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读者工作 一、读者 哈尔滨市图书馆始终以读者服务为工作重心,全面围绕读者需求开展各类服务工作。
(一)读者研究与登记
1986年至1989年4月15日读者队伍主要由工人、干部、科技人员、教师、军人组成,不接待大、中专学生。1989年4月16日至1991年2月3日闭馆,进入新馆搬迁准备阶段。1995~2005年读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除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工人、教师、业务员、军人、个体工商业者外,学生读者数量逐年增长。1997年、1999年学生读者分别占读者总数的34%、36%,高校学生成为读者队伍中的主要群体。外借部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在外借处发放信函及借阅册次统计分析等多种形式,了解读者借阅需求,征求意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补充外借书库藏书。
1986~1993年办证登记项目有姓名、性别、年龄、职务、职称、文化程度、专业、身份证号、工作单位、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发证日期和证号。1994~2000年流通系统实行计算机管理,读者登记在原有项目基础上增加“读者类型”项。
2000年,计算机流通系统统计外借部接待读者145169人次。按照借书证类型区分:持普通证借阅的读者有139955人次;重点读者1585人次;持家庭证借阅的读者1689人;集体证借阅517人次;馆际互借借阅119次;馆员借书1304人次。
1999~2000年哈尔滨市图书馆学府路馆舍持证读者统计 表2-3
年度 | 借书总人次 | 年龄层次 | 技术职称 | 30岁以下 | 31~60岁 | 61岁以上 | 高级 | 中级 | 初级 | 无职称 | 1999 | 26425 | 17658 | 8082 | 685 | 9206 | 3677 | 5304 | 8238 | 2000 | 145169 | 111475 | 30404 | 3290 | 21250 | 11486 | 11349 | 101084 |
|
(二)借书证种类及数量
1986年实行敞开办证,简化办证手续,随来随办;实行社科图书证和科技图书证两证合一、一证两用。
1986~1989年市民到哈尔滨市图书馆办理借书证需持本人身份证、工作证或单位介绍信,交近期免冠照片2张,收取押金5元,工本费0.5元,每次可借中文图书3册。
1991年2月学府路新馆开馆,颁布个人借书证发证办法:凡居住在哈尔滨市区的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干部、职员和个体、待业人员均可申请办理个人借书证;申请个人借书证须持本人居民身份证、工作证(待业证、本人户口)和一寸免冠近照两张,准确清楚地填写读者登记卡;领证时需交纳借书证成本费和借书证押金;在校学习的大、中、小学生不发放个人借书证;半年不来馆借书的读者和在指定期内不按规定验证者,其借书证作废;读者申请退证同时退还押金。
1991~1995年办理个人借书证收取押金20元,成本费2元。1994年学生可持学生证办理个人借书证。从1996年1月1日起,个人借书证的办证押金提高到30元,成本费5元,可借图书3册;家庭借书证押金40元,成本费5元,可借图书5册。1998年12月,将办理个人借书证的押金提高到50元,交本人近期免冠照片1张;家庭借书证的押金提高到80元,可借图书10册。1998年,个人借书证押金调到50元,家庭借书证押金提高到80元。
1986~1989年读者借书证有两种:一是普通读者借书证,每次可借中文图书3册,借期为21天;二是科研读者借书证,每次可借中文图书8册,借期为30天,可续借1次,并允许进入闭架书库选书。1990年10月后,在一曼街旧馆址(分馆)保留借书处,持红色借书证的读者在此借书,持蓝色借书证的读者在学府路新馆(总馆)借书。1994年蓝色借书证改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带有条形码的借阅卡。
1991~1995年读者借书证分为两种:一是个人借书证,每次可借书3册,借期为30天,可续借1次;二是重点读者证,每次可借中文图书5册,借期为45天,可续借2次。
1996~2005年读者借书证有5种。除个人借书证、重点读者证外,增加了特别读者证(对市图书馆有特殊贡献的读者专用),每次可借馆内藏书10册(含阅览室藏书);家庭借书证,每证可借中文图书8册,可续借1次;集体借书证,可续借2次,押金200元的可借中文图书50册,押金400元的可借中文图书99册。这几种证借期均为45天。
