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济效益 旅游经济效益,即旅游产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直接体现为旅游经营创汇、收入的增长水平。1986~2005年,全省国际旅游创汇、国内旅游收入均呈现出了持续增长且增幅明显加大的良好发展态势(表4—10)。
1986~2005年黑龙江省旅游收入统计表 表4—10
年份 | 外汇(万美元) | 人民币(亿元) | 总计(亿元人民币) | 1986 | 583.5 | —— | —— | 1987 | 725.5 | —— | —— | 1988 | 744.2 | —— | —— | 1989 | 527.4 | —— | —— | 1990 | 640.0 | —— | —— | 1991 | 900.0 | 10.21 | 10.96 | 1992 | 1350.0 | 12.25 | 13.37 | 1993 | 1315.6 | 14.70 | 15.79 | 1994 | 4800.0 | 17.64 | 21.62 | 1995 | 6062.0 | 36.30 | 41.33 | 1996 | 7837.0 | 48.34 | 54.84 | 1997 | 10452.4 | 66.58 | 75.26 | 1998 | 12092.9 | 76.23 | 86.27 | 1999 | 14788.0 | 100.73 | 113.00 | 2000 | 18905.0 | 121.20 | 136.89 | 2001 | 24990.0 | 158.26 | 179.00 | 2002 | 29717.3 | 179.23 | 203.90 | 2003 | 24364.4 | 202.10 | 222.32 | 2004 | 30214.7 | 225.20 | 250.28 | 2005 | 34043.0 | 252.00 | 280.26 | 说明:国内旅游统计始于1991年,外汇收入自1994年起为全口径数字
|
1986~2005年,全省国际旅游创汇累计达22.51亿美元、年均增长31.41%,国内旅游收入(从1991年起算)累计达1520.97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7.40%,为全省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特别是1996年以后,旅游业总收入在全省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明显扩大,1998年、2002年、2005年分别达到3.03%、5.23%、5.90%,初步形成了支柱产业规模,并成为黑龙江省新兴的经济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全省旅游业在实现自身经营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还通过旅游渠道牵线搭桥、招商引资为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例如1991~1995年,通过旅游渠道招商引资协议金额达21亿元美元、合同金额8亿美元,进行旅游项目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对亚布力滑雪度假区进行了大规模改(扩)建,改造和完善了竞技雪场及交通、邮电、通讯等各项服务设施,为黑龙江省成功举办1996年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做出了贡献;1996~2005年,省旅游部门积极为经贸牵线搭桥,累计为“中国·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组织客商17000余人,签订旅游协议合同150多亿元人民币;通过兴办多项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旅游节庆活动,不仅向国内外充分展现了黑龙江省旅游形象,而且为全省搭建了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拓展了黑龙江省与国内外经贸、文化、科技交流及招商引资的渠道;旅游产业的发展还明显带动了全省餐饮、商业、贸易、服务、交通运输、通讯和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生产销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2005年黑龙江省入境旅游者人均天消费构成统计资料显示,在当年人均天消费182.79美元中,各项构成(%)分别为:长途交通33.5、游览1.7、住宿13.0、餐饮12.7、购物22.5、娱乐7.1、邮电通讯4.2、市内交通1.2、其他服务4.1。此外,全省国内旅游的兴旺发展,也对引导国民消费、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