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黑龙江省江河水系发达,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4个水系,全省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918条。其中松花江(含嫩江)支流有1023条。松花江横贯全省腹地,为全国7大江河之一,在同江市汇入黑龙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为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乌苏里江在抚远县流入黑龙江,汇流后在该县流入俄罗斯。绥芬河在东宁县流入俄罗斯。全省江河、湖泊、泡沼、水库、塘坝总水面面积1210万亩。全省水资源主要来自降水。多年平均降水533.5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2426.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686.08亿立方米,1981年最多为1097.48亿立方米。全省大部分地表水经黑龙江、松花江(含嫩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流出境外。全省水资源总量年均810.33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为286.87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人均占有水量2160立方米,亩均460立方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降水在年内、年际和地区间分配不均匀。年内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枯水和干旱期多发生在3~5月,春季易呈现阶段性枯水,延续“十年九春旱”的历史规律。全省西部地区降水较少,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仍呈“东涝西旱”的特征。全省河川径流年内、年际变化大。暴雨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中小河流发生汛情的频次较多。1991年发生的全省性大洪水以及1998年嫩江流域、松花江干流发生的特大洪水等灾害性洪水,均为大范围、长历时暴雨洪水所致。因此,抗御旱涝灾害、提高工程防御标准成为全省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
  全省冬季漫长,严寒干燥。全年平均气温为0~4℃。北部地区最低气温达-52.8℃,土壤最大冻深达3米,其他地区1.7~2.2米。江河11月中旬封冻,翌年4月中旬解冻。多年平均封冻天数148天左右,多年平均冰厚0.98米。江河封冻前和解冻后常有10天左右的流冰期。黑龙江上中游、嫩江上游和松花江中下游曾多次发生冰凌卡塞和冰坝而形成凌汛,对局部河段和沿江城乡造成灾害。1994年4月中旬,松花江佳木斯市及以下江段发生“倒开江”(上游先开,下游后开),大量冰块迅速堆积形成冰坝,造成了历史罕见的特大凌害。因此,防冻害、抗冰凌是全省水利工程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由于开发较晚,全省水利工程基础薄弱,缺少控制性工程,抗御旱涝等自然灾害能力偏低,水利建设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遵照国家关于“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水利建设方针,全省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治水的经验教训,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挖掘现有工程潜力,集资兴办小型水利工程,到“六五”计划后期,全省水利建设开始走上了一条比较合乎规律且较有成效的发展道路。到1986年,全省建成万亩以上灌区360处,农田实际灌溉面积达到1107.10万亩,占耕地的8.26%,其中水田实灌面积856.56万亩;全省旱田注水灌(坐滤水种)面积993.66万亩;全省治涝面积3395.96万亩,占易涝面积50.1%;全省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377.04万亩,占应治理的31.2%;全省各类水库475座,总库容61.13亿立方米,其中大中型水库80座;全省江河堤防长度9669.79公里,保护耕地2887.82万亩,保护人口941.88万人;全省建成各类小型水电站52座,装机容量5.52万千瓦。这些水利工程是全省抗御水旱灾害,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物质基础。
  全省水利工程绝大部分是20世纪50~60年代建成的,大多数工程存在标准低、不配套、质量差、年久失修、效率低等问题。在大中型水库中,不配套和带病作业的有30座,占50.8%;全省3815公里主要江河堤防,需要整修加固提高标准的有2657公里,占69.6%;1000处万亩以上灌区的拦河坝,只有25处是永久性的;已建成灌区和已治理的涝区中,缺少配套建筑物8万多处;仍有68.8%的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治理。全省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较低,管理未纳入正常轨道,水环境污染严重。水利建设任务仍十分繁重。
  纵观1986~2005年全省水利建设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1986年,松花江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位大洪水,沿江城乡遭受很大损失。严重的洪涝灾害引起各级领导对治水的高度重视。汛后,国家和地方增加了水毁修复经费,全省掀起了以防洪除涝为中心的水利建设高潮。1988年、1989年嫩江、乌苏里江等河流又发生洪涝灾害,国家相应地增加了水利建设投入,先后对一些防洪工程进行水毁修复和除险加固。但是,由于国家投入有限,建设资金不足,全省水利建设速度缓慢,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较少。许多大中型水库病险问题无力解决,带病运行。全省江河堤防没有防洪规划,标准低、质量差,没有条件进行大规模的整修加固。由于建设项目少,水利勘测设计、施工等部门没活干,开支困难,“找米下锅”(主动到社会上找活干)成为维持生计的“经验”。全省大量的兴利除害水利工程尚需动员广大受益群众投工投劳进行建设。