1986年年末,累计办理借书证16032张。1987~1988年,办理重点读者证366个,发放借书证7169个;1989年4月15日闭馆,当年办证3366个;1990年,一曼街旧址保留借书处(外借分馆)办理借书证4942个;1991~2005年,总馆外借处共发放读者证65852个,重点读者证756个;外借分馆发放借书证15979个,重点读者证273个;汽车馆发放借书证13203个,重点读者证762个;儿少馆发放借书证16089个。1993年创办集资外借服务,2000年终止服务,1993~2000年总馆集资外借办证10060个,分馆自助外借办证1576个。2005年12月,外借部持证读者有38901人,有效证23969个。
二、基本服务 1986年在外借部和科技阅览室实行开架借阅;1987年开始在外借部实行预约借书,在外借部设专人负责馆际借书工作;1988年开始将隔年期刊装订成册,分类排列,敞开外借。
(一)外借服务
哈尔滨市图书馆设有外借场所5处,分别为总馆外借处、总馆集资外借处、分馆外借处、分馆自助外借处、少儿馆外借处。1991年新馆开馆至2005年年底,5个外借场所共接待外借读者1499073人次,外借图书3371158册次。
1997年外借开架文献量为263829册,其中总馆外借处开架图书164528册、综合借阅处开架图书5616册、分馆外借处开架图书90559册、分馆集资外借处开架图书3126册。2002年市图外借开架文献量为371873册,其中总馆外借处开架图书243286册、分馆外借处开架图书128587册。
1991~2005年哈尔滨市图书馆外借数量统计表 表2-4
单位 | 总馆外借处 | 总馆集资外借(1993~2000年) | 分馆外借处 | 分馆自助外借(1993~2000年) | 儿少馆外借(1994~2005年) | 合计 | 人次 | 447301 | 233755 | 398185 | 55572 | 364260 | 1499073 | 册次 | 1203556 | 535058 | 483280 | 117067 | 1032197 | 3371158 |
|
(二)阅览服务
1991~2005年全馆各阅览设施共接待阅览读者2756212人次,阅览文献5512424册次。
1991~2005年哈尔滨市图书馆阅览数量统计表 表2-5
单位 | 总馆阅览部 | 总馆报刊部 | 外借分馆报刊(2003~2005年) | 儿少馆阅览(1994~2005年) | 科技参考部阅览 | 社科参考部 | 合计 | 人次 | 1211153 | 1256022 | 49116 | 185680 | 40765 | 13476 | 2756212 | 册次 | 2422306 | 2512044 | 98232 | 371360 | 81530 | 26952 | 5512424 |
|
阅览服务主要包含社科图书阅览室和科技图书阅览室两部分,2004年5月,在原有阅览室的基础上,增设了盲人读者阅览室。
社科图书阅览室,1997年开架文献54661册;2000年开架文献64664册;2001年到2004年5月阅览室有中文图书6.5万册,其中艺术类图书和中文工具书为半开架,其余均为开架。2004年5月,社科图书阅览室更名为中外文社科图书阅览室,有中文图书7万册、外文图书13023册、韩文图书200册;成立盲人读者阅览室,有盲文图书114册、有声读物26件,实行开架服务。2005年12月,中外文社科图书阅览室有中文图书7万册、英文图书11261册、日文图书1695册、俄文图书172册、韩文图书200册,中文工具书退库,全部开架。
科技图书阅览室,1997年开架文献36769册,2002年开架文献51036册。
社科参考部,1997年开架文献10356册,其中古籍阅览室3126册、地方文献阅览室3524册。2002年,古籍阅览室开架文献不变,地方文献阅览室2517册。
科技参考部,1997年开架中文图书978册、西文图书11261册、日文图书1695册、俄文图书172册。2002年开架文献772册。
儿少馆寅杓阅览室,1997年开架5505册,2002年12000册。
报刊部,1997年中文报刊开架2856种,外文报刊1734种。2002年中文报刊开架2176种,外文报刊1391种(其中西文999种、日文270种、俄文122种)。
综合借阅室,1997年中文报刊开架55种,2002年中文报刊开架167种。
参考部,1997年中文报刊开架689种,其中地方文献阅览室157种、科技文献检索室532种。
儿少馆,1997年开架报刊241种,2002年中小学生阅览室中文报刊开架355种。
外借分馆,2002年报刊阅览室中文报刊开架30种。
(三)馆际互借和文献代复制
1996年开始为读者提供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服务,先后和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情所、清华大学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等单位建立了馆际互借业务联系,共为读者代复制中外文文献80余篇。1986~2000年,科技参考部开展代译服务,共代译文献20余件、数万字。2005年,为21名读者代复制传递文献1489页。
