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机车运用

第二节 机车运用


  一、机车交路

  1986年,路局内燃机车增加到336台。为提高机车运用效率,发挥内燃机车的优势,内燃机车交路均实行长交路。三棵树机务段承担全局大部分旅客列车牵引任务,同时承担三棵树、孙家、平房、黎明、成高子、新松浦、玉泉、新香坊8个调车点调车及哈尔滨站、三棵树站、滨江站、香坊站四大枢纽区的小运转任务,全段机车日走行由过去的不足2万公里提高到4万余公里。从4月1日起,三棵树—南岔间4对客车延伸到佳木斯,延长交路153公里;三棵树—长春间4对客车延伸到沈阳,延长交路305公里;4月11日起,三间房—免渡河间由昂昂溪段东风4型机车牵引,由三间房直通免渡河,昂昂溪两段继乘;4月1日起,牡丹江—林口—七台河间3对,12月10日扩大到6对;牡丹江—林口—西鸡西间,由牡丹江段东风4型机车牵引。5月9日起,齐齐哈尔—博克图间5对,由人民型蒸汽机车改为东方红3型内燃机车牵引;7月29日起齐齐哈尔—白城子间5对,由东方红3型内燃机车牵引;10月20日起齐齐哈尔—加格达奇间上下行7对客车交路,将加格达奇机务段东风型机车担当改由齐齐哈尔机务段东方红3型机车担当,从373次旅客列车开始过轨,实行长交路跨分局继乘,齐齐哈尔机务段2班包车、加格达奇机务段轮乘,两段在嫩江站交接。
  是年8月6日,铁道部在三棵树机务段召开全路内燃机车长交路轮乘制经验交流会议,分析1986年全路运输形势,学习三棵树机务段长交路轮乘的做法。9月,哈尔滨机务段进行改革,打破“包线制”,实行东、南部线套跑;中检组与指导队实行对口承包;安全室分线包安全;修改入厂机车的修理方法;实行科目承包。
  1987年4月1日起,路局实行新列车运行图。客运列车:三棵树—五常站间延伸到吉林站,延长161公里;哈尔滨—长春站间延伸到沈阳站,客车由原来担当4对增加到8对;齐齐哈尔—白城子间167/168次、135/136次两对客车延伸到通辽,延长交路270公里;齐齐哈尔—博克图站间延伸到海拉尔站;齐齐哈尔—嫩江站间延伸到加格达奇。11月10日,齐齐哈尔—博克图间5对客车,除137/138次外,3对延伸到海拉尔,延伸交路209公里。货物列车:三间房—扎兰屯站间延伸到免渡河站,牡丹江—林口站间延伸到七台河站,牡丹江—林口站延伸到西鸡西站。11月10日起,哈尔滨—牡丹江间上、下行2对在一面坡不更换机车,直通牵引。
  1988年,路局从4月1日起对过去惯用的交路进行改革,哈尔滨—满洲里间19/20次客车,由三棵树机务段担当改为三棵树机务段、齐齐哈尔机务段共同担当,昂昂溪—满洲里间由齐齐哈尔机务段担当,哈尔滨—昂昂溪间由三棵树机务段担当。
  1989年,路局3月1日起牡丹江—七台河站间货物列车由原8对增至10对,昂昂溪—博克图—免渡河站间原来7对大列增加到9对。
  1990年,路局长交路货物列车对数有所增加,交路延长,三间房—免渡河站间在上年7对列车的基础上,从1月1日起增加到9对,4月1日增加到12对,9月20日又增加到15对。6月1日,根据铁道部要求,平齐线齐齐哈尔—白城子站间3对客车(283/284次、405/406次、447/448次)延长至太平川;南岔—佳木斯—双鸭山站间直通货车7对;七台河—牡丹江站间4月1日起由12对增加到14对。
  1991年,路局继续推行内燃机车长交路轮乘制。从4月1日起,哈尔滨—长春间45对货物列车延长区段118公里;南岔—双山间货物列车延长78公里。滨绥线部分调整运行图后,哈尔滨—牡丹江间的长交路对数逐渐增加,7月,由16对增到20对;10月,由20对增到25对;11月,由25对增加到48对。哈尔滨—牡丹江站间48对货物列车区段延长159公里。
  1992年,为解决汤林线给水困难,路局将三棵树—南岔站间客车交路延长到乌伊岭;为解决牡丹江机务段滨绥线作业时间长、发生超劳的问题,哈尔滨—牡丹江间上、下行均在一面坡换班,实行轮乘制和包线制结合乘务方式。5月5日,哈尔滨至黑河的“黑河号”旅游列车首次试运行获得圆满成功。6月1日,黑龙江省首列特快旅游列车“黑河号”在哈尔滨站正式剪彩运行。
  1993年,路局客运列车长交路增加到15个,货物列车增加到10个。从1月1日起,哈尔滨—南岔301/302、521/522次旅客列车延长到五营和乌伊岭。从2月1日起,南岔—哈尔滨间货物列车、选定4对核心车次,实行长交路。
  1994年,哈尔滨铁路局开行牡丹江—哈尔滨、牡丹江—西鸡西、牡丹江—七台河的直通货物列车。
  1995年1~2月,对嫩江—加格达奇—塔河、哈尔滨南—绥化—南岔—鹤岗站间进行内燃机车牵引试验,为确定区段的运行时分及牵引定数打下基础。5月20日,哈尔滨铁路局第一列优质优价特快列车,哈尔滨—绥芬河游17/18次旅客列车开行。
  1996年,哈尔滨铁路局实现鹤岗—南岔—绥化—哈尔滨、哈尔滨—安达、哈尔滨—五常全部内燃牵引。
  1997年,哈尔滨铁路局增开齐齐哈尔—大安北间1对旅客列车(1998年扩展为2对)。
  1998年,路局机务布局和机车交路进一步优化,满足新图提速的需要。全年新增15对客运交路和25对货运交路,部分区段实行长交路。开行第一列快速列车,最高时速达137公里/小时,平均时速112.3公里/小时,区间运行时分第一次实行15秒。
  1999年,路局进行13次调图,机车交路进一步优化。
  2000年,路局实施第三次大提速,全局旅客列车运行时分上行减少107分钟、下行减少57分钟,技术速度上行提高到65.6公里/小时、下行提高到65.7公里/小时。较1998年提高0.4公里/小时。齐—哈间的快速列车最高速度达133公里/小时。全局货物列车运行时分上行减少182分钟、下行减少53分钟;技术速度上行提高到48.8公里/小时,下行提高到50.8公里/小时,合计较1998年提高0.4公里/小时。
  2001年,路局佳木斯—七台河间客货列车变更为:佳木斯—勃利—七台河间肩回式机车交路。齐齐哈尔—海拉尔间长交路旅客列车变更为:齐齐哈尔—博克图、博克图—海拉尔间运行。三间房—讷河(继乘换班)—嫩江间直通货物列车,取消讷河站换乘。乌吉密—白帽子间直通货物列车补机变更为:一面坡—白帽子间,机车入一面坡机务段整备,取消乌吉密整备点。年内,重新修订区间运行时分,旅客列车上行运行时分压缩221分钟,下行压缩180分钟,货物列车上行运行时分压缩131分钟,下行压缩221分钟,合计压缩753分钟。旅客列车技术速度,上行提高0.8公里/小时,下行提高0.4公里/小时。
  2002年,哈尔滨南—长春北间由韶山4G型电力机车担当直通货物列车牵引。原由齐齐哈尔机务段担当的北安—齐齐哈尔(南场)间直货列车改由绥化机务段(北安分段)担当;原由齐齐哈尔担当的齐齐哈尔—三间房、齐齐哈尔—冯屯、拉哈间小运转;齐齐哈尔—依安间沿摘列车,改由昂昂溪机务段担当。将原塔河机务段东风7D型机车担当的客运机车交路改由加格达奇机务段担当(加格达奇—塔河间、塔河—韩家园间、塔河—古莲间)。铁路局组织了西麻山—杨木间牵引试验,根据牵引试验情况,取消西麻山—大庆岭间货物列车补机。根据运输生产需要,将七台河—佛岭间货物列车补机任务,由原牡丹江机务段担当,调整为林口机务段东风4B型机车担当。将原佳木斯机务段东方红3型机车担当的佳木斯—牡丹江间客运机车交路(林口机务段在勃利继乘)变更在勃利站断开,勃利—牡丹江间客运机车交路由林口机务段担当。
  2003年9月21日,路局对哈尔滨南—三间房间货物列车运行图进行调整,撤销安达机务折返段,实行货运机车跨区段长交路。哈尔滨南—三间房间货运机车交路,由哈尔滨南机务段东风4C型机车担当;哈尔滨南—让湖路间货运机车交路,由哈尔滨南机务段东风4C型机车担当;三间房—让湖路间货运机车交路,由昂昂溪机务段东风4B型机车担当。
  2004年,路局实行机车交路及双牵重载,优化28个提速增吨的机车交路:延长哈尔滨—牡丹江—鸡西—密山—虎林—东方红间、哈尔滨—牡丹江—七台河间、哈尔滨—齐齐哈尔—塔河间客运机车交路;完善以煤炭基地机车始发的货运机车肩回交路,取消鹤岗—哈尔滨南、七台河—哈尔滨南间半循环机车交路,实现鹤岗—哈尔滨南、七台河—哈尔滨南间肩回机车交路;支线、短途货运机车采用全循环机车交路。货运机车交路平均距离由172.2公里增加到270.8公里,客运机车交路平均距离由254.7公里增加到355.4公里,实现机车交路延伸、多拉满载、提速增吨的目标。