  为进一步明确全省各地水利建设主攻方向,全省水利规划确定,继续完善和落实省政府确定的水利建设五大战略布局,即以三江平原开发治理和主要江河为重点的防洪除涝工程建设;以西部干旱地区为重点的抗旱灌溉工程建设;以中、东部地区为重点的水田灌溉工程建设;以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嫩江“三引”工程为重点的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建设。这个规划布局进一步明确了各地水利建设的主攻方向。
  为推动全省水利建设,副省长戴谟安于1989年春派省水利代表团赴辽宁省学习开展水利建设“大禹杯”竞赛活动的经验。同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黑龙杯”竞赛活动,采用以奖代投的方式下拨农田水利补助费,从而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受益区广大干部群众大办水利的积极性。在组织领导、发动群众、筹集资金、工程规模和效益上都有新的突破,充分发挥国家、受益地方和部门以及群众集资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开始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筹集建设资金,缓解了水利建设资金缺口大的问题,全省呈现了“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新格局。为根除大庆地区洪涝灾害,大庆市政府、大庆石油管理局和大庆石化公司,共集资2.47亿元,进行大庆防洪一、二期工程建设。1989、1990两年,通过“黑龙杯”竞赛,全省地方与群众筹集资金2.95亿元,共完成土方4.65亿立方米,新打水田井4.2万眼,新增水田灌溉面积172.37万亩,新增治涝面积416.31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70.35万亩,新建与加固堤防3983公里。全省水利建设一改过去起伏波动进展缓慢的状态,建设速度明显加快。
  到1990年,全省各类水库达到490座,总库容66.3亿立方米。其中大中型水库64座;江河堤防长度达10332.53公里,保护耕地3143.71万亩,保护人口975.61万人;实际灌溉面积达1628.69万亩,其中水田1347.54万亩;旱田注水灌面积1760.95公里,喷灌95.82万亩;治涝面积达3994.17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2748.71万亩,其中承包到户小流域治理面积528.76万亩;小水电站57处,装机总容量66460千瓦,年发电量达22364.1万千瓦时。引自嫩江的三条引水工程(简称“三引”工程),平均年引水量9.04亿立方米。充沛的水源不仅保证了大庆石油生产和石油化工以及人民生活用水,救活了连环湖水产养殖场,同时还灌溉苇塘180多万亩,扩大养鱼水面100多万亩。水,在大庆被视为“流动的黄金”,成为受益区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1991年,松花江干流突发了大于1986年次于1957年的第二位大洪水,呼玛河、穆棱河下游、牤牛河、双阳河发生特大洪水,嫩江、牡丹江、拉林河等9条河流相继发生大洪水,形成了全省性大洪水,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大量水利工程遭到严重破坏,暴露出全省水利基础建设薄弱、抗御标准低下等问题,突显出水利建设任务重而资金短缺的矛盾。同年,根据国家对黑龙江省商品粮基地建设的要求,省里提出到1995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235亿公斤的目标。同时,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水利的需求日益提高,迫切要求水利建设加快发展步伐,全省水利改革开始全面推进。
  1992年,为了加速全省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扩大水利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加强水利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向社会征收“两费一金”(防洪保安费、水利建设附加费、防洪资金)和水资源费。之后,又相继出台了《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防治费收取和使用管理规定》《黑龙江省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实施细则》等法规,征收水土流失防治费、河道采砂管理费和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等费用,用于水土保持和河道工程治理。到1995年,全省企事业单位部门和群众5年共筹集水利资金12.28亿元,占全省水利资金总投入的29%。1997年,全省筹集和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7.37亿元,比1991年增加了11.74亿元,新增和改善水田面积255.71万亩,新增治涝面积164.83万亩,江河堤防长度达到11210.93公里,达标6135.70公里,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2.22万亩,解决了9491个村屯、682.74万人、179.98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其中447.23万人吃上自来水。