(四)馆外流通服务
馆外流通服务项目含汽车图书馆和儿少馆两部分。
1987年建立汽车图书馆,通过流动书车、流动分馆、流动站点等形式,开展送书上门、图书展览、邮寄借书、信息咨询、讲座、培训等服务项目,极大地方便了边远地区的农民、工矿企业人员、部队官兵以及特殊岗位工作人员、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劳教人员等特殊群体阅读学习的需要。截至2005年,汽车图书馆设有流动站点20个、分馆6个,累计开展馆外流通2310017人次、3358459册,其中邮寄借书662人次、2438册次,预约借书6974人次、18060册次。
1992~2005年,儿少馆在市残疾人学校、香坊农场子弟学校、鑫阳幼儿园、奋斗小学、继红小学、正阳南小学、清滨小学、五常县朝鲜族小学校设立流动站点十余个,累计流通图书19450册次。
(五)开馆时间与制度
1991年迁入新馆后,每周六为定休日,周一上午为闭馆学习,其他时间开馆。1998年5月1日后实行365天开馆,每周开馆时间64.75个小时。
市儿少馆开馆时间,从1992年6月至1997年9月为周一至周六11:00~18:00,周日8:30~18:00,每周开放52.5个小时;从1997年10月起改为与总馆一致,即周一12:00开馆,周二至周日8:30~16:30。1998年5月1日后实行全年365天开馆,每周开放56小时。
(六)书刊宣传和导读服务
书刊宣传的主要形式有新书通报、优秀书刊推荐、书刊展览等。1993~2005年共举办各类书刊宣传展览23次。1997~2000年设有宣传板,专人负责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平均每年展出宣传板24期,推荐优秀书刊720种。2000年后在网站上专门设立“好书介绍”专栏,定期为读者推荐优秀书刊,每年在网上推荐优秀书刊2000多条;每年编印6期新书通报;在举办知识竞赛、征文、演讲等活动时,都配置推荐书目。在2002年举办的“假期读书周”活动中,为青少年读者推荐精品图书161种。
哈尔滨市图书馆鼓励读者撰写图书评论,举办有关阅读指导报告会,推荐图书、指导阅读,开展导读服务。读者创作队伍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方文艺出版社高级编审、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秘书长、黑龙江省诗词协会副主席等组成,每年撰写图书评论20余篇,发表于《黑龙江经济报》《图书商报》《文化报》《生活报》《书刊导报》等媒体。哈尔滨市图书馆将图书评论收集起来,在网上发布。1993~2004年市图书馆共举办文学、文化名家、读书与人生等与阅读相关的各类报告会15场,受众人数达6700人。
三、参考咨询服务 参考咨询在读者服务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涉及文献资源、咨询设备、咨询形式、检索技能、人才素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诸多因素,贯穿读者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
(一)书目参考工作
本着保护馆藏历史文献、挖掘馆藏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利用的宗旨,1986~2005年,市图书馆对特色馆藏作了文献加工整理,制作成书本式、卡片式、机读式目录、文摘以及专题网页、数据库等。
1986年9月,编辑出版了《东北沦陷时期作家作品索引》(内部出版物),收录东北沦陷时期作家312人,作品6210篇。
1986年东北三省图书馆召开协作会议,决定三省联合编制几个规模较大的联合目录,其中之一是《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2003年正式出版。作为参编馆,吕玉芝馆长任副主编,孙威副馆长任经部编委会委员,王竞、林学军、陈爱燕参加编撰。
1987年4月,编辑出版了《东北沦陷时期作家作品选》(内部出版物),收录沦陷时期39位作家的113篇作品。
1987年5月为吉林省图书馆编辑的《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第二辑“中文图书部分”(内部出版物)提供书目230条。
1988年8月,作为参编馆编辑《哈尔滨历史资料联合目录(1787~1988)》(内部出版物),提供书目951条,并附录哈尔滨地方报纸索引及东北沦陷时期作家作品索引。
1989年10月,完成《世界非木纤维造纸文摘》,1990年12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10周年二次文献成果奖。
