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物地层特征 主要依据《黑龙江省岩石地层》资料,补充、参考《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及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等地层古生物研究成果。
一、新元古界—下寒武统 1.张广才岭群新兴组产的疑源类微体古生物化石,划为3个组合:
(1)Bracholaminalia—TrachyspHaeridium组合,分布于海林市西南岔林场。时代为新元古代(青白口纪)。
(2)Laminarites—Retinarites组合,分布于海林市西南岔林场、尚志市榆林林场清沟子。时代为新元古代。
(3)ProtospHaeridium—Bavlenella组合,分布于海林市新兴林场、永安林场、双峰林场。时代为新元古代。
2.倭勒根群吉祥沟组产的疑源类微体古生物化石,划为:ProtospHaeridium—Bavlinella组合,分布于呼玛县倭勒根河流域及新林区大乌苏河流域。时代为新元古代—早寒武世。
3.兴隆群高力沟组产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划为:LopHospllaeridium—Estiastra—Micrhystridium组合,分布于呼玛县高力店—十四站一带。时代为早寒武世。
二、奥陶系 奥陶系腕足类化石,划分为8个组合带或组合,主要分布于伊勒呼里山东段,嫩江上游以东,嫩江县多宝山、黑河市罕达气等地,呼玛县五隆屯一带。
笔石类化石划分为5个组合带或组合。主要分布于嫩江上游以东,多宝山、罕达气、卧都河南、裸河两岸至纳金口子一带及呼玛县等地。
三叶虫化石建立了7个组合带或组合,分布于伊勒呼里山东段,嫩江上游以东,嫩江县多宝山、黑河市罕达气、呼玛等地。
奥陶纪动物群有3个发展阶段:早奥陶世是三叶虫、腕足类、笔石等;中奥陶世是三叶虫、腕足类、笔石、软体动物、牙形石、苔藓虫、珊瑚、海绵动物、棘皮动物等;晚奥陶世是床板珊瑚、苔藓虫、海林檎等,其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的多重划分对比见表1-4。
奥陶纪地层多重划分对比表 表1-4
岩石地层 单位 | 年代地层 单位 | 生物地层单位 | 腕足类 | 三叶虫 | 笔 石 | 爱辉组 | 阿什极 尔期 | I | ⑧Odoratus wangi—MagicostropHia hingganensis组合带 | | ⑤Onhograptus cf. truncatus组合 | 安 娘 娘 桥 组 | 裸 河 组 | 卡 拉 道 克 期 | U | M | ⑦ Dalmanella ulcat—Dedzetina feilongshanensis组合带 | ⑦ PHillipsinella—Whitting- tonia组合 | ④Dictyonema—Dendrograptus组合 | ⑥Hingganoleptaena nenjiangensis- Giraldibella humaensis组合带 | ⑥Encrinuroides( Humaen- crinuioides)组合 | 多宝 山组 | | L | ⑤ Leptellina sinica—Titambonites incertus组合 | ⑤ Remopleurides—Cerau- rinella组合 | 铜 山 组 | 兰代洛期 | ④ Famatinorthis luoheensis—Bran- dysia biconvexa组合 | ④ Trinodus—Eudolatites组 合 | ③Dicellograptus extans—Climac- ograptus putillus组合带 | 兰维恩期 | ③Diparelasma dongbeiensis组合带 | ③ Pliomerellus—Metopoli- chas组带 | ②PHyllograptus anna组合带 | 阿伦尼格期 | ②Productorthis americana组合带 | ②Pliomerops—ParaspHaer- exochus组合带 | ①Didymograptus cf. nanus组合带 | 黄斑脊 山组 | 特马道克期 | ①Finkelnburgia bellatula—Humael- la huangbanjiensis组合带 | ①Zoraspis—Anacheiruras- pis组合带 | |
|
三、志留系 志留系中腕足类化石划为4个组合。
1.Chonetoidea组合,分布于裸河流域和黑河市罕达气等地,产于黄花沟组。时代为早志留世兰德维里期。
2.Tuvaella rackovskii组合,分布于嫩江县卧都河、黑河市罕达气、呼玛县三卡等地,产于八十里小河组。时代为中志留世文罗克期。
3.Tuvaella rackovskii—T.gigantea组合,分布地同上,产于卧都河组下部。时代为晚志留世罗德洛期。
4.Tuvaella gigantea组合,分布地同上,产于卧都河组上部。时代为晚志留世普里多利期。
四、泥盆系 (一)腕足类化石 1.黑龙江省西部黑河市西古兰河、泥鳅河两岸及嫩江县关鸟河、卧都河等地的泥盆系中腕足类化石划为4个组合:
(1)Plectodonta mariae—Meristella aff.atoka组合,产于西古兰河组。时代为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
(2)Leptocoelia sinica组合,产于泥鳅河组下部。时代为早泥盆世布拉格期。
(3)CladiostropHia kondoi组合,产于泥鳅河组上部。时代为早泥盆世爱姆斯期。
