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动化、网络化技术应用
第一节 自动化、网络化技术应用
一、初步建设
(一)自动化技术的初期应用
1986年年初,省图书馆购置1台不兼容的华立B-16/ZH微机和相应的设备,当时仅用于工资报表的打印等行政事务处理。
1987年,成立计算机小组,装修了机房,就图书馆学论文检索程序的编排等进行一些实验性研究工作。
1988年,用华立B-16/ZH微机编辑、排版、打印《星火信息速报》,共出版66期,解决了手工编辑遇到的棘手问题,使《星火信息速报》能按时出版发行。
1988年,省图书馆参加国家图书馆在北京召开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总体设计方案论证会。作为ILAS项目合作单位,与湖北、江苏、辽宁、四川等省图书馆各选派1名软件技术人员参加ILAS研制组工作。同时,又与南京图书馆、湖南图书馆、汕头大学图书馆等一起与深圳图书馆签订“书目数据库建设合作方案”,五馆联合开发ILAS配套数据库产品,黑龙江省图书馆承担1989年中文图书机读目录建库任务。
1989年,省文管会集中省图书馆和哈尔滨市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对地市图书馆进行考察,提出了以资源共享为目标、从实际出发、分段实施的黑龙江省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总体方针。确定由省图书馆带领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伊春5家地市图书馆,从编目、检索、采访3个子系统起步引进ILAS软件的技术思路。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决定集中上述5家图书馆的设备经费,购进统一型号的超群386微机及其相应配置,在省图书馆统一安装、调试和运行。
省图书馆聘请黑龙江大学图书情报系青年骨干教师王林、赵洗尘作技术指导,成立计算机课题组,参与深圳图书馆牵头的文化部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研制组工作。1989年11月11日到12月3日,受省文管会委托举办计算机硬件维护与系统管理、主题标引、机读目录、五笔字型输入等课程,结合上机操作练习,全面普及计算机管理知识,50余人参加学习,培养了一批计算机技术骨干。
1990年引进ILAS,对编目系统作了修改,成功地完成编目子系统试运行工作。建立省图书馆图书种次号库,将原来手工编目使用的40多屉种次号卡全部转换成计算机可读信息,著录项目也作了调整。系统采用多用户分时服务方式,允许多个用户同时使用数据库进行查重、转换、录入、审校等工作,还可完成个别登记、查重、统计报表等工作,操作简单、直观、明确。
引进采购子系统软件,进行采购数据库的建库工作。建立了省图书馆第一套完整的采购目录,使中文图书采购工作计算机管理与分编工作同步进行。同时,对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伊春、双鸭山、鹤岗、大兴安岭9家地市图书馆49人进行上机培训。省图书馆和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伊春5家地市馆同时参加ILAS课题组的合作建库工作,承担了1989年中文图书书目数据建库任务。利用省图书馆藏书,各馆分工合作,分别完成工作单的标引任务后,再由省图书馆统一校对、录入、再校对,最后交送深圳图书馆总校工作站。
1991年,采编部配置10台终端设备,中文新书采购、分编工作全部采用计算机管理,实现中文图书基础业务工作自动化。启用联机检索子系统,增加检索途径,改变了传统的中文图书财产账登记方式,使用计算机输出中文图书财产账。省图书馆成立了文化部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黑龙江省图书馆推广站,面向全省有计划、有组织地推广ILAS系统,全省使用馆由5个发展到9个,由编目子系统扩大到采访、检索、流通和连续出版物5个子系统,帮助地市图书馆解决了许多难题并培训相关业务人员。
1992年,对中文数据库进行全面维护,建立了84000条馆藏中文图书书目数据,完成了馆藏1988~1992年中文图书书目数据库建库工作。
1993~1995年,完成新购入的Compaq486微机的安装、调试,并在该机运行ILAS的编目、采购、书目检索和期刊子系统。改进了《星火信息速报》的排版工作,从华立H-16PC机移入Compaq486微机,提高了编排质量。西文编目实现计算机管理,建立250条西文书目数据库。
1997年,省图书馆决定在集资借书处安装流通管理子系统,在3个月时间内完成了系统建设主体工作,实现读者服务工作由传统手工操作向现代化管理转变。
