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在约45.4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形式多样的地质奇观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地质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
  1986~2005年,全省地质工作者通过艰苦工作,对全省基础地质和矿产资源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充分运用先进地学理论、地学技术,在深化地矿体制改革、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1986~2005年,黑龙江省地质工作者发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传统精神,继续奋战在白山黑水之间,为急需的矿产资源扩储增量,为全省工业、农业、环境、国土规划整治等不同领域、不同部门提供了大量公益资料和多种多样服务,创造出崭新的骄人业绩。
  20年间,地矿队伍属地化,地勘单位企业化,地矿成果市场化,资源市场多元化,地矿管理法制化,地矿部门经历改革开放阵痛之后,迎来地矿事业新一轮大发展,跨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黑龙江省自1966年开始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正规填图,1986~1994年,完成1∶20万区域地质调查20幅,全省1∶20万区调工作基本完成,共完成山区、半山区89幅图,面积30.1万平方公里。1996~2005年完成4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面积56981平方公里。在重点成矿远景区带上,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35个图幅11550平方公里。随着全省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结束,《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黑龙江省区域矿产总结》《黑龙江省岩石地层》《黑龙江省主要成矿带矿床成矿系列》等相继完成,奠定了黑龙江省基础地质及成矿作用与规律的扎实基础。
  从1990年起,对侵入岩按谱系法建立单元、序列或超单元,从形成和演化机制上进行研究。采用“双重填图法”,以同位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等方法,研究火山岩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构造环境、岩浆演化及成矿作用。采用构造——地(岩)层——事件法建立变质岩填图单元。
  黑龙江省地层分布广泛而零星。除中上寒武统外,自新太古代到第四纪全新世的地层均有出现,以中生代、新生代地层最为发育。共有层位91个,建立地层单位240个;其中赋存有沉积、变质矿产的层位近50个,涉及地层单位100多个;其中有火山活动的地层层位22个,地层单位50个。经岩石地层清理后,新元古代到新近纪建议使用的地层单位群级17个,组级143个,段级2个。新太古代到早侏罗世期间划分出天山——兴安岭和兴凯湖——布列亚山两个地层大区(包括7个分区,19个小区),早侏罗世后全省处在滨太平洋域一个地层大区(包括10个分区)。最具特色的有小兴安岭西北部奥陶纪——早石炭世海相沉积;早中生代完达山造山带蛇绿岩和复理石沉积;侏罗纪——早白垩世佳木斯隆起以东的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缘沉积;大兴安岭陆内火山岩;晚白垩世——新近纪含油气杂色碎屑岩断坳陷沉积。
  黑龙江省岩浆活动划分为新太古代(麻山期)、古元古代(兴东期)、中元古代(晋宁期)、新元古代(张广才岭期)、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9个旋回,12个亚旋回。侵入岩石类型从超基性岩(各种橄榄岩、辉石岩、角闪石岩、蛇纹岩)到基性岩(各种辉长岩)到中性岩(辉石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玢岩)到花岗岩类(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碱性花岗岩)一应俱全。
  中、新生代火山岩,特色的有完达山超镁铁质火山岩和新生代富钾玄武岩,划分了火山活动带和火山喷发带,并作了详尽分期。
  将原麻山群和黑龙江群解体为麻山群麻粒岩相变质地质体、麻山群角闪岩相与黑龙江群角闪岩相变质地质体、黑龙江群绿片岩相构造地质体三部分。
  运用“多旋回”与板块构造学说相结合研究全省地质构造及演化历史。开展大型推覆构造——韧性剪切带的研究。古生代构造主要受古亚洲构造域控制,中、新代构造主要受滨(环)太平洋构造域控制,受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制约。
  黑龙江省境内留存至今的最古老地质遗迹可追溯到25亿年前的新太古代。在今天的鸡西市,早先形成的麻山群富含碳质、铝质、镁质的粘土和碳酸盐沉积,在地球深部热流和内动力作用下发生变质变形,成为坚硬陆壳。经过了20亿年漫漫岁月,元古代地壳不断增长,先后形成了黑龙江省东部“佳木斯地块”,中部“松嫩地块”和西部“额尔古纳地块”,局部赋存沉积变质铁矿、金矿,世界级的石墨矿、矽线石矿以及大宗的碳酸盐类等矿产资源。
  从距今5.43亿年起,地球进入到古生代,跨入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及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时期。黑龙江大地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南部大陆边缘活动带,地层中出现腕足类、三叶虫、笔石类、珊瑚、苔藓虫、纺锤虫等化石以及陆生古植物化石。西伯利亚板块俯冲,古亚洲洋封闭,大规模加里东期和华力西期岩浆活动和造山运动,板块发生拼合。形成嫩江县多宝山一带斑岩型铜、钼矿,使得黑龙江省中部逊克县——伊春市——延寿县一带火山沉积铅、锌矿形成及变质改造再造。
