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公共卫生

第三节 公共卫生


  一、食品卫生

  1970~1978年,松岭区开展预防食品中毒和肠道传染病、防止食品传染等提高食品卫生质量的食品卫生工作,防疫站设专职负责人员1人,各镇、公社配备兼职监督人员负责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1979年7月,对全区食品卫生及饮食行业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1981年7月,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食品卫生联合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单位和经营部门提出批评,限期整改。
  1982年7月,地区采取听、看、评等方法对松岭区食品卫生进行对口检查。10月,举办第一期食品卫生从业人员学习班,主要内容是学习贯彻食品卫生“五四”制。
  1983年,对食品经营企业实行许可证制度和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10月,对区内35个单位进行食品卫生检查,受查率41.2%。对不坚持餐具消毒、四防设施不完善的,提出限期整改措施。
  1984年5月,国营投资(2万元)和集体投资相结合方式对32个新、老食品经营单位进行改建、扩建。
  1985~1987年,区预防保健中心强化分科管理,配备2名专职人员、下设5名监督员进行食品卫生监督与管理工作。每年不定期举办食品卫生监督员、食品经营企业和经营部门领导、从业人员学习班,培训率90%以上。
  1988年,各乡镇相继成立以乡镇长、卫生助理、卫生所所长组成的食品卫生检查站。
  1989年,依据《食品卫生法》,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业户的各项卫生要求符合规范后发给《卫生许可证》,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业户实行在取得《卫生许可证》后方可办理《营业执照》,并实行卫生许可证年检和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
  1990年,区内有食品企业187家,从业人员584人。新开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办证率100%,原企业换证率100%;从业人员体检率100%;食品卫生管理建档建卡率100%。企业领导培训率91.5%,检查员培训率75%;从业人员培训率小扬气镇93%,其他乡镇77%。每月对食品企业进行监测2~3次,促进食品卫生的达标率。
  1997年,派人员参加省举办的食品卫生监督员培训班,提高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2000年,全区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280家,从业人员800余人。从业人员体检率100%,新开办企业发证率95%,食品卫生建档建卡率100%。
  2002年,以食品打假为重点,开展多次食品卫生专项检查,查出并没收、销毁不合格食品30余种、360千克,价值7000余元。
  2003年,对区内296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拉网式检查,对20家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责令整改和给予处罚。对餐饮业实行量化分级管理。
  2005年,对全区37家餐饮业进行量化分级信誉度级评定,分为A、B、C、D四个等级,有3家评为B级,34家评为C级单位。加强食品卫生监督,达标率上升,多年来无1例食品中毒现象发生。

  二、公共场所卫生

  1988年,公共场所卫生由预防保健中心管理。
  1989年,有公共场所84家,从业人员282人。建立旅店、理发店、浴池、电影院4种行业卫生管理档案84件,建档率100%;从业人员体检、培训率100%;卫生许可证发放率100%。
  1990年,开始对美容美发业所使用的化妆品及其经销单位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化妆品生产厂家、厂址、保质期和产品批号。对浴池、歌舞厅、美发美容、商场、书店等行业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不定期进行检查、抽查,对经营业户建立《卫生监督档案》。
  1996年,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和监督由防疫站划归到卫生局公共卫生监督所。
  2002年,全区有公共场所经营业户34家,从业人员38人。核发卫生许可证100%,从业人员体检率100%。对小扬气镇集中式供水的3家经营业户核发卫生许可证,对6名供水工作人员全部体检,合格后上岗。
  2004年,公共卫生监督所检查49家经营业户,核发卫生许可证,办证率、从业人员体检率均为100%,培训率95%,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覆盖率100%。对化妆品经营业户进行检查及索证管理。
  2005年,全区有公共场所53家,卫生许可证核发率100%。重点检查化妆品经营业户,收缴销毁不合格化妆品7个品种,价值516元。同年,对投入使用的生活饮用自来水水质进行全面采样监测,全程监督,并对给水工作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水质达到城乡生活饮用水标准。

  三、学校卫生

  1979年,各中小学先后配备专职校医。
  1980年,各学校相继设立校医室。
  1985年,区预防保健中心设立学校卫生科,遵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监测学生健康情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此后每年定期进行1次青少年生长发育调查;开展近视眼、沙眼、寄生虫病、龋齿、肝炎、脊柱弯曲等病的预防和治疗。
  1986年,区预防保健中心对部分学校学生近视眼情况进行调查,参与调查学生3696人,患近视眼492人,患病率13.31%。
  1989年,区预防保健中心建立《学校卫生档案》。
  1992年,严格对在校学生和新生入学前进行乙型肝炎检查,对患有乙型肝炎的在校生进行分餐分宿管理,患有疾病的新生先治疗后入学。
  1995年起,每年3~4月在常见病的高发期,各学校组织学生体检,定期洒药消毒,提高学校卫生工作质量。
  2000年,全区组织全区中小学生开展向“白色垃圾”宣战大会战活动。
  2003年,各中小学校制订“非典”预防方案,用过氧乙酸进行空气和地面消毒,没有“非典型肺炎”发生。
  2005年,对9所学校的综合卫生开展监督工作,对3所学校食堂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均评为C级单位。经常性开展学生读、写、坐、立、行和双肩背书包等正确姿势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职业卫生