1998年,在阅览楼对外开放的同时,流通管理子系统正式投入使用。
1999年,在实现编目、流通工作自动化后,又完成了采访、连续出版物、联机检索、地方文献子系统的安装调试,并投入使用。安装了财务管理软件,财会工作实现电算化。11~12月,针对ILAS系统的“千年虫”问题,省图书馆计算机部成立课题攻关小组,经调研决定实行设备更新、系统升级和加补丁三项措施,并派出技术骨干奔赴全省,先后对齐齐哈尔市图书馆、牡丹江市图书馆、佳木斯市图书馆、鹤岗市图书馆、大庆市图书馆、伊春市图书馆、哈尔滨市图书馆、大庆油田图书馆以及省社科院、市社科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进行现场修复。
2000年,组建馆内局域网并投入使用,将省图书馆正在使用的ILAS各子系统集中统一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2002年,组织中层干部及业务骨干组成省图书馆迁入新馆实施方案研讨组,提出了《新馆自动化、网络化及数字化建设实施方案(草案)》。现代技术部对办公自动化工作涉及的相关技术及应用软件进行研究,提出办公自动化实施方案,为馆长室、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等部门配备了设备,陆续开通办公局域网络,拓展办公自动化应用范围。
2003~2004年,先后多次邀请图书馆自动化软件和数字图书馆软件厂商及经销商到馆作系统演示,组织相关人员听讲并提出问题。对部分数字图书馆软件进行试用,从使用者的角度对多种软件的优势与不足给出客观评价,为省图书馆自动化软件和数字图书馆软件的采购招标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二)图书馆局域网及网站建设
1988年,省图书馆计算机室是技术部下属的1个组,当时只配置了PC机1台,配备人员2名。1989年,计算机室成为独立部门,配置3台主机,并带12台终端,配备人员10名。2000年,拥有1台服务器、16台PC机、19台终端、10台打印机、4台条码阅读器、1台扫描仪、1台刻录机。2002年,新购入20台PC兼容机,基本满足了全馆各部门工作需要。
1996年,省图书馆与省科技信息中心联系加入了全省科技信息网,通过该网络联通互联网,并将馆藏中文书目数据装载到全省科技信息网上,提供给省内外用户使用,初步实现了资源共享。
2001年,现代技术部利用ISDN开通省图书馆主要业务部门的上网功能,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为读者提供检索服务。
2002年,完成省图书馆主要业务部门的网络布线,扩充局域网,组织制作省图书馆网页(http://www.hljlib.org.cn/)并上网发布成功。启动黑龙江省情数据库工作,其中含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机构简介、行政区划、黑龙江简史、黑土风情、冰雪文化、文教卫生、体育、地方人物等10个专题,文字量约17万字,图片百余幅。
2003年,开展黑龙江文化资源网站建设工作,积极申报参与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工程工作,制作包括文字、音频、视频、图像的黑龙江旅游资源数据库。
2004年年末,黑龙江数字文化网(http://www.ljwhxx.org.cn/)初步建成,并与省图书馆主页实现链接。
2005年,对其他图书馆的网站资源、技术实现等作了前期调研,综合省图书馆服务项目及内容,制订网站的基本框架。
二、快速发展
2004年,省图书馆迁入新馆后,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主楼四楼按规划设定为数字化区域,设立计算机机房、数字化工作室、多媒体阅览室、视听中心、电子阅览室、语音学习室和微型影院等场所。全馆预设信息点近2700个,网通、电信同时接入。2005年,设备安装及调试到位,开启数字化服务新阶段。
(一)电子阅览室建设
省图书馆新馆设电子阅览室3个,分别是多媒体阅览室、普通电子阅览室、视听中心。其中多媒体阅览室投入联想PC机155台;普通电子阅览室投入联想PC机47台,戴尔PC机7台;视听中心投入联想PC机70台。还设有一个语音学习室和一个微型影院。
电子阅览室功能包括检索服务:提供电子期刊、电子图书以及若干种全文会议录、全文标准的检索服务;读者自检自查: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读者可以检索、浏览、下载、打印所需文献;文献代检代查:为读者提供文献检索、文献收录及被引用检索服务;多媒体阅览:主要提供多媒体光盘、图书附盘、VCD、录像带、录音带等多种资源阅览;视频点播:阅览室配备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局域网提供多媒体、VCD等资源的视频点播服务,多用户可以同时访问、阅览同一媒体资料,提供网络学堂等学习课件的阅览。