  距今2.5亿年起,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时期的中生代开始了。放射虫、牙形刺、双壳类、腹足类、菊石等化石及古植物化石,成为三叠纪的时代标记。东部板块拼接的巨大挤压力,在佳木斯与松嫩两个地块间形成印支晚期陆内造山,花岗岩随着地层褶皱回返形成山地地貌。又过了近1亿年,处在欧亚板块东部的黑龙江省全境卷入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库拉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继活动即燕山运动,在大兴安岭、嫩江等地形成一系列大规模北东向、北北东向为主的深大断裂带,沿断裂带和地块边缘,岩浆侵入或喷发,生成沸石、珍珠岩等众多的非金属矿产。经过多来源、多期次、多方式成矿作用,演变出以逊克翠宏山为代表的铁、铜、铅、锌、银、钨、钼等元素繁多的独具特色的一系列金属矿床,以及以嘉荫团结沟为代表的一批大、中型金矿床。与此同时,由于地幔上隆,地壳扩张伸展,在本省东部、西部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为全省鸡西、双鸭山、鹤岗、七台河煤炭资源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松嫩盆地则在以前零散分布的断陷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大型坳陷,沉积物最厚达6700米。赋存叶肢介、介形虫、昆虫、淡水双壳类、沟鞭藻类、被子植物等古生物化石。松嫩盆地中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陆相含油盆地。黑龙江岸边,松花江流域,多次发现形成于白垩纪末期的鸭嘴龙、霸王龙、甲龙、虚骨龙等化石。特别是嘉荫一带,成为研究中国北方晚白垩世古地理以及世界上解决中生界一新生界分界线的最具代表性、系统性、完整性的地质遗迹之一。
  从距今6500万年进入新生代到260万年前的新近纪,伴随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的拉伸开裂,三江、依(兰)舒(兰)、敦(化)密(山)及虎林等盆地频繁交替升降,形成煤炭、油页岩沉积;火山喷发形成铸石用、岩棉用、拉丝用玄武岩及其中红、蓝宝石和石榴石矿物巨晶。第四纪从更新世到全新世,由于区域性大断裂的继承性活动,一条平行黑龙江走向的北北西向火山喷发带异常活跃,从松岭区小古里河经嫩江科洛、五大连池、克东二克山、绥棱阁山、尚志高丽山再到牡丹江市镜泊湖,形成了独特的高钾火山岩带。在平原区,经过几次冰缘环境气候冷暖变化,黑龙江大地上湖泊趋于消亡,兴凯湖、杜尔伯特连环湖、齐齐哈尔扎龙、三江平原的洪河等形成湿地。

  


  黑龙江省是矿产资源大省。截至2005年底,已找到各类矿产132种,占全国已发现234种矿产的56.4%;已查明有储量矿产81种,占全国已查明223种矿产的36.3。查明储量的矿产按工业用途划分7大类,其中能源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地热、铀等5种;黑色金属矿产有铁、钛、钒3种;有色金属有铜、铅、锌、镁、镍、钴、钨、锡、铋、钼、锑等11种;贵金属矿产有金、银、铂、钯、铱、锇等6种;稀有、稀散元素矿产有钽、铍、镓、铟、铼、硒、镉、碲等8种;非金属矿产有石墨、水泥用大理岩、熔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矽线石、沸石、黄粘土、泥炭、铸石用玄武岩、饰面用花岗岩、耐火粘土、菱镁矿、硫铁矿、普通萤石、铸型用砂、伴生硫、化肥用蛇纹岩、砷、硼、磷等46种;水气矿产有地下水、矿泉水等2种。已发现尚未探明储量矿产52种。
  1986~2005年,铜矿产地增加9处,新增储量64.02万吨。金矿产地增加89处,新增储量226.77吨,其中古里库特大型砂金矿床22.30吨,提交古莲河砂金矿床、四平山和杜家河岩金矿床储量报告,全省地质找矿取得显著成果。煤矿产地增加134处,新增储量122.95亿吨,其中在缺煤的西部地区嫩江黑宝山煤田一五一煤矿区、大兴安岭十八站欧浦、漠河霍拉盆等煤田煤矿储量大幅增加,缓解了东煤西运局面。新增煤炭精查储量6亿多吨,黑河地区煤矿补勘,煤资源量3.9亿吨。石墨矿产地增加12处,新增储量4937.80万吨;矽线石矿产地增加5处,新增储量1000.80万吨;水泥用大理岩增加17处,新增储量39.27亿吨,探明煤、金、石墨、水泥用大理岩等储量接近或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探明储量的总和。新探明饰面石材矿产地24处,储量6127.66万立方米,填补黑龙江省饰面石材的空白。大庆主力油田深部油层和外围的勘探,为大庆油田高产稳产提供了重要保障。铜、铅、锌及非金属矿产提交部分成果报告和一定数量后备勘查矿产地。
  特别是自1996年起,在全省加大岩金和有色金属勘查力度,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提交岩金储量102.79吨,其中逊克东安特大型岩金矿储量超过50吨,嫩江争光、黑河三道弯子和鸡东四山林场等岩金矿共探明储量35吨以上,大兴安岭发现一处远景储量可观金矿床。鸡东五星地区找到中型以上的铂、钯多金属矿床,铁力鹿鸣地区找到一处大型钼矿床,大兴安岭地区有色金属找矿实现历史性突破,找到一处中到大型铅锌矿床,阿城发现具有前景的富铅锌矿床。发现54处贵金属和有色金属重要矿产地可供进一步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化信息、GPS野外卫星定位技术、遥感信息、矿石元素分析仪等的应用,促进了地质找矿工作。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探矿采用电子、数字化仪器及相应解释数据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数据处理精度。随着GPS动态测量技术的应用,卫星定位测距、数字化自动成图和信息存储普及,测量工作精度及工作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岩矿鉴定和样品测试分析,采用先进原子吸收光谱仪、ICP全谱直读发射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设备自动分析系统。电子计算机应用扩展,建立各种图件、报告、各类资料数据库,实现全光盘储存。先进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大大提高地质工作效率及勘查找矿效果。
  社会发展需要引导地质工作向矿产综合利用研究、地下热能的开发利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领域扩大。地震地质、地热地质等边际科学也应运而生。到1995年底全省平原地区1∶20万,北部及山区1∶50万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普查工作全面完成。编著出版《黑龙江第四纪地质与环境》《黑龙江省地下水》《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志》以及环境地质、水文地质等多种图件。水文地质勘查为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黑河、绥化7个城市和阿城区、安达、五常、林口等11个市县提交大、中型水源地23处,在五常市查明1处大型水源地,为哈尔滨周边城市供水提供后备基地。完成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中俄界河边境地区1∶50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项目。