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杏树岗油田 1986年,杏树岗油田产能达到1003.6万吨/年。1993年,产能与产量分别达到1180.2万吨/年和1185.2万吨。直至2000年,其产能与产量在1000万吨水平线保持25年。2001年起,产能及年产量降至1000万吨以下,并呈逐年下降趋势。2005年,产能与年产量分别为762.3万吨/年和747万吨。
截至2005年底,杏树岗油田共投产油水井12233口,其中采油井7647口(包括抽油机井7087口、电泵井145口、螺杆泵井407口、提捞采油井8口)、注水井4586口(包括水驱井4029口,聚驱井557口);投产脱水站12座、转油站69座、计量间584座;建成地面游离水脱除能力52.74万吨/日、电脱水能力5.9万吨/日;注水站29座,注水泵76台,注水能力37.38万立方米/日。投产污水处理站35座,其中普通含油污水处理站15座(处理能力30.0万立方米/日)、含油污水深度处理站16座(处理能力22.6万立方米/日)、聚合物含油污水处理站4座(处理能力7.5万立方米/日);投产聚合物配制站4座,配制能力2.94万立方米/日,聚合物注入站22座;建有原油外输口有3个,外输管线总长度32.5千米,外输能力3.55万吨/日。
 |
杏树岗油田地面建设布局图 图-4 |
一、原油生产系统 (一)油气集输 油田开发初期,行列井网全部采用萨尔图流程;杏北及杏十三区面积井网,采用单井进站,集中计量,热水伴随保温流程;东西过渡带开发采用单井进站、集中计量、掺热水保温流程。脱水转油站全部采用地下联合站形式。油井产生的伴生气,大部分在井口作为干线炉的燃料就地利用,少量进入联合站作为生产、生活用气,余下的气则予以放空。后来全面实施集输流程技术改造,推广单井进站、集中计量、掺热水保温、热水洗井清蜡、密闭集输处理流程,并采用“计量站—转油站—脱水站”三级布站形式,原建于地下的转油脱水联合站也全部移至地面重建。伴生气则由集气站收集后,靠自压输往天然气处理厂。杏南油田针对集气距离长等因素,在联合站配套建设5座增压集气站,后因气量低而全部停运。
1986年,继续进行井网一次加密调整,其加密井油气集输工程与基础井网分开建设。1994年,井网二次加密,其加密井接入既有油气集输处理系统,并全部就地放水回掺,取消大站供水,进而大幅降低了集输能耗。1999年,井网三次加密,其加密井按“两就近”原则,就近接入既有计量站或集油管线,仍未新建计量站、转油站。2001~2005年,油田实施聚驱采油,聚驱集油工程(计量站、转油站、放水转油站)与水驱工程分建,原油脱水则利用既有水驱脱水设施,并将聚驱含油污水单独处理后回注地下。截至2005年底,杏树岗油田共建成脱水站12座、中转站69座、计量站584座,建成自压集气站14座,处理能力165万立方米/日。
(二)原油脱水 1986年以后,杏树岗油田结合井网一次加密与地下联合站移建地面,原油脱水工艺采用“常温游离水脱除—交直流复合电化学脱水”新两段脱水工艺,并新建杏十一、杏十二脱水联合站,改扩建杏九、杏十联合站。截至2005年末,杏树岗油田共建成脱水站12座,建成原油脱水能力5.9万吨/日。
(三)原油稳定 杏树岗油田早期原油未经稳定,脱水后经外输泵外输。实施集输流程改造后,开式流程变成密闭流程,原油变脱水后外输为稳定后外输。1999年,油田开始实施“高水平、高效益、可持续发展”战略,原油产量战略性调整,由持续高产稳产向可持续发展转变。2000年,着手调整原油稳定工艺与处理规模,杏九联合站原稳装置改造为正压精馏工艺。2003年,杏三原稳装置改造为正压精馏工艺,处理规模由350万吨/年下调为300万吨/年,杏Ⅴ-1原稳能力仍为350万吨/年。截至2005年,杏树岗油田共有原油稳定装置3套,稳定能力1000万吨/年。