(4)Acrospirifer dyadobomus组合,产于泥鳅河组上部。时代为早泥盆世爱姆斯期—中泥盆世爱菲尔期。
2.黑龙江省东部的泥盆系中腕足类化石划为3个组合:
(1)Coelospirella orientalis组合,分布于尚志市黑龙宫一带,产于黑龙宫组。时代为早泥盆世爱姆斯期。
(2)Acrospirifer dyadobomus组合,分布于伊春市五星镇、宏川等地,产于宏川组。时代为早泥盆世爱姆斯期晚期。
(3)Fimbrispirifer divaricatus—Euryspirifer grabaui组合,分布于密山市—宝清县地区,产于黑台组。时代为早泥盆世爱姆斯期至中泥盆世爱菲尔期。
(二)珊瑚化石 产于黑台组中下部的珊瑚化石,划为SulcorpHyllum—CystipHylloides组合,分布于密山市—宝清县地区。时代为早泥盆世爱姆斯期晚期—中泥盆世爱菲尔期。
(三)苔藓虫化石 产于黑台组苔藓虫化石,划为:Semicoscinium—Fenestella—Hemitrypa组合,分布于密山市—宝清县地区。时代为早泥盆世至中泥盆世。
(四)鱼化石 盾皮鱼类(Placoderms)化石群,分布于密山市、宝清县,产于黑台组下部。时代为早泥盆纪晚期。
(五)古孢子 黑台组上部产的古孢子,划为Dibolisporites—Apiculiretusispora—Grandispora—Biornatispora组合,分布于密山市—宝清县地区。时代为中泥盆世吉维特期。
(六)植物化石 产于福兴屯组的植物化石,划为:Taeniocrada decheniana—Protolepidodendron yanshouense组合,分布于延寿县马鞍山一带。时代为中泥盆世吉维特期。
五、石炭系 (一)腕足类化石 1.Hemiplethorhynchus—Pseudosyrinx组合,主要分布于密山市七里卡山一带,产于北兴组。时代为早石炭世杜内期。
2.Fusella—Syingothyris组合,主要分布于黑河市洪湖吐河沿岸,产于洪湖吐河组下部。时代为早石炭世杜内期。
3.Rotaia—Torynifer组合,主要分布于呼中区大西沟林场、新林区翠岗镇大诺木诺孔河左岸等地,产于红水泉组。时代为早石炭世维宪期。
(二)植物化石 1.Neuropteris—Angaridium—Zamiopteris组合,主要分布于尚志市杨木岗、阿城市二十五户北山、延寿县青龙山南山、宁安市尔站三林场、鸡东县西大翁北坡和密山—宝清地区,产于杨木岗组和珍子山组。时代为晚石炭世。
2.NepHropsis elegans—Noeggerathiopsis derzavinni组合,主要分布于鸡东县西大翁,产于杨木岗组。时代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
六、二叠系 (一)腕足类化石 1.Muirwoodia—Anidanthus组合,主要分布于东宁县老黑山镇亮子川、白刀子一带,产于亮子川组。时代为早二叠世。
2.Spiriferella—Yakovlevia—Anidanthus组合,主要分布于哈尔滨市阿城区玉泉、小岭、平山等地,产于土门岭组下部和玉泉灰岩中。时代为早二叠世早期。
3.Spiriferella—Yakovlevia—Anidanthus组合,主要分布于龙江县中和屯和嫩江县塔溪地区,产于哲斯组。时代为早二叠世早—中期。
4.Muirwoodia—Anidanthus组合,主要分布于小兴安岭东南部至张广才岭地区,产于土门岭组上部。时代为早二叠世晚期。
(二)珊瑚化石 1.Tachylasma—CalopHyllum组合,主要分布于鸡东县石灰窑、大营山及东宁县双桥子、老黑山地区的白刀山、浪东沟、亮子川等地,产于平阳镇组和庙岭组。时代为早二叠世。
2.Tachylasma—Calopllyllum组合,主要分布于哈尔滨市阿城区玉泉、交界屯、小岭、平山等地,产于玉泉灰岩。时代为早二叠世早期。
3.Monodiexodina—Parafusulina带,主要分布于龙江县中和屯,产于哲斯组。相当于该带上部。时代为早二叠世茅口期。
(三)(纺锤虫)化石 1.Monodiexodina—Parafusulina带,主要分布于龙江县中和屯,产于哲斯组下部。时代为早二叠世茅口期。
2.Yabeina带,主要分布于东宁县亮子川、白刀山—浪东沟一带,产于红叶桥火山岩夹灰岩凸镜体中。时代为早二叠世。
(四)双壳类化石 陆相双壳类化石,划为2个组合。
1.Palaeanodonta—Palaeomutela组合,主要分布于齐齐哈尔市华安地区、嫩江县沐河屯地区、五大连池市、黑河市、哈尔滨市阿城区等地,产于林西组上部。时代为晚二叠世。
2.Palaeomutela组合,主要分布于龙江县孙家坟、嫩江县三矿沟等地。时代为晚二叠世。
(五)植物化石 1.NepHropsis elegans—Noeggerathiopsis derzavinni组合,主要分布于小兴安岭东南部至张广才岭地区及密山市—宝清县地区,产于珍子山组、杨木岗组、土门岭组。时代为早二叠世。
2.Comia—Callipteris—Iniopteris组合,主要分布于龙江县老龙头、嫩江县塔溪、呼玛县兴隆、五大连池市(原德都县)花山、哈尔滨市阿城区胡家屯及伊春市、铁力市、密山市及东宁县等地,产于红山组、林西组下部。时代为晚二叠世。
七、中三叠统—下侏罗统 (一)放射虫 1.PseudostylospHaera—Triassocampe组合带(简称P—T组合带),主要分布于完达山地区、饶河县红旗岭农场北大坎北山等地,产于大佳河组。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至拉丁期。
2.Livarella—Canoptum组合带(简称L—C组合带),主要分布于饶河县红旗岭农场北大坎北山等地,产于大佳河组。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至瑞替期。
