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巴彦县图书馆

第六节 巴彦县图书馆


  一、建置

  巴彦图书阅览活动始于1908年,巴彦知州陈元慎在其所创办的宣讲所内设图书馆,有管理人员1名。1913年宣讲所图书馆改为巴彦县立通俗图书馆。1915年图书馆藏书330种、22180册,每日阅览人数30人次。到1935年,图书馆馆舍面积、阅览桌凳都有增加,后因敌伪政权实行奴化教育,封锁进步书刊,图书馆藏书减少到66种、8699册。
  1949年5月,巴彦县文化馆成立,附设图书阅览室。馆址位于中心街路南74号,隶属于文教科。1951年藏书3000余册,在基层设流动图书箱10个,其中工厂、街道各5个。1956年单独建立县图书馆,隶属于文化科,馆址在中心街146号,藏书增加到28023册。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量书籍被焚毁,图书馆处于瘫痪状态。1970年改称社会文化指导站图书组。1973年秋,图书组由文化指导站分出,恢复巴彦县图书馆独立建制。1977~1996年隶属于文化局,1996~2005年隶属于县文化体育局。

  二、信息资源

  巴彦县图书馆是全县藏书和文献信息中心。结合本县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实际,考虑读者需要,每年重点选购生产科研、学生学习、化工、电子电业、制油制酒、粮食储存、汽车修理等类图书及有关学科工具书,也注重选购水稻插秧、病虫害防治、作物种子杂交、农药化肥使用、农机具使用修理等图书资料。
  县财政1986~2000年累计投资98330元用于购置图书,其中1997年和2000年投资达到10000元。1996年全馆职工集资,每人投资500元共7500元购置新书,开展有偿外借活动,2003年停止。
  2000年馆藏文献总数119000册,其中期刊和报纸合订本9490册、马列著作5695册、哲学类图书1863册、社会科学图书76982册、自然科学图书2970册。
  巴彦文风颇盛,名人辈出,繁荣巴彦文化、弘扬巴彦文风是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地方名人名著的收藏和推介,是巴彦县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一大特色。据《巴彦县志》记载,清朝、民国期间巴彦即有文学作品发表,1909年知州陈元慎撰写《新建巴彦州署记》、1911年知州阎毓善撰写《呈报巴彦地方情形》、1909年陈兆晋以记事体写的《巴彦州山水记》登载在《呼兰府志》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是人才辈出,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优秀文艺作品,如诗人王书怀的诗集《花朵集》《火热的乡村》,李冰牧的《相思树》《鹿儿泉》,芦萍的《长白燕》《北方》;作家屈兴岐的长篇小说《伐木人传》《祖母绿传说》,陈玙的中篇小说《奇异的爱》、长篇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刘兆林的长、短篇小说集《绿色青春期》和散文集《高窗听雪》;柳成栋的诗集《长铗归来斋诗草》、副主编的《东北人物大辞典》;王书怀和著名歌唱家郭颂共同创作的歌曲《越走越亮堂》;著名演员孙彦军饰演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兵临绝境》中的梁师长;等等。这些不同题材、不同时期的地方名人的文学、声像作品,县图书馆共藏有103册(件),对巴彦县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到馆新书先作总括登记和个别登记。文献整序依据《中图法》22大类体系结构,按照《中图法·简本》分类取号。
  图书馆设三套目录,即公务分类目录、公务书名目录和读者分类目录。公务目录由采编人员保管;读者分类目录由外借处保管。

  三、读者工作

  (一)基本服务

  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来自社会各阶层、各职业。发放借书证采取收押金的办法,退证时返还。2002年有成人借书证426个、学生借书证723个,到馆读者情况是学生9440人次,借书43012册次;职工干部12342人次,借书26124册次;农民15233人次,借书26130册次;离退休人员550人次,借书2984册次。外借处图书全部开架借阅,读者到书架上自己选书,然后到管理处登记。管理人员随时对书架进行检查和整理,保持图书资料整洁和排列有序。
  巴彦县图书馆全年开馆350天,每周开馆49个小时,双休日不休息。