(四)油田气处理 1986年,杏树岗油田杏三、杏九、杏V-1联合站有3套从美国FLUOR公司产40万立方米/日油田气浅冷装置,杏一、杏四、杏六、杏十联合站还有与其配套引进的意大利CTIP产15万立方米/日油田气甘醇脱水集气装置。3套浅冷装置及红岗压气站制冷回收的轻烃及处理后的干气输往大庆石化总厂。杏六集气站因投产时气源不足,在运行过程中压缩机喘震严重,造成齿轮箱损坏而停产,并于1987年5月拆除装置。1996年12月,杏树岗油田红岗压气站40万立方米/年油田气处理装置建成投产。杏一、杏四、杏十集气站引进的装置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尚属先进生产装置,但进入1990年代后期凸显设备老化、配件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油田本身气源不足,导致装备高耗低效,于2000年以后报废拆除。
2003年,90万立方米/日处理规模的红岗油田气深冷装置建成投产,从浅冷装置产出气中回收轻烃,提高了油田气轻烃收率。2005年,杏树岗油田着手实施对杏V-1浅冷装置的调整改造,处理规模由40万立方米/日下调至30万立方米/日。杏三、杏九、杏V-Ⅰ和红压4套浅冷装置均采用氨制冷工艺,气源为所辖联合站提供的湿气;红压深冷装置采用单级膨胀+辅助剂制冷工艺流程,气源为杏三、杏九、红压浅冷装置处理后的浅冷气。
截至2005年底,杏树岗油田共有浅冷装置4套,深冷装置1套,总处理能力240万立方米/日。
(五)原油储运 杏树岗油田外输原油全部输往南三油库,进而通过“八三”输油管道外输。1989年,南三油库由地下移至地面重建,接受杏树岗油田、高台子油田及西部外围油田来油。
2005年,南三油库建成接卸俄罗斯原油工程,并建成10万方浮顶油罐2座,15万方浮顶油罐2座。
二、注入工程 (一)含油污水处理 杏树岗油田开发初期含水低,产出水直接外排,油田注水采用清水。后随油田含水上升,油田产出水经过处理后回注,并适应开发各阶段对回注水质的要求,先后建成普通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含油污水深度处理系统、含聚污水处理系统。
1.普通污水处理
1986年,全油田共建有13座污水处理站,总处理规模约为15万立方米/日。1987年,杏三、杏十、杏十一、杏十二含油污水处理站增建粗粒化除油装置。到1990年,杏树岗油田含油污水总处理规模达到17万立方米/日。1993年,对已建8座含油污水处理站进行了防沙、排沙大修改造。同时,着手对已建各污水处理站实施系统改造。2001年,针对聚合物进入水驱含油污水系统,原有重力过滤流程污水处理站处理效率下降,其中的杏九、杏四、杏十五、杏十三污水处理站采用横向流聚结除油、一级压力过滤流程;其余9座污水处理站逐步改造成两级沉降、一级压力过滤流程。截至2005年底,杏树岗油田有13座普通含油污水处理站,总处理规模25.8万立方米/日。
2.污水深度处理
1991年起,随井网加密调整,实施分质注水,首先在西部、东部过渡带建成杏十五、杏十六、杏十七3座含油污水深度处理站,分别采用两级单向及两级双向过滤工艺,总设计能力为3.4万立方米/日。1993~1999年,随二次加密井产能建设,陆续建成杏十八、杏十九、新杏九、杏二十、杏Ⅰ-1深、杏二十三、杏二十一及杏二十二8座含油污水深度处理站。其中前4座采用两级单向过滤流程,其余4座采用两级双向过滤流程。总处理规模13.8万立方米/日。随后又建成杏V、杏V-Ⅰ、杏V-Ⅱ、杏四、杏十三-Ⅰ座含油污水深度处理站,均采用两级压力过滤流程。截至2005年底,杏树岗油田共建含油污水深度处理站16座,总设计能力22.6万立方米/日。
3.含聚污水处理
