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松岭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大兴安岭地区南部,伊勒呼里山东南坡,版图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3°28′~126°04′,北纬50°07′~51°38′;东与呼玛县、嫩江县相望,南与加格达奇区、内蒙古自治区大杨树林业局接壤,西与内蒙古自治区阿里河林业局毗邻,北以伊勒呼里山为界与呼中区、新林区相连。全区土地总面积1679593公顷。
  松岭区地域广阔,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属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南坡融冻剥蚀低山丘陵。境内多山,主要山脉有伊勒呼里山、条阿尼塔山、西平山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体浑圆,沟谷平坦开阔,海拔一般在400~700米,最低海拔280米,位于松岭区南部那都里河与古里河的汇合口附近;最高海拔1302米,位于松岭区北部壮志林场境内。
  松岭区(局)水域资源较丰富,其中,地下水资源1.1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34.18亿立方米。境内河流均属嫩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多布库尔河、古里河、那都里河、南瓮河等。这些河流河水清澈透底,靠天然积雪、雨水汇聚而成,每年6~9月汛期,河水流量大,水流湍急,构成嫩江上游水系,由北向南纵贯全区,最后汇入嫩江。
  松岭区呈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湿润,温差较大,不论是季节间温差还是昼夜间温差均很明显。夏日昼长夜短,冬季夜长昼短。“迟到的春天、短促的夏天、早来的秋天和漫长的冬天”是区域内四季的特点。春季多风少雨;夏季受太平洋高压控制,多东南风,温凉湿润而短促;秋季降温快霜冻早;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多西北风,干燥寒冷而漫长。据史料记载,极端最低气温-48.3℃,极端最高气温40℃。松岭区地处中、高纬度山区,无霜期较短。初霜最早始于8月下旬,终霜最晚至翌年6月上旬。受东南海洋气团的影响,年降雨量较多,为500毫米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达64%~72%。初雪9月下旬,终雪至翌年5月中旬,稳定积雪覆盖日数可达200天以上,最大积雪深度为837.6毫米。春秋两季由于受蒙古草原风影响,多大风,蒸发量较大。
  2005年,区(局)经营总面积907028公顷,其中,林地面积801265公顷,占总面积的88.34%;非林地面积105763公顷,占总面积的11.66%。林地面积中,禁伐区面积299478公顷,占37.38%;限伐区面积326044公顷,占40.69%;商品林区面积175743公顷,占21.93%。区(局)活立木总蓄积量63541241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量61841431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97.32%;疏林地蓄积量33万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0.52%;散生木蓄积量1369810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2.16%。森林覆盖率为77.14%。
  松岭区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既有西伯利亚区系植物区成分,又有长白植物区系成分,是温带与寒温带植物分布、交叉、过渡地带,故呈现出多样性。全区已普查出的野生植物有900余种。森林植被以寒温带兴安落叶松为主,还有樟子松、云杉、白桦、山杨、柞树、柳树等各类树种。林下灌木及其他木本植物有赤杨、丛桦、兴安杜鹃、越橘、绣线菊、稠李等。药用植物主要有金莲花、金老梅、黄芪、芍药、白藓、龙胆、柴胡、沙参、返魂草、草苁蓉、灵芝等。
  松岭区野生动物区系属古北界、东北亚界、大兴安岭亚区。兽类有6目16科56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兽类有原麝、紫貂、貂熊等;国家二类保护兽类主要有驼鹿、马鹿、棕熊、水獭、猞猁、兔狲、雪兔等。爬行动物有3科7种。两栖类动物有4科7种。鱼类有34种。昆虫类有8目300余种。野生鸟类16目40科250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鸟类有中华秋沙鸭、细嘴松鸡、黑颈鹤、白头鹤、丹顶鹤、白鹤、大鸨、金雕、白尾海雕;国家二类保护鸟类有角、白额雁、大天鹅、小天鹅、鸳鸯等。
  地下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金(砂金)、铁、有色金属(铜、铅、锌、钨、钼)、大理岩、珍珠岩、蛇纹岩、建筑材料、黏土等。
  松岭区政府与松岭林业局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区(局)址设在小扬气镇。松岭区政府隶属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松岭林业局隶属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辖小扬气、古源、劲松3个镇,绿水、古源、大扬气、壮志、新天5个林场。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区总户数11797户,总人口36292人。有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羌族、鄂温克族、锡伯族、俄罗斯族、壮族、土家族、瑶族、仫佬族、柯尔克孜族16个民族。汉族人口33931人,占总人口的93.5%,其他民族人口2361人,占总人口的6.5%。2005年,全区总户数为12226户,36696人,其中有职工6691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18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区(局)的经济发展受到干扰,年工业总产值仅在2000万元内徘徊。1975年,经济秩序和管理状态得到一定治理,开始恢复工农业生产,工业总产值实现2254.6万元。1978年开始,国家执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松岭区(局)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指导思想,协调产业比例关系,实行“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产业模式。