1989~1998年,参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写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1991年,科技参考部完成《哈尔滨气体敏感元器件生产规模及发展方向》,被评为1990~1991年度黑龙江省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首届黑龙江省公共图书馆为经济建设服务“十佳”项目一等奖。1月,社科参考部编辑《馆藏精神文明建设篇目索引》,共228条目。12月,社科参考部组织编辑《哈尔滨市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书目(1902~1990)》(内部出版物),收录1902~1990年馆藏有关东北三省的中文图书、中文期刊、日文图书、期刊、古籍线装图书、中文报纸以及缩微资料等文献,共4585条,获黑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二次二次文献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2年11月,与黑龙江商学院中药系联合编制的《国内外中药近期专利文献汇编》正式出版,发行1000册。12月,社科参考部查阅1919~1929年哈尔滨市出版报纸30余种,摘录20196条编辑而成《馆藏建国前中文地方报纸篇目索引(上册)》(内部出版物),获黑龙江省科委颁发的科技情报成果三等奖。
1993年12月,社科参考部查阅1930~1949年哈尔滨市出版报纸30余种,摘录27473条编辑而成《馆藏建国前中文地方报纸篇目索引(下册)》(内部出版物),1996年1月获黑龙江省文化厅文献开发二等奖。
1995年,参加机读目录《黑龙江地方文献(汉文图书部分)联合目录》的编辑工作。该目录收录黑龙江省12个公共图书馆所藏1993年年底以前入藏的地方文献资料共6000余条。同年,与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组委会共同编辑出版了《哈尔滨概观手册》一书,社科参考部完成18000字文字量。同年,社科参考部从馆藏百余种书籍、近千份报刊中整理出500条有代表性的知识编辑出版了《让历史告诉未来》一书,刘宝任主编,张新宇、李冬梅任副主编,1995年5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1月获黑龙江省文化厅文献开发一等奖。
1996年12月,才会忱、张新宇参加《东北现代文学大系资料索引(1919~1949)》第十四卷“资料索引卷”的编辑工作。该书于1996年12月由沈阳出版社出版,获第二届国家图书提名奖。
1997年,编制《技术信息转让》,2月配合汽车图书馆“农业专题图书展览”活动在松北镇向近千名农民发送。
1998年6月,由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满铁资料研究分会牵头,全国40余个满铁资料的收藏单位开始联合编撰《中国馆藏满铁资料联合目录(数据库)》。哈尔滨市图书馆作为满铁资料的收藏单位和该项课题的参加单位,从1999年上半年开始,由社科参考部负责满铁资料整理和一期数据建库工作,共录入数据8000余条;2000年6月科技参考部和社科参考部合并,参考部组织二期数据建库工作,增加数据近2000条。到2005年年底,共进行了8次修订、补录、分类和校对数据工作。
1999年,从1978~1998年《全国报刊索引》中摘出3565个哈尔滨相关条目,按《中图法》分类体系编排,形成卡片式目录《全国报刊索引有关哈尔滨资料索引》。从书报中摘录冰灯雪雕、图书、美食、体育等27类信息,编制了由1619张卡片组成的《冰雪文化专题索引》。12月,由哈尔滨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辑的《哈尔滨市志·人物附录》正式出版,社科参考部提供地方史条目600条。
1999~2000年,从馆藏资料中搜集有关萧红作品、评论文章等,全文录入,制作萧红专题网页。2000年6月1日哈尔滨市图书馆网站开通至2001年8月,萧红专题网页共上传录入书目信息700余条、全文文章300余篇,划分成萧红生平、萧红作品、萧红研究及萧红相片四大类,萧红作品又划分成小说、散文、书信、诗歌、戏剧及发言谈话录6个子类。在此基础上改版编制的萧红专题数据库于2004年发布。
2004年8~12月,建设馆藏地方文献数据库,包括中文报纸全文、中文图书文摘及中文图书全文三部分,收录新中国成立前中文地方报纸16种、523种图书的文摘、58种图书的全文,可在哈尔滨市图书馆内部信息网上查用。
