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图书馆数字化

第四节 图书馆数字化


  哈尔滨市图书馆自动化建设起步于1989年。在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上遵循技术先进、合理高效、存取快捷、标准规范、系统集成、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设计、实施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截至2005年,市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应用到图书馆业务和行政工作的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业务和办公自动化。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引进了多种类型数据库,并结合馆藏特点自建了一批地方特色文献专题数据库。馆内建立局域网,通过10Mbps光纤与互联网相连,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开展网络信息查询等服务,实现了图书馆工作的网络化。

  一、自动化建设

  (一)业务工作自动化

  市图书馆于1989年4月与哈尔滨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签订共同开发哈尔滨市图书馆计算机条码流通管理系统协议书,启动研发工作。10月开始实施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图书馆业务管理工作的计划,购进美国DEC 5400小型机和6台终端,1台条形码针式打印机。1993年购进浪潮P6/200服务器和10台国光终端,同时购买文化部推广的图书馆管理软件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ILAS)的编目、采访、连续出版物和检索子系统。
  1994年,哈尔滨市图书馆正式使用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与哈尔滨科技大学联合研发的计算机条形码图书流通系统通过鉴定,开始应用。采访、编目、连续出版物、联机检索等都使用ILAS 5.0版本。
  2000年,图书馆业务工作全部使用ILAS Ⅱ,实现了各项业务工作现代化,满足读者检索需要。
  2005年,馆内OPAC专用计算机共12台,分布在各楼层相关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有计算机81台;多媒体教室有计算机37台;用于光盘检索的计算机有5台。

  (二)办公管理自动化

  2000年启用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对图书馆的办公室业务与行政工作实现全面的计算机管理,所有的文件、规章制度、通知等均以电子文本形式直接在办公自动化网络上发布或邮寄,提高办公室和行政工作的工作效率。市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系统使用ASP技术,利用Access数据库自主开发,能够适应图书馆业务及行政工作需要。

  (三)网络化建设

  1.局域网
  2000年,馆内局域网采用标准的1000Mbps/100Mbps网络,网络交换设备、防火墙等采用国际知名品牌思科产品,以保证网络的稳定性。与互联网通过联通公司光纤接入,保证网络交换传输速度,满足图书馆工作和读者检索要求。
  局域网内主要选用了两种操作系统:Unix SCO和Windows 2000,软件主要有ILAS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阅览室管理软件、书生电子图书馆软件平台、中国期刊网检索系统、万方数据库检索系统、TRS数字资源加工发布系统。

  2.广域网
  (1)网站建设
  市图书馆网站(http://www.hrblib.net.cn)建于2000年6月,采用ASP+Access数据库技术制作,是读者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的窗口。网站融合哈尔滨文化信息、国家各类文化信息、图书馆信息咨询、文献信息检索等功能于一体,每天24小时对读者服务,各类信息定期滚动更新。随着网站内容不断丰富、国内宽带上网环境不断改善,网站访问量始终保持增长态势。
  根据图书馆工作特点、读者浏览网站的习惯以及现代网络页面技术制作网页,体现页面层次,栏目和功能科学合理。按照图书馆业务工作特点及建站目的,将信息划分为本馆馆情、书目信息、读者指南、信息服务、新书推荐、最新动态、文化赏析、社会办学、特色馆藏及网络导航等模块,通过链接扩展到下一级页面、返回到上一级页面(包括回到首页),可操作性较强。
  网站由技术部定岗设专人负责统一策划、建设、维护及主页更新。
  (2)连接互联网
  2000年,局域网由联通公司提供的10Mbps光纤宽带接入互联网,采用无线接入方式,由联通公司提供8个静态IP地址。馆内能与局域网或互联网连接的计算机网络接口共492个,其中13个点作为网络交换设备之间的互联接口。

  二、数字资源建设

  市图书馆使用Access数据库、SQL数据库等建设馆藏书目数据库、馆藏地方文献文摘库、馆藏地方文献全文库、萧红专题数据库、馆藏地方报纸全文库、旅游资源数据库、满铁资料数据库、多媒体音视频数据库等,至2005年自建数据库总量为52.33GB。数据库建设遵循Z39.50协议并采用相关标准及规范,中文数据采用CNMARC格式,采用基本级次著录。

  (一)书目数据库

  书目数据库对本馆所订购的中文图书覆盖率达到97%,其中馆藏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完整性达100%。到2003年年底,馆藏1949年以来普通中文图书共计297122种,其中按照CNMARC格式建成标准书目数据记录的有290202条,总计393MB。中文期刊数据库采用标准CNMARC格式,2000~2005年著录中文期刊数据6360条。