1985年工业总产值实现5705.8万元,比1975年增长153%。“七五”期间,松岭区(局)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和深化改革方针,进一步放宽企业和个体经济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责、权、利”有机结合的生产经营管理责任制。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8%(不变价)。1987年,全区(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是7∶80∶13。“八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7.6%。1995年,煤炭、黄金等产业相继开发和生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5.92%,第二产业占69.96%,第三产业占24.12%。“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5%。2001年,全区(局)国内生产总值就突破3亿元。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4.19亿元,比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3.7倍,比2000年增长49.9%。第一产业增加值22604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336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963万元;总产出实现75743万元,第一产业总产出30137万元,第二产业总产出16775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出2883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05.64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196.8万元。税收完成960万元。


  建局伊始,全区(局)营林生产没有专业队伍,每年春季更新造林任务主要靠组织群众来完成。1972年后,各林场相继成立营林专业队伍。“五五”后期,全局林业生产走上以营林为基础的轨道。每年在营林生产前,对参加生产人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更新造林做到地块、苗木、工具、车辆、人员五个落实。“六五”开始,对营林生产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坚持一包三年,达不到考核指标,不予支付工资。“七五”期间,为加强营林生产质量管理,将由经营所、林场和营林处二级验收制改为小组、林场、营林处三级验收制度。基本形成生产配套,指挥统一,科学管理的森林经营体系。截至2005年,全局更新造林面积103221.81公顷。
  林木采伐可上溯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松岭区境内海拉驿(今劲松镇)对原始森林进行破坏性掠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于1953年对大兴安岭林区进行森林调查,制订开发总体设计方案。1964年8月10日,政企合一的松岭林业公司在加格达奇镇成立。林业公司相继建立绿水、古源、环宇、壮志、望峰5个全能主伐林场,设计年木材生产量51万立方米。1965年,实施以林为主,采育结合经营,年生产木材40979立方米,主要为自用。1967年,正式投入商品材生产,年生产商品材107499立方米。1973年,由单一采伐性质的林业公司向采育结合的综合性林业局转变。1984年,《森林法》颁布实施,开始限额采伐,松岭林业局资源开发由单一的林业开发向综合立体开发转变。1990年,大兴安岭东部林区企业经营区划调整,有效缓解林区“两危”局面,促进森林向良性循环转化。1997年,全局形成木材年产40万立方米的生产能力,是建局以来产量最高的一年。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加强生态林建设,调减天然林采伐量,全局森林经营从限额采伐阶段过渡到森林分类经营阶段,将森林划分为禁伐区、限伐区和商品林区。2001年,推进生态林建设,加强以商品林建设为主体的后备资源培育和加快转产项目建设。2003年,木材产量稳定在29.8万立方米,比1997年调减10.2万立方米,下调幅度为25.5%。松岭林业局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材生产基地,截至2005年底,累计为国家生产商品材1211.79万立方米,销售木材1209.83万立方米,销售收入总额306906.2万元。
  1978年以前,松岭林业局林产工业只有少量的木材加工,仅为自用。1979年,开始组织生产和销售林产工业产品。各林场成立综合队,利用采伐剩余物、造林剩余物、制材剩余物和薪炭材进行深加工、细加工。1980年,各林场建起木材综合利用厂7家。为加大工作力度,促进林产工业发展,林产工业分公司负责木材加工产品质量管理。1982年,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桦木系列产品。成立以桦木为原料的林产工业企业10余家,生产产品20多种,年创产值250万元。1989年,林产工业企业发展到20余家,从业人员2700人,拥有固定资产1179万元,年创产值2045万元。2005年,全区林产工业企业发展到23家,拥有固定资产3303万元,从业人员5300人,产品规格合格率达到92%,年创产值8000万元,形成产销一条龙管理机制。
  1972年,组建松岭区(林业公司)森林警察中队,负责森林防火工作。1978年9月,区(局)成立专业护林防火中队,有队员150人。1987年,成立松岭区(局)森林防火指挥部,各林场相继建立专业扑火队伍,护林防火中队人员扩编到250人,设11处巡护外站。2005年,区(局)以镇(场)为单位划分6个防火责任区,有7支专业扑火队,人员500人,群众扑火队伍1000人。
  1965年,松岭林业公司农业种植面积259公顷,种植的小麦、蔬菜、土豆等农产品主要是为解决全区居民的食品供应。牛、马主要用于农业生产、森林调查、护林防火等,驴用于拉水。“三五”期间,成立酱菜厂、食品加工厂、冰棍厂、制酒厂等国营加工企业,加工的产品除满足区内供应外,开始销往外地。“七五”后期,松岭区(局)多种经营产业逐渐增多,开始成立煤矿,开采原煤。1990年,全区有多种经营大队4个,多种经营股13个,农业生产队13个,养殖场1处,副业工厂18个,多种经营总产值达到1199.2万元。松岭苁蓉养身酒1994年在蒙古国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被评为乌兰巴托国际博览会金奖。1995年,黄金公司成立当年就创下黄金产量超万两的最高纪录。2002年,成立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林格贝寒带生物集团公司。2005年,农业种植面积4000公顷,农业总产值15655万元;畜牧业总产值1978万元。林格贝公司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蓝莓花青素实施标准化示范区。多种经营在整个林业企业中起着重要作用。
