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社会效益

第二节 社会效益


  一、对外开放效益

  1988年,黑龙江省边境口岸城市黑河市与苏联边境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首次开通边境旅游,拉开了双方边境旅游的序幕,也为黑龙江省开启了对前苏联开放的大门。随着边境旅游的持续升温,黑龙江省开放的边境旅游口岸城市不断增多,至1994年已达18个,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格局。中俄(前苏联)边境旅游的开展,促进了黑龙江省的对外开放;黑龙江省对外开放的扩大,又推动了中俄(前苏联)边境旅游的蓬勃发展。边境游由“一日游”发展为“多日游”并由边境城市向各自内地延伸,俄罗斯也成为黑龙江省最大的国际客源市场。初步统计,1988~2005年,约有430余万俄罗斯(前苏联)及独联体国家的游客入境黑龙江省进行观光、疗养和购物旅游,边境旅游也带动了双方经贸往来。
  1986~2005年,黑龙江省共接待外国和港澳台地区旅游者6270618人次(其中外国人5568763人次、港澳同胞466184人次、台湾同胞225682人次、华侨9989人次),客源涉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60余个;1991~2005年,黑龙江省共接待国内旅游者33755.64万人次,其中半数多为外省人员,客源涵盖全国所有省(区、市);与此同时,本省愈来愈多的居民赴全国各地及出国(境)赴俄罗斯、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美等世界各国和中国港澳台地区旅游。在这些众多的国内外旅游人群中,既有以观光游览、探亲访友、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的游人,也有以商贸、投资、公务及文体科技交流等为主要活动的游人。这种黑龙江省有史以来范围广泛、规模宏大的国内外民众旅游往来活动,在为黑龙江省带来滚滚人流的同时,也为黑龙江省引来了源源不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资流,不仅为全省人民与国内外人民架起了友好往来的宏大桥梁,而且为黑龙江省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展了通道,对促进世界各国和全国各地人民加深对黑龙江省的了解和认识,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提高黑龙江省的知名度;开阔黑龙江省人民的视野、了解和认识外部世界;推动黑龙江省对外经济、文化、科技交流,提高对外开放的程度和水平等均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旅游业在促进全省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自身也获得了发展与进步,例如1997年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的省内第一家中外合资五星级酒店—新加坡大酒店落成,填补了全省高星级旅游涉外饭店的空白。至2005年,全省已有外商投资星级饭店3家、港澳台投资星级饭店3家,这些星级饭店的建成和运营不仅扩大了全省星级旅游饭店的规模,而且为全省旅游饭店业注入了现代化的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营模式,对提升全省旅游饭店业的整体经营水平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二、旅游城市效益

  1995年3月国家旅游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通知》之后,黑龙江省各级人民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认真按照国家旅游局的部署、要求,认真组织省内重点旅游城市开展了创建工作。省、市分别成立了由政府领导牵头、相关部门组成的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指导委员会和领导小组,制订了创建规划。在创建过程中,各参与创建活动的城市,坚持以提升城市旅游整体功能为核心,全面加强城市综合治理,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市容市貌、交通运输、食宿设施、购物服务、文化娱乐、社会治安以及精神文明等各方面均得到了明显改善和发展进步,有效地促进和带动了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例如哈尔滨市把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创建国家卫生城、文化名城、音乐名城、优秀环保城、国际经贸城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推进,带动了城市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彰显了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的魅力,并于1998年成功入选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庆市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中,弘扬“铁人”精神,以建设石油文化、湿地生态景观城为核心,在不断开发和完善旅游景区的同时,投资112亿元兴建了世纪大道、油田乐园,改造了铁人广场、石化园区,实施了城区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建设,使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整体发展水平有了明显提升,2000年进入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截至2005年,省内的哈尔滨(副省级市),牡丹江、伊春、大庆、齐齐哈尔四个地级市,阿城、绥芬河、铁力、虎林四个县级市相继进入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他们不仅是“旅游兴市”的杰出代表,而且对促进和带动全省的城市现代化发展及文明进步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三、工农业旅游效益

