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教师 一、师资来源 1965~1974年,松岭区(林业公司)中学教师来源主要是上级分配的师范院校毕业生以及其他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师资不足部分在具有高中学历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选拔;小学教师的来源,除上级分配来的各类初等、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之外,还录用一批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优秀青年工人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1975年,通过考试面向社会从知青工和职工家属中招录一批代课教师补充到各中小学任教。
1978年,教师来源除上级分配的师范院校及其他院校专业的毕业生外,还录用少量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工人(含知青)。
1979年,随着生源增多,各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区(局)通过考试录用10名具有高中学历的职工家属,分配到各中小学任教。
1983年,区(局)从高考落榜且成绩优异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通过考试录用42人,经过1个月的培训后分配到各中小学任教。全区历年来录用的代课教师,通过培训、函授、自学、离职进修后,大部分陆续转为正式教师。
至1989年,区(局)教师进修学校先后培训中师函授学员5期118人;高师函授学员8期110人。
1993年,区教委举办教师资格晋级与业务竞赛活动,成绩优秀的教师晋级奖励,部分不达标的教师被清退。
1999年,区(局)各中小学在校生逐渐减少,教职工超编,区政府制订“两定两清两退”(定机构、定编制;清理外单位长期借调人员、清理带薪上学人员;清退长期不在岗人员、清退以工代课人员)方案,清理长期借调、带薪上学人员10人,清退长期不在岗人员10人,清退以工代课人员121人。
2004年,区(局)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93%,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65%。
2005年,全区(局)有教职员工495人,专任教师438人,其中,高中专任教师33人,初中专任教师132人,小学专任教师258人,幼儿专任教师15人;30岁以下教师148人,30~39岁教师185人,40~49岁教师81人,50岁以上教师24人。
2005年松岭区(局)师资队伍分布状况表 表17-7
单位:人 资历 | 全区 | 一中 | 二中 | 壮志中学 | 新天小学 | 壮志小学 | 大扬气 小学 | 古源小学 | 一小 | 二小 | 幼儿园 | 总计 | 438 | 69 | 69 | 27 | 16 | 40 | 24 | 22 | 58 | 71 | 42 | 学历 | 本科 | 88 | 32 | 22 | 11 | - | 4 | 5 | 3 | 6 | 5 | - | 大专 | 231 | 35 | 38 | 10 | 5 | 27 | 15 | 16 | 42 | 43 | - | 中专 | 82 | 2 | 9 | 6 | 11 | 9 | 4 | 3 | 10 | 23 | 5 | 其他 | 37 | - | - | - | - | - | - | - | - | - | 37 | 职称 | 特级 | 14 | 5 | 7 | 1 | - | - | 1 | - | - | - | - | 高级 | 191 | 42 | - | 21 | 5 | 23 | 15 | 12 | 31 | 42 | - | 一级 | 171 | 22 | 13 | 5 | 9 | 14 | 7 | 8 | 22 | 29 | 42 | 二级 | 18 | - | 5 | - | 2 | 3 | 1 | 2 | 5 | - | - | 性别 | 男 | 100 | 16 | 22 | 12 | 8 | 13 | 9 | 8 | 5 | 7 | - | 女 | 338 | 53 | 47 | 15 | 8 | 27 | 15 | 14 | 53 | 64 | 42 |
|
二、教师待遇 松岭区教师工资执行七类地区工资标准,享受基本工资33%的地区津贴待遇。工资随企业调整而调整。
1985年,松岭区(局)教师除享受职工的共有补贴外,额外享受教龄津贴、书灯费,同时对教师住房给予优先照顾。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区(局)奖励在全区教育教学工作中业绩突出的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同年,获得地级优秀教师1人,获得省级劳动模范2人,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
1986年,松岭区(局)出台新政策,对教龄满30年的老教师照顾1名合同制工人指标,解决老教师子女就业问题,全区有7名老教师得到子女就业指标;解决250余名教师的家属及其子女农转非户口问题。同年,获得区级优秀教师标兵21人,模范工作者18人,记大功人员15人,记功人员28人。获得地级个人先进标兵1人,优秀教师3人,先进个人1人。获得省级劳动模范2人。获得国家级教书育人成绩显著奖3人。
1987年,松岭区委决定,凡区内有10个教学班以上的中小学校长均按副科级职务同等待遇,全区有16名符合条件的中小学校长获职级晋升。同年,获得区级优秀教师41人,先进工作者24人;获得地级先进个人标兵1人,优秀教师8人;获得教育系统省级劳动模范1人。
1988年,为全区410名教育工作者提高10%工资,总增资额每月3866.5元,并兑现职称工资。4年间,全区有258名教职员工分到新房。
1989年,获得区级优秀教师37人,先进工作者23人。获得地级先进教育工作者1人,劳动模范1人,教育成果卓著者1人。获得省级劳动模范2人。国家优秀教师1人。