2004年,哈尔滨铁路局开行长大重载列车

  2005年,路局以4月10日调整新运行图为契机,全面推行机车长交路运用,贯彻“车循环,人继乘,区域管理”的机车运用方针,形成以“三棵树机务段为主、齐齐哈尔机务段为辅”的客运战略和“西部以昂昂溪为支点、中部以哈尔滨为支点、东部以牡丹江为支点”货运战略,全局机车不仅实行区域循环,实现绥芬河—满洲里、三间房—塔河、三间房—满洲里三个长交路,哈尔滨—三间房、牡丹江—哈尔滨、佳木斯—哈尔滨的机车交路格局,而且尝试了牡丹江机车经西庙直达齐齐哈尔的跨区域运用。

  二、机车乘务

  随着哈尔滨铁路局内燃机车的逐步增多,机车乘务员的乘务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大部分机务段实行“包轮结合、半包半轮”的办法。1986年4月1日起,三棵树机务段由东方红3型内燃机车牵引旅客列车,交路延长到佳木斯站,自段在神树站继乘换班,本机车组担任三棵树—神树站间乘务,神树—佳木斯站间由轮乘人员担任乘务。三棵树—牡丹江、三棵树—北安、三棵树—齐齐哈尔、三棵树—吉林站间都实行这种乘务方式;10月20日开始,齐齐哈尔机务段由东方红3型内燃机车牵引的旅客列车,交路延长到加格达奇站,由齐齐哈尔和加格达奇两段“轮包结合”继乘,齐齐哈尔机务段本机车组乘务员担任齐齐哈尔—嫩江站间乘务(在嫩江站驻班),嫩江—加格达奇站间由在嫩江驻班的加格达奇机务段乘务员轮乘。哈尔滨—乌伊岭旅客列车乘务、三间房—免渡河站间货物列车实行对口包车继承乘务方式。
  1991年,铁道部铁运〔1990〕29号文件规定机车乘务员一次作业连续工作时间,旅客列车为8小时,货物列车为10小时。路局在编制新运行图时,为做到不超过规定作业时间,全局乘务方式和班次又做出调整,佳木斯机务段旅客列车乘务改为17个交路,其中中途换班8个、立即折返改调休2个、立即折返改驻班4个、蒸汽机车变短交路3个;货物列车乘务改为43个交路,其中立即折返改驻班18个、中途换班14个、立即折返改调休2个,超过月劳动时间、增加乘务班次9个。为了保证乘务员不超劳,增加机车乘务员班次,新增加乘务员745人。
  在此期间,其他使用蒸汽机车的机务段依然实行老旧的包乘制乘务作业方式;随着动力更新换型,部分更换内燃机车的机务段,在本段内逐步打破包乘制作业方式,开始段内轮乘制。至2000年,全局实行内燃化以后,打破机车所属机务段使用机车的限制,全面推广跨段间使用机车的轮乘、继乘作业方式。
  1994年,路局继续贯彻落实铁道部《关于加强机车乘务员队伍建设的通知》,投资2010万元,建司机住房1400户;投资530万元,重点扩建金河、碧水两个公寓,续建劲涛、泰来两个公寓;大修三棵树公寓;投资20万元,在齐齐哈尔公寓实行卧具一人次一换试点。增加机车乘务员的医疗费用,对机车乘务员进行全员体检,普遍注射乙型肝炎疫苗。为各机务段保健站购买HL康复器和激光治疗仪各一台。增加乘务员编制,保证配齐配足机车乘务员,解决乘务员超劳和休假的问题,路局下达预备率10%、后备率17.5%,其中为解决超劳和内燃过渡增加7.5%、解决乘务休假增加4.35%。全年,全局达成安全100趟的乘务员5010人、安全200趟的乘务员850人、安全300趟乘务员27人。
  1995年,路局从加强管理,强化技术业务、提高生活待遇和解决超劳等方面入手,与工会联合开展“乘务百趟安全竞赛”活动,达到安全百趟以上的司机占现员63.4%、副司机占56.9%、司炉占44.5%,总计占58%;清理乘务员队伍,共计归队和改职627名,把非本职压缩到0.8%以下;对0.1%的乘务员经医务鉴定,调整到其他工作岗位;坚持脱产、半脱产日常培训和学练结合,突出应急故障处理技能培训,始终坚持安全、规章制度考试,对主要领导干部及行车有关人员进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培训和考核。机车乘务员的收入已高于其他工种平均收入28%,解决司机住房2818户;加强乘务员体检工作,安排320名机车乘务员疗养。
  1996年,路局为强化长交路轮乘制的管理,制定《机车长交路轮乘制管理办法》,对继乘机车质量控制做出详细的规定,建立以机车配属段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为强化轮乘制机车的管理创出新路。
  1997年,路局百趟安全赛达到600趟以上的有347人,其中达到600趟的150人,达到700趟的192人,达到800趟及以上的有5人。百台赛达成100台2403人、200台2015人、300台1276人、400台287人、500台91人、600台45人。
  1998年,哈尔滨铁路局对连续乘务(担当司机工作)10年未发生任何责任行车事故253名司机,命名为“安全先进司机”,颁发荣誉证书。铁道部机函〔1996〕398号文件对连续乘务(担当司机工作)20年未发生任何责任行车事故6名司机,授予“安全司机标兵”称号,由铁道部颁发安全司机标兵证书;路局决定各记大功一次,并发给特殊贡献奖,每月20元。
  2003年4月18日,七台河—哈尔滨、鸡西—哈尔滨间开行5000、5500吨重载长交直通列车,采用轮乘制、双班单司机值乘。
  2004年,路局继续实行乘务制度改革,在全局范围内推行跨局、跨分局、跨站段轮乘,哈尔滨—齐齐哈尔间实行单司机执乘,哈尔滨—海拉尔、齐齐哈尔—加格达奇、三棵树—加格达奇、货运列车实行双班单司机作业。
  2005年,路局优化乘务方式和资源利用,加速乘务制度改革,推进实施单司机执乘,各机务段普遍实行轮乘制。优化整合公寓、待乘点,成立公寓管理所。

