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农业农村

农业农村


  2020年,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第一根本,全面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进一步夯实统筹发展的“三农”基础。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全县种植粮食作物301.95万亩,其中大豆187.1万亩(高蛋白大豆150万亩)、玉米82.5万亩(鲜食玉米10.3万亩)、马铃薯10.9万亩、水稻4.73万亩、汉麻4.5万亩、杂粮杂豆及瓜果蔬菜、中草药等其他作物12.2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20.85%、减少30.46%、增加98.18%、减少6.34%、增加136.84%和减少24.08%。农业基础夯实巩固。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为云鹰马铃薯全产业链项目落实高标准滴灌基地2.3万亩,为8家鲜食玉米企业落实原料基地10.3万亩,为天木汉麻落实原料基地4.5万亩。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4.94万亩,黑土地保护面积50万亩,抛撒有机肥12.7万亩,完成测土配方施肥60万亩,耕地轮作休耕57.8万亩,化肥、农药、除草剂施用量同比分别减少5.7%、5%、5.2%,黑土地退化问题进一步遏制。农业生态全面加强。实施退耕还湿种草,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4000亩,实施退耕还湿面积4196亩。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农药包装废弃物收、运、处全链条处理模式在全省推广。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秸秆71.07万吨,综合利用率达80.56%。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深入开展农村“三资”乱象整治行动,累计废止和修改不合理机动地发包合同8199份,清理违规发包机动地20.03万亩,年增加村集体收入7076万元。加大村级债务化解力度,累计化解债务4.36亿元,全县14个千万元以上债务村全部化解到千万元以下,负债500万元以上的村由治理前的63个减少到18个;“无债务村”由治理前的1个增加到8个。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累计投入资金8892.5万元,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8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2%。投入资金2400万元,建设4个村分布式农村污水治理体系。投入资金2112万元建成垃圾中转站2个、垃圾分拣中心127个。争取全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共建设畜禽粪污处理中心1个、收集点42个。依托云鹰马铃薯全产业链、尚餐鲜食玉米加工等项目,新建马铃薯、鲜食玉米、西兰花等“一村一品”村31个,总数达到50个。实施空心屯撤并行动,设立空心屯撤并周转金1700万元,推进空心村屯撤并17个,涉及579户,可腾退宅基地2025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