1990年起,实行教师工资上浮1级,在林场工作的教师再向上浮动1级的政策。
1991年,获得区级优秀教师33人,先进工作者28人。获得地级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劳动模范1人,教育成果卓著者1人,优秀教师10人。获得省级优秀教师1人。
1995年,获得区级优秀教师40人,先进工作者12人,获得地级劳动模范1人,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教育成果卓著者1人,优秀教师10人。获得省级优秀教师2人。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
1998年,获得区级优秀教育工作者14人,优秀教师33人。获得地级模范教师1人,先进工作者1人,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优秀教师10人。获得省级优秀教师1人。
2000年,获得区级优秀教师44人,获得地级优秀教师6人,省级青年教师现代园丁奖1人,“三育人”先进个人1人。
2002年,获得区级尊师重教先进个人22人,捐资助学先进个人16人,教科研先进个人14人,优秀教师40人。获得地级优秀教师11人。
1998~2004年,区(局)制定《班主任工作的暂行规定》等文件,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对确实需要并经考试录取而离职进修的教师,批准其离职进修;教师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对获得地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师给以重奖。
2005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获得区级教研先进个人17人,优秀教师38人,先进工作者7人。获得地级优秀教师8人。至2005年,区(局)共召开21次教师节表彰大会。
三、进修培训 1975年,教研室负责全区的教育教学工作及教师进修培训和教育科研工作。
1978年,高等教育函授制度恢复,教师进修以函授为主要形式,辅以少量在职进修。同年,有5名教师考入黑龙江省教育学院高师函授班。
1980年,组织43名中学教师利用假期18天时间,到哈尔滨师范大学参加政治、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科目的培训。
1983年,教研室进修部工作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在全区各校开展巡回授课,为报考中师函授的教师进行考前辅导,培训教师232人,其中考入中师函授班141人。同年,到各学校讲授逻辑学初步知识用时42天。
1984年8月,新成立的教师进修学校办公地址暂设在松岭区第一中学的两个教室内。同年,举办第一期中师函授班。
至1986年,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全区中学教师的高师函授管理工作,招收高师函授学员8届,专业有中文、数学、政治,招收学员110人。
1987年,举办电大英语班。由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招生,大兴安岭地区电大负责学籍管理,松岭教师进修学校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电大英语班为松岭区教育部门培养英语教师24人。12月,教师进修校单独设校,校舍面积1080平方米。设两部一办,即教师进修部、教学研究部和办公室。
至1989年,教师进修学校先后开办5期中师函授班。全区有118名教师完成中师函授学业,获得中师毕业证书。开办高师函授班8期,专业有中文、数学、政治,招收学员110人。举办中小学校长培训班,中小学教导主任、教务主任培训班,教委部分干部和教师进修校教研员培训班3期,培训85人。
1990年后,中师函授停止招生,教师进修多以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主。
1993年,组织全区小学教师参加普通话、口才、常用字、三笔字、简笔画的五项基本功培训,提高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1995年,小学教师开始六项技能的培训。松岭区小学教师在使用导入、结束、提问、板书、讲解、演示教学技能方面都有长足进步。
1996年,松岭区小学教师在大兴安岭地区小学教师六项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团体第二名。
1997年,提高中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区教师进修学校在中学教师中开展写字、口语、简笔画、教具的制作与使用四项基本功的训练和培训,提高中学教师整体素质。
1998年7月,松岭区教师代表队在大兴安岭地区中学教师四项基本功竞赛活动中,获团体第一名。
2000年,中学课程改革开始,教科研中心选派优秀教研员和部分骨干教师到哈尔滨市学习课程改革新理念,并举办松岭区首届小学课程改革培训班。
2002年暑期,教科研中心举办全区中小学教师课程改革培训班,聘请地区教研员对各科课程标准进行解读,观看学习新课程的观摩课,全区有200名教师参加培训。
2003年暑期,教科研中心举办全区音体美教师培训班。
2004年5月,教科研中心举办第三期课改培训班,全区教师通过培训对新的课程理念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新的课程理念有深刻的理解,并自觉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9月,中小学起始年级使用新的教材。10月16日,教科研中心举办走进新课程研讨学习班,组织中小学起始年级任课教师观看中小学新教材观摩课。
2005年,注重加强校本(本学校、本地风土人情)培训,开展校本教研。同年,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全区教师信息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