  三、机车运用效率

  1986年,路局由于运量不断增加,内燃机车增加到336台,其中主型货运东风4型内燃机车63台。1990年,内燃机车增加到545台,其中主型货运东风4型内燃机车173台,配属在哈尔滨、牡丹江、昂昂溪、南岔等机务段,滨绥、滨洲、绥佳、富嫩、林密线普遍提高牵引吨数10%(100~200吨)。1993年,平均牵引总重完成2029吨,较1986年1890吨提高139吨,机车总重吨公里完成166235百万吨,其中内燃机车完成107612百万吨,占工作量的64.7%。1994年,哈尔滨—陶赖昭站间线路允许速度90~110公里/小时,牵引(上行)3550吨;哈尔滨—西鸡西站间线路允许速度80~90公里/小时,牵引(上行)3550吨;哈尔滨—海拉尔站间线路允许速度90~100公里/小时,牵引3000~3300吨;哈尔滨—佳木斯站间线路允许速度80~90公里/小时,牵引(上行)3300吨。一些区段使用东风4型内燃机车后提高牵引定数:三间房—免渡河间上行由2400吨提高到2800吨,下行由1800吨提高到2000吨;七台河—牡丹江间由2100吨提高到3300吨。一些区段由建设型机车改为前进型机车牵引,提高牵引定数:牡丹江—鹿道间上行由1000吨电提高到1250吨,下行由1000吨提高到1150吨;西鸡西—密山间上行由2000吨提高到3200吨;北安—依安间上行由2200吨提高到2400吨,下行由1800吨提高到2000吨。年底,局定滨绥线普超100吨、滨洲线100吨、绥佳线50吨,冬运期间根据气温的变化,贯彻晚减轴、少减轴、早复轴的做法,全年共超轴2041万吨,多拉扩编客车17403辆。旅客列车由内燃机车牵引覆盖面已达90%以上,均实行长交路,牵引定数普遍提高100吨至200吨,发挥内燃机车的优越性。
  1987年,路局部分区段改用内燃机车牵引,提高运用效率。1月1日起,三棵树—五常间客车由东方红3型机车担当。4月1日起,哈尔滨—沈阳间客车由原来担当4对,增加到8对,齐齐哈尔—白城子间167/168、135/136次两对客车延长到通辽。11月10日起,齐齐哈尔—博克图间5对客车由蒸汽机车改为东方红3型内燃机车牵引,实行齐齐哈尔、海拉尔跨分局继乘包车制。4月1日起,扎兰屯—三间房间1对货物列车由东风4型内燃机车牵引。11月10日起,哈尔滨—牡丹江间上、下行2对在一面坡不更换机车,直通牵引。年底,内燃机车总走行达到42112.5公里,占总走行公里的33.6%,比上年提高7.7%。内燃机车总重吨公里占总工作量的28.5%,比上年提高9.2%。全年共超轴2135万吨,牵引扩编客车21449辆。
  1988年,路局为提高主要干线的运输能力,科学合理调整机车型号,1月1日起哈尔滨—牡丹江间16对货车,由东风4型内燃机车牵引,节省补机2台,减少晚点5%,缓解一面坡和哈尔滨机务段机车整备能力,缓解乌吉密给水能力和哈尔滨站到发线能力。从4月1日起,绥化—北安间3对客车,由东方红3型内燃机车牵引,节省了3台机车。从4月1日起,哈尔滨—满洲里间19/20次客车,由三棵树机务段担当改为三棵树、齐齐哈尔机务段共同担当,昂昂溪—满洲里间由齐齐哈尔机务段担当,哈尔滨—昂昂溪间由三棵树机务段担当;从11月1日起,由哈尔滨机务段派出6台东风4型内燃机车到小白(站)驻勤担任补机,保证运输秩序。
  1989年,路局自1月22日起哈尔滨—陶赖昭站间全部实行内燃机车牵引,上行缩短5分钟,下行缩短8分钟;自5月份开始下行牵引2700吨,比原定数提高200吨。从3月1日起,牡丹江—七台河站间货物列车由原8对增至10对,牵引定数由2200吨提高到3300吨;昂昂溪—博克图—免渡河站间原7对大列增到9对,上行牵引定数由2400吨提高到2800吨,下行由1800吨提高到2000吨;冬运期间,绥佳线小白—界山站间补机改由8台内燃机车担当。机车日车公里完成426公里,较1988年提高5公里;日产量完成72.2万吨公里,较1988年提高2.8万吨公里;平均牵引总重完成1946吨,较1988年提高37吨;机车运用率达到78.5%,较1988年提高1%。截至年底,内燃机车完成的走行公里占总走行公里43%,完成工作量占41.8%。全年,总重完成1493038.1百万吨公里,较计划提高8.7%,较1988年提高8.1%;日车公里完成426公里,较计划提高5公里,较1988年提高5公里;日产量完成72.2万吨公里,较计划提高2.9万吨公里,较1988年提高2.8万吨公里;平均牵引总重完成1946吨,较计划提高41吨,较1988年提高37吨。
  1990年6月1日,根据铁道部要求,平齐线齐齐哈尔—白城站间3对客车延长至太平川,由齐齐哈尔机务段担当;南岔—佳木斯—双鸭山站间直通货车7对,佳木斯机务段原分两个交路担当,改由南岔机务段东风4型内燃机车担当,牵引定数上行由2700吨提高到3300吨,下行由1200吨提高到1700吨;4月1日起,七台河—牡丹江站间由12对增加到14对。内燃机车运用率达到78.9%,比1989年提高0.3%,内燃机车配属545台,占总配属台数的42.1%,完成工作量占48.3%。全年,日车公里完成429公里,比1989年提高3公里;日产量完成73.5万吨公里,比1989年提高1.3万吨公里;平均牵引总重完成1951吨,比1989年提高5吨。
  1991年,路局推行内燃机车长交路轮乘制。从4月1日起哈尔滨—长春间45对货物列车全部由哈尔滨机务段内燃机车牵引,延长区段118公里;三间房—免渡河间23对货物列车全部由昂昂溪机务段内燃机车牵引;南岔—双鸭山间货物列车,原由佳木斯、南岔两段前进型蒸汽机车牵引,改为由南岔机务段东风型机车牵引,延长78公里。滨绥线部分调整运行图后,哈尔滨—牡丹江间的长交路对数逐渐增加,实现哈尔滨—牡丹江间直通列车全部由内燃机车牵引,节省机车13台。哈尔滨—牡丹江站间48对货物列车,区段延长159公里。全局货物内燃机车长交路已达10个,平均距离266公里;完成机车总走行公里53.2%,完成工作量56.4%。全年,机车日车公里完成432公里,比1990年提高3公里;日产量完成75.1万吨公里,比1990年提高1.6万吨公里;平均牵引总重完成1979吨,比1990年提高28吨。