3.Bipedis—Palaeosaturnalis组合带(简称B—P组合带),主要分布于完达山地区、饶河县二联桥南山等地,产于大岭桥组。时代为晚三叠世瑞替期至早侏罗世。
(二)牙形刺 主要分布于完达山地区,产于大佳河组硅质岩、灰岩及大岭桥组硅质岩。时代为晚三叠世。
大佳河组划为4个化石带:
1.Epigondolella bidentata带(晚诺利期);
2.Epigondolella postera带(中诺利期晚期);
3.Epigondolella multidentata带(中诺利期早期);
4.Epigondolella abneptis带(早诺利期)。
(三)双壳类化石 1.产于南双鸭山组中的双壳类化石划为2个组合:
(1)Monotis(Entomonotis)组合;
(2)Otapiria—Oxytoma组合。
主要分布于虎林市方山林场后山等地。共生腕足类和腹足类化石等,属北极—太平洋生物区系。时代为晚三叠世中—晚诺利期。
2.产于大架山组和白鹤山组中的双壳类化石划为2个化石带:
(1)Otapiria顶峰带,主要分布于虎林市大架山—云山一带,产于大架山组下部。以Otapiria属种极大繁盛为特点。时代为早侏罗世。
(2)Propeamussium olenekense—Lima cf.parva—Nuculana(Jupiteria)acuminata(P—L—N)组合带,主要分布于虎林市大架山、小木河乡四平山东南,产于大架山组上部和白鹤山组下部。共生有腕足类、腹足类、珊瑚、菊石、海百合茎等化石。时代为早侏罗世。
(四)植物化石 Cycadocarpidium—Taeniopteris组合,主要分布于东宁县,产于罗圈站组。共16属23种。以松柏类和银杏类为主,次为带羊齿类。以Cycadocarpidium大量出现为主要特征。时代为晚三叠世。
八、中侏罗统—白垩系 (一)菊石 ArctocepHalites北极头菊石组合,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东部七虎林河、云山、龙爪沟、兴凯、裴德等地,产于凯北群大架山组、龙爪沟群七虎林河组、曙光组、东安镇组。时代为中侏罗世巴通期—卡洛期。
(二)双壳类化石 1.绥滨地区海相双壳类Buchia动物群划为4个化石带。
(1)Buchia concentrica带(组合带),主要分布于绥滨86-11、79-1钻孔690~762米。共生沟鞭藻等,共4层化石。时代为晚侏罗世早基末里期。
(2)Buchia tenuistriata带(顶峰带),主要分布于绥滨86-11孔600~642米。顶部共生菊石,共9层化石。时代为晚侏罗世晚基末里期。
(3)Buchia mosquensis—Buchia rugosa带(组合带),主要分布于绥滨86-11孔512~600米。共生菊石、沟鞭藻等,共8层化石。时代为晚侏罗世早—中提塘期。
(4)Buchia fischeriana带(Buchia russiensis—Buchia fischeriana组合带),主要分布于79-1孔441米。时代为晚侏罗世晚提塘期。
2.东安镇地区海相双壳类Buchia动物群划为4个化石带。产于东安镇组。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1)Buchia russiensis—Buchia fischeriana组合带,产于东安镇组底部。共3层化石。时代为晚侏罗世中—晚提塘期。
(2)Buchia frscheriana—Buchia unschensis组合带,产于东安镇组下部。共1层化石。时代为早白垩世早贝里阿斯期。
(3)Buchia volgensis—Buchia cf.okensis—B.cf.subokensis—Buchia unschensis组合带,产于东安镇组中部。共2层化石。时代为早白垩世晚贝里阿斯期。
(4)Buchia pacifica带,产于东安镇组上部。时代为早白垩世早—中凡兰吟期。
3.勃利盆地海相双壳类化石,已描述了16个超科、24个科、37个属、160余个种。划为3个组合和3个亚组合:
(1)Mesosaccella morrisi—Entolium demissum组合(组合带),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东部云山、龙爪沟、兴凯、裴德、小北沟等地,产于七虎林河组和红星城组。以栗蛤超科、似栗蛤超科、壳菜蛤超科、翼蛤超科和花蛤超科为主,共生有菊石、腹足类。时代为中侏罗世巴通期—卡洛夫期。
(2)Isognomon(I.)isognomonoides—Camptonectes(C.)shuguangensis组合(组合带),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东部煤窑西山、青年水库、珠山至云山水库以北一带,产于曙光组。以壳菜蛤超科、海扇超科、锉蛤超科、翼蛤超科、牡蛎超科、花蛤超科等繁盛,共生有腕足类、介形虫、腹足类等海相化石及植物化石。时代为晚侏罗世牛津期—提塘期。
又划为3个亚组合:
Liostrea eduliformis—lsognomon (I.)longtouensis亚组合(滨海相群体)
Thracia shokawensis—Hartwellia(H.)yunshanensis亚组合(浅海相群体)
Corbula attenuate—Camptonectes(C.)laminatus亚组合(滨海相群体)
(3)Sinopsammobia—Arcomya组合,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东部青龙山—云山、鸡西盆地石河北等地,产于曙光组上部。主要由翼蛤形亚纲和异齿亚纲等组成,共生有腹足类、介形虫及植物化石等。时代为晚侏罗世牛津期—基末里期。
