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外围油田
第五节 外围油田
1985年以前,大庆长垣外围有宋芳屯、龙虎泡、朝阳沟三个油田投入试验开发。1986年起,长垣外围油田开发建设步伐全面加快,截至2005年底,共开发建设21个油田,其中包括长垣外围东部的宋芳屯、升平、徐家围子、永乐、肇州、朝阳沟、榆树林、头台、卫星9个油田;长垣外围西部的龙虎泡、杏西、齐家、金腾、敖古拉、龙南、新店、新肇、新站、高西、葡西、他拉哈12个油田。共建采油井10955口、注水井4098口、脱水站16座、转油站71座、转油放水站8座、计量(阀组)间411座、注水站52座、水质处理站51座、污水处理站13座、储油罐27座(储油能力8.27万吨),敷设输油管线4965.58千米,形成原油生产能力625万吨/年。
一、原油生产系统
(一)油气集输
1985年,大庆长垣外围第一个投入开发的整装油田———龙虎泡油田,选用单管掺水环状集油流程,试图摸索出外围低产油田低投入、高效益开发的地面工程模式。但该流程投入运行后,在油井计量、清蜡及防止井间干扰等技术环节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和局限性。1987年,朝阳沟油田仍采用喇萨杏油田沿用的单井进站、集中计量、双管掺水保温集油流程。1988年,第八采油厂、油田设计院分别研发成功时称“软件计量”的液面恢复法、示功图法,即计算机软件自动控制的油井产量计量方法。推广应用该方法后,油气集输流程中省去油井计量站、井口计量分离器等布局,整个流程得以简化。随后,油井化学清防蜡技术研发取得成功,集输系统挂环井数减少,进而缩小集油管径,排除了井间干扰。于是,工艺技术更趋完善的单管掺水、小环集油、“软件计量”集油流程在外围油田得以全面推广。
外围油田特低产油井及产量递减油井,还采用单井捞油车捞油、集中收油处理等更简化的集油方式。集油保温方式则除了用掺水法外,气源短缺地区采用电热器或电热管加热保温法。
(二)原油脱水
开发初期,外围油田原油脱水采用“游离水脱除—电化学脱水”两段脱水工艺。1995年后,多功能处理器研发成功,油气分离、含水油加热、游离水脱除、原油电脱水及缓冲输油,均在“四合一”容器内完成,从而降低工程投资38%,减少工程占地60%。截至2005年底,外围中、小型油田转油脱水站全部采用多功能处理器。
(三)原油稳定
1993年起,外围东部油田原油均经葡一联加热蒸馏原稳装置稳定处理后,输往葡北油库。1995年,龙虎泡油田建成西部外围唯一的规模为20万吨/年的加热提馏原油稳定装置。2000年7月,该装置因处理油量不足停运。
(四)原油储运
1987年起,外围东部油田采用统一规划原油储运系统,建成“三站(朝一、宋一、升一联合站)两线(朝一宋、宋一葡输油管线)一库(葡北油库)”工程。随后陆续投入开发的榆树林、徐家围子、永乐、肇州等油田输油管线,也相继接入东部外围油田原油储运系统,并保持长期平稳运行。
外围西部油田则采用依托老油田或龙虎泡等较大油田脱水站,按照先近后远、由小到大、先拉后输以及输油与输液并举的原则建设储运系统,杏西油田原油脱水后,输至杏北杏九联进行稳定;敖古拉、布木格、龙南油田含水油输至龙一联,经脱水、稳定后外输;产油规模更小的金腾、齐家、新店油田,则用罐车拉油至附近脱水站脱水·。161·
二、配套工程
(一)含油污水处理
外围油田原油脱水站一般配套建有含油污水深度处理站,污水处理采用两级沉降、两级过滤工艺或气浮选除油、横向流聚结除油工艺,实现含油污水处理站小型化和含油污水全部处理回注。
(二)注水系统
外围油田朝阳沟、宋芳屯、升平、龙虎泡等注水规模较大油田的注水站,采用电动离心注水泵集中注水;其余多数小油田注水站,采用电动多缸柱塞泵分散注水,以适应外围油田对低注入量、高注入压力之需。
(三)供水系统
1990年以后,朝阳沟地区依托临近的松花江建设5万立方米/日供水规模的水厂,满足了朝阳沟、榆树林油田用水需要。外围其他油田,则利用地下水资源,结合小注水站,建起小水源及小型水处理装置,通过因地制宜地建简易供水系统,解决油田注水及生活用水问题。
(四)供电系统
外围东部油田立足于外网供电,建成220千伏丰乐变电所及110千伏宋一次变、朝一次变及榆一次变,油田内部结合注水站均建有35千伏变电所。
外围西部油田利用油气比较高的自身优势,因地制宜自发电,实现自给自足。龙虎泡油田投产初期通过燃气发电实施热电联供;新店、金腾、萨西等均利用天然气就地发电,部分油田还用燃气摩托采油。后随产气量下降,这些小油田逐步改由地方电网供电。
外围油田根据用电负荷分散、供电半径大的特点,采用10千伏供电电压及660伏配电电压,使得供电距离增大2.8倍,线损降低,机采井生产更具安全性。
(五)供气系统
外围东部油田由于油气比仅为20立方米/吨左右,原油集输用气靠气井气补充,并于开发初期就已形成以气井为气源的供气系统。1987年,朝阳沟油田建成由朝51、朝57气井为气源的输气管道,以后供气系统延伸至三站、长春岭气田。1988年,汪家屯、宋站气田投入开发,成为东部外围油田及长垣南部油田补充集输用气的主要气源。随后逐步建成由升一联至宋芳屯、永乐油田及长垣南部的供气管网,保证了低产、低油气比油田的生产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