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铜矿
第一节 铜矿
铜矿矿产地分布较广,局部相对集中。已探明铜储量约93%分布于黑河市嫩江县卧都河乡——霍龙门乡一带和逊克县阿廷河——西克林一带。富铜矿较少,占探明储量8%。已探明铜矿产地中铜多与钼、铁、锌、铅、钨、金、镍、铂、钯、锇等共生、伴生。
全省铜矿产地154处,其中矿床11处,矿点59处,矿化点84处。大型(铜金属量大于50万吨)矿床有嫩江县多宝山铜矿、铜山铜矿两处;中型(铜金属量10万吨~50万吨)矿床有宾县弓棚子铜矿(松江铜矿);小型(铜金属量小于10万吨)矿床有嫩江县三矿沟,黑河市付地营子,逊克县翠宏山,铁力市二股西山,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岭,鸡东县五星,塔河县二十一站,东宁县洋灰洞铜矿。
省内铜矿成因类型有斑岩型、矽卡岩型、岩浆型、火山及次火山岩型。
一、斑岩型铜矿
分布于多宝山——铜山一带。在各类型铜矿中探明储量最多,占88%,并含多种共、伴生矿,具较高经济价值。
成矿主要在中酸性——酸性斑岩小侵入体中。围岩蚀变强烈、广泛,围饶小岩体蚀变具明显分带性。矿体呈透镜状、扁豆状、脉状,成群成带出现。矿石多浸染状、细脉状、细脉浸染状构造。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斑铜矿、辉钼矿、黄铁矿、磁铁矿等。
多宝山斑岩型铜钼矿床为代表性矿床。该矿已发现4个矿带,以3号矿带最大。矿石中有用组分以铜为主,伴生有益组分有钼、金、银、铼、硒、锇、铂、钯、铱等。矿区平均铜品位0.47%,属贫铜矿石。
据2005年资料,多宝山矿田已探明铜金属量297万吨,储量规模位居全国第三位,钼金属量11万吨,并伴生多种元素。
40多年来省内对其浅部氧化矿和品位相对较高局部矿区进行了低水平、小规模开发。因为铜平均品位低、存在伴生矿回收工艺等问题,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随着采、选、冶技术水平的进步,面对市场的需要,整体开发多宝山矿田时机逐渐成熟。2005年8月,黑龙江省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组建黑龙江多宝山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启动了整体开发多宝山矿田(包括铜山矿90余万吨资源储量)项目。
斑岩型小型铜矿床还有塔河县二十一站、东宁县绥阳镇洋灰洞子等。
二、矽卡岩型铜矿
省内重要性仅次于斑岩型铜矿的矿床类型。矿床、矿点数量多。除宾县弓棚子、逊克县翠宏山、嫩江县三矿沟和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岭等矿床外,逊克县阿廷河,伊春市胜利山,铁力市二股东山、三林班,哈尔滨市阿城区秋皮沟、大砬子等是有一定铜储量的矿点。
矿体规模小、数量多、成群分布。矿体由中酸性—酸性岩浆侵入围岩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多见于外接触带层间矽卡岩及矽卡岩化、角岩化岩石中。矿体形态复杂。矿石组分主要有黄铜矿、磁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磁黄铁矿、黄铁矿等。铜品位较富,共生、伴生元素主要为铁、铅、锌、钨、钼、锡、金、银,几乎没有单纯的铜矿化。白岭矿伴生砷。
宾县弓棚子铜(锌钨)矿(松江铜矿)为代表性矿床。
三、岩浆型铜矿
分布于鸡东、饶河、伊春、呼玛等4条超镁铁质、镁铁岩带中。鸡东五星为小型铜矿床,其余为矿(化)点。产于来源较深、沿深大断裂分布的超基岩或基性岩中,属岩浆熔离成因。
含矿围岩即成矿母岩,岩体分异好、岩相分带明显有利矿化。金属硫化物主要呈星散状散布于矿石中,形成浸染状构造,局部有细脉状构造,见海绵陨铁结构。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
鸡东五星硫化铜镍型铂钯矿床为代表性矿床。主矿为铂、钯(中型),铜、镍、钴为共生矿床(小型)。共圈定铜、镍、钴矿体17个。
四、火山及次火山热液型铜矿
已探明黑河付地营子小型矿床,虎林日照山矿点,其余均为矿化点。矿化多见于中性火山岩及次火山岩中,蚀变较发育。矿化与硅化关系密切,在硅化石英脉中星散见黄铜矿化、孔雀石化。矿石多呈浸染状。铜多与铅、锌、银共伴生。
黑河市付地营子铜锌硫铁矿床为代表性矿床。以主矿体为中心火山岩片理化发育,断裂及岩脉呈棋盘格状。铜矿体赋存于黑云母斜长角岩(原岩为安山玄武岩)中断裂带内,产于剥蚀较深的火山通道内。
此外,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岭铜锌砷矿床成因与火山活动关系密切,具有一定层控的矽卡岩型矿床和次火山热液矿床两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