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环境地质调查

第三节 环境地质调查



  一、区域环境地质调查

  1987~1995年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多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性调查中完成,详见“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普查”中所述,不赘述。
  1997年第一水文队马国栋等提交1∶25万《黑龙江省松嫩低平原区农业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报告》,阐述水资源、土壤等环境地质条件与环境地质背景和现状,盐渍化、沙漠化、潜育沼泽化、土壤侵蚀、污染及旱涝问题与灾害,进行农业环境地质区划与评价。提出治理、恢复、保护建议,为松嫩低平原区农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1997年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刘德东等提交1∶10万《黑龙江省镜泊湖地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报告》,阐述镜泊湖水域及周边山地生态地质环境特征及存在湖水富营养化污染等,提出有效治理保护建议措施。
  1997~2000年904队尹喜霖等完成1∶50万黑龙江省北三江地区环境地质调查,杨湘奎等完成1∶50万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环境地质调查,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王逊等完成1∶50万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环境地质调查,第一水文队邢开等完成1∶50万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环境地质调查。提交各承担区环境地质调查报告,2003年汇总提交1∶50万《黑龙江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论述环境地质背景条件,环境地质特征与变化规律及演化趋势。阐述地表水、地下水等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潜育化导致的土地蜕化及其他内外动力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发生程度与成因,预测发展变化趋势,提出初步治理、保护建议。进行环境地质分区与评价,为环境治理、保护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布局提供依据。
  1998~2005年,在1∶25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兼作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包括1∶25万《呼中镇幅》《鸡西市幅》《虎林市幅、虎头镇幅》。1∶5万《五大连池幅、德都县幅、二龙山农场一分场幅、引龙河农场十队幅》《山河林场幅、黑龙宫幅》《东京城幅、太平村幅》。阐述环境地质概况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虎林市幅完成环境地质分区与评价,编绘生态环境地质图。
  2003年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胡君生等提交《黑龙江省生态环境遥感综合调查评价报告》。进行生态环境分区与评价。分别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制定因子评分与评价标准。指出环境地质问题,初拟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网络系统方案。调查评价成果汇总在《黑龙江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评价报告》中。
  2004年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提交1∶50万《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潜力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以生态环境理念与理论调查评价成果,适用三江平原规划,开发与环境治理、建设、保护的需要。

  二、城市环境地质调查

  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黑河市的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已于1987~1995年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性调查中完成,详见“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普查”中所述,不赘述。
  2000年黑龙江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进行1∶5万齐齐哈尔市南苑开发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为开发区规划建设提供环境地质依据。
  2002年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张旭东等完成哈尔滨市城区生态环境遥感综合调查评价。提出治理、恢复、建设生态环境建议与措施。

  三、地质灾害调查

  1992年开始对全省地质灾害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和评价。主要由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下属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队伍承担,其他地勘单位部分承担。

  (一)专项地质灾害调查
  1986年第一水文队姜福发等提交《大骨节病、克山病在发病集中区的环境背景值调查报告》和《地方性氟中毒严重发病区的环境背景值调查》。
  1986年后,对滑坡、泥石流、土地沙化、盐碱化等地质灾害,由地方政府组织人力调查。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有穆棱市龙眼村、牡丹江大仙宫、宁安市四方村、嘉荫县乌拉嘎金矿、嘉荫县白头山等。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有穆棱市磨刀石镇、七台河市红卫镇、鸡西市鸡东县黎明村、阿城市平山火车站西、齐齐哈尔市碾子山、依兰县迎兰乡、孙吴县辰清等。
  1992年鸡西市地质矿产局李兴亚等调查评价鸡西市鱼亮子滑坡——崩落地质灾害,提出具体防治建议。
  1995年第二水文队何忠玉等进行穆棱秀池滑坡调查与评价。
  2003年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察院董新祝等对牡丹江温春东山滑坡、宁安市华树川水库滑坡进行调查,提交勘察报告。
  松嫩平原西部各市、县是土地砂化、盐碱化重灾区,经调查土地沙化有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讷河市;发生土地盐碱化有林甸县、安达市;两种灾害均发生的有泰来县,龙江县,甘南县,富裕县,齐齐哈尔市郊,大庆市。