  1992年,铁道部新增配属路局内燃机车61台,其中配属牡丹江机务段东风8型12台,用于西鸡西—牡丹江站间货车长交路;配属一面坡机务段东风4型14台,用于乌吉密和横道河子补机区段;配属林口机务段东风4型15台,用于西麻山—林口—宝林站间补机区段;配属南岔机务段东风4型10台,用于南岔—绥化站间货车交路;配属南岔机务段东风5型6台,用于南岔站调车;三棵树—南岔站间客车交路延长到乌伊岭,南岔机务段继乘;哈尔滨—牡丹江间上、下行均在一面坡换班,实行“轮、包结合”乘务方式。全年,机车运用指标创历史最高水平,总重完成160950百万吨公里,比计划提高1.2%,比1991年提高1.7%。日产量完成76.2万吨公里,比计划提高1.4万吨公里,比1991年提高1.1万吨公里;日车公里完成437公里,比计划提高7公里,比1991年提高5公里;平均牵引总重完成1985吨,比计划提高10吨,比1991年提高16吨。
  1993年10月25日,由东风4B货型机车担当昂昂溪—满洲里19/20次国际列车牵引任务。提高主要区段牵引定数,牡丹江—林口—七台河、牡丹江—林口—西鸡西间使用东风8型机车,上行牵引定数由3300吨提高到3550吨,牡丹江—哈尔滨,哈尔滨—长春间使用东风4型机车,上行牵引定数由3300吨提高到3550吨。技术速度也有较大提高,纯运行时分17050分钟,比1987年的18877分钟减少1827分钟,技术速度提高1.8公里/小时。4月18日,生产布局调整后,牡丹江机务段七哈、鸡哈间开行5000、5500吨重载长交直通列车,采用的轮乘制、双班单司机值乘。全年,机车平均牵引总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完成2029吨,比计划提高29吨,比1992年提高34吨;机车总重完成166235百万吨公里,比计划提高1.49%,比1992年提高4.55%,其中内燃机车完成107612百万吨公里,占总工作量的64.7%。
  1994年,路局新调入19台东风8型内燃机车配属牡丹江机务段,担当牡丹江—哈尔滨、牡丹江—西鸡西、牡丹江—七台河的直通货物列车牵引;牡丹江机务段调出18台东风4型内燃机车,配属哈尔滨4台、绥化7台、南岔7台,改变牵引力配属结构,使绥化—佳木斯间的列车牵引逐步向内燃化过渡,缓解绥佳线冬季牵引动力紧张问题。年内,哈尔滨、沈阳两局加强联系,减少对开单机次数及单机走行公里数,提高机车运用效率。全年完成机车日车440公里,比计划超6公里,比1993年增加6公里。机车日产量77.9万吨公里,比计划增加2.1万吨公里,比1993年增加1.7万吨公里。机车平均牵引总重2035吨,比计划增加5吨,机车总重完成169533百万吨公里,比计划提高2.44%。
  1995年1~2月间,对嫩江—加格达奇—塔河、哈尔滨南—绥化—南岔—鹤岗站间进行内燃机车牵引试验结果:嫩江—加格达奇—塔河站间使用东风7型机车,上行牵引2500吨,下行牵引1300吨;南岔—绥化—哈尔滨南站间使用东风4B型内燃机车,上行牵引3500吨;南岔—鹤岗站间使用东风4B型内燃机车,上行牵引3550吨,下行牵引2000吨。南岔—哈尔滨站间实现大列内燃机车牵引,彻底解决绥佳线卡脖子困难区段的运输关键问题。全年,日车公里:计划440公里,完成441公里;日产量:计划74万吨公里,完成78.0万吨公里;平均牵引总重:计划2030吨,完成2032吨;技术速度:计划46.3公里/小时,完成46.3公里/小时;机车总走行公里:计划142720千机公里,完成145676千机公里;总重吨公里:计划168900百万吨公里,完成172565百万吨公里;超轴:58949次/16187817吨;欠轴:5026次/1430366吨;单机74243次/5544762公里。
  1996年,路局对三棵树、齐齐哈尔、南岔、牡丹江等机务段机车保养质量进行摸底调查,对影响机车保养质量的机车出库检查范围不准确、乘务员文明用车要求重点不突出、文明养车未脱离粗放型框架、机车保养管理仍束缚在传统管理范畴之中等问题进行分析,对齐齐哈尔机务段设立机车质量控制中心、三棵树机务段设立机车保养质量控制中心、塔河机务段设立质量监控员的做法给予肯定,10月下达《哈尔滨铁路局机务段机车运用质量监控中心试行(草案)》,机车保养工作全面贯彻“分部定责、记名保养、循环检查、周期包保”的方针,在齐齐哈尔机务段和三棵树机务段开始试行运作。将鹤岗机务段担当到南岔的货运交路内燃牵引配齐,实现鹤岗—南岔—绥化—哈尔滨间货运牵引全部内燃化,牵引定数由原3300吨增加到3550吨,实现滨绥线、绥佳线、长滨线贯通3550吨牵引定数。哈尔滨机务段新配35台东风4机车,哈尔滨—安达、哈尔滨—五常实现全部内燃牵引。全年,机车平均牵引总重2050吨,比计划增加30吨;机车总重完成175660百万吨公里,比计划提高3.2%。
  1997年,机车配属根据“拉通滨洲、完善绥佳、客车提速、哈机收尾”的原则,路局调整佳木斯机务段的客车交路改为内燃牵引,汤林线东风型内燃牵引,绥北线沿摘列车在海伦断开,平山小运转由三棵树机务段担当,哈站调车机由哈尔滨机务段担当,减少机车全周转时间长造成的浪费。5月12日,哈尔滨站调车作业任务由三棵树机务段划给哈尔滨机务段担当。年内,实行机型归类、按图配车、向压缩检备率要效益。全局新增内燃机车93台,调整内燃机车111台,四大干线牵引定数由3300吨提高到3550吨,经过3次提速客车技速速度平均提高3.6公里/小时,货车技术速度平均提高2.1公里/小时,根据机车运用率和完好率,确定全局检备率17%以下。机车总重185638百万吨公里,比计划提高5.4%;机车平均牵引总重2102吨,比计划提高62吨;机车日产量完成83.5万吨,比计划提高5.5万吨;技术速度完成47.2公里/小时,比计划提高0.9公里/小时。
  1998年,路局围绕客货营销调整基础配置和提高机车运用效率优化交路,调整13个段6种机型113台机车配属,较上年运行图节约机车30台,保证新增15个客运交路和25个货运交路的内燃牵引,部分区段实行长交路,4个牵引区段提高牵引定数,全局平均牵引总重较上年提高28吨。
  1999年,路局机务系统机构布局调整到位,撤并4个机务段,改制1个机务运用段,新建哈南电力、内燃分段。调配机车285台,节省机车7台。机务4项主要技术指标创历史新高,日产量与上年同比提高3.9万吨,日车公里提高10公里,平均牵引总重提高37吨,技术速度提高0.5公里/小时。客货列车始发、运行正点率均达到99.9%,内燃机车运用率达到81.7%,同比提高23%。
