1公里长的漂流河段,将此处开发为清代黄金文化旅游地。
 |
慈禧太后行宫 |
区域内还有兴东道台府、鱼王庙、程公德政碑、八仙阁、抗倭石。兴东道台府位于太平沟古镇的兴东村境内。当时清政府为了抵御外敌侵扰,不断加强边境防务,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2月经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奏准,修建了道台衙署,被称为兴东道台府;鱼王庙是在第二次雅克萨战役中,清军断粮之时恰逢黑龙江内一批大马哈鱼洄游产卵,清军捕鱼而食得以继续战斗,从而打败了沙俄侵略军。为了纪念这次战役的胜利,当地人民建起了这座鱼王庙;程公德政碑位于太平沟兴东村的兴东道台府景区内,是萝北县人民为纪念时任知县程九恩的功德而设立的。碑身高2.45米,碑体由花岗岩雕琢而成。碑首镌刻着旧民国早期国旗,即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旗,象征中国是一个以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国旗两面交叉,是黑龙江省内罕见的碑首雕刻;八仙阁在太平沟景区的观音山上,原为淘金鼎盛时期人们祈福求财的一座古老道观,后来被八仙过海的历史传说所渲染而改称“八仙阁”;抗倭石(省级保护文物)是太平沟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它是太平沟爱国人士王明显,得知“九一八”事变消息后,看到大片国土沦丧,心里万分悲痛,国家仇、民族恨,令他夜不能寐。当晚,他手提马灯来到江滩,在一块最大的石头上用钢凿刻下“此石可烂、倭匪之仇不可忘、九一八”十四个字,以此警示后人莫忘国耻。
三、鹤岗北普陀寺 位于鹤岗市南郊的鹿林山上。鹿林山,籍北普陀寺之名而俗称北普陀山。北普陀寺居山中部,为中国东南西北中五方普陀中的北方普陀寺。该寺与山东部的三宝寺相邻,两寺建筑气势恢宏,古色古香。山顶部立有30米高的大佛像和17米高的观音塑像。2000年辟建成北普陀山文化风景区。
四、鹤岗煤炭矿井展览馆 位于鹤岗市兴山区。建于2000年,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展馆分地上展厅和地下煤炭开采展示两部分。不仅系统展示了煤炭的形成过程、开采方式的演进及以最早建立东北第一矿和新中国第一对现代化竖井为标志的鹤岗地区煤炭开采发展历史,而且还可以让参观者在绝对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深入到矿井场子面上游览一番,亲身感受井下采煤环境和体验矿工的辛苦劳作。
 |
煤炭展览馆地下展厅 |
五、鹤岗矿史馆 鹤岗矿史馆位于鹤岗市东山区新一街。鹤岗矿史馆记录着鹤岗煤矿从1914年发现煤田至今90余年的沧桑巨变,展现了以开发、苦难、斗争、建设、发展、改革为脉络的厚重历史。矿史馆分为主展厅、东侧厅、西侧厅三大单元。主展厅依时间顺序分为“早期开发、日伪统治、建局初期、建设发展、改革奋进”五大部分。史料翔实丰富,展品生动形象。
 |
矿史馆展厅 |
六、东北电影制片厂展览馆 东北电影制片厂展览馆位于鹤岗市原东北电影制片厂(今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旧址。伪满时期为日本满洲映画株式会社,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为东北电影公司,1946年6月1日,由长春市迁至鹤岗,同年10月1日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4月迁回长春,1955年2月正式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电影制片厂,堪称“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著名电影工作者袁牧之、吴印咸、陈波儿、田方、钟敬之、钱筱璋、许珂、成荫、吴祖光等都是当时东影厂的奠基者;浦克、凌元、梁音、方化、陈强、张平、于洋、欧阳儒秋等众多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都是在东影厂成长、走上银幕并创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
 |
长春电影制片厂旧址——东北电影制片厂展览馆 |
东北电影制片厂展览馆于2000年正式开馆,主要展示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初创历史过程及取得的光辉业绩,并附有历史影片展映、拟音播放等活动,使观众在了解新中国电影历史的同时,亲身体验参与电影的乐趣。
七、丁玲纪念馆 丁玲,1904年10月12日生,湖南临澧人。现代女作家、散文家。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1930年5月,丁玲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奔赴陕北,历任“中国文艺协会”主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席等。
新中国建立后,先后任《文艺报》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后改称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所长、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长、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和《人民文学》主编,以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妇联理事、中国文联委员和党组副书记、全国人大代表等。繁忙工作之余,她写出了大量散文和小说,并扶植了许多文学新人。1955年和1957年,曾被错划为“反党小集团”、右派分子,下放到黑龙江垦区劳动12年,“文化大革命”中又被关进监狱5年。粉碎“四人帮”后,丁玲的冤案逐步得到平反。1986年3月4日,丁玲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丁玲纪念馆位于鹤岗市境内普阳农场。著名作家丁玲1957年被打成右派后,曾与丈夫陈明一起下放到普阳农场。在农场劳动期间,与农场职工同甘共苦,屯垦戍边,结下了深厚感情。丁玲逝世后。为了表达对丁玲的怀念与崇敬,1991年7月,该农场在场部中心活动室建成面积为500平方米的《丁玲纪念馆》。
