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读者

第二章 读者服务工作

第一节 读者


  一、读者发展

  1985年以前,黑龙江省党政军领导机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厂矿企业是省图书馆重点服务对象,需持单位介绍信到馆办理借书。1985年后借阅制度进行了大的调整,个人凭有效证件(身份证、工作证、学生证、驾驶证等)均可入馆免费阅览文献;取消办证限制,实行敞开办证;办证需要凭有效证件登记个人信息,并开始为读者办理外文图书借书证;将经常利用图书馆,承担研究课题或阅读目的明确、具有研究成果的读者发展为重点读者,1986~1992年共发展重点读者660名。1990年3月至1991年对25500个借书证进行验换新证,重新发证8500个。1991年年末,持证读者为18500人。
  由于购书经费严重不足,读者长期看不到新书,为缓解这一矛盾,1993年5月成立集资外借部。对办理集资借书证的读者提高押金,并收取阅读费用于采购新书。
  随着新馆工程即将竣工,经上级批准,2003年2月10日,省图书馆主楼读者服务部门闭馆,进行业务整理和馆舍搬迁准备工作,设在阅览楼的现期报刊阅览室、读者自助借书处、计算机文献检索中心及文献复印室继续对外服务。2003年因“非典”闭馆,转入除尘、清点、下架、装箱等迁馆准备工作。闭馆时,持证读者(含集资读者证)为55111人,其中持外文借书证者900人。2004年4月开始搬迁。
  2005年全年接待读者210000多人次。

  二、读者研究

  省图书馆坚持调查研究读者队伍的构成和需求变化,据此调整服务设施、补充藏书,满足读者需求。1986~2003年,持普通证的外借读者构成比例是干部10%、科研人员10%、教师10%、工人20%、学生40%、军人5%、其他5%。外借读者中,学生需求文献广而杂,涉及各个专业,以学习级文献为主;工人读者需求以社科文献为主,自然科学文献以普及读物为主。1996年后,外借读者阅读倾向逐渐呈现政治类、经济类、纪实文学、人物传记和计算机类文献比较突出的特点。馆内阅览则表现为:在社科文献中,法律、经济、文艺理论、语言文字、文化教育、宗教、心理学、人物传记类文献利用率为70%;在自然科学文献中,高等数学、医药卫生、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机械仪表工业技术、建筑、服装、生活服务技术(饮食调制、美容、家庭生活等)类文献利用率为80%。
  2005年,新馆舍为读者提供在馆自习的场所,仅4个多月时间就接待自习读者15000人次。新馆设少儿阅览室,开始接待12岁以下少儿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