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遥感地质调查
第一节 遥感地质调查
1987~1989年金文健、李福田在《黑龙江省北部黑河——漠河间应用遥感技术找金试验报告》中,航片、卫片解译内容主要是线形、环形构造、含金石英脉构造蚀变带、脉岩、侵入岩、地层、火山机构以及砂金探采遗迹。解译断裂382条,环形构造27个,圈定15处岩金矿远景地段,发现纳金口子岩金矿化点。
1989年张贻侠、党增欣等在《佳木斯地块北段岩金成矿条件及找矿靶区的研究》中,利用1983年、1984年Mss四个波段黑白图像(比例尺1∶100万)及假彩色合成图像与部分磁带资料,经计算机图像处理研究线性构造、环形构造、岩石影像特征;研讨遥感影像与岩金矿床关系。
1990~1991年仲伟成等编写《黑龙江省遥感解译线、环形构造说明书》(1∶100万)。省地矿部门首次利用中国1986年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资料并收集美国1984年卫星TM资料进行构造解译,划出线性构造2421条,环形构造336处。
1991年陈德森、陈乐国编写《黑龙江省龙江县——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火山地质构造与多金属矿化遥感解译验证报告》,重点对线性、环形影像,火山机构、地质体形态、范围进行圈定。探讨环形构造组合类型等。解译出线性构造145条,环形构造34个,找矿远景区2处。
1991年陈德森、杨信宪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白卡鲁山一带地质构造与多金属矿化遥感解译验证报告》中,采用初译——验证——详译工作程序综合分析,远景地段验证。解译线性构造86条,环形构造128个,圈定成矿远景区3处。
1996年九〇四队编写《大兴安岭地区环境地质调查报告(1∶50万)》。通过卫片解译与实地调查发现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危害大的地质灾害是国土流失、水土流失、水害、冻融害。其中漠河——呼玛间沿界河黑龙江792公里范围内侵蚀塌岸30多处,总长120公里。急需治理,长期监控,定期防护堤岸。
2000年尹喜霖、杨湘奎等编写《黑龙江省三江地区环境地质调查报告》,通过卫片解译完成土地沼泽分布及地质构造调研任务。
2000年黑龙江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编写《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环境地质调查报告》,其中遥感解译面积9.1万平方公里,经解译与调查全区水土流失面积37865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面积3785.71平方公里。盐碱化、水环境污染、地下水超采急待治理。
2002年李福田、初禹采用1998年美国陆地卫星三个波段组合的全数字栅格影像数据为信息源,以RS与GIS为技术手段,建立萝北地区土地资源分类系统数字模型。
2003年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在黑龙江省地质灾害遥感综合调查基础上,对地质灾害进行易发区划,发表《地理信息系统在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中的应用》《黑龙江省泥石流灾害的遥感解译及结果分析》等。
2003年由黑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协调,黑龙江省地质调查总院等13个科研单位历时三年半时间协作完成《黑龙江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报告》。是黑龙江省首次应用卫星遥感、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数据等开展多学科的国土资源与环境综合调查,是一项跨行业、多学科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综合调查包括13个课题,部分课题细化为11个专题。
2004年金心颖以松嫩平原沙化、盐渍化调查评价为例,阐述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在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利用ERDAS图像处理软件,选择不同波段的组合进行对比、分析。选择432(RGB)波段合成假彩色图像作为植被因子分析提取信息源,植被呈淡红——红色调;选择541(RGB)波段合成假彩色图像作为沙化因子分析提取信息源,沙体呈粉红色调;选择453(RGB)波段合成假彩色图像作为盐渍化因子分析提取信息源,土壤盐渍化呈白——灰白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