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区域地质调查
第一章 区域地质调查研究
第一节 区域地质调查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主要是按地理图国际分幅范围,进行地质矿产调查及综合研究,查明区域内的地质矿产特征及研究矿产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为地质找矿、科学研究及经济、国防建设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1986~1994年,完成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图幅27幅,面积约14.98万平方公里。1994年,黑龙江省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全部结束。
1986~2002年,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图幅59幅,面积约2.06万平方公里。
1996~2004年,完成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图幅4幅,面积约5.69万平方公里。
一、1∶20万区域地质调查
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暂行规范》的要求进行,并提交正式出版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及其附图(地质图、矿产图)。调查图幅及重要地质成果有:
1.1981~1987年,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以下简称第一区调大队)四队,在L-53-(8)(小佳河公社幅),L-53-(9)(饶河县幅)以及L-53-(1)(同江县幅),L-53-(2)(民主村幅),L-53-(3)(下营幅),M-5-(32)(勤得利幅),M-53-(33)(抚远县幅)的基岩出露区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队长郑万来,技术负责康宝祥。
重要成果:根据牙形刺和放射虫化石新建中—上三叠统十八垧地组、上三叠统大坝北山组、大佳河组和上三叠—下侏罗统大岭桥组;划分出蛇绿岩层序;发现铜、钨、铸石原料矿点各1处,石灰岩矿点2处,硅石矿点3处。
2.1982~1988年,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第二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以下简称第二区调大队)一队,在N-51-(22)(连崟幅),N-51-(27)(老沟幅),N-51-(28)(二十五站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队长其和日格、刘长城,技术负责其和日格、刘长城。
重要成果:在额木尔河组发现含煤地层,上库力组发现热河动物群;首次提出漠河推覆构造的存在;发现马大尔河新类型岩金矿点和马大尔河砂金矿床。
3.1984~1989年,第二区调大队二队,在N-51-(30)(依西肯幅),N-51-(36)(十八站幅),N-51-(31)(兴华幅),N-51-(25)(欧浦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队长刘步昌,技术负责刘步昌。
重要成果:在谢尔塔拉组中发现植物化石;对中生代火山岩相、火山构造进行研究和划分;首次确定呼玛河和韩家园子至五号桥韧性剪切带的存在及其对金矿控制作用,提出岩金找矿方向;新发现小型含金黄铁矿床1处,煤矿点2处,岩金矿化点2处。
4.1985~1987年,第一区调大队四队,在L-53-(14)(珍宝岛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队长李忠文,技术负责李忠文。
重要成果:在跃进山群中发现牙形刺和放射虫;划分出2个蛇绿岩带;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划分了构造区和构造单元;发现锡、钨、钼、金、硅石、粘土、煤和辉长岩矿点各1处;圈出锡、钨、金、钽、刚玉等重砂异常12处。
5.1985~1987年,第一区调大队三队,在M-52-(14)(黑河市幅),M-52-(20)(孙吴县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队长苏兴城,技术负责苏兴城。
重要成果:在爱辉组、德安组、根里河组、上库力组、嫩江组新发现动、植物化石;新发现金矿(化)点3处,珍珠岩、沸石、粘土矿点7处。
6.1985~1989年,第二区调大队三队,在N-51-(33)(满归幅),N-51-(34)(东方红林场幅),M-51-(4)(呼中区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队长姚剑钦,技术负责张天柱。
重要成果:对中生代火山岩相、火山构造进行研究和划分,编制了火山岩相构造图;首次确定了2条韧性剪切带;新发现矿(化)点4处。
7.1986~1988年,第一区调大队二队,在L-52-(18)(双鸭山市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队长吴洪林,技术负责孙利敏。
重要成果:将地层划分为下泥盆统新中组、中泥盆统下黑台组、上黑台组、下石炭统北兴组、上石炭统珍子山组、下白垩统城子河组、穆棱组;划分出早元古代、华力西期和阿尔卑斯期3个构造层、9个亚构造层;新发现矿产地22处,其中矿点19处,矿化点3处。
8.1987~1990年,第一区调大队四队,在L-52-(33)(沙兰站公社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队长张力铸,技术负责张力铸。