4.黑龙江省北部及东部的陆相双壳类化石划为2个组合:
(1)Margaritifera—Ferganoconcha组合,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北部二十二站、瓦拉干三连、马林西沟林场、小根河、大鱼翁河口等地,产于二十二站组、漠河组。共生有腹足类及植物化石。时代为中侏罗世。
(2)Ferganoconcha—Unio组合,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东部鸡西市、勃利县、双鸭山市、集贤县等地,产于城子河组下部。共生有腹足类及植物化石。时代为早白垩世。
5.松嫩盆地、鸡西盆地和穆棱盆地的陆相双壳类化石—“类三角蚌动物群”划为3个组合:
(1)Trigonioides(Wakinoa)yunnanensis—Plicatounio(P.)cf.multiplicatus—Nippononaia Jilinensis组合(简称T—P—N组合),为类三角蚌动物群中期组合。分布于松嫩盆地,产于泉头组至青山口组,共生有叶肢介、介形虫、鱼类等化石;分布于鸡西盆地、穆棱盆地,产于猴石沟组,共生有半咸水双壳类化石。时代为早白垩世。
(2)Plicatounio(Kwanmonica)heilonjjangensis—Pseudohyria cf. gobiensis组合,为类三角蚌动物群中晚期组合。分布于松嫩盆地,产于姚家组至嫩江组,共生有介形虫、叶肢介、腹足类、轮藻等化石。时代为晚白垩世。
(3)Pseudohyria oblique—Margaritibera antiqua组合,为类三角蚌动物群晚期组合。分布于松辽盆地中部,产于四方台组至明水组,共生有介形虫及轮藻等化石。时代为晚白垩世。
(三)介形虫化石 介形虫化石在前志中未记述,本志予以补记。
1.黑龙江省东部的海相介形虫化石划为3个组合:
(1)Protocythere ruidireticulata—Galliaecytheridea elegans—Mandelstamia truncata组合,主要分布于鸡西市永红煤矿及云山等地,产于龙爪沟群曙光组上部。共2层化石。时代为晚侏罗世中晚期。
(2)Scabriculocypris obtusispina—Mandelstamia triangulata组合,主要分布于鸡西市云山、永红煤矿、龙爪沟等地,产于龙爪沟群曙光组上部。时代为晚侏罗世晚期。
(3)Cypridea—Scabriculocypris—Vakomia—Galliaecytheridea组合,主要分布于密山市二龙山林场、勃利县青龙山等地,产于龙爪沟群曙光组上部。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
2.产于松花江群中的介形虫化石(松辽介形动物群)划为13个组合带:
(1)Cypridea vetusta—C.elliptica组合带,产于泉头组三、四段,以女星介为主。时代为早白垩世。
(2)Triangulicypris torsuosus组合带,产于青山口组一段下部。时代为早白垩世。
(3)Cypridea adumbrate—Limnocypridea copiosa组合带,产于青山口组一段上部和二段下部。时代为早白垩世。
(4)Limnocypridea inflate—Cypridea vicina—Sunliavia tumida组合带,产于青山口组二段上部,以女星介为主。时代为早白垩世。
(5)Cypridea panda—Triangulicypris symmetrica—Lycopterocypris subovatus组合带,产于青山口组二段上部,女星介减少,狼星介、三角星介增多。时代为早白垩世。
(6)Cypridea dorsoangula—ZizipHocypris concta组合带,产于姚家组,以中等个体女星介大量出现和狼星介减少、三角星介灭绝为特征。时代为晚白垩世。
(7)Advenocypris definite—Candona prona组合带,产于嫩江组一段下部,底部产1层叶肢介和个体大壳壁薄介形虫化石为特征。时代为晚白垩世。
(8)Cypridea gunsulinensis—C.ardua组合带,产于嫩江组一段上部,化石丰富,多密集成层或形成介形虫灰岩。时代为晚白垩世。
(9)IlyocyprimorpHa netchaevae—Cypridea ordinata组合带,产于嫩江组二段,以女星介、土神介为主,底部产介形虫和叶肢介。时代为晚白垩世。
(10)ILyocyprimorpHa inandita组合带,产于嫩江组三段,以女星介和土神介为主。时代为晚白垩世。
(11)Cypridea augusta组合带,产于嫩江组四、五段,以女星介为主。时代为晚白垩世。
(12)Lycopterocypris cuneata—Candona diclivis组合带,产于四方台组。时代为晚白垩世。
(13)Cyclocypris diformata—Cypridea turgida组合带,产于明水组,共生有腹足类、双壳类等化石。时代为晚白垩世。
(四)腕足类化石 分布于虎林市永红煤矿南山的腕足类化石划为1个组合:
Parvirhynchia bella—Kallirhynchia namtuensis组合,产于龙爪沟群曙光组,共生有双壳类、掘足类、介形虫等化石。时代为晚侏罗世。
(五)叶肢介化石 1.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热河生物群”中叶肢介化石划为2个组合带:
(1)Jibeilimnadia—Keratestheria组合带,属于Pseudograpta(Nestoria)—Keratestheria叶肢介动物群。主要分布于漠河县、呼玛县等地,产于白音高老组。时代为晚侏罗世牛津期—基末利期。
