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化之光群星璀璨
第三节 文化之光群星璀璨
一、焕发创造力的新时期
从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在黑龙江各地迸发出璀璨的文化之光,这是黑龙江地区历史上各族人民充分发挥创造力的新时期。
松嫩平原地区,战国初期的文化遗存有肇源小拉哈三期文化,包括白金宝三期遗存、卧龙遗址三期、肇东哈土岗和七棵树等遗址,陶器主要有大口矮裆鬲、侈口束颈鼓腹壶、矮颈鼓腹罐、单耳杯、舟形器、斜腹罐、支座等,纹饰有绳纹、戳印纹、粗篦点纹、红彩绘等。战国晚期的遗存有泰来平洋文化,包括平洋砖厂和战斗两处墓地、肇东东八里墓地、齐齐哈尔大道三家子墓地、富裕小登科墓地等,基本陶器有束颈壶、直颈壶、平底碗、圈足碗、鸭形器、鬲、小三足器等,器表饰红彩绘、篦点纹、戳印纹等。平洋墓葬中有甲、乙两类墓,甲类墓以壶、碗为随葬器物,乙类墓以小三足器、鬲和陶支座为随葬器物。有人认为这是鲜卑系统的文化遗存。
战国——秦汉时期的遗存有宾县老山头和庆华遗址等。宾县老山头遗址,尚存墙基土壕遗迹,当地称为“城子”。出土石器多为压制,有石镞、石片、刮削器、石球、石钻等。陶器有罐、鬲、壶、碗、钵等。罐多呈筒形、重唇,在颈腹间饰指捺压纹和附加堆纹;鬲多小型,通体饰篦点纹组成的几何图形,多空足;壶、碗、钵等则多饰“红衣”。还有纺轮、网坠、陶拍、陶碗等。骨器有锥、镞、枪头等。出土动物骨骼较多,有鹿、狍、羊、猪、牛等,以鹿、狍数量为多,还有大量鱼骨。
宾县庆华遗址为一座椭圆形小城,土墙夯筑,周长0.5公里,东、南、北三面各有一门。出土陶器有鬲、罐、瓮、匜、豆、碗等,有泥质彩陶和红陶;还出土有石、骨、铜、铁器和大量兽骨。一些学者认为这里是夫余先世“北夷橐离国”故地。
魏晋时期的遗存有望奎戚家围子墓群,其基本陶器有直颈鼓腹壶、侈口罐、盘口罐、双耳罐、双耳壶、水波纹罐等,纹饰有弦纹、附加堆纹、戳印纹、水波纹等。这里出土的铁器已较丰富,并有大型的铁器如铁刀等的出土,有人认为这是乌桓遗存。
二、牡丹江和绥芬河流域战国到汉魏时期遗存
这一地区战国到西汉时期的文化,以东宁县团结遗址命名,称团结文化。其基本陶器有下腹急收为小平底的瓮和大罐,浅盘高圈足豆、柱把豆、敞口斜壁甑、盆、碗等,多素面,瓮、罐、甑、盆上常安有圆柱状双钮,还出土有铁镰和五铢钱。学术界考证团结文化为沃沮文化。
西汉初年到东汉初年的文化,有东康文化,以宁安市东康遗址命名,陶器有侈口筒腹罐,敛口筒腹罐,侈口壶,敞口碗、杯等,多素面,瓮、罐、盆上多饰乳丁双钮。宁安牛场、大牡丹、东升等遗址属这一文化范畴。
西汉中晚期到东汉中期的文化称东兴文化,发现于海林县河口、振兴二期、东兴等,以东兴遗址命名。陶器有浅腹柱钮罐、浅腹单把罐、侈口深腹罐、侈口浅腹罐、壶、甑、敞口碗等,多素面,少量饰附加堆纹、划纹、压印纹等。这类遗存分为早晚两期,晚期器类较早期有所增加,浅腹柱钮罐、浅腹单把罐、侈口浅腹罐的器身渐次变矮。属于这类文化的有振兴遗址、河口遗址、木兰集东一期遗存等。这类遗存中共生的圆柱状双钮和斜柱状单把,反映了团结文化的圆柱状钮与滚兔岭文化的斜柱状单把的结合。晚期遗存有:以河口三期侈口罐、直腹缸为代表的遗存,其在微侈的口沿下安有4个乳突的特征,是东康类型陶器的影响。其重唇花边口罐、花边假圈足碗为代表的遗存,表明其与三江平原同仁文化的关系。这种文化类型是粟末靺鞨遗存。
三、三江平原西汉初年到三国中期的文化遗存
三江平原地区,西汉初年到东汉初年的文化称滚兔岭文化,以双鸭山市集贤县滚兔岭遗址命名,陶器有侈口鼓腹大罐、重唇花边口罐、单把罐、直口鼓腹壶、敛口碗、敞口碗等,多素面,以斜柱状单把最富特征。出土铁器有镞、刀、甲片、环和带扣等。
三国中期的文化以友谊县凤林古城命名,称凤林文化。该城址方城中部发现了滚兔岭文化时期呈长方形的面积近700平方米的宫殿遗址。其上层则为凤林文化时期,出土有陶器、骨器、玉器(蝉)、铁器、铜器(双耳铜腹、铜铃)等。陶器以夹砂黑褐、灰褐陶为主;纹饰有弦纹、戳印、乳钉、乳突及条带彩绘。器类有罐、钵、豆、碗、甑、盆、杯、盅等,器形特征明显。在凤林文化中,团结文化的因素要多于滚兔岭文化的因素。
西汉晚期到东汉早期的文化,以绥滨县蜿蜒河遗址命名,称蜿蜒河类型。该类型文化陶器有喇叭口细颈鼓腹弦纹罐、敞口短颈方格纹罐、喇叭口碗、红衣彩绘壶等,纹饰有方格纹、附加堆纹、指捺纹、凹弦纹、波浪纹等。
东汉前期到东晋早期的文化以绥滨县同仁遗址命名,称同仁文化。陶器有盘口束颈大罐、重唇花边口小罐、扁身斜口器、敞口碗等,纹饰有条状篦纹、条状划纹、连续折线纹、附加堆纹、平行锥刺纹、指甲纹等。划为同仁文化的遗存有绥滨县同仁一期、四十连遗址、萝北县团结墓地遗存等。同仁文化应是勿吉—黑水靺鞨的物质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