2005年6~11月,利用TRS网络雷达采集系统,收集2002~2004年黑龙江省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的建设动态、政策支持、高层关注、专家献策、最新动态、媒体评说、综合信息方面的大事记共202条,2万余字,编制成《黑龙江省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大事记》,上传网页供读者利用。8月,为哈尔滨市老年人大学承担的省教委研究课题“媒介素养研究”提供《媒介素养研究专题书目》两期,书目记录400多条。8~12月,对《中东铁路画册》一书进行数字化加工,建成《中东铁路画册》图片数据库,收录2245幅图片,有俄文注释,制成概览、细览、放大三级页面供读者浏览。9月,为省林科院的国家课题提供《姬松茸菌株及加工专题信息》两期,信息350多条。12月,摘录1997~2005年《生活报》《新晚报》等5种报纸中有关哈尔滨的历史资料409条,剪辑成7册《哈尔滨历史资料》专题剪报;完成《大哈尔滨明信片》(日文)图片数据库,收录图片176幅,可在馆内信息网查询。
(二)咨询工作
咨询工作主要包括口头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咨询、远程咨询等。网上咨询从2004年1月开始,包括本馆网上咨询与全国图书馆信息咨询协作网咨询。1991~2005年科技参考部、社科参考部共完成咨询2650项。
(三)文献检索
1.设施与资源
科技参考部设科学文献检索室,设置4张阅览桌、16把阅览椅,到2005年配备了6台计算机供检索使用。印刷型检索工具书刊有4000多册,集中在工具书阅览室供查用。中文检索性期刊每年订购100余种;外文检索性期刊订购品种逐渐减少,2000年尚有24种,2003年已不再订购。光盘数据库有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2001)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98~2003)。网络数据库有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Dialog数据库、全国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OCLC的Firstsearch数据库以及馆藏地方文献数据库等自建数据库。
2.课题服务和检索
1988年7月,成立文献研究室,为城市经济建设和科学事业发展提供专题研究资料。
1986~2000年,科技参考部完成课题168项,其中有偿服务课题数目占课题总数的50%以上,2000年高达80%。2001~2004年,参考部共完成课题服务152项,检索文献12066篇。2005年,科技参考部共完成课题服务33项,检索文献1441条。
1991~2005年,社科参考部完成课题335项、检索14948条,课题内容大部分为地方文献资料。
1986~2000年,哈尔滨市图书馆有4个课题服务项目获黑龙江省公共图书馆为经济建设服务“十佳项目”一等奖,2个课题服务项目获二等奖。
四、特色服务 汽车图书馆于1987年12月正式对外服务,一年后建立服务网点20个,开展送书、咨询、代查、代译、代复制以及邮寄借书、预约借书等业务。
1988年11月21日,与87069部队在香坊区公滨路共建的分馆正式开馆。
20世纪80年代,开设青年自学室和期刊阅览室,7:00~19:00开馆;开展定题服务、书目编辑、专利法及专利文献检索培训班、代查代译等多种深层次服务。
开展为残疾读者送书上门服务,到1998年年底共为特殊群体读者送书297次、968册。2004年起设立盲人读者阅览专座和专架,配备盲文图书114册,有声读物26件,实行开架借阅。2005年12月建立了省内第一家视障读者阅览室。
五、读者活动 哈尔滨市图书馆专门成立读者工作部,通过举办各种形式读者活动,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参与阅读活动。同时,拓展服务空间,依托馆外流动网点广泛开展读者活动,使图书馆的读者活动逐步向规范化、规模化、系列化方向发展。1986年后,每年都举办各种类型的展览、报告会、讲座,内容丰富多彩,活动覆盖乡镇、学校、部队、社区、监狱等地。
1995年4月哈尔滨市读者协会在哈尔滨市图书馆成立。
1986~2005年哈尔滨市图书馆读者活动简表 表2-6