  (二)综合性地质灾害调查
  1986年后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土地沙化、污染、冻害等作为环境地质重点进行综合调查。1∶50万《黑龙江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中对黑龙江省西部区、兴安岭区和东部区地质灾害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价。分别立项进行相近类型或不同区域综合性地质灾害调查。
  1994年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环境水文地质总站提交1∶100万《黑龙江省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初步查明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律、发育程度与成因。为研究、治理地质灾害提供资料。
  2000~2003年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张海燕等进行黑龙江省地质灾害遥感综合调查,黑龙江省遥感中心刘洋等进行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沙化、盐渍化遥感综合调查。分别提交遥感综合调查成果,由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张海燕等汇总提交《黑龙江省地质灾害遥感综合调查与评价报告》。阐述黑龙江省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滑坡、泥石流、冻害等分布、发生程度、成因、演化规律等,进行地质灾害分区。提出治理、恢复、保护建议与措施,为黑龙江省制定治理、预防地质灾害规划提供依据。
  2001年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提交《黑龙江省鸡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对地质灾害类型、成因、分布规律、灾害程度及发展演化趋势做出分析、研究、评价,予以区划及提出治理、防范建议与措施。
  2001~2002年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石义强等在七台河市区和徐德兰等在牡丹江市区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分别提交《七台河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牡丹江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四、地质环境监测

  1986~2005年,地质环境监测以地下水、地表水动态与水质监测和地震台网的地震监测为主。1990年代初开始地质环境监测,范围逐渐扩大,监测项目增多,监测技术方法与设备更新。2005年黑龙江省地质环境总站及其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五大连池等分站,初步形成地质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一)水文地质环境监测
  1986~1991年,哈尔滨站、齐齐哈尔站、牡丹江站、佳木斯站、五大连池站,恢复松嫩平原、萝北地区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监测点500个,控制面积61090平方公里。黑龙江省环境水文地质总站胡玲玲利用各站监测资料编制黑龙江省地下水动态年鉴。
  1998年,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环境水文地质总站哈尔滨站李宁等提交《松嫩平原东南部地区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阶段性总结》,监测面积21000平方公里。阐述松花江、嫩江、拉林河河谷漫滩、低平原、高平原潜水和阶地、高平原承压水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变化规律。
  1.哈尔滨站
  黑龙江省环境水文地质总院李宁等依据1986~1990年监测资料编写《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地下水环境综合研究报告》,反映各地貌单元地下水动态特征及规律,提出哈尔滨市区地下水动态水位呈下降,区域降落漏斗继续发展的势态。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岗阜状高平原和平房地区1991~1995年地下水位的变化进行预测。
  1991~1995年哈尔滨站完成环境水文地质监测控制面积1637平方公里。董宏志等提交《哈尔滨市地下水环境质量报告》,指出哈尔滨市地下水处于超采状态,地下水位显著下降,降落漏斗面积近300平方公里,扩展速度8平方公里/年。采用灰色理论预测2000年水位变化情况,发展态势,漏斗中心向东南方移动,面积逐渐缩小。地下水常量化学成分片状污染,规律性强,渐向极硬水演变,“三氮”污染日趋加重,市区北部有机污染较重。提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建议。
  2.齐齐哈尔站
  1986年第一水文队姜福发等编写《1985~1986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城市环境水文地质监测报告》和《齐齐哈尔市北市区2000年地下水资源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报告》,多年水质监测资料表明城区第四系潜水已受到比较严重污染,水化学类型改变、硝酸盐污染及局部酚污染较普遍。1987年陈伯中等提交《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江东地区地下水动态观测研究报告》,基本查明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对地下水动态变化做出趋势性预测。
  1988~1993年监测控制面积500平方公里,1994~1995年控制面积4008平方公里,1995年姜福发等提交《齐齐哈尔市地下水环境质量报告》,阐述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变化规律,指出形成14.83平方公里开采降落漏斗,处于采、补动态平衡状态。第四系潜水较严重污染,形成硝酸盐和氯化物水化学类型,分布范围呈逐年减小趋势。“三氮”污染比较严重,局部酚、砷和六价铬超标。以线性相关模型进行水位和水质发展变化趋势预测。提出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地下水对策。
  3.牡丹江站
  1986年黑龙江省地矿局第一地质调查所李福生等依据1986年前监测资料提交《牡丹江市2000年地下水资源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报告》,评价牡丹江市地下水资源现状,预测至2000年逐步发展地下水资源短缺与水质污染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提出防治对策建议。
  1990~1995年对牡丹江市地下水环境监测(1990~1993年监测面积55平方公里,1994~1995年监测面积270平方公里),1996年李金海等提交《牡丹江市地下水环境质量报告》,对牡丹江市第四系孔隙水动态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论述,对水文地质环境现状做出综合评价。指出形成区域地下降落漏斗至1989年已终止扩大,中心水位已开始回升;地下水污染日益加剧,“三氮”污染已成片状污染,超标率呈上升趋势。
  1996年张斌等依据1985~1989年监测资料提交《牡丹江市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研究报告》,阐述牡丹江市区约40%面积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重污染面积10余平方公里,主要为“三氮”污染,超标10~50倍。轻度污染面积约12.7平方公里,超标1~8倍。
  4.佳木斯站
  1986年黑龙江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曹继亮等提交《佳木斯市2000年地下水资源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报告》,预测2000年佳木斯市地下水质基本状况。1988年孙晨奇等提交《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地下水环境研究报告》,阐述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变化规律,评价地下水污染程度、地下水环境质量。1988~1989年孙晨奇等对佳木斯市四、六水源地下水酚污染进行专题研究。以监测、调查、试验等综合手段,对地下水酚污染现状及其时空变化规律、酚来源、污染途径进行总结,为治理地下水酚污染提供依据。
  1996年曹继亮等提交《佳木斯市地下水环境质量报告》,阐述水文地质条件及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质量影响,论述第四系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划分地下水动态成因类型。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对佳木斯市“九五”期间地下水污染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指出佳木斯市地下水降落漏斗已扩展到50平方公里;地下水常量化学成分中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已形成大面积污染,亚硝酸盐、氨氮、总硬度局部形成污染。挥发酚污染经治理后已逐渐减轻。
  5.五大连池站
  1985年6月成立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环境水文地质站,重点开展地下水位、水质监测。对二龙眼、南泉、北泉、翻花泉、药泉河、石龙河等地下水及地表水进行水位及水质监测工作,监测控制面积35平方公里,监测点26个。1991年6月齐齐哈尔环境水文地质站恢复五大连池地区地下水动态监测,控制面积64平方公里,监测点10个。1993年6月五大连池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由总站代管,对矿泉水进行监测。1994年5月恢复对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下半年控制面积748平方公里,监测点14个。1995年加大监测密度,监测点22个。
  1995年刘文等提交《五大连池地下水环境质量报告》,基本查明地下水、矿水动态变化,对水质进行评价,阐述五大连池地区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及影响水文地质环境因素,污染等环境问题,水文地质环境质量现状评述,提出保护建议。
  除上述外,大庆市采油区、鸡西市、七台河市、双鸭山市、鹤岗市等煤矿区设有环境地质监测网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环境水文地质监测工作。
  1990年代开始全省各市、县政府相继成立环境保护机构,不同程度地进行管辖区水文地质环境监测工作。