(2)Eosestheria组合带,称东方叶肢介动物群。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产于龙江组。时代为早白垩世。
2.分布于松嫩平原、嘉荫县,产于松花江群、嘉荫群中的叶肢介化石(松花江叶肢介动物群)划为10个组合带:
(1)Orthestheria zhangchulingensis带,产于扶201井的登楼库组四段,为1属1种。时代为早白垩世。
(2)Nemestheria qingshankouensis—Cratostracus merus组合带,产于青山口组中上部,共8属35种。时代为早白垩世。
(3)Dictyestheria elongate—Curvestheriopsis(?)sanchaheensis组合带,产于青山口组上部,共8属25种。时代为早白垩世。
(4)Liolimnadia honggangziensis组合带,产于姚家组中上部,共4属8种。时代为晚白垩世。
(5)Plectestheria arguta组合带,产于嫩江组下部,化石数量丰富,共8属18种。时代为晚白垩世。
(6)Halysestheria qinggangensis组合带,产于嫩江组一段上部、嘉荫盆地太平林场组,共2属18种。时代为晚白垩世。
(7)Estherites mitsuishii组合带,产于嫩江组二段下部及王家店至茅兰沟一带的太平林场组,化石数量多,为动物群发展繁盛期,共13属54种。时代为晚白垩世。
(8)Calestherites sertus组合带,产于嫩江组二段上部,为1属8种。时代为晚白垩世。
(9)Mesolimnadiopsis anguangensis—M.altilis组合带,产于嫩江组三至五段,共3属5种。时代为晚白垩世。
(10)Daxingestheria distincta组合带,产于明水组一段。为1属4种。时代为晚白垩世。
3.分布于牡丹江市的叶肢介化石划为1个组合:
Tylestheria cf.shanhoensis—Estherites mitsuishii组合,产于海浪组。时代为晚白垩世。
(六)鱼化石 Sungarichthys longicepHalus(长头松花鱼)动物群,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产于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共生有恐龙、龟、蜥、鳄等。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
(七)恐龙化石 1.木兰县青山恐龙化石,分布于木兰县青山煤矿,产于建兴组2号煤层顶板。采集到恐龙后肢骨,为兽脚类化石Theropoda indet。时代为早白垩世。
2.鸡西恐龙化石群,2003年赵立国发现。分布于鸡西市西郊,产于猴石沟组。共生龟、鱼等化石。时代为早白垩世。
3.乌拉嘎恐龙化石群
主要分布于嘉荫县乌拉嘎地区,产于渔亮子组。1991年刘春山发现。1995年邢玉玲、于廷相、李英瑞确定3层恐龙化石,在最上一层采集到肩胛骨、肋骨等化石。经赵喜进鉴定为虚骨龙类(似鸟龙类?)和蜥臀类及兽脚类恐龙化石。2002年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采集到恐龙的股骨、胫骨、腓骨、肱骨、尺骨、肠骨、耻骨、胸骨、坐骨、荐椎、背椎、尾椎、肋骨、趾骨、上颚骨、齿骨、指骨等化石,以鸭嘴龙为主,还有霸王龙、甲龙类等。同年,余福林首次发现恐龙皮肤印痕化石,董枝明鉴定为甲龙皮肤。时代为晚白垩世。
4.嘉荫恐龙化石群
主要沿黑龙江分布于嘉荫县城西南9公里(龙骨山)渔亮子—小滚子沟一带、嘉荫县城—马莲、永安屯等地,产于渔亮子组。主要有黑龙江鸭嘴龙、黑龙江满洲龙、巨型满洲龙。时代为晚白垩世晚期。
(八)轮藻化石 产于松花江群的轮藻化石划为3个带:
1.Atopochara trivolvis带,产于登楼库组。时代为早白垩世。
2.Atopochara anestricta带,共11属27种,划为4个亚带,分别产于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时代为晚白垩世。
3.Atopochara ulanensis带,产于四方台组、明水组。时代为晚白垩世。
(九)沟鞭藻类化石 1.黑龙江省东部沟鞭藻类化石共划为5个组合带:
(1)Gonyaulacysta jurassica组合(顶峰)带,主要分布于绥滨地区绥滨86-11孔754m~755m处,产于曙光组上部。为1层化石,以膝沟囊藻科囊孢占绝对优势为特征,共生有双壳类同心雏蛤带。时代为晚侏罗世晚牛津期—早基末利期。
(2)AmpHorula delicata组合带,主要分布于绥滨地区绥滨86-11孔543.8m处,产于曙光组上部。为1层化石,属种单调,囊孢数量较少,共生俄罗斯皱蛤类群。时代为晚侏罗世提塘期。
(3)Pareodinia—Gonyaulacysta—Hystrichogonyaulax组合带,主要分布于绥滨地区绥滨79-1孔530m~570m处,产于曙光组上部。以近似孢囊沟鞭藻占绝对优势,其次有芋头藻、莱托藻和阿普第藻等。时代为晚侏罗世晚期。
(4)Oligospllaeridium—ChlamydopHorella—Subtilispllaera组合带,主要分布于绥滨地区绥滨79-1孔410m~530m处,产于曙光组上部。以刺孢囊繁盛,尤以稀管藻最多。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
(5)Muderongia—Palaeoperidium—OligospHaeridium组合,主要分布于鸡西盆地,产于城子河组下部和曙光组上部。时代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夫期。
2.产于松花江群的沟鞭藻类化石划为3个组合:
