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
全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2.99亿亩次,较上年减少6200万亩次,总体属中等发生年份。其中,水稻稻瘟病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69万亩次,水稻二化螟发生面积呈下降趋势,发生面积170.41万亩;玉米螟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3115.43万亩;黏虫中等发生,局部重发生,有虫面积488.04万亩次,其中三代黏虫292.7万亩;草地螟偏轻发生,有虫面积69.95万亩次;土蝗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88.46万亩;玉米大小斑病偏轻发生,发生面积953.62万亩次;马铃薯晚疫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57.35万亩;农田草害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0008.8万亩次;农田鼠害偏重发生,发生面积5528.75万亩次。全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和“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开展各类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病虫草鼠害防治工作,组织病虫草鼠害防治3.50亿亩次,挽回粮食损失超过100亿公斤。在病虫监测方面,新建旱田重大病虫监测点200个,全省监测点总数达到800个,为全国唯一省级网格化全覆盖重大病虫在线监测网络系统,获取重大病虫害监测数据995.05万个,发布省级病虫预报22期、市县级预报960期。在绿色防控方面,组织落实绿色防控技术试验42项,遴选18项重点推广的非化学防控技术和优质产品;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31个;制定水稻、玉米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稻瘟病田间调查技术规范和农用植保无人机施药技术规范等4项地方标准,全省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覆盖率达到40%。在重大疫情普查防控阻截方面,新建马铃薯甲虫疫情监测点100个、诱集区110个,仅在饶河县发现马铃薯甲虫疫点,并全部扑灭;设置苹果蠹蛾性诱捕器3000余套;开展南繁引种检疫65批次,国外引进种苗田间检疫93批次8000余亩。在减药方面,新补贴更换喷头和喷头体10万套,全省累计更换喷头和喷头体38.6万套,配备打药机3.2万台,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1.6%,较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全省农药用量较上年减少2038吨,减幅3.1%。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方面,形成多个回收模式,全省60余个县(市)回收处置农药废弃包装物800余吨,省财政对21个县给予1000万元奖补支持。
全省水稻稻瘟病防治面积2236万亩次、玉米螟763.79万亩次、三代黏虫159.96万亩次,采取飞机航化作业面积达到1508万亩。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共投入6287.69万元,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等重大病虫530万亩,其中生物药剂防治面积占比50.56%,有效控制了重大病虫危害,引领和带动黑龙江省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省财政重新恢复“千万亩农田统一灭鼠”项目,投入500万元,完成秋季统一灭鼠532.3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