  2000年3月20日,蒸汽机车在全局退役,路局对原蒸汽机车担当的区段的运行时分、牵引定数、技术作业标准等按照内燃机车牵引能力进行重新计算,提高部分区段的牵引定数,压缩区间运行时分,制定合理的技术作业标准,确保第三次大提速的顺利实施。全局有16个区段提高牵引定数,哈尔滨—长春北下行由2900吨提高到3200吨,空车直达列车换长由69.0提高到84.0。哈尔滨—牡丹江下行由1800提高到2000吨。全局旅客列车运行时分上行减少107分钟,下行减少57分钟,技术速度上行提高到65.6公里/小时,下行提高到65.7公里/小时。合计较1998年提高0.4公里/小时。齐齐哈尔—哈尔滨间的快速列车最高速度达133公里/小时。全局货物列车运行时分上行减少182分钟,下行减少53分钟;技术速度上行提高到48.8公里/小时,下行提高到50.8公里/小时,合计较1998年提高0.4公里/小时。重新制定技术作业标准,压缩机车折返时间,减少机车全周转时间,提高机车运效率。对40个牵引区段的折返时间进行调整,达到82%。与1998年相比,段内停留时间由70~40分钟压缩到65~40分钟,按图定机车折返时间总计压缩384分钟。根据路局客货营销需要,对全局的机车进行调整,客运机车调整13个区段,其中:哈尔滨—牡丹江,哈尔滨—佳木斯,哈尔滨—齐齐哈尔全部更换东风4D型牵引。原蒸汽机车担当的区段全部更换东风7D型机车。货物机车调整11个区段,原蒸汽机车担当的区段换成东风7D、东风4B型机车牵引。
  2001年,佳木斯—七台河间,客货列车变更为佳木斯—勃利—七台河间肩回式机车交路。三间房—讷河(继乘换班)—嫩江间直通货物列车,取消讷河站换乘。乌吉密—白帽子间直通货物列车补机变更为一面坡—白帽子间,机车入一面坡机务段整备,取消乌吉密整备点。是年,根据机型、牵引定数变化,重新修订区间运行时分,旅客列车上行运行时分压缩221分钟,下行压缩180分钟,货物列车上行运行时分压缩131分钟,下行压缩221分钟,合计压缩753分钟。旅客列车技术速度上行提高0.8公里/小时,下行提高0.6公里/小时。货物列车技术速度,上行提高0.4公里/小时,下行提高0.75公里/小时。机车牵引能力调整,哈尔滨南—长春北间由东风4C型内燃机车改为韶山4G型电力机车牵引定数由3350吨/3320吨,变为5000吨/5000吨。绥化机务段北安分段担当的客货列车,由东风7D型变为东风4B型。南岔机务段伊春分段担当的客货列车由东风型变为东风4B型,牵引定数上行提高200吨,下行提高600~900吨。加格达奇机务段担当的客货列车由东风7型变为东风4型。
  2002年,哈南—长春北间由哈尔滨南机务段韶山4G型电力机车担当直通货物列车牵引,上下行定数不断提高,牵引4500吨,至5月11日18时起,上行由4500吨提高到5000吨,下行由4500吨提高到4800吨。原由齐机担当的北安—齐齐哈尔(南场)间直货列车改由绥化机务段(北安分段)担当;原由齐机担当的齐齐哈尔—三间房,齐齐哈尔—冯屯、拉哈间小运转;齐齐哈尔—依安间沿摘列车,改由昂昂溪机务段担当。根据齐分局生产布局调整情况,对塔河机务分段机车交路进行调整。将原塔河机务段东风7D型机车担当的客运机车交路改由加格达奇机务段担当(加格达奇—塔河间、塔河—韩家园间、塔河—古莲间)。路局组织西麻山—杨木间牵引试验,根据牵引试验情况,取消西麻山—大庆岭间货物列车补机。根据运输生产需要,将七台河—佛岭间货物列车补机任务,由原牡丹江机务段担当,调整为林口机务段东风4B型机车担当。将原佳木斯机务段东方红3型机车担当的佳木斯—牡丹江间客运机车交路(林口机务段在勃利继乘)变更在勃利站断开,勃利—牡丹江间客运机车交路由林口机务段担当。
  2003年9月21日,路局对哈尔滨南—三间房间货物列车运行图进行调整,取消安达机务折返段,实行货运机车跨区段长交路。哈尔滨南—三间房间货运机车交路,由哈尔滨南机务段东风4C型机车担当,哈尔滨南—让湖路间货运机车交路,由哈尔滨南机务段东风4C型机车担当;三间房—让湖路间货运机车交路,由昂昂溪机务段东风4B型机车担当。全年,日车公里计划476公里,完成489公里,较计划超13公里;日产量计划99.2万吨公里,完成104万吨公里,超4.8万吨公里。列车平均牵引计划2382吨,完成2416吨,超34吨。机车总走行计划16655公里,完成164848公里;列车总重计划完成157520万吨公里,完成162683万吨公里。
  2004年,路局实行机车交路及双牵重载,优化28个提速增吨的机车交路:延长哈尔滨—牡丹江—鸡西—密山—虎林—东方红间、哈尔滨—牡丹江—七台河间、哈尔滨—齐齐哈尔—塔河间客运机车交路;完善以煤炭基地机车始发的货运机车肩回交路,取消鹤岗—哈尔滨南、七台河—哈尔滨南间半循环机车交路,实现鹤岗—哈尔滨南、七台河—哈尔滨南间肩回机车交路;支线、短途货运机车采用全循环机车交路。货运机车交路平均距离由172.2公里增加到270.8公里,客运机车交路平均距离由254.7公里增加到355.4公里。机车牵引定数主要干线货运机车牵引定数基本实现三、四、五千吨系列,节约机车81台,实现机车交路延伸、多拉满载、提速增吨的目标。
  2005年,路局以4月10日调整新运行图为契机,全面推行机车长交路运用,贯彻“车循环,人继乘,区域管理”的机车运用方针,形成以“三棵树机务段为主、齐齐哈尔机务段为辅”的客运战略和“西部以昂昂溪为支点、中部以哈尔滨为支点、东部以牡丹江为支点”货运战略,全局机车不仅实行区域循环,实现绥芬河—满洲里、三间房—塔河、三间房—满洲里三个长交路和哈尔滨—三间房、牡丹江—哈尔滨、佳木斯—哈尔滨三个短交路形成“三长三短”的机车交路格局,而且尝试牡丹江机车经西庙直达齐地区的跨区域运用,为进一步实现机车全局周转积累经验。货物列车牵引定数进一步提高,对主要区段的货运机车运用方式进行全面调整,普遍开行直重列车,扩大单司机及双班单司机乘务区段,积极探索机车运用的新途径,进一步优化机车交路努力节省机车。全局干线机车实行长交路和全循环轮乘制,节约机车91台;整合调车机车,节约调车机车25台。组织牵引试验,开行长大重载列车,分别进行七台河—哈南间上行双东风8型机车牵引6500吨、绥芬河—牡丹江间上行双东风4B型机车牵引4500吨、哈南—五常间上行东风4C型机车牵引4200吨、西鸡西—哈南双东风8型机车牵引6500吨等牵引试验,为路局实现“东煤西运”战略做好技术上的准备。调整客运机车交路,将三机、齐机担当的客运交路整合到一起,原使用机车60台减至55台,节约5台机车;另外,还将绥芬河—满洲里的交路与哈长线混套节约1台,拉滨线机车在哈站和哈东站立折节约1台,共计节省机车7台。在充分论证和牵引试验的基础上,实施货运增吨重载,全面实施货物列车的重载牵引,七台河、鸡西—哈南上行双机牵引,由5000吨提高到6500吨;绥芬河—牡丹江上行双机牵引,由3200吨提高到4000吨,后又实行三机牵引,再次提高到5500吨;塔河—古莲、韩家园下行,由700吨提高到1200吨;哈南—沈南上行电力牵引,由5000吨提高到5500吨;哈南—棋盘上行,由2800吨提高到4000吨,下行由2200吨提高到2800吨;西庙—三间房下行,由4500吨提高到5500吨。