2000~2005年,杏树岗油田建成聚杏Ⅱ-1、聚杏九、聚杏六、杏十三-1等4座含聚污水处理站,其中杏十三-1含聚污水处理站采用横向流、两级过滤流程,设计规模为0.5万立方米/日;其余3座均采用两级沉降、一级石英砂压力过滤流程,设计规模为7万立方米/日。含聚污水经处理,回注于高渗透油层。
(二)注水工程 杏树岗油田为保持油层压力,实行早期注水,注水系统与集输系统同步建设,杏一区~杏十二区纯油区块均采用注水干线供水、单干管单井配水流程。1988年,在杏五中区开展聚合物试验,采用单泵对单井注聚工艺流程。1991年,该油田开始实施分质注水,建设深度处理水注水站,回注经深度处理的含油污水。1996年,在杏二西试验站开展三元复合驱试验,采用单泵单井单剂注入流程。1998年投产的杏十三区聚合物试验区,也采用单泵对单井工艺流程。
1999年,杏五注水站高压变频作为杏南开发区节能工程的一部分安装调试完成,这在国内陆上油田是首创,通过高压变频的调速作用,杏五注水站泵水单耗由5.9千瓦时/立方米,降到5.2千瓦时/立方米,日均注水量8500立方米,日节电6000千瓦时。
2001年,油田启动实施聚驱工业化生产,采用新建及扩改建两种方式,建成聚驱注水系统。其中,新建杏二十四聚驱注水站;改建杏二十注水站为聚驱、深度处理水两用站;改建杏九注水站为普通水、深度处理水及聚驱三用站;改扩建杏十八注水站为深度处理水及聚驱两用站。注入流程则采用“单泵对单井注入”或“单泵对多井注入”两套方案。2002年起,由于普通水注水量下降,杏十一、杏四、杏一及杏三注水站相继报废。截至2005年底,杏树岗油田共有普通水注水站8座,注水规模8.88万立方米/日;含油污水深度处理站16座,总设计能力22.6万立方米/日;聚驱注水站5座,注水规模5.65万立方米/日;曝氧站6座,总设计能力7.6万立方米/日。
(三)注聚工程 1998年,杏树岗油田建成首座聚合物配制站———杏十三配制注入站。2001~2005年,又相继建成杏北1、2、3号聚合物配制站,均采用集中配制、分散注入工艺;母液输送则采用单管单站或一管两站方式。除杏北1号配制站1、2、3、5、6、7、8注入站采用单泵单井外,其余12座注入站均采用单泵多井注入。截至2005年底,杏树岗油田建成聚合物配制站3座、聚合物配制能力1.83万吨/年,建成聚驱产能139.3万吨/年,当年聚驱产油148.5万吨。
(四)三元复合驱试验 1995年1月至1996年2月,在杏五中块开展三元复合驱先导性矿场试验。1996年5月至1999年10月,在杏二区西部开展三元复合驱扩大性矿场试验。1998年10月,杏二区中部三元复合驱工业性矿场试验启动。直至2005年12月,试验仍在进行。试验区聚合物母液集中配制输至各注入站,碱及表面活性剂成品在注入站注入。注入工艺采用单泵单井或单泵多井流程。
三、配套工程 (一)供水系统 杏树岗油田早期注水,主要靠南二水源、红岗水源、杏二水源提供的地下水。后来,油田产出水经过处理后开始回注。1986年,依托天然泡沼兴建的八百垧水厂投产,日处理10万立方米水泡子水,为油田注水提供补充水源。1989~1997年,杏北油田为注入含氧量较高的地面污水,建成7座总规模为10.8万立方米/日的脱氧站。后来发现地面水含氧量高低对油田开发没有直接影响,便于1999年7月起脱氧站悉数关停。2005年,脱氧站全部拆除。
(二)供电系统 杏树岗油田的35/6千伏变电所供电电源,引自南五一次变、张铁匠一次变、杏北一次变、杏变、杏南一次变、龙河一次变。后随着油田开发规模的扩大,35/6千伏变电所数量不断增加,1990年达到16座,1999年达到29座。2001~2005年,杏二十四、聚杏十八2座综合自动化变电所建成投产。截至2005年底,杏树岗油田共建成35/6千伏变电所35座,总容量为533兆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