按照全省水利建设“五大布局”的要求,编制完成了松花江、嫩江干流和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以下简称哈、齐、牡、佳)4城市防洪规划,重新修订了松花江流域规划、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及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并进行了相应的勘测设计,给工程建设提供了前期技术准备。新建并完成了双阳河、西泉眼、八楞山3座大中型水库,对桦树川、蛤蟆通和红旗泡3座大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同时完成了哈、齐、牡、佳4城市堤防达标和松嫩干流堤防消险加固工程建设。为规范水利基本建设市场,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和速度,全省开始推行水利基本建设“三项制度”(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改革和合同制。同时,全省水利专业施工队开始推行机械化施工作业。由于全省水利建设项目增加,推动了省内水利勘测设计、施工、科研等事业的发展,很多单位由过去的没活干、“找米下锅”,到任务量增加,基本上做到“有活干、有饭吃”。到1997年末,全省水利规划设计部门完成各类规划56项,完成工程测量16项,完成水库、江河堤防、水电站等各类设计105项。全省水利科研部门进一步对抗冻害进行研究,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季节冻土区水工建筑物抗冻技术推广》项目列入国家科委、水利部科技重点推广计划,先后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5万余座水工建筑物中推广应用,创社会效益5亿元。
  为了进一步推动全省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大力开展“黑龙杯”竞赛活动,在以综合竞赛为主的同时,又辅以单项晋级达标活动,除实行以奖代投外,还奖励农田水利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这项活动调动了全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各级领导关心和支持水利建设的积极性,鼓舞了受益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兴办水利的热情。随着群众性兴办农田水利建设的活跃,全省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全面推开。省水利厅总结兰西县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五小工程”(小水库、小塘坝、小灌区、小水电站和机电井)产权制度改革的做法,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省推开。改革后的水利“五小工程”产权结构趋于合理,基本适应了产权主体多元化、形态货币化、流动市场化、运作人格化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而且,由于社会资本的注入,原来的不良资产得以盘活,实现了保值增值,并带动了资源、技术等生产要素进入市场,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到1997年末,全省对需要改革的4.8万处水利“五小工程”,分别以承包、拍卖等多种形式,落实了产权制度,共回收资金3340万元,收纳社会各类资金1亿多元,增加工程投入2277万元,新建工程3829处,增加经济效益3.8亿元。这项改革,从根本上打破了官办水利的旧机制,极大地推动了民办水利的发展。全省以民建、民管、民责、民营为主要运行方式的民办水利工程达27.3万处,吸纳社会资金14.6亿元。
  小流域水土流失由户包治理改革为拍卖“四荒”承包治理。穆棱市首创“四荒”(荒山、荒丘、荒地、荒水)拍卖方式,以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购荒者权属、责任、利益更加明确,投入、治理、经营、管护的主体得到高度统一,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国家和省联合调查组考察评价认为,卖掉的是“四荒”使用权,换来的却是千家万户治山治水的积极性。之后,这项改革在全省各地迅速推广。每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超过200万亩,同比增加1倍,农民治理投资、投物折资超亿元。到1997年末,全省累计转让“四荒”面积1694.5万亩,治理开发面积1134万亩。其中,转让农村“四荒”面积1094万亩,治理开发面积822万亩,投入资金3.7亿元。收益明显增加,仅开荒和养鱼两项全省年净收入达11.3亿元,产投比近3:1。全省已治理开发的“四荒”中,共营造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以及种植牧草370多万亩。不仅改变了生态环境,也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全省农田水利建设实现了由过去政府组织督促为主向群众自觉自办为主转变;由过去以人工为主、季节性突击向人机结合、常年施工转变;由过去主要依靠国家投入向加大群众投入转变;由过去以社会效益为主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转变。

  


  1998年,嫩江流域、松花江干流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简称“98”大水)。全省百万军民参加抗洪抢险,奋战50多个昼夜,创造了“以低标准堤防抵御了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安全转移群众216万人无一死亡的两个人间奇迹”。确保了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城市和大庆油田以及沿江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取得了抗洪斗争的全面胜利。全省水利工程在抗洪减灾中发挥了巨大的物质保证作用,嫩江、松花江干流堤防减灾效益达880多亿元,为其建设总投入的70倍。全省农业、水利、交通、通讯等工程设施遭到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29.6亿元。