  (二)地质灾害监测
  1.地震监测
  地震监测统一由黑龙江省地震局管理。设有哈尔滨、五大连池、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绥化、黑河、鹤岗、密山、加格达奇地震监测站,持续地进行地震监测工作。
  2.其他地质灾害监测
  多是以随机性或灾害发生时跟踪监测进行。矿区对易发瓦斯突出、突水、地压应力等地质灾害进行监测。
  大庆油田对大庆市采油区及周边地区,选定350个监测点,进行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土地沙化、盐渍化、湿地蜕化等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

  五、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20世纪80年代末在部分工程项目中已列入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内容。1990年代初开始实施兴建水利设施、矿产开采、新建开发区和其他工程项目进行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988年第一水文队齐连忠等提交《北水南调黑龙江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评价报告》,评价工程实施后松嫩低平原和齐齐哈尔市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增加、哈尔滨市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减少转化;松嫩低平原区旱灾缓解、涝灾加重、沼泽化扩大、加重平原区土地盐渍化;发生水库渗漏及淤积问题等。
  2001年黑龙江省地质矿产科学研究所陈行时提交《绥佳线佳木斯松花江特大桥改造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性评估报告》,周百斌提交《哈肇公路(朱家油房——呼兰段)改造工程建设用地危害评估报告》,杨向东等提交《林密线奎山隧道改建工程用地危害性评估报告》。报告中以工程施工所占用耕地为基点阐述对环境的影响,做出评价,提出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2002年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杨文撰写《黑龙江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与保护研究》,对砂金、煤矿等开采造成环境影响,做出基本评价。提出治理、恢复、保护矿山区生态环境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