  1965年,松岭区国营商业的商品多数靠大兴安岭地区三级站供应,一些计划性商品需要全地区平衡分配。全区有国营商业企业8家。1978年以后,在党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方针的指引下,商品企业从过去封闭式的独家产品分配向开放式的多渠道商品经济转变,并逐步发展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体的多种经营形式,拓宽多条流通渠道,建立减少流通环节的商品流通体制。1990年,国有商业、集体商业、个体商业发展到230家,从业人员730人。国营商业商品年购进总额180.8万元;集体商业年零售总额186万元;个体商业年零售总额330.1万元。2005年,松岭区有国有商业、集体商业、个体商业176家,国有商业形成承包、租赁、委托经营等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商品销售格局。经营者自负盈亏,极大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促进个体经济的发展。


  1964年,松岭区(林业公司)开始在加格达奇建3168平方米板夹泥房。1965年,以古源林场为中心,7000多名会战大军同时修筑共193千米的多条公路。“三五”期间建土木结构居民住宅23976平方米,各林场职工家属全部住进新房。1971年,建砖木结构住宅37261平方米。1975年以前全区修筑运材公路446.5千米。至1986年有区属专业筑路队1个;区属房屋建设单位2个;乡镇及场属季节性房建队9个。已形成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监督和验收的完整基本建设体系。完成基本建设总投资18040.52万元。1989年,在小扬气镇建砖木结构住宅楼4栋。1991年,完成基本建设总投资955.7万元。实有公路1138.49千米。2001年,在小扬气镇中心区建成1处1.3万平方米的时代广场;建成950平方米的商贸城和1008平方米的封闭式农贸市场;在居民楼区修建5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1处。2003年,区局投资1140万元完成局址给水工程的大部分土建任务。2005年,完成基本建设总投资6740.6万元。实有公路1592.46千米。全区各镇(场)混凝土道路28条、砂石道路26条,改善交通条件,方便人民出行。
  1965年,松岭区在小扬气建立绿水邮电所,邮递员用自行车接送邮件。1989年,市内电话步进式自动交换机由原来500门增加到1000门,实现国内、国际长途电话直拨。1994年,开通程控电话。1998年开通工商银行电子联行网络,实现互联网全覆盖。2005年末,投递段道6条,邮件投递车辆2台,揽送车辆3台,开办多项邮政业务。全区互联网宽带用户890户。
  1965年,松岭区(林业公司)广播站在加格达奇成立。1975年实现广播节目在全区联播。1981年12月,区(局)无线电视用1频道正式开播。1993年,有线电视台正式开播。2003年,电视信号模拟接收改为数字接收,加快松岭区卫星接收数字化进程。至2005年,卫星地面接收站可以接收几十套电视信号供有线电视台播出,彩色电视普及率100%。有线电视覆盖率100%。


  1981年12月23日,松岭区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开始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松岭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区人大日常工作,履行监督、重大事项决定和人事任免权力。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审议年度财政预决算和翌年财政预算报告。截至2005年12月,全区召开7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常委会议152次,听取审议“一府两院”专项报告293次,做出决定、决议261项,组织调研、调查68次,受理提案、建议、批评和意见4592件、人事任免510次。
  1984年8月6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松岭区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作为参政议政机构,至2005年,区政协共召开委员全体会议21次,召开常务委员会会议96次,视察调研132次,办理委员提案、提出意见和建议4678条。
  1965年,松岭区建立中学1所、小学8所。1990年,全区(局)有幼儿园(所)9所,入园幼儿309人,有教职工116人。有中小学校15所,在校生7672人。2003年,1所小学晋升为黑龙江省规范化小学,2所中学获大兴安岭地区规范化中学称号。2004年,松岭区(局)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93%,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65%。2005年,全区(局)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7所,全日制幼儿园1所,教科研中心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达到99.8%,各项指标都超过国家“两基”规定标准。
  1965年开始,分配到林业公司的一批林业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成为松岭区(林业公司)各条战线技术工作的骨干力量。1976年,为加强全区(局)科技工作的领导,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1990年,区(局)有科技人员1103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8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403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672人。到2005年,区(局)有科技人员1349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31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431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887人。这些科技人员工作在林业、工业、农业、医疗卫生、教育、交通、基本建设等各条战线,形成以林业为主的多专业、多门类、多层次结构比较合理的科技队伍。写出科技论文70余篇,完成40多个科研项目,有24个项目成果在地级以上获奖。一批项目成果推广运用到生产过程中,在解决生产急需、节约资金、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发挥作用,创造经济价值。