 |
著名作家丁玲塑像 |
纪念馆展厅分为“前言”“早年的丁玲”“奔向陕北”“在抗日战争中”“新中国建立前后”“严峻的考验”“复出文坛”“晚年外事活动”“重访北大荒”“家庭亲人”“丁玲不死”等部分。陈列着100多幅图片、手迹和出版物,展示了丁玲的生平事迹。其中有延安年代身穿戎装的丁玲、毛泽东赠《临江仙·给丁玲同志》一首词的手书影印件、1959年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丁玲与何香凝、宋庆玲等合影、丁玲在莫斯科高尔基文学院、丁玲在北大荒时的工作生活留影等历史珍贵照片。以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杜晚香》等60多本丁玲著作、创办的刊物及丁玲学术研究论著等等。
丁玲纪念馆筹建和开馆以来,著名作家魏巍、白刃、柯蓝、康濯、漫画家华君武及“中国丁玲研究会”“丁玲基金会”“鲁迅文学院”、丁玲故乡湖南省的一些社团机关负责人曾先后前来参观并题词留念,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也长年不断。丁玲纪念馆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八、“狼窝”二战展览馆 “狼窝”二战展览馆位于鹤岗市向阳区。2000年建成开放,建筑面积960平方米。纪念馆以大量的史料和实物,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侵华日军为实施所谓“东方马其诺防线”计划,在鹤岗地区沿中苏边境线修筑地下军事设施的罪证,以及鹤岗人民和全中国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历程。“狼窝”系当地人们对当年日军修筑的地下军事工程的蔑称,也是对侵华日军在地下军事设施完工后,将役用的中国劳工全部杀害并抛尸荒野、被狼群所争食的这一灭绝人性罪行的形象揭露。该纪念馆已成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九、东山万人坑遗址 东山万人坑遗址位于鹤岗市新一矿东700米处。长约40米、宽30米、深7米。1937年,伪满洲炭业株式会社控制了鹤岗煤矿,强迫中国劳工野蛮开采。由于矿井中没有安全和保护设施,致使经常发生“冒顶”“塌方”和瓦斯爆炸等恶性事故,造成大批矿工死亡。矿工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住潮湿、阴暗、拥挤的大工棚,吃橡子面、发霉玉米面、冻土豆、豆腐渣,穿更生布、麻袋片、水泥袋子衣服,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以上,有病得不到治疗,病饿死亡者不断。1939年,修建鹤岗南一东线铁路,由天津招来600多工人,工程未完即有500多人死亡。1942年,煤矿二坑由黄河边上招来1000多名青年工人,幸存者仅有90多人。1943年,南山三坑发生瓦斯爆炸,为保住矿井,日本人下令堵死井口,井下94名工人全部遇难。这些死难者的遗体都被抛进万人坑中。
 |
赵尚志殉难地石碑 |
东山万人坑遗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重要罪证。1968年,当地人民政府在这里建起了“万人坑”阶级教育展览馆;198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十、赵尚志殉难地 赵尚志殉难地位于鹤岗市鹤北林业局西梧桐林场西北约30公里的深山中(原梧桐河金矿局所在地),距宝泉岭农场场部80余公里。
赵尚志,1908年生,辽宁省朝阳县人。1925年在哈尔滨读书时参加革命活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入黄埔军校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历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兼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委会主席等职。1942年2月12日,率小部队袭击鹤立县梧桐河伪警察分驻所时,负伤被俘,壮烈殉国,时年34岁。
1984年8月15日,共青团宝泉岭农管局委员会在赵尚志殉难地建立了“赵尚志将军遇难之地”花岗岩石碑(石碑为高1米、宽0.7米的天然石头),为后人缅怀赵尚志烈士树立了永久性的标志。
十一、尚志公园 尚志公园位于鹤岗市宝泉岭农垦城区北部山上,距鹤岗市区23公里。建于1987年,占地面积123万平方米,其中水面占38万平方米。公园大门为中西合璧建筑,“尚志公园”四个大字由抗联老战士、原黑龙江省省长陈雷亲笔书写。大门通往山顶有14个平台和133级中山陵式踏步台阶,赵尚志将军烈士纪念馆、纪念碑坐落在山顶的苍松翠柏中。园内还建有垦区600万亩人工造林纪念碑、文化广场、游乐园、儿童乐园、百花园、水中园、月亮湖、湖心岛等游乐区。
 |
鹤岗市宝泉岭尚志公园 |
