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开发井钻井

第二节 开发井钻井


  开发井是指油田开发初期,为达到原油生产目的,在油层处于原始状态下所完成的钻井,其中60%~70%用于采油(气),其余用于注水。开发井数量较多,属于批量生产,且需长期使用,故一向追求优质高效。
  1985年以前,开发井钻井主要在大庆长垣中北部进行。这一时期,涌现出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一批劳模标兵和以1205、1202钻井队为代表的标杆钻井队伍。1986年以后,开发井钻井重心转移到大庆长垣南部、大庆长垣外围和海拉尔地区。2005年,大庆30502、30509钻井队在外围开发钻井中,科学组织生产,依靠优选钻井参数,合理匹配钻头和钻具,平均钻井周期只有8天,提前25天实现年进尺6万米,创外围油田开发钻井最高纪录。

  一、大庆长垣外围开发井

  为加快外围油田开发步伐,大庆油田于1985年前后陆续组建宋芳屯、龙虎泡、朝阳沟开发试验区,上述地区开发生产井钻井力度随之加大。1986年以后,外围油田开发井钻井逐步形成规模,由于之前已钻过大量中浅层探井,熟悉区域内地质状况与施工条件,外加钻井技术比较成熟,开发井又不需要取岩心,录取资料比较简单,钻井速度明显快于探井。但伴随钻井作业面越来越分散、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对钻井技术、装备及施工组织管理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促成钻井工艺技术不断创新发展:针对开发区块地处低洼地、水面、江边、农田等复杂地理条件,发展了斜井、定向井、丛式井钻井技术;针对油层少且薄的特点,研发了水平井技术,使钻遇油层厚度加大,以保证油井产能;针对新区油层分散,固井井段超过1000米的情况,发展了大井段长封固井技术。
  1998年,外围油田在基本控制含油面积的前提下,开始滚动勘探开发,即先行周密详探,确定探明储量;改变以往一次性敲定开发方案的惯例,先安排一批首钻井,并根据其地质资料确定其他井位;关注钻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随时调整钻井规划部署,力求从业务程序上避免出现地质报废井。2000年以后,随着勘探开发一体化进一步规范,外围油田基本杜绝地质报废井。钻井水平的不断提高,促成外围油田开发进程进一步加快。截至2005年,大庆长垣外围先后开发宋芳屯、升平、龙虎泡、齐家、朝阳沟、杏西、敖古拉、榆树林、头台、高西、金腾、徐家围子、肇州、永乐、新站、新肇、卫星、肇源、敖南、英台、葡西21个油田,累计钻井16031口,年产油量达到510万吨,为1985年14.1万吨的36.17倍。

大庆长垣外围油田“六五”至“十五”期间开发井钻井情况统计表 表2-7

年度

完井数(口)

重点钻井地区

1981~1985

1221

宋芳屯 升平 龙虎泡 齐家 朝阳沟 杏西

1986~1990

2114

宋芳屯 升平 龙虎泡 齐家 朝阳沟 敖古拉

1991~1995

2675

宋芳屯 榆树林 龙虎泡 朝阳沟 敖古拉 头台 高西 金腾

1996~2000

4740

宋芳屯 榆树林 龙虎泡 朝阳沟 徐家围子 肇州 永乐 新站 新肇

2001~2005

5281

肇州 永乐 徐家围子 卫星 肇源 敖南 龙虎泡 英台 葡西



  二、海拉尔油田开发井

  2001年,海拉尔油田正式投入开发,钻生产井5口,平均钻井周期19天。由于海拉尔地区地下情况复杂,部署井位须“摸着石头过河”,先期生产井钻井如同探井钻井,需要取心,有时还须增加测井内容,故称“生产探井”,其工作量明显大于普通生产井。首批生产探井完钻后,根据其油层变化规律,再决定后续井位,从而延长了钻井周期。在贝301井区钻井中,因为地层倾角大,钻井易发生井斜;上部地层胶结疏松,钻井中易发生井壁坍塌和井漏,直接影响固井质量,致使2001年的固井合格率仅达25%。后经改进钻井液性能与密度以及固井工艺等,钻井速度和固井质量得以显著提高。2002年,海拉尔油田钻生产井9口,钻井周期缩短至15天,固井合格率达100%。
  截至2005年底,海拉尔油田累计钻生产井504口,建成产能50万吨,年产油量达41.75万吨。

2001~2005年海拉尔油田分区块生产井钻井情况统计表 表2-8

年度

钻井数(口)

井位分布区

2001

44

苏仁诺尔油田苏131井区,呼和诺仁油田贝301井区

2002

26

2003

94

呼和诺仁油田贝301井区,苏仁诺尔苏102井区,苏31井区

2004

152

苏德尔特油田贝16井区,苏德尔特油田贝28井区

2005

188

合计

504

苏仁诺尔、呼和诺仁、苏德尔特3个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