  建局初期,全区卫生医疗机构设备简陋,医务人员少,技术力量单薄,医疗条件差。1970年,随着医学院校大中专毕业生陆续分配到松岭区,医疗技术水平提高,成功完成第一例宫外孕卵巢囊肿切除手术。至1985年,成功完成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及开颅减压手术、四肢骨折的内(外)固定术、腰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尿道断裂会师术、肾切除术、膀胱修补术、鞘膜积液翻转术、睾丸摘除术、精索静脉结扎术、前列腺摘除术、肠管吻合术、胃大部分切除术、肝修补术、胆总管引流术、脾切除术、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十二指肠修补术的手术治疗。1994年,松岭区人民医院取得国家二级乙等医院资格。2000年,对全区各医疗机构首次进行性质划分,确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7个,营利性医疗机构10个。引进X光机、B超等现代化设备,提高诊断治疗水平。2003年4月,成立松岭区“非典”防治总指挥部,开通24小时热线电话,组建6支医疗急救队伍,随时保证“非典”疑似病人和“非典”病人得到抢救和治疗。2005年,有日产岛津牌CT机1台,结束松岭区无高端疾病检测设备的历史。有各类医疗机构7所,卫生技术人员164人,床位128张,基本具备急、危、重症的抢救和突发性以外的应急能力。
  “三五”期间,图书馆、电影放映队、文艺演出团、群众秧歌队使林区职工群众的精神食粮得到充实。20世纪80年代以后,广泛开展具有林区特色的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等活动。组织业余合唱团、女子管乐队、社区舞蹈队;举办群众文艺会演;开展秧歌比赛,使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体育活动蓬勃发展,比赛项目逐年增加。至2005年,区(局)共举办24届职工篮球赛、4届职工田径运动会、27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举办象棋、乒乓球、门球等体育项目比赛;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每年举行1次幼儿运动会。各社区都建有综合性体育活动场所。每年夏季各镇(场)广场上每日都有秧歌、交际舞等活动。在社区、广场群众活动场所都分别安装单双杠、吊环、太空漫步机、下腰练身器、蹬力器、组合训练器、平衡梯、旋风轮、压腿训练器等多件套健身器材,推动全区全民体育运动的开展。
  1965年,开展热爱大兴安岭、扎根大兴安岭、建设大兴安岭的思想教育,用“参加会战光荣、艰苦创业光荣、勤俭节约光荣”精神,指导和激发职工自力更生、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建设林区的热情与干劲。1978年,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方针、路线,紧紧围绕“四化”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广泛深入地宣传“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和“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与方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精神文明成果丰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和“以德治国”方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在职工中开展爱岗敬业“四有”达标活动,在公民中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在青少年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做“四有”新人教育活动;在共产党员和机关干部中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三个代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开展文明城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窗口创建活动,并将活动逐步延伸到文明小区、文明科室、文明家庭、文明职工、文明居民,涌现出一大批文明单位和个人。自1996年起,松岭区连续被评为大兴安岭地区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先进企业。2002年,松岭林业局荣获黑龙江省第九届劳模大会先进集体、黑龙江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明单位。2003~2004年连续两年获得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
  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1965年,职工工资年人均收入在699.32元,到2005年的6537.89元,提高9.35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505.64元。松岭区自1989年始建居民住宅楼,截至2005年,在小扬气镇就有5.12万平方米。按照净化、绿化、美化、香化、亮化的要求,逐步加大城镇建设投入,提高城镇整体建设水平。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老有所养,生活水平实现由贫穷到基本小康的跨越式转变。
  四十年艰苦奋斗,四十年砥砺前行。十一届三中全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松岭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回顾过去,令人欣慰和自豪;展望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中共松岭区委、区政府正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为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勠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