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 2018年,哈尔滨市地区生产总值6300.5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5.5亿元,下降0.1%;第二产业增加值1689.3亿元,增长2.7%;第三产业增加值4085.7亿元,增长7.5%。三次产业结构为8.3:26.8:64.9。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7837元,增长5.6%。
2018年,哈尔滨市生产供给总体平稳。农业生产稳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8.6亿元,比上年增长0.4%。设施蔬菜种植面积、产量分别为0.73万公顷、24.6万吨,分别增长4.2%、6.3%。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988个,绿色食品标识55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31个,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6万公顷。高标准农田、水稻节水灌溉面积分别提高到40.67万公顷和20万公顷。工业生产稳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8%。从行业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由上年下降13.8%转为增长4.3%;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9%,高于上年3.1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7.1%。从隶属关系看,中央企业增加值增长4.0%,高于上年2.1个百分点;省属企业增加值增长1.8%;地方企业增加值增长10.1%,高于上年3.6个百分点。从主导产业看,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1%,增幅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石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分别增长9.9%、16.8%、3.8%和2.5%。服务业发展稳定,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5%,增速高于GDP增幅2.4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1%、4.4%、2.8%、6.1%、1.4%、15.2%和5.8%。
结构调整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5:29.1:61.4调整为8.3:26.8:64.9。第一产业下降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3.5%。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6%和23.4%,均高于上年4.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2%,高于上年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87.7%,高于上年1.1个百分点。
供给侧结构改革持续深化。去产能有新进展,工业产能利用率67.6%,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产能利用率100%,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耗能工业产品水泥、硅酸盐水泥熟料产量分别下降13.2%和3.4%。去库存有新成绩,至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831.5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301.7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待售面积423.8万平方米,减少232.3万平方米。去标杆有新成果,运用底线思维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建立政府性债务统计、风险协调会商等工作机制,摸清政府隐性债务底数,严格规范举债融资行为,存量政府债务全部转换为政府债券。降成本有新成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77.6元,比上年下降3元。补短板有新作为,民生投资力度加大,卫生和社会工作、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42.2%和29%。
新兴动能不断壮大,新动能加快培育。全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8%,增幅高于上年30.4个百分点,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3%,增幅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4.5个百分点。新产品产量持续增加,全年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达到29098万块、311套,分别增长1.4%和44%;石墨烯粉产量达到3.4吨。新业态较快增长,全年限额以上单位批发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34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增幅高于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24.3个百分点。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全年新增登记市场主体14.5万户,比上年增长33.8%。
经济运行环境总体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稳定增长,截至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1504亿元,增长9.4%;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0921.2亿元,增长9.6%。居民收支稳定增长,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7828元,增长6.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347.9元,增长6.5%。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934元,增长8.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094.7元,增长8.8%。物价水平温和上涨,1—12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5%,涨幅高于上年0.9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保持上涨。1—12月份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上涨2.1%,涨幅高于上年0.3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增长较快,全年工业用电量99.8亿千瓦时,增长9.7%,增幅高于上年11.3个百分点。
(石新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