  1989年,全区有工矿企业9家,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员工1006人;职业卫生建档率100%。对职工按工种有计划地进行体检,全年体检196人,发现矽肺1人,疑似振动病1人,在区医院进行治疗。对使用X光机的卫生单位,建立监测、管理档案,建档率100%。对从事放射机械操作的人员,进行剂量监测,监测率100%;个人健康档案建档率100%。
  2002年5月1日,宣传《职业病防治法》,对存在职业危害的企业进行调查,逐一登记造册。对区内20家企事业单位进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和职业环境危害度监测,做出评估和防治。
  2004年,全区12家企事业进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
  2005年,职业卫生执法工作移交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五、爱国卫生

  1967年6月,组织机关全体职工130余人参加加格达奇镇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
  1970年,区(局)设1名领导抓爱国卫生活动。在“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指导下,在春、夏、秋三季开展全区爱国卫生活动。每次开展活动前召开各公社、单位领导会议及誓师大会,落实具体时间、任务、车辆、措施、标准。区所在地按单位划分区域,分片包干,各负其责。春季以清理垃圾、冰包、疏通街道、巷道、改建厕所、清理粪便为主,消灭苍蝇、蚊子的孳生地,预防春季流脑和其他传染病发生。夏季以预防各种肠道传染病为中心,对饭店、食堂、熟食加工、食品销售单位整章建制,落实防范措施,按照食品卫生“五少”制要求,做到无蝇、无尘、无腐烂霉变,减少细菌感染率。对机关、单位的办公场所,工舍投放防蝇药物,打扫室内外卫生,清除院内垃圾,厕所进行药品灭蝇消菌。秋季组织人力按责任区修整街道、巷道、疏通沟渠以排脏水。活动中,出动汽车约300台次,其他各种车辆2100台次,清除垃圾2700余吨,参加活动人数3~4万人次。
  1972年,在地区爱国卫生运动检查中,区国营饭店被评为省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7月,大兴安岭地区爱国卫生运动现场会在松岭召开,与会者400多人。
  1973年5月5日,正式成立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爱卫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委员8人,办公室设在卫生科,卫生科科长任办公室主任,机构为松岭区开展爱国卫生工作的常设机构。各林场及独立单位成立爱国卫生运动领导小组。
  1974年,松岭镇成立专业卫生清扫队,各林场也相继组建家属专业卫生队伍,清理垃圾,日产日清。各单位重新修订爱国卫生公约,制订长远计划,爱国卫生运动形成规范化、制度化。
  1980年,松岭区在春、夏、秋三季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爱卫会定期组织各界代表进行全区联合检查、评比,召开总结奖模大会。
  1983年4月15日,在召开区爱国卫生、计划生育奖模大会上,表彰奖励卫生先进单位21个,先进个人32人,会议强调全区各单位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同时,与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紧密结合,落实“门前三包”(包清扫、绿化、治安秩序),创建文明单位。
  1987年,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提出科学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各单位分片包干区域,清扫街道上的积雪,居民门前放垃圾箱,便于卫生清扫队清理运输。在清扫道路积雪活动中,平均每年出动人力20万人次,爱国卫生运动成为全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1991年,小扬气镇遭受洪水侵袭,区里组织人力、物力清除淤泥污水,疏通镇内排水沟10余条、8000余延长米,区预防保健中心投放消、杀、灭等药物1000瓶,饮用水消毒投放药物0.5吨,对过水户100%进行消毒,做到灾后无疫情。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春秋两季的爱国卫生月活动及全民灭鼠活动,实行“门前三包”制度和周末卫生日制度,区爱国卫生运动办公室有计划地开展社会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
  2003年4月23日,召开松岭区防治“非典”暨爱国卫生工作会议,针对防治“非典”的严峻形势,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全面推动爱国卫生工作。6月21日,召开松岭区巩固防治“非典”成果,整顿城乡卫生环境会议,对整治城乡卫生环境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开展整治城乡卫生环境巩固防治“非典”成果10天大会战。在会战中,印制1万份《传染病防治法》宣传单和1万份“十不、五要、五做到”宣传单,电视播发新闻23条,全区出动人员6391人次,出动车辆612台,清运垃圾1065车,清理铁路两侧白色垃圾7200延长米,清除卫生死角136处,清理排水沟23370延长米,拆除不符合要求的厕所15个,清理河道2条、3060延长米,小扬气镇各街道路巷安放320个垃圾箱,各镇(场)也相应在街道旁安放垃圾箱。
  2004年,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单位12个,地级卫生文明单位32个。
  2005年,印发《松岭区爱国卫生月活动实施方案》《松岭区爱卫会检查验收细则》,卫生工作纳入各级的工作日程,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

1972~2005年松岭区省、地级卫生先进文明单位统计表 表18-16

年度

省级文明单位

地级文明单位

1972

商业国营饭店

1984

壮志林场

公安局、邮电局、大扬气贮木场

1985

古源林场

铁路货物处、区幼儿园、松岭镇国营饭店、古源中心苗圃

1986

古源中心苗圃

区委办、供电所、古源营林所、区招待所、区防火办、新华书店

1987

壮志小学、国营饭店

老干部科、预防保健中心、政府办、北方木器厂

1988

供电所

区党校

1989

营林科

区工程处、职业高中、区二中、古源综合队

1990

工商银行

税务局、壮志汽车队、壮志招待所、古源粮店、秀峰饭店、大扬气林场机关

2004

公安局、区医院

2005

区工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