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高台子油田
第六节 高台子油田
高台子油田所在的高台子构造系两翼基本对称的穹隆状背斜,东北与太平屯构造的鞍部相连,东南与葡萄花构造相接,西邻高西鼻状构造。两翼倾角平缓,断层发育,含油面积内48条断层均为低角度、延伸短的正断层,多呈北北西、北西和近南北向。
高台子构造是大庆长垣区域最早投入勘探的构造,是大庆油田发现井———松基3井所在地,含油面积47.8平方千米,地质储量2808万吨。储层以葡萄花油层的葡一组为主,局部地区深部发育有扶余油层。原油物性较好,近似于太平屯油田北部,具有原始油气比低、凝固点高、地饱压差大的特点。
高台子油田由第五采油厂开发和管理。
1983年8月,高台子油田投入开发。1985年,原油产量达到51.68万吨,采油速度为1.84%。
1986年,为提高油井产能,首次对高20-29井进行压裂。1987年,油田扩边井投产。随着扩边井受效,油田开始大规模实施油井压裂、换泵和调参。1989年,针对高五断块注采关系失调问题,转注3口油井,使油田水驱控制程度得以提高;通过油井压裂增产2.27万吨,年产油量连续五年保持50万吨以上。1990年,对差油层加强注水,改善分层注水状况,油井地层压力上升,产量递减速度减缓,含水上升速度得以控制,年产油46.55万吨,仍超过开发方案设计指标。
1991年,油田综合含水64.90%(进入高含水采油期),步入产量递减阶段。1995年,着手在开发方案布井区外侧钻建扩边井31口(油井25口、水井6口),在开发方案布井区内钻建补充井30口(油井27口、水井3口),并开展局部加密调整试验。同年11月,新井陆续投产。1996年6月,53口新油井全部投产,油田总产量略有回升。
1997年,综合含水达到80.69%,进入高含水后期。同年6月,油田加密调整正式展开。1998年,高台子油田Ⅱ、Ⅲ断块等主力区块投产加密调整井78口,初期日产油量增加133.5吨,年产原油22.81万吨。1999年,进一步调整59口井的分层注水方案,并将3口油井转为注水井,使加密区块水驱控制程度由68.6%提高到82.4%。同时,在未加密区块择优钻补充井53口。通过内部补充井和局部加密调整,未加密区块水驱控制程度由53.8%提高到84.7%,薄差油层动用状况有所改善。2000年,产油量突破26万吨。2004年,实施注采系统调整,油井转注6口,钻建补充井18口(含油井15口、水井3),投产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6.9吨。其中,高32-30井投产初期日产油50吨,创加密调整井产油量之最。同年,在高Ⅲ断块纯油区开辟0.98平方千米的聚合物驱油试验,在15口油水井开展局部聚驱采油试验。2004年8月始注聚合物,到2005年底,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注入聚合物母液12.84万立方米、聚合物干粉169吨,累计产油2.45万吨,综合含水下降4.7个百分点。2005年,该油田还钻建加密补充调整井31口,当年投产11口,单井日产油2吨,基本达到设计指标。
截至2005年底,高台子油田尚有可采储量1030万吨;建成油水井553口(含油井336口、注水井175口),年产油18.15万吨,累计采油763.01万吨(1986~2005年产油653.49万吨),采油速度0.65%,采出程度27.17%;年注水213.39万立方米,累计注水3726.64万立方米(1986~2005年注水3631.34万立方米),年注采比1.15,累计注采比1.2;综合含水8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