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核心人才队伍建设 1980年代,油田含水速度加快,开发难度加大,科技兴企与人才资源开发,被提到战略高度。鉴于油田自有教育资源难以承担培养油田急需高层次技术人才的使命,开始按计划选送年轻技术干部到外地知名高校接收委托培训。1984~1989年,大庆油田委托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天津大学、华北电力学院等94所院校和科研单位,陆续为油田培养130个专业9218名技术干部(骨干),其中研究生141人;选拔优秀专业技术人员2351人,出国进行学习和考察,使其了解和掌握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1990年,油田规定新分配到油田的高校毕业生,必须先到基层生产一线锻炼;科研院(所)所需的技术人员,也按规定在有基层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中选拔任用。
 |
油田实行厂务公开,倡导民主管理 |
1993年,油田高级人才培训中心成立,承担博士、硕士生委托联合培训、高级管理人员的工商管理知识培训和高层技术人员高新技术、计算机、外语强化培训,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1994年,油田从钻井、勘探、地质、开发等20个主体专业中选拔优秀的年轻技术干部,作为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队,开始重点培养。选拔优秀技术干部82人,参加总公司对外合作与反承包人员培训班,为开展对外合作和国际市场开发进行人才储备。1996年,油田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开展高层人才引进和培养。
1999年,出台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暂行规定:总公司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共17人)和局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共100人)享受每月80元企业津贴;厂(公司)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共228人)享受每月50元企业津贴;生产科研一线高、中级科技人员分别享受每月50元和40元企业津贴。
2000年,油田人才引进工作改“坐等上门”为“主动求贤”,到北京等地名牌大学,展示企业形象与实力,通过广泛接触,除了接受一大批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外,还引进经过出国深造的冯志强博士夫妇、张春雷博士后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对核心技术人才、各专业技术骨干,采用出国培训、高校委托培训、由专家定向专业技术培训等形式,实施梯形培训。同年,创建“清华大学MBA假期工作基地”,为继续引进人才铺路搭桥;选送5名技术骨干到莫斯科石油大学接受专业培训。此后,每年按计划分批选派若干技术骨干到国内知名高校、国外定点高校进行短期培训。
2001年,加快以中青年为主体、专业配套、德才兼备、具有相关专业国内外前沿科技水平的专业人才体系建设,出台学术技术带头人选拔管理办法及其实施意见,在油田主营业务发展所需要的10大专业及其67个子专业领域,评选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45人,初步建立起学科带头人、技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三级核心技术人才体系。
 |
大庆油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人才的“孵化器” |
2003年,出台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选拔管理实施办法,着手构建核心技术人才框架体系。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油田建设设计研究院、采油工程研究院与石油大学(北京)共建研究生工作站。2004年,规范核心技术人才队伍选聘程序,明确相关标准,配套落实厂(分公司)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骨干工资待遇,初步建立起以资深专家、技术专家为核心,以公司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为重点,技术骨干为基础,总数约为2000人的核心技术人才队伍。出台《技术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考核实施细则》,并为116名公司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建立考绩档案,形成核心人才动态管理机制。开发面向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网络培训学院软件系统,建立互动教学管理系统和名牌讲师课件系统,首批注册学员达100人。2002~2004年,举办技术创新思维培训班3期,有针对性地培训学术技术带头人114人。
2005年,油田结合核心技术人才关键能力评价结果,举办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个性化培训班,培训技术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60人。组织集团公司高级技术专家16人、油田公司技术专家41人,签订《聘任合同》《任期目标责任书》和《年度工作任务书》。组织公司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以上核心技术人才进行健康体检。举办核心技术人才健康报告会,请知名医学专家对参检人员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答疑。2000~2005年,委托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等18所大学,培养工程硕士1176人,硕士研究生712人,博士研究生77人。截至2005年底,油田专业技术干部总计21514人,其中教授级高工45人、高工2581人、工程师842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