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香坊区图书馆

第四节 香坊区图书馆


  一、建置

  香坊区图书馆前身是成立于1947年的香坊区文化馆(当时称香坊区民众教育馆)图书室。1958年香坊区文化馆搬迁到安埠街313号,人员编制18人,图书组2人。
  1966年后期至1972年4月“文化大革命”期间,区文化馆机构被撤销,馆舍被挪用,设备、图书丢失殆尽,人员被下放劳动。1972年5月,原文化馆干部大部分调回,重新组建区文化馆,图书组2人,书库面积30平方米,阅览室面积60平方米。
  在区文化局领导和哈尔滨市图书馆的指导下,香坊区文化馆图书室在职能上发挥了公共图书馆的作用,阅览、外借常年对外开放,并制订有各项阅览、外借规章制度。1981年成立了香坊区图书馆馆网组织,聘请哈尔滨市图书馆辅导部专业人员举办业务培训班。1991年香坊区文化馆图书室书库面积32平方米,阅览室面积30平方米,藏书11200册。
  2001年,区政府将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建设列为香坊区要办好的“10件实事”之一,把珠江路副3号的4~5层改造后交给区文化馆使用,面积为800平方米。2002年9月16日,香坊区图书馆正式成立,馆址仍在珠江路副3号,书库面积300平方米,阅览室面积400平方米。2003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

  二、信息资源

  1996年区文化局投资1万元购买了新书,2000年之前藏书购置经费由区文化馆事业经费中支出。由于香坊区财政资金紧缺,2002年成立图书馆时无购书经费,全区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捐款7万元购图书4200册,使藏书达到13000册。此后一直靠文体局从微薄的经费中挤出有限资金维持开馆。馆藏文献数量较少,到2003年仅有图书15190册、报刊13种,满足不了广大读者的需求。
  馆藏图书依据《中图法·简本》分类,文献著录采用《普通图书著录规则》,设有读者书名目录一套。

  三、读者工作

  香坊区图书馆是区内唯一对外开放的图书借阅场所,读者队伍中有工人、干部、学生和离退休人员。1987年持证读者234人,2005年年末持证读者319人。
  读者服务分为阵地服务和流动服务,阵地服务设有图书外借处和报刊阅览室。1987年每周开馆40个小时,全年外借图书4014人次、8431册次,阅览4397人次。2005年每周开馆56个小时,外借3810人次、7620册次,阅览4210人次、8420册次。
  2002年,在区内建有果园社区、安埠社区、四史社区、气象台社区4个图书流动站,到2005年流动站增加到25个,流动借书18000余册。2004年6月7日,在哈尔滨市图书馆支持下建起的香坊区珠江嘉园社区分馆对市民开放,面积110平方米,阅览座位30个,报刊50种,市图书馆一次投入图书4000册。
  2003年,区图书馆利用馆藏文献和网上信息资源创办了《农民致富信息专刊》,每季度1期,每期印发2000份,免费发到乡镇村屯。《专刊》以服务广大农民为宗旨,多次邀请农业专家、学者撰写文章,为农民提供致富途径和科学种植、养殖新技术。2003~2005年,《专刊》编发12期,发布信息500多条。
  2003~2005年,与东北农业大学专家组建送科技下乡小分队,深入村屯宣讲科学种植、养殖技术,现场回答农民疑难问题,举办了青贮饲料、贮存技术和动物口蹄疫的防治技术等讲座。联合科瑞华有限公司为27个自然屯送去高科技增产、增效纳米产品,价值3000元。
  图书馆阅读指导工作由馆长主抓。2002~2005年,图书馆组织少儿故事比赛16场,举办读者座谈会、读书演讲会、宣传周活动10次。2002年2月25日至5月10日,举办首届读书节,征文百余篇,30篇获奖。2003年12月图书馆配合“全民读书月”活动,在区机关开展了“享受阅读快乐,提高生命质量”为主题的读书征文评比活动,12个部门推荐优秀文章93篇。区图书馆还在社区开展学习读书活动,举办“我的图书馆情缘”“我爱读书”“全民读书月”等读书征文竞赛活动。
  2004年5月,图书馆联合东北农业大学、省卫生学校开展“共建乡镇图书馆”活动,倡议广大师生捐赠图书资料,为农民朋友致富献爱心。两校共捐书2700多册,全部用于建设乡镇图书馆。7月,在区机关开展了“共建乡镇图书馆”捐书活动,共捐图书1545册。

  四、管理

  香坊区图书馆隶属于香坊区文体局。
  2002年香坊区图书馆成立时编制为4人,但只有1人在岗。2003年11月,4个编制全部到岗,王菲(女)任副馆长,外借处2人,阅览室1人。制订有《外借工作职责》《读者工作职责》《阅览室工作职责》《外借制度》等岗位规章制度。
  区图书馆财务工作每年年初按工作计划上报申请数额,由区政府国库支付中心统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