与吉林省地矿局合作完成1∶100万松花江流域松嫩平原及哈尔滨——长春经济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评价。完成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等29个市县地下水资源评价。完成全省1∶100万地质灾害调查、1∶50万环境地质调查、中俄界河塌岸地质灾害调查、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及绥化、五大连池等36个市县地下水资源评价等项目,为城市供水、保护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20年来,在查明全省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分布规律前提下,同时开展了环境地质工作。对全省地质灾害调查、分析和提出防治对策,农田供水、城市供水及地质环境评价,生态环境及其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蜕化等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为国土资源整治、工农业生产、城市和农村建设、地下水开发、环境保护和治理以及编制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基础资料。
  20年来,基本查明城市地下水污染、水质水位变化规律、成因;开展地质遗迹调查,提出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议;推进地质公园建设,推动地质旅游;医疗地质起步,矿产品应用于保健、疾病治疗、防治地方病等;基本查明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及其危害性,为防治地质灾害提供地质资料。
  对嫩江中、下游地方病缺水山区,初步查明赋水构造类型、规模及分布,圈出承压水盆地,为地方病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承揽城市建筑、公路、桥梁等各个领域的工程地质勘查、测绘、桩基施工等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1世纪以后,黑龙江省国土资源队伍在调查地质遗迹分布、类型、特征及评估潜在价值的基础上,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五大连池、镜泊湖被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伊春小兴安岭花岗岩石林、鸡西兴凯湖、嘉荫恐龙化石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宁安市火山口、铁力花岗岩石林、嘉荫茅兰沟、海林莲花湖、饶河碦尔碦玄武岩石林、宾县二龙山——长寿山、鹤岗兴安大峡谷、东宁洞庭峡谷、双鸭山七星峰等9处各具特色的地质遗迹被批准为省级地质公园。
  1986年起开展1∶20万区域重力测量和1∶20万区域化探测量,到2005年,1∶20万区域重力调查完成35个图幅12.42万平方公里,1∶20万区域化探测量完成64个图幅23.5万平方公里。同时在贵金属和有色金属成矿远景区和成矿区划带及其周围分别开展1∶5万区域水系沉积物测量和1∶5万重力测量。此外,完成了全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和全省生态环境遥感综合调查。

  


  黑龙江省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在1986~2005年跨入改革、开放、创新的发展时期,20年来经历了3个改革发展阶段。地质勘查工作以开辟地质市场为突破口,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营机制改革。以地质找矿为中心,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实施“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不断拓宽地质勘查服务领域。
  1986~1995年,地勘体制从产业结构和经营机制方面进入改革起步和发展阶段。以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起点,黑龙江省地质工作开始以改革计划体制为核心的运行机制改革。
  1996~1999年,地勘经济逐步实现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是以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矿产资源法》修改并实施为标志。
  2000~2005年,国土管理体制确立,地勘队伍实现属地化,地勘事业走向多领域蓬勃发展阶段。1999年国务院批准的《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将国务院原有关部门直接管理在黑龙江省的地勘队伍,统一划归黑龙江省,实行属地化管理。2000年,原省土地局、省地矿厅合并,组建了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从此,全省地勘事业步入加强依法行政和快速发展的轨道。
  黑龙江省矿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先进的找矿理论发展和找矿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必将为地质找矿突破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地质勘查和找矿工作,为经济建设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和储备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和方向。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地质服务领域不断扩展,以人为本,积极开展农业地质、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等诸多领域工作,使地质工作服务范围与本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矿业开发,地质服务领域扩大的集聚效应带来城市、农村的繁荣和发展,又对地质服务提出新的需求,进而将省内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种良性循环,必将为地勘业和矿业带来蓬勃发展的灿烂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