(1)Vesperopsis zhaodongensis组合(淡水型),产于登楼库组四段。以Vesperopsis sp.,Vesperopsis zhaodongensis为主。时代为早白垩世。
(2)Kiokansium—Dinogymniopsis组合(微咸水—半咸水型),产于青山口组一段。共7属12种,以Kiokansium和Dinogymniopsis为主。时代为早白垩世。
(3)CleistospHaeridium—Dinogymniopsis(微咸水—半咸水型),产于嫩江组一、二段。共11属15种,以CleistospHaeridium和Dinogymniopsis为主。时代为晚白垩世。
(十)植物化石 共划为4个组合和2个植物群:
1.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晚期组合,主要产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裴德组、七虎林河组、红星城组;中部地区太安屯组;西部地区绣峰组、二十二站组、漠河组和七林河组。以真蕨、银杏、苏铁、松柏、木贼类为主。东部地区共生有海相双壳类,西部地区共生有淡水双壳类、介形虫等。时代为中侏罗世。
2.Ruffordia—Onychiopsis植物群早期组合,产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滴道组、朝阳组、曙光组;中部地区建兴组;西部地区龙江组、九峰山组、开库康组。以滴道组和曙光组化石最为丰富,类型全。共8大类33属50余种,以真蕨类最发育,其次为松柏和苏铁类,特点是出现Onychiopsis elongata,Acanthopteris onychioides,A.gothani,Gleichenites nordenskioldi等,Neocalamites已消失。共生有海相动物化石。时代为晚侏罗世。
3.Ruffordia—Onychiopsis植物群中期组合,产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城子河组、穆棱组。约40属80多种,以真蕨类最繁盛,其次为银杏、松柏和苏铁类,还有苔藓、有节类、开通蕨目及裸子植物种子等,以Ruffordia goepperti,Nilssonia sinensis为主。共生有海相沟鞭藻化石。时代为早白垩世早—中期。
4.Ruffordia—Onychiopsis植物群晚期组合(Neozamites植物组合),产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东山组、淘淇河组;西部地区西岗子组。以真蕨、苏铁、松柏、银杏为主。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
5.Platanus植物群(牡丹江型植物群),产于黑龙江省东部牡丹江市猴石沟组。以阔叶悬铃木科为主,全为被子植物。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
6.Metasequoia—Trochodendroides植物群(嘉荫型植物群),产于黑龙江省东部嘉荫县永安村组、太平林场组,零星产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泉头组至嫩江组。时代为晚白垩世。约70多个属种,以被子植物为主,包括松柏、银杏、苏铁、真蕨等门类,其中Platanus,Trochodendroides约占60%~70%。
(十一)孢粉化石 1.松花江群的孢粉化石划为7个组合:
(1)登楼库组孢粉组合,以蕨类孢子为主,约占80%,被子植物花粉含量较低。时代为早白垩世。
(2)泉头组孢粉组合,下部孢粉组合(a):裸子植物花粉含量增加,被子植物花粉占2%~5%。上部孢粉组合(b):出现多种类型孢子。被子植物花粉含量占5%~7%。时代为早白垩世。
(3)青山口组孢粉组合,气囊松科花粉含量高,占50%~60%。被子植物花粉含量7%~100%。时代为早白垩世。
(4)姚家组孢粉组合,下部以Cyathidites含量高为特征,中上部蕨类孢子与裸子植物花粉含量近等。被子植物花粉以Tricolpites,Daqingopollis为主。时代为晚白垩世。
(5)嫩江组孢粉组合,被子植物花粉含量明显增高,占20%~30%;裸子植物花粉占40%~50%;蕨类孢子占23%~37%,以海金沙科为主。时代为晚白垩世。
(6)四方台组孢粉组合,被子植物花粉占16%~34%,裸子植物花粉Classopollis最多,蕨类孢子希指蕨属含量高。时代为晚白垩世。
(7)明水组孢粉组合,下部孢粉组合(a):被子植物花粉占15.8%~43.7%;裸子植物花粉占50%,以松科各属含量高为特点;蕨类孢子占9%~30%。上部孢粉组合(b):被子植物花粉占70%以上,以三孔、四孔型花粉最多;蕨类孢子占16%~20%;裸子植物花粉含量低,占7%~9%。时代为晚白垩世。
2.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东基一、二、三井中,产于海浪组的孢粉化石划为3个组合:
(1)下部组合(A):以蕨类孢子为主,占42%~68%;裸子植物花粉次之,占32%~53%;被子植物花粉占0%~5%。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
(2)中部组合(B):以裸子植物花粉为主,约占73%~79%;蕨类孢子占3%~19%;被子植物花粉占0%~20%。时代为晚白垩世早期。
(3)上部组合(C):裸子植物花粉占19%~60%;蕨类孢子占22%~50%;被子植物花粉占7%~22%。时代为晚白垩世晚期。