1986~2005年哈尔滨铁路局货运机车主要技术指标完成情况表 表3—2

年度

日车公里(公里)

日产量(万吨公里)

技术速度(公里/小时)

平均牵引总重(吨)

1986

418

68.4

43.7

1890

1987

421

69.6

44.4

1915

1988

421

69.4

44.6

1909

1989

426

72.2

44.4

1946

1990

429

73.5

44.6

1951

1991

432

75.1

45.2

1979

1992

437

76.2

46.1

1995

1993

434

76.2

46.5

2029

1994

440

77.9

46.4

2035

1995

441

78.0

46.3

2032

1996

441

79.0

46.3

2050

1997

439

78.0

46.3

2040

1998

450

83.4

48.0

2130

1999

460

87.3

48.5

2167

2000

463

91.2

48.3

2236

2001

420

96.7

49.8

2319

2002

412

99.1

49.1

2258

2003

425

104.0

48.9

2416

2004

528

107.7

50.3

2236

2005

573

122.9

51.5

2393



  四、机车新技术装置

  (一)机车“三大件”

  机车自动信号、机车自动停车装置、无线列车调度电话,简称为机车“三大件”,是保证行车安全的新技术设备。
  1.机车自动信号,复示前方地面固定信号机显示的一种装置。安装在机车乘务员操作室内,解决自然环境恶劣,气候不好,在大雾、大雨、大雪、气候严寒、能见度低等瞭望不便的困难,在机车乘务室内可随时观察前方信号显示情况,以确保行车安全。1986年,研制成功DJP—87型电脑极频机车自动信号,1987年通过路局技术鉴定。全局在784台机车上安装使用、深受乘务员的欢迎。1991年,研制成功通用型机车自动信号,在齐齐哈尔、昂昂溪、让湖路、三棵树、加格达奇等机务段机车上安装。截至1994年,共安装234台。除此之外,局内边远地区因无可靠交流电源仍在保留使用BPD—80变频点式机车信号,共计安装256台机车。
  2003年,全局安装机车信号1154台(19台站调机车未安装),其中安装STY—1型1043台,WTJ—92型80台,JT—1型31台。年内,STY—1型、STY—2型数字式通用机车信号,通过铁道部技术审查。
  2.机车自动停车装置,当前方地面固定信号机显示禁止或限速信号时,机车自动信号通过该装置能立即报警,提醒司机注意确认信号,否则7秒种之后列车自动停车,防止列车冒进信号。
  1989年,全局共有1041台机车安装机车信号和自动停车装置(蒸汽机车653台、内燃机车388台)。
  1991年,由机务处与工业处联合研制成功语音提示及自动停车控制盒,采用51系列单片机,具备控制与语音功能,及时向司机发出语音提示。当前方信号机显示红灯时能发出:“准备停车!”显示黄灯时发出:“注意速度!”显示绿灯时发出:“注意瞭望!”显示双黄灯时发出:“严禁超速!”该设备已在112台机车上安装使用。乘务员称其为“随车的添乘员”。
  1992年,路局加强安全设施,1209台运用机车全部安装使用机车信号和自动停车装置,600台机车安装联锁开机和语音提示装置。
  1995年,全局机车信号自停装置安装率达到100%,出库完好率100%,运行完好率达99.3%。
  2001年,路局组织安装车号自动识别系统741台机车,安装机务段出入库闸楼AFI设备23处,在1054台机车上安装语音录入装置及18信息地面回放工作站,在一面坡站及一面坡机务段安装防止调车侵入正线安装试验成功。制定语音回放装置及车号自动识别系统管理细则,制定4显示区段监控模式在哈长线实行。
  2003年,路局安装语音记录和车号自动识别系统装置1173台。设备出库完好率100%,入库完好率99.3%,放风率减少到每10万公里0.24件。
  3.无线列车调度电话,车站值班员、司机、运转车长、行车调度员间的互控通信装置。在列车运行中随时保证车站值班员—司机—运转车长之间互通信息,及时下达要求和反映情况,保证列车安全正点地运行。无线列车调度电话由电务部门负责维修和管理。
  1988年,全局将型号C制式TW—8A型,改换型号为C制式TW—8C型。1990年哈尔滨—陶赖昭站、1992年哈尔滨—牡丹江站间型号为B制式TW—12型,单双兼容,实现行车调度、车站值班员、司机之间通话。1994年年末,开通里程6316.9公里,里程装备率为93.8%,开通车站601个,装备机车1131台,调度通话开通率为51.6%。