  当年汛后,国家大幅度增加了对黑龙江省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安排水利基本建设资金10.03亿元,省内筹集6.26亿元,用于三江平原防洪除涝、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松花江、嫩江干流堤防加固等基建工程项目。1999年,全省水利基本建设资金投入22.4亿元,相当于“七五”期间水利基建投入的3.7倍。到2005年,全省水利基本建设总投入高达137.8亿元,为建国以来水利建设总投入的61%,完成了全省计划内各项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全省共新建和整修江河堤防7880公里。松花江干流农田堤防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县城堤防达到50年一遇,哈尔滨市城区堤防达到100年一遇,佳木斯城区堤防达到50年一遇;嫩江干流堤防达到50年一遇,齐齐哈尔市城区堤防达到100年一遇。牡丹江、大庆、伊春、黑河4个城区堤防达到50年一遇。建成了磨盘山、尼尔基等6座大型水库和西沟、象山等4座大型水库电站。对龙凤山、桦树川、音河、二龙山等24座病险大中型水库进行了全面消险加固,提高了安全程度和综合效益。这些水库存在多年的险工隐患、带病运行、汛期提心吊胆等困惑几代领导和群众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同时,全省完成了大中小河流的防洪规划,为堤防工程建设和抗洪抢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省水利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开始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方向转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同。随着水利建设任务的加重,全省勘测设计、施工等部门工作量迅速增大,在“有活干、有饭吃”的基础上,呈现出“活计催人、满负荷加班工作也干不过来”的局面,甚至有的工程项目列入计划,设计尚未完成。省水利厅为加大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力度,对重要的成果进行指令性推广,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利科研基地基本建成,为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多种良好条件。全省水利专业施工队伍的装备更加先进,全部实现了施工机械化作业,提高了施工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全省所有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全面推行水利基本建设三项制度改革,提高了施工质量,缩短了施工周期,保证了全省水利建设的有效进行。
  全省农村水利建设进展迅速。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得到空前的发展,到2005年,全省共投入12.39亿元,建成饮水工程9444处,使504万人解决了饮水困难,提前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并超过原计划61%,其中有141万农村人口吃上自来水;全省启动了龙凤山、江东等169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增加灌溉面积40万亩;启动了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完成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并通过水利部验收;全省完成了逊克县、爱辉区、孙吴县、海林市和东宁县5个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任务;全省新增农田节水工程灌溉面积875万亩,新增注水灌面积1390万亩;实施了扎龙湿地、连环湖生态补水,累计补水12亿立方米,湿地核心区生态得到恢复。2005年,松花江遭遇来自吉林省第二松花江的水质污染,省水利厅组织了最强技术力量,及时准确监测污染团变化和地下水质情况,并争取丰满水库加大放流,不仅有效稀释污染,而且短时间、高质量地建成抚远水道引水筑堰封堵工程,避免了俄罗斯边境城市用水污染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挽回了国际影响。
  全省围绕水利建设进行的各项改革取得较大突破。到2005年,全省83个市(地)、县(市)和省农垦总局全部撤销“水利局”成立“水务局”,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实施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省份;5个厅直企业解决了3104名职工的失业保险并轨问题,省水利第四工程处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全省200多个水库河道管理单位,全部完成了定岗、定额的测算,核定人员编制1267人,落实基本支出及工程维修费3900万元;在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继续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大胆引进国内外资本参与水利建设。引入30亿日元贷款建成大型的龙头桥水库,引入1.0亿美元亚洲银行贷款建设哈尔滨市磨盘山水库供水工程和松花江干流堤防工程。并开始探索用BOT(即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建设水利水电工程的路子。