九、古近系和新近系 均为陆相沉积地层。以植物化石和孢粉为主,还有双壳类、腹足类、介形虫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等。
(一)植物化石 1.乌云组植物化石组合
分布于嘉荫县乌云煤矿、五大连池市幸福林场等地。植物化石丰富,以被子植物桦科、榆科等双子叶植物为主,裸子植物松柏科植物。时代为古新世。
2.宝泉岭组植物化石组合
(1)汤原县振兴乡:Zelkova ungeri,Knus fushunensis,LopHyllum sp.,ProtopHyllum coritolsolium,P. renifolium。
(2)萝北县宝泉岭农场:Acer taikuensis,Alnus kefensterrni,Liquidambar miosinica,Sequoia sp.。
(3)尚志市丁山村:Salix sp.,Ulmus sp.,Sequoia sp.,Quercus sp.,Acer sp.,Tiliasp.,ZizypHus sp.。
(4)依兰县达连河镇:Sequoia langsdorbii,Glyptostrobus sp.,G.europaeus,Woodwardia sp.,ComptonipHyllum sp.,Nelumbo sp.,Dilospyros sp.,Quercus sp.,Juercus sp.。
时代为古近纪。
3.虎林组植物化石组合
分布于黑龙江省东部虎林市及牡丹江市黄花粘土矿:鹅耳枥,Alnus kefensterrni,A.Prencpitensis,Alnus sp.,Tilia sp.,Carpinus miocordate,Sequoia sp.,NitopHyllites sp.,DryopHyllum sp.,Betula sp.。时代为古近纪。
4.富锦组植物化石组合
(1)桦南县孟家岗镇长龙沟:中华栗,Q.prolodentata,Populus sp.,Schisaudra sp.,Liriodendro sp.,Magnolia sp.,Betula sp.,Carpinus sp.,Carylus sp.,Ulmus sp.。共生鱼化石。
(2)桦南县八虎力乡四方台村:中华栗,蒙古栎,杨,鹅耳枥,Butula cf. mioluminifera Hu et Chaney。
(二)孢粉 1.乌云组孢粉组合
主要分布于嘉荫县乌云煤矿。被子植物花粉占31.8%~53.7%,以桦科、榆科、杨梅科的三孔粉最丰富;裸子植物花粉占41.2%,以柏科、杉科花粉常见;蕨类孢子占14. 9%,以Polypodiaceaesporites为主。时代为古新世。
2.孙吴组孢粉组合
主要分布于嫩江县旭光农场、尖山河农场及讷河市青山咀一带。时代为晚渐新世——上新世。划分了3个孢粉组合:
(1)Pinuspollenites—Tsuga—Juglans组合
被子植物花粉占优势,以Juglans,Quercus为主;裸子植物花粉次之,以Pinuspollenites,Tsugaepollenites为主;蕨类孢子很少,主要有Pterisisporites,Cyathidites,Cibotiumspora。
(2)Betula—Tsuga—Alnus—Picea—Pinus组合
被子植物花粉占优势,以Alnus,Betula为主;裸子植物花粉次之,以Pinus,picea为主;蕨类孢子较少,主要有Schizaeoisporites,Polypodiaceae,Pterisisporites。
(3)Betula—Artemisia组合
以木本植物花粉减少,草本植物花粉显著增加为主要特征。草本植物花粉占优势,以Artemisia,Chenopodiaceae,Compositae为主;木本植物花粉以Betula为主;蕨类孢子以Polypodiaceae,Pteridium,Osmundacidites为主。
3.依安组孢粉组合
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裸子植物花粉最丰富,占64.1%~65.8%,以Taxodiaceae为主;被子植物花粉占6.8%~12.3%,主要有Juglandaceae,Fagaceae,Betulaceae,Ulmaceae;蕨类孢子占10%~22%,以Polypodiaceae为主。共生大量淡水动物化石:双壳类、腹足类、介形虫等。时代为始新世—渐新世。
4.宝泉岭组孢粉组合
产丰富孢粉和植物化石,时代为早第三纪。
(1)汤原县振兴乡:被子植物花粉占9.0%~77.9%,以Triporopollenites,Alnipollenites,Quercoidites为主;裸子植物花粉占19.4%~69.0%,以Podocarpidites,Pinaceae,Pinuspollenites,Abietineaepollenites为主;蕨类孢子占1.9%~71.6%,以Laevigatosporites,Polypodiaceaesporites为主。时代为古近纪(早第三纪)。
(2)三江盆地东基一、二、三井:裸子植物花粉占22.45%~72.68%,以Cedripites,Pinuspollenites,Abietineaepollenites为主;被子植物花粉占14.19%~47.14%,以Calyapollenites,Betulaceoipollenites,Rhoipites为主;蕨类孢子较少,占1.49%~26.62%,以Polypodiisporites,Pterisisporites,Lycopodiumsporites为主。有少量草本植物花粉。时代为古近纪。
(3)尚志市丁山村:被子植物花粉占51.30~77.6%,以Quercus,Fagus,Castanea,为主;裸子植物花粉占4.3%~19.5%,以Pinus,Abies为主;蕨类孢子占2.4%~5.7%,以Polypodiaceae,SpHagnum为主。时代为古近纪。