1996年,哈尔滨铁路局检修人员对无线列车调度电话进行测试

  2003年,全局安装无线列调1173台,其中400兆1094台、151兆79台。

  (二)列车运行监控记录仪

  该设备是依靠一条特定的制动模式曲线来监控列车在红灯前运行速度的装置,一旦实际运行速度超过允许速度,便会自动强迫停车。除此之外,它还能自动预报列车距前方地面固定信号机距离,自动记录列车运行速度、站停时分。1988年,开始研制列车运行监控记录仪。
  1990年,路局新装机车信号及自动停车装置69台:变频点式机车信号改极频接近连续式101台;安装试验速度监督装置13台;根据铁道部规定将自停报警14秒全部改为22秒;改进提高机车信号及自动停车装置性能,全局装有机车信号及自动停车装置的机车1087台(蒸汽机车639台,内燃机车448台),占配属台数的84%。为防止机车乘务员出乘前饮酒,各机务段(包括折返段、折返点)配置携带式测酒器60台,固定式测酒器52台。
  1991年,路局机务处与工业处联合改制的LSJ—91型列车速度监督装置,能向司机预报距前一架信号机的距离。当前方信号机为双黄灯或红灯时,能及时发生限速曲线和停车曲线,适时对列车进行监督,有效防止超速冒进事故发生。
  1992年,齐齐哈尔科研所和机务处共同研制的JZ—7制动机检测仪,齐齐哈尔科研所和加格达奇机务段共同研制的牵引电动机反试验台微机检测装置和燃油输送泵测试验台,齐齐哈尔机务处与三棵树机务段共同研制的内燃机车固定灭火装置,机务处与工业处共同研制的机车信号语音提示及自动控制盒等5项成果获局科技进步奖。自动闭塞工程中备用电源取消GW开关、蒸汽机车轴箱面衬加装粉末冶金块、机车烟箱气密新材料等三项成果获局合理化建议奖。昂昂溪机务段人员设计制造的东风4型机车防“飞车”装置,经齐齐哈尔分局技术鉴定、机务处承认,进行装车使用,该装置具有反应快,动作灵敏的特点,有效防止东风4型内燃机车“飞车”故障。
  1993年4月17日,列车运行监控记录仪(1988年开始研制)通过铁道部技术鉴定,定为LJKJ—1A型,开始在哈尔滨机务段配备。当年在滨绥、绥佳线上运用的24台机车上安装使用。1994年,在牡丹江、三棵树、绥化、一面坡、南岔、齐齐哈尔机务段的300台机车安装使用。在哈长线、绥佳线、滨绥线自动闭塞区段内,担当牵引的224台内燃机车上,安装使用列车监控记录仪。
  1995年,LJK—2型装车使用。在齐齐哈尔、三棵树机务段担当的客运机车上,安装LJKJ—1A型列车运行监控记录仪140台,累计安装开通使用监控装置361台。列车监控装置除滨洲西部线外的所有客运内燃机车已全部安装。分布在全局四大干线,11条运行线路上,并在哈(哈南)、三棵树、齐齐哈尔、南岔、牡丹江5个机务段安装运用安全管理微机系统,实现台台转录分析。
  1996年,微机管理已在机务系统开始应用。在4个分局,6个机务段配备微机,形成网络开发,为强化机务段运用微机和机车速度监控装置的管理,突出速度监控的转录、维修、使用等环节,制定对速度监控数据分析和乘务员IC卡的管理办法。齐齐哈尔机务段速度监控的分析内容扩展到21项,对乘务员一次作业进行全面控制,列车速度监控装置累计安装404台;机车信号累计安装1228台,其中极频727台,通用268台,变频140台,双套设备93台。这些措施为稳定行车安全起了重要作用。
  1998年,路局技术监督手段日趋完善,路局947台干线客货内燃机车全部安装监控装置,完成819台内燃机车监控模式的修改,更换300台速度传感器,保证监控装置的可靠使用,强化监控装置的“四率”分析,以降低放风率为切入点,开展技术攻关,保证列车提速要求。制定应用安全微机管理系统和监控装置修、管、用的规定,确保监控装置的设备质量、操作水平、数据转录分析质量,规范作业行为。
  1999年,路局内燃机车全部安装LKJ—93监控装置,公布《机车信号、监控装置段修技术标准及工艺规则》,建成全局监控装置控制软件及地面数据软件库,放风率自10月起控制在每10万公里4件以下。5个分局机务分处配备便携式计算机,14个机务折返段配备转录分析微机,运用安全微机管理系统联网配套。部分客运机车安装常用制动装置和轴温报警装置,技术监控手段进一步完善。
  2000年,路局机车全部安装LKJ—93监控装置及配套设施,实现台台机车转录分析,形成监控装置软件分析对作业行为的直接约束。部分客运机车安装轴温报警、语音记录和车号识别装置,安全硬件实行监控维修中心集中修,质量可靠程度得到保证。
  2001年,路局加强安全硬件投入与管理,组织安装车号自动识别系统741台机车,安装机务段出入库闸楼AEI设备23处,在1054台机车上安装语音录入装置及18信息地面回放工作站,在一面坡站及一面坡机务段安装防止调车侵入正线装置试验成功。制定语音回放装置及车号自动识别系统管理细则,制定四显示区段监控模式在哈长线实行。
