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遥感地质应用 一、区域地质调查中应用 不同比例尺、不同图幅的区域地质调查中,利用航卫片资料,依据解译标志,解译岩性、断裂构造、活动构造和火山机构。为区调提供遥感地质技术成果。
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浅覆盖区1∶25万幅区调填图方法研究》中,呼中镇幅解译出线性构造251条,火山穹窿2个,破火山口、火山通道35个,不同岩石类型9种。
1∶25万区调中,鸡西市幅解译区分岩浆岩、火山熔岩、沉积岩。解译接触关系、褶皱。破火山口及火山通道4个。解译断裂22条,活动断裂11条,隆起5个。虎林市幅及虎头镇幅,解译断裂37条,火山机构24处及不同地质单元14个。
二、线形构造和环形构造应用研究 《黑龙江省遥感解译线、环形构造说明书》探讨了线形构造(影像)及环形构造(影像)的解译及应用。
(一)线形构造 解译标志:直线状延伸的河流、河谷冲积物形成黑、白条带与两侧地貌形态、水文网的发育不协调。平行排列山脊鞍部(隘口)呈线状延伸,断层崖、断层三角面线状排列,显示为黑、白界面或阴影。山脊或河流、地质体延伸突然中断、错位,或河流急转弯,拐点线性排布,两侧地貌形态差异较大。不同的影像或水系网、纹形、地质体、地貌间线性接触或切割,显示有线形构造。第四系掩盖区线性条带、界面或色调差异。线状排列火山锥(口)、岩体、湖泊、盆地、洼地、残山等,多表示有线形构造。
区域性大断裂是控岩控矿的主要断裂构造。全省包括深断裂在内,共解译出线形断裂构造2421条,其中北东向1047条、北西向746条、南北向322条、东西向306条。
(二)环形构造 解释标志:有较为清晰圆滑边界条带或界面围绕,内、外色调、纹形有明显差异;具有浑圆地貌景观,形成正、负地形,环形、放射状、收敛状水系;有隆起与凹陷、岩浆侵入体、火山机构,物探、化探异常,热液蚀变等;环形常依附于某些线形构造。
全省共解译环形构造354个。其中断裂环形构造140个,火山锥(口)环形构造107个,岩浆侵入活动引起的环形构造36个。与矿化有关环形构造57个。
其中最大直径20~25公里,最小直径3~4公里,一般10公里左右。多以椭圆形单环为主,少部分为套、切或包容环。地质活动的不同期次均有分布,环形构造与线形构造间存在互为依存的构造复合关系。优选出13个与岩金矿化有关的环形构造实例,列在表4-5中。
环形构造13例 表4-5
序号 | 名称 | 环形构造特征 | 找矿标志 | 1 | 嫩江县泉泡子 | 圆状套形外环直径5km,环形河流围绕。内环为两个外切环,环状山脊、放射状水系。火山构造盆地中的火山机构。 | 人工重砂含金、黄铜矿、方铅矿、黄铁矿、孔雀石,硅化破碎带,采过砂金。 | 2 | 依兰县小河口 | 圆形内切套环,南北向,直径5km。环内色调均一、两侧为依舒断裂。出现中基性脉岩、破碎蚀变带、石英脉。 | 8个重砂见金、白钨矿、辰砂与石英伴生。找金。 | 3 | 嫩江县 窝窝东小河 | 影像表现二条南北向断裂带,发育环形构造和北西向断裂。 | 见金铜矿化及砂金分布。找金铜。 | 4 | 富拉罕源头 | 光顶山为中心,椭圆形单环,南北向,8×6.5km。被东西向、北西向断裂切割。 | 砂金遗迹,有金和多金属化探异常。找金。 | 5 | 杏山 | 圆形包容环。北为次火山岩体,南为破火山口。被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切割。 | 黄宝山金银矿点,金银铜土壤异常。找金。 | 6 | 嘉荫县乌拉嘎 源头东侧 | 北西向、北东向断裂交汇。分布黑龙江群变质岩、后期火山活动及斑岩侵入,环形北部是砂金、岩金矿床。 | 沟谷见砂金。找岩金。 | 7 | 伊春市丰茂 | 东西向单环;北东向、南北向断裂切割,附近有矽卡岩型铁矿点。 | 重砂有锡石、白钨矿、铜土壤异常。找有色金属。 | 8 | 伊春市晨明 | 南北向椭圆状单环,21×19km。位于断裂交汇部位。 | 亮子河铁矿、金矿化。找金 | 9 | 呼玛县北宽河 | 北西向不规则状单环,10×8km。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切割。 | 砂金遗迹,岩金矿化点。找金。 | 10 | 汤原县老平秃 | 圆形单环,直径8km,环内地势高陡。 | 重砂含钇矿、锡石,变质铁矿点,找金。 | 11 | 漠河县 木石神山东侧 | 圆形单环,火山断陷,北西向,东西向断裂交汇部位。 | 铜、锌、钴化探异常及金矿点,找金。 | 12 | 松岭区古源林场 | 椭圆形同心圆状,内环燕山早期碱长花岗岩。外环侏罗纪火山高地,南为早元古代地层。 | 锡石重砂晕。找金 | 13 | 桦南县高峰屯 | 南北向椭圆形单环,8×5km。基底元古化混合花岗岩,盖层中生代火山岩。 | 自然重砂辰砂,钛铁矿等。找金。 |
|
三、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可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和调查泥石流、崩塌、滑坡、塌陷、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地震、火山、冻土等地质灾害。
对全省62幅TM453图像进行逐一判读,解译出440个地质灾害点,其中泥石流330处,崩塌59处,滑坡23处,地面塌陷28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