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森林病虫害防治

第五节 森林病虫害防治


  一、管理

  1979年,松岭林业局森林经营处成立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股级单位,归森林经营处直接领导,设站长1人,有工作人员6人。
  1983年1月3日,国务院颁布《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工作从植物检疫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项独立的病虫害防治检疫工作开展。
  1984年,林业局与林场各级森林病虫害防治部门签订防治协议书,逐级承包,层层落实,对各防治部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检查验收评比。
  1987年,松岭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开始进行植物检疫对象的普查工作。
  1989年7月,松岭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完成植物检疫对象的普查工作。新发现杨干象虫、白杨透翅蛾、柳瘿蚊3种检疫害虫。
  1991年,大兴安岭落叶松毛虫大面积发生,上级部门开始重视森林病虫防治检疫工作。松岭林业局将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晋升为副科级单位,仍隶属森林经营处领导。
  1994年,执行林业部发布的《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松岭林业局建立健全森林植物检疫工作机构,负责执行全局森林植物检疫任务。
  2000年,松岭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被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批准为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
  2002年,林业局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配备数码摄像机、检疫工具、防治器械(具)等。
  2005年,松岭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人员编制为11人,基层各林场、管护区设专职森林病虫害检疫技术员。

  二、病虫害防治

  松岭林业局发生过的主要森林病害有松针红斑病、落叶松癌肿病、落叶松枯梢病、落叶松早落病,杨树灰斑病、叶锈病、溃疡病等。主要虫害有落叶松毛虫、落叶松鞘蛾、落叶松球果花蝇、种子广肩小蜂、松瘿小卷蛾、松皮小卷蛾、舞毒蛾、天牛、小蠹虫、稠李巢蛾、黄褐天幕毛虫等。防治方法以化学防治为主。
  1980年,松岭林业局发生大面积杨树病,具体发生面积、病害种类没有详细记载。
  1987年,发生森林虫害4713.33公顷,防治面积1133.33公顷;发生森林鼠害2560公顷,防治面积866.67公顷,全部采用化学防治。
  1991年,松岭林业局发生落叶松毛虫病,面积达46857.7公顷。虫情之严重,实属国内罕见,虫口密度平均64只/株,最高120只/株。林业局调用“运五型”飞机,于5月8日~6月7日以超低量喷洒的方式进行航空化学药剂防治,防治效果为96.6%。
  1998年,樟子松红斑病在松岭林业局人工林、街道上普遍发生,发病率达70%以上,最高感病指数54。
  1998~2000年,松岭林业局利用3年的时间进行工程治理防治,防治采用百菌清烟剂,用药量7.5千克/公顷,防治面积2667公顷。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抓住春、秋两季有利时机进行防治,感病指数逐年下降。2000年,感病指数控制在30以下,防治效果达到86%。
  2002年春季,大兴安岭南部大面积黄褐天幕毛虫疫病发生,严重程度、面积之大是松岭林业局建局以来从未有过的。5月末6月初,大部分天幕毛虫幼虫孵出,天幕笼罩。街道、路旁、居民区及林间的山荆子树、稠李子树、柳树、杨树、柞树均受到危害。随着天幕毛虫幼虫取食量的增加,6月中旬,遭受危害的阔叶树叶90%以上被吃光。此次天幕毛虫发生面积为233333公顷,其中,轻度10667公顷,中度133333公顷,重度89333公顷,危害率92%。平均最高虫口密度达1200头/株,平均最低虫口密度70头/株,平均虫口密度390头/株。发生面积覆盖500多个林班。松岭林业局出动飞机30架次,防治面积14600公顷,用药种类为杀虫优油剂,用药量3千克/公顷,总用药量43.85吨,防治效果92%。
  2003年,天幕毛虫害发生6000公顷。与2002年相比,街道、庭院、公路旁虫口密度有所下降,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采用喷药车与人工机械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
  2004年,发生天幕毛虫害10133.3公顷,采用杀虫优、阿维菌素、苏特灵三种药剂,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并对不同的防治效果进行对比试验,为天幕毛虫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005年,发生天幕毛虫害7200公顷,防治面积6666.7公顷。

1980~2005年松岭林业局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统计表 表5-6

单位:公顷

年度

发生面积

防治面积

年度

发生面积

防治面积

1980

大面积发生

632

1994

21504

7333

1981

333.3

334

1995

11347

8626.8

1982

2591.5

1333

1996

7467

5075

1983

1120

1169.7

1997

6920.3

6033.6

1984

3118

1666.3

1998

11243

10000

1985

2629.33

2000

1999

10219.7

8686.7

1986

5931

1467

2000

11493

10093.7

1987

7273

2000

2001

9737

8711

1988

9787

2667

2002

233333

14600

1989

20037

6666.7

2003

6000

6000

1990

1100

6666.7

2004

10133.3

6666.7

1991

46857.7

21275.7

2005

7200

6666.7

1992

8667

8667

合计

733545.8

165038.3

1993

17200

10000



  三、森林植物检疫

  1980年,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成立,配备专职检疫人员。
  1982年,全局进行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普查,通过普查查清全局检疫对象的分布情况,采集病虫鼠害各类标本。
  1983年,《植物检疫条例》颁布之后,松岭区的森林植物检疫工作才从植物检疫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项独立的事业在全区开展。
  1984年,遵照农牧渔业部、林业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植物检疫人员着装规定和黑龙江省有关通知,松岭林业局防治检疫专业人员着检疫员服装。
  1985年,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配备仪器设备有显微镜、解剖镜、分析天平、恒温恒湿箱、干燥箱、软X光机、机动喷药机等,各林场配备兼职检疫员,正常开展检疫工作。
  1989年7月,松岭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经过对全林业局6个林场、2个苗圃、2个贮木场、1个种子园、2处天然落叶松母树林、7处人工林(落叶松林4处、樟子松林3处)及13条普查线路、47个调查点的调查,除有记载的落叶松癌肿病、樟子松区斑病、樟子松落针病,落叶松枯梢病、落叶松种子广肩小蜂外,新发现杨干象虫、白杨透翅蛾、柳瘿蚊3种检疫害虫。对已经大面积发生的落叶松癌肿病和樟子松红斑病等采取防治措施;对杨干象虫、白杨透翅蛾、柳瘿蚊3种检疫害虫制订完善的封锁方案。
  1994年7月,根据林业部发布的《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开展产地检疫工作,除实施产地检疫外,凡外调的苗木、种子、木材都进行检疫。
  1999~2000年,在全区(局)范围内开展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普查工作。在2年多的普查工作中,抽调外业普查人员21人,普查面积60万公顷,设立标准地区冲366块,采集病虫标本260号次,其中检疫对象标本46号次。查清松岭林业局施业区内的松针红斑病、落叶松枯梢病、种子广肩小蜂、叶锈病等发生、分布、危害状况。松岭林业局施业区内的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基本查清。2000年,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被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批准为松岭林业局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为松岭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站配置微机、传真机、数码照相机、望远镜、诱虫灯等设备。
  2001年,检疫证的签发实现微机开证,网上传输,使检疫工作向着正规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2003~2005年底,病防站人员编制11人,基层各单位设置专职病防检疫技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