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道外区图书馆 一、建置 道外区图书馆的前身可追溯到成立于1908年的滨江县立讲演所,地址位于道外北四道街,讲演所附设图书馆。1919年3月,讲演所及附设图书馆一并改为滨江县立图书馆,馆长为张果良,隶属滨江县教育局管辖。至1933年,相继由王树田、杨华恩、闫宾开担任馆长。1939年1月,合并于哈尔滨市图书馆。
1946年4月哈尔滨解放后,道外划分为东付家区和西付家区两个行政区。1947年6月、1948年10月,两区分别建立民众教育馆,1949年5月均改为文化馆。1956年8月两区文化馆合并为道外区文化馆,馆址在靖宇街301号。民众教育馆和文化馆都设有阅览室(图书组)。
1958年4月,区政府决定在文化馆图书组基础上建立道外区图书馆,随即挂上馆匾,启用公章,从此对外称图书馆,对内仍归文化馆领导。1960年图书馆更名为道外区人民公社图书馆。1966年8月图书馆关闭。1970年图书馆重新开馆,更名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图书馆。1971年恢复道外区图书馆名称。1979年图书馆与文化馆分开,独立建制,隶属区文化局。1997年道外区文化局更名为道外区文化体育局,图书馆隶属区文化体育局。
2004年道外区与太平区合并为道外区,道外区图书馆与太平区图书馆合并,馆名为道外区图书馆,馆舍面积共2034平方米,其中位于靖宇街301号的分馆面积为378平方米、位于南直路526号的分馆(原太平区图书馆)面积为1656平方米。
二、信息资源 根据读者阅读需求、地区特点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图书馆主要在当地新华书店选购文献,适当赴外地采购。购书经费未单列,由总经费中列支。经费主要由区财政拨款,图书馆自筹部分购书经费弥补经费不足。
馆藏图书以综合性、普及性图书,少儿读物,农业科技图书及地方文献为主。2004年馆藏图书110304册。4月,道外区图书馆与太平区图书馆合并,原太平区图书馆藏书28809册划归道外区图书馆。2005年馆藏图书共有139113册,其中图书135000册,杂志16种、3031册(合订本),报纸40种、1082册(合订本)。
1986~2005年道外区图书馆文献增长情况一览表 表2-14
年度 | 购书经费(元) | 图书入藏量 | 报刊入藏量(种) | 图书 | 报刊 | 种 | 册 | 报纸 | 期刊 | 1986 | 3245 | 1663 | 1200 | 2119 | 50 | 160 | 1987 | 3646 | 2287 | 810 | 1609 | 50 | 169 | 1988 | 2876 | 2818 | 560 | 1002 | 50 | 160 | 1989 | 3079 | 3558 | 412 | 744 | 34 | 105 | 1990 | 1588 | 4080 | 260 | 520 | 37 | 112 | 1991 | 1787 | 4255 | 211 | 389 | 36 | 110 | 1992 | 1753 | 3681 | 187 | 370 | 32 | 101 | 1993 | 1760 | 4194 | 161 | 365 | 19 | 45 | 1994 | 165 | 4959 | 64 | 150 | 24 | 45 | 1995 | 3400 | 4600 | 301 | 417 | 21 | 44 | 1996 | 12940 | 5060 | 200 | 430 | 17 | 55 | 1997 | 10900 | 7100 | 590 | 1200 | 25 | 55 | 1998 | 4800 | 8200 | 130 | 240 | 25 | 55 | 1999 | 15000 | 9600 | 250 | 404 | 32 | 65 | 2000 | 16200 | 8400 | 267 | 401 | 28 | 65 | 2001 | 500 | 6300 | 46 | 46 | 21 | 36 | 2002 | 318 | 5550 | 15 | 15 | 15 | 24 | 2003 | — | 6000 | — | — | 17 | 32 | 2004 | — | 6000 | — | — | 20 | 96 | 2005 | — | 5000 | — | — | 16 | 40 |
