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内部机制改革
第三节 内部机制改革
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全省印刷企业自内部机制改革走上了重要日程。
一、主辅分离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企业解决生产辅助方面和职工生活方面的问题,无法进行市场化运作。所以,全省书刊印刷企业也和其他企业一样,无论大小,都逐渐走上“小而全”“大而全”的自我封闭发展道路。各书刊印刷厂除了制版、印刷、装订、备料车间以外,都有水、电、气设备维修、印刷机械设备维修的车间或班组,都有大小不一的车队和生活服务部门。都有食堂、医务室、托儿所、俱乐部、厂办小学、中学、煤气供应站以至招待所。当时,人们曾把这些生活服务部门视为国营企业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标志。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企业“办社会”的弊端就有所认识,但是因为它关系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营企业优越性的形象,所以企业一直背着“办社会”这个沉重包袱。到1990年初,随着离退休职工的大幅度增加,以及物价、费用的大幅度上涨,越来越难以承受“办社会”的压力。一些企业被迫冲破“禁区”,开始多是对生活服务部门实行开放式经营,食堂、医务室、托儿所、中小学、俱乐部、招待所、煤气站等,既照常为厂内职工服务,又面向社会创收。对这些单位区别不同情况确定创收指标,由其自行解决奖金或浮动工资。如职工食堂,既为职工午餐、晚餐、夜班饭服务,又可以加工些熟食、包办些酒席,既便利了职工及企业周围的群众,也明显增加了食堂职工的奖金收入。企业的煤气运贮设备,既为职工家属服务,又为邻近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服务,即使设备潜能得到发挥,增加企业收入,又博得了社会好评。企业的通勤车、货车,参与社会运营,既缓解了公共运输的压力,也减少了企业运输费用的支出。诸如此类的试探性改革,增加了职工的福利,又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了企业收入。
1993年以后,黑龙江省各书刊印刷厂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搞活国有企业的指示精神,结合学习全国各地解决企业“办社会”的先进经验,积极推动具备自立条件的企业生活服务部门和生产辅助部门,“与母体剥离”,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剥离出的单位,有的实行承包经营,有的实行租赁经营,企业不再负担他们的工资、奖金和各种福利费用,对这种做法,人们俗称“断奶”。企业需要被剥离单位的各种服务,也按市场经济模式运作,向他们付费。企业不仅减少了负担,而且还以承包的利润分成或租赁费等形式获得收益。
解决企业“办社会”的改革,不仅有效地起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企业收入的作用,也扶植起一批新的生产经营服务单位,使企业开始迈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集团化发展道路。如黑龙江新华印刷厂,在原物资料的基础上,成立新华实业公司,以经营纸张、印刷器材为主,搞多种经营,既为本厂服务,又面向社会服务。他们还采取职工集资和贷款相结合的办法,创建振华造纸厂,利用印刷装订过程中产生的上百吨纸边、纸毛、白残纸、黑残纸,分别加工成半开、四开、十六开的“小裁纸”和压花餐巾纸、卷筒卫生纸,年创产值200多万元。还利用工厂临街空地,建立一座综合性商服楼,既经营服装百货,又搞餐饮、旅店、旱冰场对社会服务。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
实行主辅分离的改革,不仅为企业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入,也为社会增加了就业岗位,增加了社会财富,增加了国家税源,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到2000年底,黑龙江省所有的印刷企业主业之外的其他各类服务、辅助行业全部走上了改制道路,或自主独立经营,或交由其他部门管理,使印刷企业的主要精力投放到印刷主业生产经营上来。
二、划小核算单位
黑龙江省各书刊印刷厂,从创建伊始,就实行工厂一级核算,由企业统一对外承揽加工任务、统一采购原辅材料、统一支付水电运费、统一计算盈亏和向职工发放工资奖金。各车间的任务就是负责组织生产,按期按质按量完成生产任务。各车间基本是完成多少算多少,花费多少报销多少。特别是1986年到1990年底,节约不奖,超耗不罚,浪费工时、浪费原辅材料、浪费水电气的现象相当普遍。一些企业相继认识到企业一级核算的弊端,于是积极试行划小核算单位。黑龙江新华印刷厂是较早试行车间核算的企业。1994年7月,由工厂对各车间规定各种生产定额和消耗定额,实行超产或节约给予分成奖励。这个办法明显地起到调动职工劳动和节约积极性的作用。
1986年8月,黑龙江新华印刷二厂技术改造基本完成,企业实行了“三级管理,两级核算,一级对外”的经营管理体制。工厂的财务部门是处理厂内外经济业务的结算中心,对内向各车间、科室分解各项生产指标,核定各项费用,指导监督核算工作;对上负责制定全厂财务计划、汇总决算报表。各车间及有关科室的业务往来,实行“厂内支票”制。各核算单位实行“日核算,旬小结,月决算”,上下左右相互对账。企业对各核算单位,实行“季度考核、半年兑现”,按各自完成的经济、技术指标情况,以毛利为轴,对超额或节约的部分,分别实行三七或二八分成奖。车间和科室所得部分,作为奖金和浮动工资基金区别分配。黑龙江新华印刷二厂划小核算单位的管理办法,把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真正落到实处,在分配上充分体现出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有效地调动起职工的劳动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从1987年12月,到1992年初,省内先后有黑龙江新华印刷厂、黑龙江日报印务中心、牡丹江印刷厂等40余家印刷企业实行了“三级管理、二级核算、一级对外”等类似的管理核算制度,经营成本明显降低,同时车间和工作人员也增加了收入,仅新华印刷厂每年就因此增收400万元,车间工人年增加收入3000余元。
从1992年7月开始,全国开展学习邯郸钢铁厂经验,实行“利润例算”,把各种经济技术指标落实到车间班组,这项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各书刊印刷厂划小核算单位,加强经济核算的管理体制改革。一些大中型企业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层层承包经营责任制”。有的企业还对具备对外承揽业务和直接核算的车间,实行分厂制,把一些车间改称某某分厂。这类车间不再单纯靠企业给生产任务,甚至也不完全靠企业供料,减少了等米下锅和材料不称心现象。分厂在人财物的支配上,增加了自主权,为企业增添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