重要成果:在一面坡群首次发现晚元古代早期微体古植物化石;新建青阳沟组、小北湖组;新发现硅石矿1处、金矿化线索1处。
9.1987~1991年,第一区调大队二队,在L-52-(11)(佳木斯市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队长蔡文华,技术负责蔡文华。
重要成果:新建上白垩统四丰山组、西格木组、敖其组;采用火山岩双重填图方法,对中生代火山岩相及火山构造进行研究和划分;新发现矿(化)点4处,矿产线索地9处。
10.1989~1991年,第二区调大队二队,在M-51-(30)(嫩江县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队长赵海山,技术负责郑庆道。
重要成果:重新厘定孙吴组;对岩相古地理、沉积特征等进行研究;对科洛火山群划分、火山活动研究提供新资料;在火山岩中首次发现兰闪石;对黄粘土及嫩江页岩做出远景评价。
11.1989~1991年,第一区调大队六队,在L-52-(14)(巴彦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队长孙正奕,技术负责孙正奕。
重要成果:对中生代火山岩采用双重填图法划分火山机构;运用多旋回地质构造演化理论,对地质构造进行综合研究。
12.1990~1994年,第二区调大队四队,在M-51-(10)(六十林场幅),M-51-(16)(阿里河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队长陈荣生,主任工程师赵海滨。
重要成果:在新元古代、古生代地层中发现动、植物化石;首次提出科马提岩;新发现小型砂金矿床1处、铅锌矿点2处、矿化点2处、非金属矿点8处。
13.1991~1994年,第一区调大队二队,在M-51-(12)(十五里河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队长张力铸,技术负责王占德。
重要成果:发现了泥盆系中下部地层及由中基性火山岩、含放射虫硅质岩、杂色砂板岩组成的泥盆系上部地层;新发现岩金矿点1处;新圈定12个重砂异常区;圈出31处砂金探采遗迹。
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系按中国地质调查局《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规范,并利用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等资料,采用新理论、新技术(3S技术等)、新方法(火山岩双重填图法、计算机成图等),编测结合进行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工作。调查图幅及重要地质成果有:
1.1996~2000年,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齐齐哈尔分院(以下简称齐齐哈尔分院),在N51C004003(呼中镇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周兴福,技术负责人周兴福。
重要成果:进行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对中生代陆相火山岩按照火山岩石——火山地层——火山岩相——火山构造一体化研究方法,划分了火山岩相和火山构造;对经济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及生态地质进行了专项调查研究。
2.2001~2004年,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哈尔滨分院(以下简称哈尔滨分院),在L53C003001(虎林市幅)、L53C003002(虎头镇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单位负责人张斌,项目负责人杨福深。
重要成果:采用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方法,对中生代龙爪沟群、鸡西群进行划分研究;对新生代地层及兴凯湖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进行研究,总结了调查区的地质构造演化史。
3.2001~2004年,齐齐哈尔分院,在L52C003004(鸡西市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单位负责人张斌,项目负责人周兴福、赵寒冬。
重要成果:采用地层多重划分对比方法,对鸡西群、龙爪沟群进行划分对比;对鸡西盆地、勃利盆地、龙爪沟盆地地质构造背景、形成演化历史等进行了研究;在猴石沟组发现恐龙化石;对经济地质、环境地质进行了专项调查研究。
三、1∶5万区域地质调查
1∶5万区域地质调查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颁布的《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万)》,充分利用前人的地质勘查资料,或采用编测结合的方法进行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并提交正式出版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或分幅说明书)及其附图。调查图幅及重要地质成果有:
1.1986~1989年,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调查所,在M-51-83-B(建边农场幅)、M-51-83-D(四站林场幅)、M-51-72-C(星火公社幅)、M-51-84-A(红岩幅)、M-51-84-C(窝窝幅)的部分地区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队长刘方,技术负责强广连、程继彦。