  全省依法治水取得显著进展。到2005年全省先后出台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等规章和《黑龙江省用水定额》《黑龙江省地表水功能区划》两个地方标准,为依法管水提供了法律保障。全省进一步加强了水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共查处水事纠纷和水事违法案件4500多起,挽回经济损失3800多万元。
  到2005年,全省共完成了各类水利科技成果40项。其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8项,2个列入国家“863”重大科技项目,2个列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并通过验收。全省有50项各类水利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年创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社会效益2亿多元。同时,建成了由防汛通讯、计算机网络和决策支持软件等系统组成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全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加快了全省水文及水利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全省有关水利部门与日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韩国等3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水利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2005年,全省农田实际灌溉面积达3600万亩。其中水田实际灌溉面积2798万亩,占78%。旱田注水灌面积2867万亩,为1986年2.9倍。全省万亩以上灌区320处。节水灌溉面积2126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59%。全省建成农村饮水改水井19.30万眼,其中饮水井1.36万眼。全省按国家标准已解决1048.01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占应解决人数的82%。其中病区解决399.41万人,占应解决人数的52%。农村饮自来水人数65.41万人,占已解决饮水人口的62%。全省农村达到国家饮水安全指标的有435.23万人。全省治涝面积达到4888.50万亩,占易涝面积76%。全省江河堤防长度达到12086.28公里。其中达到20年一遇以上标准的堤防长度为7365.27公里,保护耕地4176.6万亩,保护人口1161.28万人。全省各类水库达641座,其中大型水库18座,中型水库74座,小型水库548座。全省水库总库容达176.76亿立方米。全省水库实际灌溉面积达268.6万亩。全省各类水电站69座,总装机容量87.66万千瓦。其中装机容量5万千瓦以下的农村水电站67座,装机容量23.06万千瓦。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87万亩,占总水土流失面积的31%。其中小流域治理面积1936万亩。全省水利工程年供水量为187.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供水170.4亿立方米,工业供水11.2亿立方米,城市供水5.57亿立方米。
  按照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粮食基地建设的要求以及社会安定的迫切需要,必须加快全省水利建设速度。为此,应抓紧解决如下问题:全省水资源供水能力不足,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各类水库截蓄地表水总量不足20%,可调控的地表水只有7%,水的供求矛盾日益加剧。用水浪费严重,全省农业用水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左右,而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不足0.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46%。节水潜力很大。现有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较大水旱灾害能力差。全省除松花江、嫩江、雅鲁河、绰尔河、拉林河、呼兰河、穆棱河、牡丹江等主要江河堤防达到20年一遇以上的防洪标准外,其余河流堤防仅能防御10~15年一遇洪水。全省农田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21%,还有近7000万亩耕地没有灌溉条件。全省易涝面积中,有1600万亩没有得到治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突出,还有800多万人饮用水没有达到国家饮水安全标准。水土流失面积达1.68亿亩,其中耕地0.85亿亩。此外,水质污染、湿地萎缩、土地荒漠化等问题还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全省水利建设任务迫切而繁重,各级水利部门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工作全局,坚持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新思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兴利与除害结合,开源与节流并重,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努力开创水利事业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