  (二)引进数据库

  哈尔滨市图书馆引进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中文图书书目CNMARC数据和中文期刊CNMARC数据,引进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网络版数据、万方数据(工程技术、农林科学、基础科学及医学光盘)、中国科学院情报中心文摘检索系统、书生之家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期刊检索系统(网络)、TRS数字图书馆资源加工平台等中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中西文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DIALOG国际联机检索系统。

  (三)自建专题数字资源

  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共收录全部馆藏地方文献836种,对中外文地方文献全部采用标准机读格式规范录入。
  文摘数据库,选择记录和反映哈尔滨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方面面地方资料的523种中文图书做文摘,另有千余条其他图书文摘,共计1.6MB。
  全文数据库,将利用率高、有学术价值的58种地方史料及29种缩微胶片(含17种图书和12种报纸)编制成全文数据库,共2.21GB;新中国成立前15种地方报纸全文45.50GB;萧红专题数据库包含11条萧红生平记录、8条研究资料、70篇小说、38篇散文和6篇书信,该库容量为1.59MB。
  建立了涉及哈尔滨自然风光、城市综合概况的多媒体数据库,包含48条流媒体文件,容量为4.62GB。还把本馆采购的光盘及随书光盘进行了加工,建立了一个专门的馆藏光盘数据库。
  2004年利用TRS网络信息雷达系统收集网上资源,存储了哈尔滨地方信息、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和公共图书馆业界动态等主要信息。

  (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全国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是国家级大型数据库,来自公共图书馆、科研、高校等系统的595家图书情报机构参加编制。哈尔滨市图书馆参加其中《中西日俄文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编制,每年上报新订期刊数据,2001年、2002年上报中刊数据约100条,2003年上报中刊数据65条,2004年上报中刊数据88条、西文数据35条,2005年上报中刊数据27条。

  三、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文化部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后,哈尔滨市文化局和市图书馆积极推进共享工程建设。市文化局千方百计向市财政争取配套资金,2003年年底,市财政按共享工程基层分中心的配置要求拨款62万元,启动市图书馆共享工程一期建设,重点配置了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交换设备及相关软件,为市图书馆共享工程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而后省文化厅及时下拨10万元专项款,市图书馆利用此款装备了卫星接收、资源加工及投影仪等相关硬件设备,使共享工程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整个系统达到基层分中心的各项软硬件技术要求。为了充分发挥共享工程的使用功能,市图书馆又自筹50万元,2004年对馆内电子阅览场所重新规划,扩大规模,增强功能,使其更加符合共享工程的要求,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截至2005年,市图书馆在共享工程建设上投入资金共计122万元。
  根据文化部、财政部要求,在市财政的支持下,哈尔滨市图书馆于2003年12月实施共享工程设备采购招标,购置2台高性能的IBM X255服务器作为共享工程资源发布和多媒体点播服务器,采用存储容量达到1.5TB的SAN架构存储系统作为共享工程资源存储专用设备,增加了网络交换设备、共享工程系统软件、数据库及传输软件,配备了资源加工专用设备PC机、数码摄像机、扫描仪、非线性编辑卡等。在省文化厅共享工程补助资金的支持下,市图书馆又安装并调试完成卫星信号接收设备,使共享工程信息资源的数据在天网的传输质量和速度上也有了良好保障。2004年8月,市图书馆扩建了电子阅览室,购置了计算机设备,使读者用机达到80台,建立了36个座位的多媒体教室,使得共享工程在本馆的推广和利用有了更良好的环境。通过PC Anywhere软件,实现了各个电子阅览室对国家中心发布的共享工程资源的利用。与共享工程黑龙江省级分中心签订了试点实施协议,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黑龙江省的市级分中心,负责对本市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服务及网络运行的维护,指导基层服务站建设,培训工作人员,积极开展工程推广工作。
  根据2002年8月文化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要求,哈尔滨市图书馆辅导部配合黑龙江省文化厅和哈尔滨市文化局,于2003年在方正县图书馆建立哈尔滨市第一个“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2005年,呼兰区图书馆、尚志市图书馆、巴彦县图书馆相继建立“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南岗区图书馆、道里区图书馆得到了省文化厅拨给的工程设备,呼兰区、五常市、双城市、阿城市、尚志市、巴彦县、宾县、依兰县、延寿县、通河县、方正县图书馆得到了省文化厅拨给的3万元工程资金。地方匹配资金已到位的有动力区、呼兰区、五常市、尚志市、巴彦县、宾县、方正县图书馆。至2005年年底,哈尔滨市19个区县图书馆有16个图书馆开展了此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