赵尚志将军纪念馆,1988年5月4日落成,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平顶式建筑。纪念馆内由大厅和展厅两部分组成。大厅正面以“碧山黑水洒热血,耿耿丹青照后人。民族英雄正气千秋”的牌匾烘托着赵尚志将军的塑像。展厅内,分“赵尚志青少年时期”“赵尚志早期革命活动”“赵尚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壮烈殉国”和“永久的怀念”几个部分,用框架式的展柜陈列70张像(图)片,10余份抗联文件、文稿,10余件抗联使用过的枪炮、手雷、鞋、碗等实物,辅以文字说明,再现了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斗争情境,展示了民族英雄赵尚志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奋斗终生的光辉业绩。纪念馆正面相对一高8米的赵尚志烈士纪念碑,碑座上镌刻着纪念碑碑文。这里已成为对青少年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十二、黑龙江省共青农场 黑龙江省共青农场位于黑龙江和松花江的冲积平原上。东邻萝北县,西望鹤岗市,距鹤岗市60公里。1951年,杨华等一大批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哈尔滨有志青年响应团中央号召来到这里开荒立业,建设家园。经过50余年几代人艰苦奋斗,共青农场已发展成为一座拥有2万人的农垦新城。农场现拥有耕地面积44万亩,林地7.4万亩,水面3.3万亩。年产小麦、大豆、玉米、水稻13万吨,红小豆、芸豆等杂粮近万吨。此外,以“两牛一猪”为主的畜牧业经济也很发达。农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距对俄贸易名山口岸和铁路货运站都在30公里以内。共青农场现在已成为鹤岗市著名的农业旅游观光点。
十三、天水湖公园 天水湖公园位于鹤岗市工农区北部,是人工湖公园。1956年始建,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积17万平方米。曾名湖滨公园、水上公园、劳动湖公园、鹤翔公园,2000年改为现名。经多次规划和建设,现园内建有广场、露天舞台、黑龙江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园、水上乐园、浴场、民俗婚庆礼堂、欧式婚礼教堂、月下老人雕塑、洗心亭(池)等,是一处集水上娱乐、婚庆活动和领略黑龙江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于一体的城市公园。冬令时节,公园内还举办冰灯雪雕展览、修建雪道冰梯和冰场,使这里成为市民冬季活动的冰雪乐园。公园内的黑龙江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园,建于2000年,是一处集中展现黑龙江省内主要少数民族民俗和风土人情文化的园地,共设有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10个风情园。来这里游览,不仅可观赏上述各少数民族独特的居住、服饰、饮食、婚俗、节庆及游牧、渔猎等生活和生产习俗,还可欣赏他们各具特色的传统歌舞、体育等娱乐活动和品尝各种风味小吃。
 |
天水湖公园游泳池 |
十四、鹤岗新世纪广场 位于鹤岗市中心,面积1万多平方米,1998年7月建成,是市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城市观光游览景点之一。广场设直径28米的特大型喷泉,池内建有由8根白钢柱和一颗由2000根白钢管结构的直径10米、高15.8米白钢透体球组成的“世纪明珠”景观,其寓意为在新世纪两县六区托起鹤岗市这颗北国明珠。广场内还建有礼花灯和雕塑群。夜晚,大型喷泉和“世纪明珠”在礼花灯和彩色旋转灯光的辉映下,五彩缤纷,蔚为壮观。
 |
鹤岗新世纪广场 |
十五、鹤岗振兴广场 位于鹤岗市政府、矿务局处所地向阳区内。该广场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长200米、宽100米,分为“动区”与“静区”。“动区”辟有老年活动区、青少年活动区、幼儿活动区;“静区”辟有阅览区、纳凉区。广场东侧建有巨型假山、大型水幕电影、旱地喷泉等景观,假山的北、南、东侧密植树木、花草。广场中心设观赏台,游人可坐在观赏台观看水幕电影、文化演出等活动。广场西侧大片速生林中的林荫广场,是游人纳凉与休闲之处,也是中老年人晨练的场所。广场根据功能区的划分,合理配置了灯饰亮化设计,营造出了亮丽和谐、明暗有序的夜间景观,展现了北方煤城鹤岗地域的文化特色。
十六、中俄世代友好广场 位于萝北县名山镇黑龙江畔。由鹤岗市人民集资30万元修建,2002年5月16日奠基,10月9日正式落成,广场东西长180米,南北长160米,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它于对岸俄罗斯阿穆尔捷特的一座广场规格、造型完全一致,而且处在同一地理纬度线上,合称姊妹广场,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边境姊妹广场。广场中央的塑像为两名手托太阳的中俄男女青年,寓意中俄人民世代友好、亲密无间、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是中俄人民友谊、合作、进步的象征,体现着中俄世代友好的愿望和对和平的向往。
十七、松鹤西湖滑雪场 松鹤西湖滑雪场位于鹤岗市松鹤西湖公园的笃斯山。2003年12月5日正式营业,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有各长500米和300米的两条滑雪道,雪道坡度为15~17度,拖牵两条,造雪机、雪地摩托各1台,雪具400副,雪服200套。设有滑雪、雪圈、雪橇、雪地摩托等雪上娱乐项目。山下湖上还设有滑冰、冰滑梯、冰上保龄球、狗拉雪橇等冰上娱乐项目。此外,滑雪场内还建有一个小动物狩猎场和可容纳200人同时就餐的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