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区域稳定性
第三节 区域稳定性
一、地壳稳定性
依据中国区域地壳稳定区划和区域地壳稳定性定性定量评价结果,地壳稳定性存在4种状态。
区域地壳相对稳定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包括大兴安岭相对稳定带、松嫩平原相对稳定带、小兴安岭相对稳定带和完达山——张广才岭相对稳定带。活动断裂少、地震活动少、震级在3级以下,多为稳定的岩土体,地壳厚度变化小,重力异常值均较低,梯度不明显。
区域地壳相对较稳定区,主要沿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周边地带分布。包括讷谟尔河相对较稳定区、绥化相对较稳定区、龙江相对较稳定区和萝北——尚志相对较稳定区。断裂活动明显,地震较频繁,震级3级以上,最高达6级。裂度达Ⅶ度,莫霍面起伏变化较大,重力异常梯度较明显。
地壳相对较不稳定点,在讷谟尔河相对较稳定区内五大连池近代火山区,火山处于休眠状态。微震频发,地热、气异常显示等预示火山存在再爆发的可能。
其他内动力突发不稳定点,东部煤系多为气煤、烟煤高瓦斯煤层。鸡西、双鸭山、七台河、鹤岗煤矿区及中、小型煤矿,已开采多年,易于瓦斯、粉尘聚集发生突爆灾害及冲击地压坑道变形突出。
二、岩体稳定性
花岗岩类岩体岩石抗压强度>60兆帕,块状结构,透水性差,岩石整体性佳,风化厚度2~50米,属建筑较理想稳定岩体地基。不良工程地质问题是抗风化能力较差,风化壳层结构较疏松,易被冲蚀影响,破坏岩体稳定性。
玄武岩组和其他火山熔岩岩组岩体致密块状,整体性连续性较好,抗风化能力强,属稳定性岩体良好建筑地基。边缘陡峭地段因节理裂隙发育易发生崩塌、坍落不稳定现象。
层状岩体碎屑岩类和变质岩类岩组岩性、岩相变化大,结构复杂,普遍存在软弱夹层及较弱结构面,抗压强度200~30兆帕。潜水软化明显,软化系数0.8以下。层状岩体结构复杂,稳定性变化大,易出现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三、地面稳定性
地面稳定性良好,绝大部分地面处于稳定或基本稳定状态。局部存在地面失稳现象。
普遍分布季节性冻土和大兴安岭地区分布片状连续、岛状多年冻土,易发生冻胀、冻裂、冻劈、热融陷、融冻泥流等。流水作用影响地面稳定,山麓地带、岗阜状平原等易发生面蚀、沟蚀,河流侧蚀、坍岸等。
分布淤泥类土的软土地基,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引起地面沉降,区域大规模超采地下水发生地面沉降。
鸡西、七台河、双鸭山、鹤岗四大煤矿区等采煤区,因采空发生地面塌陷,为采煤区较普遍地面失稳现象。还有黄土状土湿陷、沙土液化及局部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移动沙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