  (二)参考咨询服务

  按照省文管会1986年9月《黑龙江省公共图书馆为“星火计划”服务会议纪要》的通知要求,巴彦县图书馆积极开展了为“星火计划”服务活动,分别深入西集、洼兴、山后等10个乡镇、30个村开展“科技兴农”咨询活动,为100多个农户提供咨询信息1500条,对10个“星火计划”项目跟踪服务。1986~1990年,每年编4期《致富信息报》,赠送图书、期刊等信息资料1000余册。

  (三)读者活动

  利用重大纪念日传颂红色经典。1987年中国共产党成立66周年纪念日,图书馆组织庆“七一”唱支山歌给党听演讲活动,县内工人、农民、职工干部、中小学生代表共70余人参加,收到演讲稿34篇,登台演讲者12人。
  199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图书馆组织了宣传周活动,举办“劫难与辉煌”“巴彦抗日游击队创始人张甲洲”大型图片展览活动,深入中小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乡镇展出8天30余场,参观人数7210人次。
  1997年7月和1999年12月,分别举办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庆祝活动,并组织巴彦读者参加了哈尔滨市中小学生作文比赛。
  到2005年,全县基层图书馆已发展到10个,共有藏书近12万册。还有一些基层单位和乡镇、村屯分别建立图书室、图书屋等。县图书馆每年对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一次业务培训。
  巴彦县图书馆积极参与省、市图书馆学会活动,组织馆员结合实际工作撰写论文,记入年度考核。赵玉祥、李彦杰、姜文丽、程丽君、陈心红等人撰写的论文,分别入选东北地区第五次图书馆学科学讨论会、哈尔滨市第十一次图书馆学科学讨论会进行交流。有一人被吸收为黑龙江省图书馆学会会员。

  四、管理

  巴彦县图书馆是股级事业单位,隶属巴彦县人民政府文化体育局。
  图书馆实行馆长负责制,制订了《人事管理制度》《财务制度》《行政后勤管理制度》《读者借阅制度》《图书分编制度》《文献资料管理制度》《信息传递搜集制度》《采编工作责任制》《辅导岗位责任制》。

巴彦县图书馆历任馆领导名录 表2-27

姓名

性别

学历

职务

任职时间

陈 彦

大学

馆长

1956~1957

崔 文

大学

馆长

1958~1959

杨俊东

大学

馆长

1960~1961

韩忠奎

初中

馆长

1961~1962

修金川

1962~1963

宋子英

1963~1964

陈 璠

大专

馆长、副馆长

1964~1975、1976~1979

国占德

初中

副馆长

1964~1979

邓文选

高中

书记兼馆长

1976~1979

郭树学

初中

书记兼馆长;书记

1980~1981、1983;1982、1984~1985

马彩霞

大学

副馆长

1980~1981

柳成栋

大专

副馆长

1982~1985

贾 会

中专

馆长

1982、1986~1987

阎志林

中专

副馆长、馆长

1983、1984~1986

李彦琴

初中

副馆长

1984~1985

马如俊

馆长

1987~1990

赵玉祥

大专

馆长

1990~1996

陈心红

大专

馆长

1996~



  2003年定编人数15人,有馆员12人、初级职称3人。
  图书馆经费由县财政全额拨款,馆长监督审查财务收支情况,月汇总、年决算。
  1991年5月,巴彦县委、县政府决定拆迁原图书馆,建设新馆。1996年11月,巴彦县图书馆重新开馆,馆址在巴彦县文化艺术中心大楼,图书馆使用面积1050平方米,设有外借处、社会科学阅览室、少年儿童阅览室、资料室、电子阅览室、工具书阅览室、办公室、馆长室等,另有商服和仓库各一处。购置书架、阅览桌椅及办公等常规设备外,还购置了电脑、复印机等现代化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