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压裂改造技术

第六节 压裂改造技术


  1970年代,外围探井始用压裂技术,即以压裂液为介质,在井口对压裂液加压,使压力传导到油层,迫使油层在高压下形成裂缝,再向裂缝中充填支撑剂,以保持裂缝的开启状态,形成人造通道,使得油气畅通,产量提高。起初,每年探井压裂不足10口。1990年以后,每年探井压裂约80~100口,压裂技术在外围油田勘探中的作用愈发突显出来。

  一、压裂装备

  1970年代,使用额定功率500水马力的500型压裂设备,在朝阳沟油田一带对地下1000米左右的深油层进行压裂,形成破裂压力20-30兆帕,基本满足生产需要。1980年代,三肇地区成为勘探重点,鉴于其油层深度约1600~2100米,且致密坚硬,就改用700-800型压裂设备,方取得预期的效果。1990年代以后,勘探深层天然气,气层非常坚硬,原有压裂设备无能为力。为此,陆续引进国外大型设备:1991年,投产1500型压裂车组;1995年,投产2000型车组;2000年,投产2250型车组,从而满足了油气勘探需要。

  二、下井管柱工具

  1980年代,油田自主研发应用耐压50兆帕、耐温120摄氏度的封隔器。1994年,研发耐压70兆帕的新型封隔器和一趟管柱压裂多层的新型压裂管柱,用于井下作业。2000年以后,深层天然气勘探中,地层温度高达170摄氏度,压力高达94兆帕,原有井下作业工具耐温抗压性能均不适用。于是,组织技术攻关,改进工具制造工艺,选用耐温耐压的新型材料,自行设计制造抗压123兆帕,且经得起170摄氏度高温的新型封隔器,并开发应用配套的技术措施,解决了深层勘探中遇到的新问题。

  三、压裂液

  1970年代,压裂施工中将原油用作压裂液。1980年代后期,改用以田箐胶为主的新型压裂液。但这种压裂液残渣多达30%,只适用于60摄氏度施工环境,且携砂能力差。之后,又陆续研发呱胶、香豆胶、CT9-1等压裂液,其耐温性能与携砂能力均有所提高,但因其中的香豆胶、CT9-1等压裂液成本过高,且原材料供应得不到保障,被放弃使用,只有呱胶得以大量使用。随后,自行研发皂仁胶以及适于气层压裂的泡沫压裂液,用以满足特种压裂需要。2000年以后,针对不同地区储层特点,特别是根据岩矿和黏土不同矿物成分,研制出防喷剂、降粘剂、增稠剂、黏土稳定剂、热稳定剂、发泡助排剂等压裂液添加剂,以便在任何地质条件下都能取得最佳压裂施工效果。在深层火山岩气层压裂中,针对大量微裂缝造成压裂液严重漏失问题,研发乳化型压裂液及其配套技术措施,使深层火山岩气层压裂成功率由以往的37.5%提高到2005年的90.3%。

  四、裂缝支撑剂

  裂缝支撑剂由采用普通工程砂、精洗石英砂,发展到采用高强度石英砂、陶粒等。1988年,建成压裂裂缝支撑剂检测系统,根据检测数据和实践经验,逐步明确适应不同地质条件的支撑剂种类及其粒径,保证了压裂效果。在徐深1井深层压裂施工中,针对坚硬、致密的火山岩气层岩石特点,采用耐压能力达86兆帕的特殊支撑剂,获得特高产天然气流。

  五、压裂施工工艺

  1980年代,压裂前实施储层酸化预处理,以降低储层破裂压力。随后,根据不同储层压裂需要,陆续研发限流压裂、多裂缝压裂、选择性压裂等新方法,并经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得以长期沿用。1995年,研发出复合压裂技术,就是在压裂前,先对待压层位进行定向爆破,使其形成大量微细裂缝,降低破裂压力,后施以水力压裂,以获取最佳压裂效果。复合压裂技术应用于部分特殊探井,取得了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