重要成果:对九峰山组含煤地层进行划分,圈定含煤地层分布范围,指出找煤最佳地段;发现煤矿点2处、沸石矿点2处、膨润土矿点3处。
2.1989~1991年,第二区调大队一队,在N-51-116-甲(马大尔河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队长袁文清,主任工程师李少杰。
重要成果:采用火山岩区双重填图法,对火山岩相及火山构造进行划分;对区域成矿背景进行总结和研究;发现金属矿化点2处、非金属矿点4处。
3.1991~1993年,第一区调大队三队,在L-53-52-C(独木河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队长李忠文,技术负责李忠文。
重要成果:在大佳河组、大岭桥组、大架山组、白鹤山组、独木河组采集到生物化石;用火山岩区双重填图法,研究划分了火山岩相及火山构造。
4.1991~1993年,第二区调大队六队,在M-52-126-丁(新风林场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队长王建发,主任工程师丘顺帆。
重要成果:以构造—地层事件为基础,对区域浅变质岩进行了岩石地层基本层序和格架调查及地层模型研究;侵入岩建立了单元、序列或超单元等岩石谱系。
5.1991~1994年,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地质科学研究所区域地质调查队,在M-52-38-D(桦皮窑幅)、M-52-39-C(任家地营子幅)、M-52-39-D(白石砬子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队长王德浩,主任工程师王德浩。
重要成果:按岩石谱系划分方法,建立了侵入岩单元或序列。
6.1991~1994年,地矿部黑龙江第一区域地质调查所四队,在M52E005003(老道店幅)、M52E006003(腰卡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队长苏兴城,技术负责苏兴城。
重要成果:运用火山岩区双重填图法,对火山岩相、火山机构进行调查;以岩石地层单位为主进行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用岩石谱系单位对侵入岩进行研究。
7.1991~1996年,第二区调大队七队,在M51E003017(前进林场幅)、M51E003018(林海幅)、M51E004017(柯多蒂河幅)、M51E004018(塔源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周兴福,主任工程师周兴福。
重要成果:依据岩石组合、化石及同位素等进行地层研究;探讨岩浆演化规律;划分了火山岩相及机构;首次发现藻类化石;对旅游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及工程地质进行研究;用板块构造观点探讨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8.1992~1995年,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调查所207队,在N51E023013(飞虎山幅)、N51E023014(博乌勒山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队长程继彦,主任工程师程继彦。
重要成果:对中生代火山岩区采用双重填图法,进行火山地层和火山岩相研究;利用地质、遥感、重力等对地质构造进行调查研究。
9.1993~1995年,第二区调大队二队,在N51E019018(古鲁干幅)、N51E019019(二十二站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队长纪殿坤,主任工程师孙广瑞。
重要成果:对中生代生物地层进行划分;对中—晚侏罗世沉积岩提出绣峰组和二十二站组为同时异相;对沉积岩形成环境、物质来源、大地构造位置进行恢复和论述。
10.1993~1995年,第二区调大队六队,在M52E023012(对青幅)、M52E023013(平原林场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队长王建发,主任工程师张昱。
重要成果:对火山岩特征进行论述及火山岩相划分和古火山机构恢复;对花岗岩类采用岩石谱系单位进行了划分;首次进行岩石密度测量。
11.1993~1996年,地矿部黑龙江第一区域地质调查所三队,在L52E016007(山河林场幅)、L52E016008(黑龙宫幅)、L52E017007(帽儿山幅)、L52E017008(尚志市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队长李忠文,技术负责李忠文。
重要成果:按地层多重划分对比方法确立地层系统;采用火山地层——岩相(岩性)双重填图法,结合遥感解译成果划分了火山岩相与火山构造;论述了地质构造特征;阐述有经济价值的矿产资源与潜在资源。
12.1994~1996年,地矿部黑龙江第一区域地质调查所四队,在M52E005004(堵里口幅)、M52E006004(宽河村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队长苏兴城,技术负责苏兴城。
重要成果:以岩石地层为主,结合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特征确立地层层序;采用双重填图法对中生代火山岩区的火山岩相、火山机构进行划分对比研究;运用岩石谱系单位研究方法对侵入岩进行划分。
13.1994~1996年,地矿部黑龙江第一区域地质调查所二队,在L52E008021(L-52-47-丙,集贤县幅)、L52E009021(L-52-59-甲,双鸭山市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队长张力铸,技术负责张力铸。
