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人文景点

第二节 人文景点


  一、漠河老金沟

  漠河老金沟位于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县。原名老沟,为额木尔河支流,长14公里,以盛产黄金而闻名于世。清光绪十四年(1888),清政府派吉林候补知府李金墉在此地创办漠河金厂,之后又相继开办了洛古河、奇乾河、洼希利、达义河、观音山等金厂。相传老沟开采的金子多被慈禧太后购胭脂花费,因此老沟又有胭脂沟之称。清光绪十六年(1890),李金墉病故,因在老金沟采金功绩卓著,经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光绪皇帝恩准,于漠河上道盘(今金沟林场所在地)为李金墉立祠堂一座,至民国末年被毁。1997年,漠河县旅游局在原遗址处,以原来的结构和方式对祠堂、胭脂亭等进行复建。现祠堂里设有李金墉牌位、生平介绍及当时采金所使用过的工具。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80年以来,漠河的黄金开采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在老沟金矿投资建设了100升中型机械化采金船两艘,明显提高了采金效率。1990年允许私人开采黄金后,漠河县引进湖南小型采金船来此采金。游客来这里可以参观采金船,观赏采金作业整个过程及体验手工采金的乐趣。


李金墉祠堂

  二、大兴安岭“5·6”森林火灾纪念馆

  大兴安岭“5·6”森林火灾纪念馆位于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县城。建于1987年,呈庭院式格局,主楼为中式二层建筑。馆内设有四个展室,共展出实物70件、图(照)片385幅,翔实介绍了1987年“5·6”森林大火的起因、造成损失、各方支援、恢复重建等方面的情况,以昭示后人吸取火灾教训,同时也展示了大兴安岭地区人民团结一心、英勇顽强、战胜火灾、重建家园的英雄气概,以及全国各地和世界人民对灾区积极支援的动人事迹。开馆以来,每年接待游览参观者数万人。该馆于2004年1月被评定为国家AA级旅游点。

  三、大兴安岭资源馆

  大兴安岭资源馆位于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世纪广场南侧。为我国最北一所集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专业性展馆,2004年8月建成,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布展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自然资源、生态景观、保护发展三个展厅,系统展示了我国寒温带林区丰富的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矿产等自然资源和人文风情景观。展示手段新颖,将科教性、趣味性、参与性完美结合,配备有语音讲解、电脑查询、多媒体演示系统及互动娱乐项目。该馆累计投资2500万元,接待参观者5万余人次。2005年12月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点。


大兴安岭资源馆展厅

  四、图强林业博物馆

  位于大兴安岭漠河县图强镇兴安一道街北侧150米处。2005年10月竣工开放,是全国唯一一家展示林业开发建设发展历程的博物馆。馆舍建筑面积1550平方米,布展面积1450平方米,由图强镇全景图展厅、四季景观展厅、实物展厅、图片展厅组成。采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和沙盘、图象、实物及模拟生产流程等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图强施业区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森林、野生动植物及旅游景观等自然资源,以及图强林区人民艰苦创业、开发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累累硕果。该博物馆已成为展示图强的重要窗口,免费向社会开放。

  五、鄂伦春民族村

  鄂伦春民族村位于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始建于1953年,常居鄂伦春族人口600人左右。村庄依山傍水,自然景色秀丽。境内的呼玛河、疙瘩干河、依沙溪河中生长着细鳞鱼、哲罗鱼等名贵冷水鱼;山中白桦树、落叶松等繁多树种的密林中生长着犴、鹿、獐、飞龙、松鸡等禽兽和黑木耳、蘑菇、猴头、灵芝等山珍。鄂伦春民族村已成为大兴安岭地区的一处民俗风情旅游点,每年的6月8日为篝火节。游人来这里既可观赏山水风光,还可体验鄂家生活习俗、民族风情,品尝手把肉、晒肉干、都柿酒等鄂家风味食品。


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篝火晚会

  六、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

  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位于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1953年建乡,现有鄂伦春族人口546人,仍保留有古老的民族习俗。乡里的鄂伦春民俗展厅内陈列着“白那查”(山神)等鄂族人崇拜的图腾,以及用桦皮制作的饭盒、针线盒、桦皮船和用狍皮缝制的衣服被褥等各种生活用品,并展现了以游猎为生的民族习俗。一些鄂族老大妈手工缝制的狍皮手套、皮衣、皮帽,上面刺绣着精致的花纹图案,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并争相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