配备多媒体计算机以及VCD和DVD播放机、录像机、电视机、复读机等,提供单机阅览服务。
(二)网络工程建设
1.综合布线和机房
采用结构化综合布线的主要技术方法,由专业公司组织建网工程。内部网络系统采用星形布线结构,所有信息点网线均从主机房引出。主机房设置设备区子系统和管理区子系统,配置有服务器、路由器、集线器、配线架及计算机工作系统。网线采用CAT.5非屏蔽双绞线,可支持100Mbps以上的传输速率。内部网络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扩充方便、易于纠错等技术特点,可以将图书馆内各办公场所及对外开放窗口纳入应用范围,为以后的网络建设和办公自动化工作的全面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中心机房建设包括区域内部装修、供配电系统安装配置、防雷接地系统、办公家具及设备的购置等项目,总投入约2400万元。整个场所根据需要划分为主机房、配电间、办公区、资料间与设备存储间、缓冲区(更衣区)、维修培训间、监控室、会议及演示间、视频加工间等功能区域。供电系统,一路供UPS和普通计算机设备用电,一路供空调和照明,用电负荷分别按30kV·A预算。在机房配电间设置2台配电柜,分别负责机房区域内空调、照明、辅助用电及UPS输入/输出控制供电。
2.网络系统
省图书馆新馆网络系统是集各种高新技术于一体、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网络结构、网络设备、存储系统、网络应用、网络管理及工具、网络安全、服务器、工作机等。以1000Mbps以太网为主干,所有终端通过交换设备共享网络带宽,实现1000Mbps到桌面的星形网络结构,采用VLAN(虚拟局域网)和三层交换技术解决网络层的广播隔离和安全性问题。服务器按照集中放置的方式直接连接在1000Mbps的端口上。拓扑结构采用多级星形结构,以核心交换机为中心节点,分别连接服务器及边缘交换机,通过边缘交换机与各个终端相连。广域网的用户通过防火墙和路由器进入网络系统。各个分馆通过路由器直接进入网络系统。
(三)自动化集群管理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在现代图书馆中起着技术支撑作用,涵盖图书馆的各项主要业务功能。在现代图书馆网络系统的支持下,图书馆管理系统由集中化向分布式发展,用户界面由菜单型向视窗型发展,数据库系统由书目型向全文型发展,信息处理流程向规范化发展,信息传输与馆际合作向网络化发展。迁入新馆后,省图书馆主要应用“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同时建立全省范围内的集群化管理模式。
1.“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在馆内的应用
2004年制订了“省图书馆计算机网络与应用系统需求方案”,经过对国内外自动化管理软件进行考察论证,决定采购美国UNICORN的SIRSI图书馆管理软件系统和广州图创的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2005年完成书目数据由ILAS到Interlib的转换,在新馆试开馆期间使用Interlib系统对外服务。
2.数据库建设
1994年购买重庆维普公司制作的光盘版数据库产品《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中国科技经济中文数据库》《企业公司产品数据库》,1996年购买清华同方制作的数据库产品《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光盘版),开启了数据库检索服务的新时代。2005年,数据商把产品推向在线服务,省图书馆的数据库购买也转变为包库和镜像。
2005年,为配合网站建设,依托馆藏资源,启动自建少数民族文化、馆藏抗战文献、犹太人在哈尔滨、哈尔滨旧影、野生动物、黑龙江旅游、黑龙江边境贸易、地方法律法规、黑龙江女性作家作品、大学生冬季运动会、金源文化、神州北极、黑龙江体育名人、黑龙江文化科技成果等14个专题特色数据库工作。
3.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004年8月,黑龙江省图书馆开始筹建黑龙江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简称省级分中心),2005年省级分中心试运行。
2005年,国家中心开始通过邮寄移动硬盘批量传送资源数据,省级分中心复刻后向基层下发。9月省级分中心开始派技术人员在全省安装卫星接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