重要成果:在古元古代大盘道组首次获得8个同位素模式年龄;对火山岩区采用双重填图法划分了火山岩相与火山构造;对集贤盆地中生代煤系地层和新生代地层进行了划分对比。
14.1995~2000年,齐齐哈尔分院,在M52E024015(三杨林场幅)、M52E024016(北影林场幅)、L52E001015(桦皮羌子林场幅)、L52E001016(高峰林场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赵寒冬,主任工裎师赵寒冬。
重要成果:新建“嘉荫河砾岩”,为研究中生代岩相古地理提供了新资料;采用岩石谱系对侵入岩进行了研究和划分;在嘉荫河砾岩和老梧桐河序列花岗岩中发现金矿化。
15.1996~1999年,齐齐哈尔分院,在M52E009005(新峰幅)、M52E010005(达音卢幅)、M52E011005(山神府幅)、M52E011004(大平林场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赵海滨,主任工程师赵海滨。
主要成果:在大兴安岭北段首次发现微古植物化石组合,大平砂砾岩中发现植物化石;采用双重填图法对火山岩区火山岩相、火山机构进行调查研究;新发现含金石英脉3条,金多金属矿化点5处,黑曜岩矿点1处,珍珠岩矿点1处。
16.1996~1999年,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黑龙江第一区域地质调查所三队,在M51E007022(621高地幅)、M51E007023(567.3高地幅)、M51E008023(古利库河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冯俊岭、梁科伟。
重要成果:首次发现新元古代疑源类化石,获得钐钕同位素模式年龄值;首次在古利库河杂岩中获得铀铅同位素模式年龄值。
17.1996~2000年,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黑龙江第一区域地质调查所二队,在M51E002022(瓦拉里幅)、M51E002023(北西里幅)、M51E002024(兴隆沟幅)、M52E002001(大砬子幅)、M52E002002(二道盘查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赵山,杨福深。
重要成果:以岩石地层为基础,采用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方法,对地层进行划分;总结了中生代火山岩特征;按照岩石谱系单位对侵入岩进行了划分。
18.1997~1999年,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黑龙江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区域地质调查队,在L52E023011(柳河林场幅)、L52E024011(苇芦河林场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王先政。
重要成果:对侵入岩按构造——岩浆演化理论和岩石谱系单位进行划分;采用构造——岩石地层法划分地层;在新生代火山岩分布区对火山作用、火山地壳稳定、旅游地质、灾害地质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花岗石材矿点及矿泉水产地各1处。
19.1997~1999年,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黑龙江第一区域地质调查所一队,在L53E011004(L-53-62-已,八五二农场幅)、L53E012004(L-53-62-丁,迎春镇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杨福深、邓福元。
重要成果:按照构造—岩层—事件法对跃进山群进行调查研究;新发现腕足类、植物化石产地2处;按照火山岩区双重填图法对白垩纪火山岩进行调查研究。
20.1997~1999年,齐齐哈尔分院,在N51E017015(七号林场幅)、N51E017016(二十五站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尹志刚。
重要成果:首次对中、晚侏罗世陆相沉积岩进行研究和划分,探讨沉积岩的物源、形成环境和大地构造位置;对火山岩和火山构造进行调查研究。
21.1999~2000年,齐齐哈尔分院,在N51E020014(交鲁山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尹志刚。
重要成果:运用火山构造—岩相—地层—岩石一体化的综合研究方法,论述了火山岩的特征,岩浆演化规律及火山喷发旋回。
22.1999~2000年,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黑龙江第一区域地质调查所三队,在L52E007010(神树镇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冯俊岭、包志民。
重要成果:采用岩石地层研究方法建立了10个地层单位;首次发现早泥盆世腕足类化石;按照地质构造事件划分了火山岩的火山喷发旋回。
23.1999~2002年,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在M52E020001(五大连池农场幅)、M52E020002(引龙河农场十队幅)、M52E021001(德都县幅)、M52E021002(二龙山农场一分场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韩松山,技术负责人丘顺帆。
重要成果:在哈尔滨组中发现原始马化石;对五大连池地区14座火山的活动提出新认识,总结了火山活动规律;对旅游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环境治理、灾害预测提出新认识、新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