(4)方正县会发镇:被子植物花粉较多,以Alnipollenites,Tiliaepollenites为主;裸子植物花粉次之,以Pinaceae,Inaperturopollenites力主;蕨类孢子较少,以Polypodiaceaesporites为主。时代为古近纪。
5.虎林组孢粉组合
分布于虎林市。时代为早第三纪。
(1)牡丹江黄花粘土矿:被子植物花粉占优势,以Caryapollenites,Liquidambarpollenites为主;裸子植物花粉次之,以Pinaceae,EpHedripites为主;蕨类孢子有Polypodiaceaes—porites,Osmundacidites,Gleicheniidites,Schizaeoisporites,等。时代为古近纪。
(2)林口县西桥、五河屯:被子植物花粉占63.5%,以Quercoidites,Ulmipollenites,Caryapollenites为主;裸子植物花粉占36%,以Pinaceae,Pinuspollenites,Abietineaepollenites为主;蕨类孢子占0.5%,主要为Polypodiaceaesporites。时代为古近纪。
6.大安组孢粉组合
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被子植物花粉较多占40.9%~48.4%,以Juglandaceae,Ulmaceae为主;裸子植物花粉次之占18.1%~44.7%,以Pinaceae,Taxodiaceae为主;蕨类孢子较少,占2.3%~18.2%,以Polypodiaceae,Osmundaceae为主。共生有:介形虫及植物化石。时代为新近纪。
7.富锦组孢粉组合
(l)穆棱市穆棱镇东山:被子植物花粉占47.3%~58%,以Juglans,Fagus,Carya,为主;裸子植物花粉占28%~48.1%,以Pinaceae,Pinus,Abies为主;蕨类孢子占4.6%~14%,以Polypodiaceae,SpHagnum,Osmunda为主。时代为新近纪。
(2)鸡东县东新:被子植物花粉占优势,以Juglans sp.,Salix sp.,Betula sp.,为主;裸子植物花粉次之,以Pinus sp.,Picea sp.,Abies sp.为主;蕨类孢子很少,以Polypodiaceae,Salrinillaceae为主,草本植物花粉以Chenopoliaceae,Violaceae,Sparganiaceae为主。时代为新近纪。
(3)虎林市八五四农场:木本及灌木植物花粉占97%,以Fagus sp.,Carya sp.,Juglans sp.为主;蕨类孢子仅占3.1%。时代为新近纪。
(4)三江平原:被子植物花粉占40. 07%~88.21%,以Betulaceoipollenites,Ulmipollenites,Caryapollenites为主,出现新属Fujinpollis,Sanjiangpollis;裸子植物花粉占25.75%~57.98%,以Cedripites,Pinuspollenites,Abietineaepollenites为主;蕨类孢子占1.85%~75.85%,以Polypodiaceaesporites为主。时代为新近纪。
(三)脊椎动物化石 分布于桦南县八虎力乡四方台村北排子一带。1991年倪春林首次发现并采集标本,1992年齐陶教授鉴定为哺乳类化石:ZygolopHodon sp.(轭齿象属),属于轭齿象类。共生有:鲤科、鲴亚科、鲴属?鱼类化石及硅化木化石。时代为中新世。
十、第四系 (一)猛犸象——披毛犀动物化石群 分布于中国东北的哺乳动物化石群,它代表当时中国最北部动物地理区。
黑龙江省是中国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主要分布地区之一,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牡丹江流域,其化石产于顾乡屯组及别拉洪河组。在哈尔滨市顾乡屯累计出土数千件化石,此外在哈尔滨市荒山、闫家岗,集贤县丰乐乡太平村,富锦市太平川靠山屯,桦南县土龙山北四合村及牡丹江市等地亦发掘过数量不等化石。种属达70余种,新发现:真猛犸象、松花江猛犸象、河套大角鹿、东北野鹿、驼鹿、满洲梅花鹿、黄臀马鹿、赤鹿、原始牛、东北野牛、普氏羚羊、满洲狍子、河狸、满洲旱獭、狗獾。共生有:微小腹足类的莫氏小旋螺、耳形萝卜螺、小土蜗螺、河北琥珀螺、宽钻了螺、蜗牛(未定种)及植物(浮菱,白桦木)和鞘翅类、鸟类等化石。
经古地磁、C14、热释光测试与计算,顾乡屯组堆积物年龄下限为距今10万年,年龄上限为距今1万年,盛产猛犸象——披毛犀动物化石群年龄距今约2~5万年。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
该动物化石群由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黑龙江大学博物馆、大庆博物馆、肇源博物馆、青冈县文化馆等收集化石,组装了猛犸象、披毛犀、野牛、马等化石骨架。
(二)孢粉组合 主要分布于松花江及其主要支流两岸一级阶地,产于顾乡屯组。划为3个组合:
1.下段孢粉组合
为桦——蒿——水龙骨组合,以Podypodiaceae为主,蕨类孢子占优势。表征当时为黄藜、桦松稀树—草原荒漠——草原植被景观。反映当时古气候较温湿。
2.中段孢粉组合
为松桦——藜组合,木本有Pinus,Ulmus,Juglans,Tilia等,草本以Artemisia,Chenopodiaceae为主。共生丰富动物化石。表征当时为松阔叶混交林向蒿藜草原过渡植被景观。反映当时古气候较寒冷偏干。
3.上段孢粉组合
为松——蒿藜组合。表征当时为松混合林——蒿藜草原地理景观。反映当时古气候温凉偏干。
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