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商周至汉魏时期松嫩平原向文明时代的跨跃

第二节 商周至汉魏时期松嫩平原向文明时代的跨跃


  一、松嫩平原是濊貊系统橐离——夫余的活动地区

  整个松嫩平原是濊貊系统橐离——夫余这一民族系统的主要活动地区。在这一地区范围内相当于商周至汉代的物质文化遗存,也被认为是这一族系的活动遗迹。肇源望海屯遗址是北夫余之文化遗存。白金宝文化是“夫余及其先世所创造”,为“夫余先世之遗存。”与白金宝文化有密切关系的大安汉书文化是夫余文化。宾县庆华古城、木兰县蒙古山寨等为夫余城,庆华古城为“北夷橐离国故地”。克东县之蒲与路古城原应为夫余城,系金时沿用。确实,蒲与路古城、庆华古城、蒙古山寨,其形状基本都呈圆形,为夫余“以圆栅为城”或“筑城皆圆”的例证。在尚志一面坡、阿城雷木匠沟一撮毛峰、依安乌裕尔河大桥、双城拉林河沼泽、齐齐哈尔梅里斯雅尔赛、大兴安岭大子杨山等地均曾出土过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青铜剑。肇源小拉哈文化的高领鬲和白金宝遗址出土的高领鬲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高领鬲有密切关系,而这些高领鬲与商代高领鬲是有渊源的,濊貊人与商人的关系是密切的。《汉书·地理志》载,箕子曾教濊貊人“以礼义,田蚕织作”。而且后来的夫余与殷商文化关系密切,以“殷正月祭天”,并有人殉习俗,“多者数百”,都与商人习俗相同。

  二、肇源小拉哈文化、白金宝文化是先橐离文化遗存

  肇源小拉哈遗址二期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出土铜器有铜刀、铜笄、铜双联泡饰及陶范等。石器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凿、石镞、砺石、磨棒等。玉器有玉斧、玉璜、玉坠、玉璧等。骨、角、牙、蚌器有角锤、骨铲、骨凿、骨锥、骨饰及蚌刀、蚌匙、蚌诱鱼器、蚌饰等。陶器有鬲、罐、壶、钵及纺轮等。有的陶器饰有红衣,是夫余文化陶器的特色。这一期文化,被命名为小拉哈文化,处于夏纪年的范围。
  白金宝文化在嫩江下游、松花江上中游有较广泛的分布。肇源白金宝文化是嫩江流域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曾出土有青铜泡饰件,采集到小铜人等,陶器、骨器、角器、蚌器则较多。发现了房址、窖穴、隧洞、灰沟及墓葬遗迹。在房址中还发现了许多炭化粟粒。陶器以陶鬲、红衣陶等具有特点。尤其陶鬲是黄河流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十分流行的器物,反映出松嫩平原与中原古代文化在炊煮器使用上的一致性。陶器上的纹饰有用几何篦点组成的羊纹、鹿纹、骆驼纹、蛙纹等图案,还有仿回纹、仿蝉纹等,说明白金宝文化受到黄河中、下游商、周青铜文化的深刻影响。

  三、黑龙江地区最早的经济、文化中心

  在松花江与嫩江,以及拉林河、呼兰河、乌裕尔河汇流地带的冲积平原上,已发现多处商周至汉代的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是古代濊貊——橐离(索离)——夫余等民族创造的古代文化的遗留。考古学界将由小拉哈文化或白金宝遗址一期遗存发展而来的白金宝二期遗存为代表的文化,命名为白金宝文化。白金宝遗址,是白金宝文化分布的中心。白金宝文化,有较发达的农业、畜牧业、渔猎业,有小型的青铜器出土,有大面积的丰厚的文化遗存,有早期防卫措施,特别是有发达的制陶工艺,使这里成为黑龙江地区,尤其是松花江、嫩江汇流地带的经济、文化中心。这种考古学文化,其陶器的基本器类有高领筒腹袋足鬲、筒腹罐、侈口筒腹罐、折腹小平底盆、单耳杯、斜腹碗等,纹饰有篦点纹、绳纹、附加堆纹、戳印纹等;以几何篦点纹构成鹿、羊、驼、蛙等图案最富特色。同时还出土了巨型陶网坠和炭化粟粒等。从年代上看,白金宝文化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代晚期到西周时期。学者们还认为小拉哈文化的高领鬲和白金宝文化的高领鬲与辽西、东蒙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高领鬲与商代高领鬲关系密切,说明这里有一条这种鬲文化传播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