活动形式 | 活动主题 | 活动效果 | 活动场所 | 讲座 | 涵盖法律、文学、历史、党建、军事、地方知识等 | 累计75场,受众24678人 | 市图书馆街道社区学校、部队、区县、监狱等 | 展览 | 书刊宣传、农业科技图书展览、“庆五四做新人”图书展览、迎香港回归书刊展览、爱国奉献书展、“三下乡”图书展览、迎建国50周年及爱国主义教育图书巡回展、军事题材图书展览、科普书展等 | 累计展出图书、期刊、报纸及图片18686种,受众10256人 | 报告会 | 学习“三个代表”、国防知识、读书与人生、思辨与科学发展、公民道德建设、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 | 1993~2004年共15场,受众6700人 | 宣传周 | 配合每年的主题,在馆内外开展上街宣传,发放宣传单、宣传册,现场办证、借书以及组织地方作家捐赠图书等活动 | 1989~2005年共17场次,受众上万人 | 其他 | 配合形势任务、文化宣传以及开发馆藏文献资源活动需要,举办相关主题的系列活动。1992年举办了“我之美”服装系列活动,包括“服装审美与欣赏”知识讲座、服装类图书展销、馆藏服装类图书展览、服装表演录像展播、时装表演队现场表演等,1700余人参加活动。配合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举办系列活动,与第68中学团委联合举办毛泽东诗词朗诵会、歌颂毛泽东歌曲演唱会、毛泽东青少年时期故事会、征文展等,1832人参加活动 | |
|
六、读者教育培训 (一)社会教育
社教部成立于1986年春。与其同时成立的哈尔滨市图书馆外语培训学校,是一所非学历教育的民办教育机构,隶属市教委和南岗区教委管辖,由社教部管理,利用图书馆的文化优势和馆藏资源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坚持开放式社会办学方向,依法办学,服从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接受社会监督。实行校长责任制、教师聘任制,健全财务制度严格财务管理。
1986~1990年,每年举办一期中文短期培训班,每班50人,4期共200余人。
1991~1996年,培训规模逐渐扩大。开办课程有成人英语,日语,俄语中、初、高级班,大专自考补习班,年培训3000余人。
1993~1998年,开办英语沙龙和俄语沙龙,每年会员累计900余人,参加活动10000人次以上。每年举办活动40余次,举办大、中型活动5次以上。
1993年10月22日,举办首届外语沙龙演讲比赛,英语部参赛22人,俄语部参赛11人。1994年1月3日,外语学校沙龙和黑龙江大学英语系联合举办联谊会,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法国、芬兰等国外教和500多名学员参加。
1997~2005年,新增少儿特长班和老年大学班,年培训4000余人。
1999年,开办17个成人外语班、30个少儿班,全年共招收1000余人,创收30多万元。
2000年,共开办52个培训班,招收1200余人,创收39万多元。
2001年,招生6期70多个班,共招收2700余人,创收55万元。
2002年,与哈尔滨市老年人大学合办分校,开设声乐初级班、国画初级班,招收学员200多人。成人与少儿班全年招生6期,创收41万元。
2003年,受“非典”和市图书馆闭馆扩建维修的影响,停课8个月。
2004年,举办大型系列免费英语语法知识讲座3次,分别是3月6日的“中国学生英语口语学习误区指正”、9月25日“美国人日常发音特点”、10月23日“学习纯正的美国俚语,让你的口语大放光彩”。6月1日举办“六一”儿童节绘画比赛,60名小学生参赛,21人获金奖,27人获银奖,12人获铜奖。12月24日,举办老年大学新年晚会,100多名老年学员自编自演小型多样的文艺节目。2004年共举办活动5次,全年招生4期,学员千余人,创收19.7万元。
(二)儿少馆
哈尔滨市儿童少年图书馆下设外语学校,成立于1991年1月,1996年8月改为哈尔滨市图书馆外语培训学校分校,但管理上仍归属市儿少图书馆。市儿少图书馆外语学校有标准教室4个,可同时容纳200人上课,学校任课教师均外聘。1991~2000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20个,培训学员5500人次,累计创收90万元。2001~2005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48个,培训学员6423名。培训班主要以小学生为培养对象,开设奥林匹克数学班、作文班、英语班、少儿微机班、书法班、口才班、家长放心班、速算班、表演班等。市儿少图书馆外语学校是培养少年儿童课余特长的第二课堂,所培训的学员在各种级别的数学竞赛、英语竞赛、作文竞赛中成绩突出。
(三)其他教育培训
1986年,举办西文检索工具培训班,重点向科研人员讲解《世界专利》《美国化学文摘》《美国工程索引》等大型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历时一周,40人参加。
2005年8月,科技参考部在全国公共图书馆中率先开展用户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针对企业用户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并成立哈尔滨市图书馆企业服务网,发展企业用户5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