|
馆藏图书分类标引1977年使用《中图法·简本》,1999年使用《中图法》(第4版)类分图书。藏书组织采用分类种次号排架法。
图书馆设读者目录和公务目录。读者目录有2套,一套是分类目录,一套是书名目录;公务目录设3套,分别是分类目录(兼典藏目录)、书名目录和报刊目录。书名目录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分类目录按《中图法》类目顺序排列。目录款目均为卡片式,手工著录。
三、读者工作 (一)基本服务
到馆借阅书刊,须出示本人身份证,交2张照片、20元押金、2元工本费,登记办理借书证。2005年持证读者5041人,其中少儿读者1882人、成人读者3159人。区内的工人、干部、农民、军人等约占读者总数的70%,科研人员约占5%,学生约占25%。
读者服务包括图书外借、报刊阅览、解答咨询、课题跟踪服务、预约借书、书刊宣传、阅读辅导、馆外流动站等内容。外借和阅览是服务工作的主阵地,是区图书馆文献流通的主要窗口。1986年读者借阅书刊186410人次、233206册次,2005年读者借阅书刊9795人次、24708册次。
区图书馆为了扩大服务范围,共在乡镇、社区街道及森警总队等单位建立了12个图书流动站(点),常年定期为流动站更换图书。距离较近的站点每3个月更换一次图书,距离较远的站点每半年更换一次。1987~2005年共送书3000余册次。
1998年以前,道外区图书馆每周开馆48个小时,每月开馆26天,全年开馆312天。1999年开始取消休息日,每周星期一上午学习,法定假日闭馆,其余时间均开馆,职工串休。
(二)参考咨询、读者活动
图书馆每年解答读者咨询150余条。对于较大的咨询问题采用定题服务的方法,走访、了解读者的具体要求以及课题进展情况,为其查找相关资料,并把查到的资料编成书目提供给读者。1999年,配合读者完成课题“Y21—燃油暖风机”,获得国家级新产品称号。2000~2002年,配合读者完成“无公害绿色蔬菜”与“科技养狐”项目,在省图书馆为经济建设服务“十佳项目”评比中分获二、三等奖。
1986~2005年,道外区图书馆在馆内外组织展览活动9次,各种主题的讲座、报告会18次,读者座谈会21次,知识竞赛活动22次。组织开展“新世纪青少年美术、书法、征文竞赛”活动,选出1100件作品参加省“新世纪之星”大赛,有50件获金奖、73件获银奖、23件获铜奖;举办“我爱读书”征文活动,选拔21篇作品参加全市征文比赛,其中1篇代表哈尔滨市参加全省征文大赛获得第三名;多次举办中学生演讲比赛、小学生故事会等,充分发挥图书馆德育教育基地作用,在全区开展的读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
1995年图书馆配置了电视机、放像机和《红孩子》《刘胡兰》《地道战》《地雷战》等革命故事录像带,假期组织中小学生集体观看录像,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截至2005年累计组织30多场次。每到假期,图书馆都组织中小学生集体阅览活动。
四、管理 1987年9月,刘柏林被道外区文化局任命为区图书馆副馆长,任职到1994年;1994~2001年唐学敏任副馆长;2001年刘荣任副馆长。
2005年区图书馆有工作人员10人,其中事业编7人、自筹编3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3人,高级保管员1人。
道外区图书馆业务辅导和业务研究工作由馆长主抓。设有业务辅导组,负责组织基层图书馆(室)工作人员业务学习;到基层图书馆(室)业务辅导;召开业务研讨会,交流工作经验。1995年成立哈尔滨市图书馆学会道外分会,组织会员和基层图书馆工作者开展学术研讨、交流活动。
1997年财务上交区文化体育局统一管理。
1999年以前,区图书馆业务工作规章制度有《图书分编工作条例》《文献著录规则》《办证押金制度》《图书外借制度》《阅览室文明服务公约》《图书赔偿制度》。2000年又制订了《预约借书方法》《读者入库选书规定》《馆长工作职责》《辅导工作职责》《馆际互借制度》。
行政工作规章制度,1999年以前有《考勤制度》《安全防火工作制度》,2000年又制订了《考绩考核制度》《创收工作条例》《设备维修保管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