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
一、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黑龙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从本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黑龙江地区迄今极少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而中晚期遗址的分布则比较普遍。早期遗存有齐齐哈尔昂昂溪大兴屯地点,出土了细石器和动物骨骼化石,距今11470±150年和9460±80年,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但未发现有磨制石器和陶器。中、晚期遗址有距今7500年左右的饶河县小南山遗址、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滕家岗遗址;距今7400~7000年左右的尚志市亚布力遗址;距今7300~6980年的滕家岗遗址;距今7000~6500年的鸡西市刀背山遗址、依兰县倭肯哈达遗址;距今6500年的肇源县义顺乡小拉哈遗址一期甲组遗存;距今6000年的密山市新开流遗址;距今5000多年的昂昂溪五福遗址,海林市振兴——一期甲类遗存;距今4500多年的滕家岗遗址和昂昂溪霍托气遗址;距今4000年的宁安市莺歌岭遗址和小拉哈一期乙组遗存,海林市振兴——一期乙类遗存。
到新石器时代,黑龙江地区渔猎业文化和农牧业文化都有比较显著的发展。猎鹰是远古北方人群射猎、捕鱼、放牧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他们豢养的珍禽。人们在生产活动中需要它,在精神文化生活中也欣赏它,鹰是远见、勇敢、力量的象征,在人们心目中有很高的位置,所以古代人们用不同的艺术手段把它们表现出来。尤其是新开流文化的骨雕鹰头与昂昂溪文化的陶塑渔鹰,都充分反映了东北地方古代先民对鹰的崇拜。这种猎鹰就是后来文献记载中的“隼”、“海青”或“海东青”,并在辽金时期的铜带銙以及春水玉、秋山玉中不断得到表现。石镞是远古猎人射猎的重要工具。东部的小南山遗址、新开流遗址,西部的昂昂溪遗址、小拉哈遗址都出土过不少石镞。昂昂溪遗址出土的琢制石镞非常精致,小南山大墓出土的石镞多达39枚,镞身磨光,铤缘压琢。昂昂溪文化和新开流文化的两处遗址都出土了骨制渔镖,是远古渔民捕鱼的重要工具。新开流文化陶罐上饰有网纹、鱼鳞纹,昂昂溪文化骨管上也饰有网纹,都是原始渔业在原始艺术品上的反映。在新石器时代渔猎文化发展起来了,但并未排斥农业文化的存在。昂昂溪文化遗址中曾出土过磨棒、磨盘等谷物加工工具,证明当时在经济生活中原始农业也有一定的比重。
宁安市莺歌岭遗址是典型的新石器时代的农牧业文化遗存,其下层出土了石锄、鹿角锄、磨棒、磨盘等谷物种植、收割和加工器具;上层出土了陶猪、陶狗等。这些原始艺术品既是史前时期先民的艺术杰作,也是由野猪、野狗到家猪、家狗驯养过程的写照。出土的陶纺轮和骨针,反映出原始纺织业和缝纫业也已成为生产制作的门类。
二、文明起源的昭示——玉礼器的普遍出现
在黑龙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普遍出土了玉制礼器。1998年统计全省出土新石器时代玉礼器遗址共19处,出土玉器159件,其中饶河小南山墓葬出土玉器72件,占全省出土玉器总数的45%,是黑龙江地区出土玉器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其他出土玉器的遗址有齐齐哈尔昂昂溪滕家岗,泰来东翁根山,龙江景星,杜尔伯特李家岗子、大山种羊场、九扇门、毛吐西那,肇源小拉哈、狼坨子,依安乌裕尔河大桥南,庆安莲花泡,延寿火烧嘴子,尚志亚布力,密山新开流,鸡西刀背山,五常莲花泡,依兰倭肯哈达,东宁桥河西等。这些由岫玉制成的玉礼器有璧、双连璧、三联璧、玦、珠、环、管、斧、瓒、匕、刀、簪、尖状器、弯条形器等,没有生产上的实用价值,只能作为祭祀用的礼器或饰物。玉器的制作,需要构思设计和专门技术,反映了新石器时代社会中已有了新的分工,有专门制作玉器的匠人和作坊。玉器的制作反映了社会分工的进步,玉器的使用则反映了社会等级的分化。饶河县乌苏里江畔小南山顶部中心大墓出土的大量玉器,就充分体现了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之崇高与尊荣。这位7500年前的墓主人是乌苏里江历史上,也是黑龙江历史上目前惟一有据可考的最早有“汗”的称谓的第一人,可以说是“未来世袭元首或君主的最初萌芽”。
三、渔猎经济蕴育的古代文明
农业社会蕴育了古代文明,黄河文明、恒河文明、尼罗河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玛雅文明等等,无一不是以农业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形成农业文明的。而黑龙江地区新石器时代发达的渔猎经济和文化,则蕴育了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的古代文明。黑龙江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玦、玉瓒、玉匕、玉刀、玉珠等玉礼器,正是文明起源的昭示。这些出土玉礼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都是属于渔猎社会的文化遗存。黑龙江地区新石器时代属于渔猎文化的遗存出土批量不等的玉礼器,回答了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渔猎文化与玉器起源存在着密切关系,渔猎经济也能够蕴育古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