  2002年10月18日国家旅游局发布《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后,黑龙江省按照国家旅游局部署,在全省范围内普遍开展了创建农业、工业旅游示范点活动。到2005年末,已创建“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示范点”9家、“黑龙江省工业旅游示范点”4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9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4家。创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活动,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带动了农业旅游和工业旅游的蓬勃发展,而且推动了旅游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结合,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工农业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为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齐齐哈尔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其前身为第一重型机器厂,建成于1960年,1993年组建集团公司,是国家重要骨干企业,2003年、2004年相继被评定为“黑龙江省工业旅游示范点”和“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在创建工业旅游示范点过程中,他们以开展工业旅游为契机,充分发掘和利用自身资源,推出了游览厂区环境、职工生活服务及文化娱乐设施,参观水压机锻造厂亚洲最大的12500吨水压机、冶金电力装备制造厂各种先进机械和精良加工设备、重型装备制造厂大型产品及部件加工和装配流程等游览观赏项目,还成立了接待服务中心、制作了“厂史”宣传片、编排了游览线路、配备了导游和观览车等。独特的资源产品和良好的接待服务,吸引了大批的游览参观者接踵而至,年均接待游客达15万人以上、旅游收入达500万元之多。开展工业旅游,给“一重”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仅促进和带动了“一重”厂区生活生产环境的改善、职工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企业文化的传播和知名度的扩大,而且促进和带动了“一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劳动就业及工业经济新的增长门路的拓展。
  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兴十四村,初为1956年由山东省移民组建的村屯。经过几十年创业发展,逐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走上了文明富裕的“小康”之路。全村拥有林地面积1.07万亩、草原4000亩、耕地1.68万亩,奶牛场、机械运输公司、柠檬酸厂等村办企业,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田节水喷灌化、牧业专业化、生态林业化;还建有内设剧场、展览馆、图书馆的文化宫和设置微机室、图书室、实验室、卫生保健室的村办小学,以及水、电、热、电话、有线电视配套设施齐全的花园式村民别墅区等,基本实现了村民生活城市化。兴十四村由此也成为黑龙江省农业战线艰苦创业、持续发展的先进典型,曾先后荣获“奔小康先进标兵”“全国文明村”等称号。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活动,使该村由单纯的参观点转化为旅游点,成为省内重要的农业观光旅游目的地,仅2004年上半年就接待游客3.6万人、创收260万元,当年7月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通过开展农业旅游活动,不仅扩大了兴十四村在省内外的声誉,为兴十四村开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为兴十四村经济社会新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促进和带动了全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得到了提升,村内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村容村貌得到了改观,村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村里还通过旅游招商引资,引进万向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合股成立了黑龙江华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上市;引进北京绿丰科技发展公司合作扩大草粉饲料生产线;引进黑龙江国际工程公司合资改扩建了1万吨无水柠檬酸生产线,壮大了村办企业和经济规模。村办企业还先后招聘28名硕士、本科生,吸纳城市下岗职工300多人,为促进社会就业再就业做出了贡献。

  四、旅游带动就业效益

  旅行游览活动,包含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是一个综合性的消费过程。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在带动各相关行业经营发展的同时,也为全省第一、二产业调整的富余人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社会就业。根据国际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安置一个就业人员,就可以为社会相关部门(行业)带来6~7个就业机会。依此估算,1986~2005年间全省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由1万余人增至10万余人,由此所带来的社会相关部门(行业)就业机会约为60万~70万个。

  五、“兴地富民”效益

  黑龙江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为省内部分地区和居民,开辟了“兴地富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一些贫困地区和居民在旅游业日趋兴旺的影响、带动下,利用本地优势旅游资源,积极开发旅游景区(点)和旅游项目,依靠发展旅游业走上了富裕之路。例如宁安市渤海镇,原本是一个只有10万亩耕田、4万人口,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小镇。1997年初,渤海镇政府以“办好旅游、富民强镇”的新发展思路,组织带领群众进行旅游开发,主动聘请旅游部门、清华大学、延边大学的规划专家及本地研究朝、满民族风俗的知名学者,在详细勘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以本地旅游资源玄武湖为中心、古渤海文化为底蕴、北方民俗风情为特色、水车与茅屋为基本建设风格、参与性游乐项目为主体的“渤海风情园”开发建设规划。同时,镇政府还通过制订和实施“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和“三年内免收一切费用”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投资,共吸纳农民为主体的集资款1200万元。当年6月,渤海风情园建成开园,至年底已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1200万余元,实现了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收回成本,1998年被国家旅游局推荐为′98华夏城乡游全国旅游线百家景点之一。开园几年来,先后接待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省等地的考察团、参观团、旅游团3000多个。仅2003年就接待游客36万人次,旅游收入3000万元,占全镇农业总收入的27%,成为拉动渤海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又如,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1999年利用赫哲族特有的渔猎生产、生活习俗资源开发建起了“赫哲民族文化村”旅游景点,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人文景观和秀美的界江山水风光,吸引着中外游客纷至沓来,至2005年旅游收入户均达4万余元。旅游业给赫哲族乡经济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随着特色旅游项目的深度开发,赫哲族民间手工艺术得到进一步发掘及传承,鱼皮传统工艺除原始的缝制民族服装外,还开发出鱼皮贴画、鱼皮剪镂等新的艺术样式,并在全国获奖;手工制作的鱼皮荷包、手机套、手提包等实用工艺品投入了市场;赫哲艺人创作的鱼骨雕《神斧》《渔船》等精美艺术品被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作过专题介绍。发展旅游业使赫哲族人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渔猎生产方式,形成了以现代种植业为主、旅游业和商业为新增长点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新格局,走上了富裕之路。现在赫哲族乡的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45岁以下的文盲率已经下降到2%以下;人口比建国时增长了10倍,平均寿命延长了1倍多;过去出门靠摆渡,到县城得走四五个小时山路,如今投资1600多万元建成了旅游公路,乘车到县城只需40分钟;全村新建起了95栋砖木结构居民住宅,居民区水、电、路、绿地、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完备,电视机、电脑、收录机、电冰箱、洗衣机、电话机、手机等用品已普遍进入赫哲之家。昔日的穷乡僻壤已经变成了风景秀丽、环境整洁、充满现代气息的富裕乡村。
  省内类似宁安市渤海镇、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依靠发展旅游业“兴地富民”的地区,还有阿城市松峰山镇、平山试验林场、尚志市乌吉密镇、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绥芬河市、东宁县、宁安市镜泊湖瀑布村、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集贤县丰乐林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