  2002年,对路局配属的1176台机车安装列车监控,其中LKJ—93型1162台、LKJ—2000型14台;安装机车信号1147台,其中数字化通用型机车信号810台、老通用和电脑极频机车信号337台;安装车号识别系统1176台。在一面坡机务段对38台机车及一面坡、白帽子、虎峰、横道河子等站开通使用变频防侵正线装置,在人工办理降级时加入速度限制条件(即在开放信号前速度必须降至40公里/小时以下,在关闭信号前速度必须降至20公里/小时以下),降级后,客车限80公里/小时,货车限60公里/小时。在半自动闭塞区段区间办理无效。该措施在全局推行并在当年哈尔滨至长春间工程施工反方向行车时得到考验和验证。组织一面坡机务段安装数字式通用型机车信号38台,组织佳木斯机务段安装数字式通用型机车信号23台。顺利开通哈尔滨至齐齐哈尔间四显示自动闭塞期间,对三机改写芯片15次,齐机和哈南机改写芯片13次,查清监控LKJ—2000型出现显示屏死机的隐患,厂家及时对拥有的14台设备进行更换。清查嫩江—加格达奇间在地面绿灯时机车信号突上红灯导致误放风的问题。对全局1081台机车的语音记录板进行电路改进,确保语音回放的清晰度。
  2003年,安装列车监控1173台(40台电力机车双套)。其中:客运机车安装LKJ—2000型237台,货运机车安装LKJ—93型936台。
  2004年,全局运用机车1048台,设备出库完好率为100%,入库完好率为99.8%,转储成功率为99.8%,关机率为每10万公里0.1件,排风率减少到每10万公里0.23件。年初,召开路局机车监控研讨会,组织部署全局机车监控管理工作,为提速调图、双牵重载、交路优化奠定坚实基础。完成4月18日新图调整、哈尔滨—齐齐哈尔间提速、跨局IC卡编辑及录入、重载长交路列车开行、榆树屯站场大型施工改造、开通反方向列车运行及监控装置板维修、哈尔滨机务段和牡丹江机务段无线网桥的架设等项工作。完成株洲所和思维公司对监控模式修改和更换、与生产厂家配合修改和调试、改写和更换跨铁路局、跨分局的监控模式和地面数据、与沈阳铁路局制定跨局轮乘机车监控装置使用和管理办法。为防止乘务员操作失误引发排风情况,编写监控装置乘务员应急措施和操作手册。
  2005年,全局运用机车1013台,设备出库完好率100%,入库完好率为99.8%,转储成功率为99.8%,关机率每10万公里0.1件,排风率减少到每10万公里0.23件。组织完成无线传输车载设备安装191台、机车双向标签改造389台机车、AEI闸楼改造11处、客运机车走行部检测装置191台机车、电力机车弓网检测装置6台机车;监控装置LKJ—93型更换为LKJ—2000型119台机车。完成铁道部下达的六大干线安全装备安装计划,实现路局担当客运机车、干线货运机车全部LKJ—2000型监控装置,提高机务行车安全装备能力。围绕着挖潜提效,机车长交路的实施,本着遵规守矩、简便实用的原则,与监控维修室共同组织思维公司、株洲研究所及各段技术人员,对两个生产厂家的软件在试验台上进行比对,制定统一的监控装置的控制模式,于7月10日全面实施,同时向电务部门提供路局进站信号发码距离不足和发码点外移的车站。针对监控数据不准问题,参加并组织各段对全局监控数据进行测量,发现存在的隐患误差370处,及时组织修改。

  五、救援列车

  为及时有效地处理铁路运输发生的行车事故,起复机车、车辆,清除线路上障碍,迅速抢修恢复通车,路局和分局设有专业救援组织、人员和必要的工具设备。1987年撤销事故救援科,改由运用科负责。2002年9月1日,救援列车隶属关系由监察室变更为机务处管理。
  1986年,路局增设塔河救援列车。10月,由于大型机车、车辆不断投入运用,原60吨蒸汽吊车,已不适应发展需要,逐渐被淘汰,救援列车装备向内燃、大吨位发展,齐齐哈尔救援列车配备N1002型100吨内燃吊车。1988年9月,佳木斯救援列车配备N1002型100吨内燃吊车。1989年,增设伊春救援列车。1990年,增设林口救援列车。绥化、加格达奇救援列车配备N1002型100吨内燃吊车。1991年,南岔救援列车配备N1002型100吨内燃吊车一台。是年,全局有救援吊车15台(其中内燃百吨吊车10台),在林口新组建一组救援列车。
  1992年,哈尔滨救援列车配备N1601型160吨全液压内燃吊车。1993年,购置一台N1606—160吨内燃轨道起重机,配给哈尔滨救援列车,20对QBF—1轻便型通用复轨器,配给各救援列车。
  1994年,全局共有15组救援列车,配备吊车15台,其中内燃吊车11台。
  1995年,路局为适应重型钢轨的救援起复工作,为280台机车更新280对复轨器。
  1996年,路局组织标准化救援列车验收工作,6月召开全局“标准化救援列车现场”会议,推广西鸡西、哈尔滨、牡丹江救援列车的创建经验,全年路局共验收标准化救援转列车10个,占全局15个救援列车67%。为满足大型机车、车辆起复的需要,购置新型复轨器400对,分别配给牡丹江、昂昂溪、南岔、绥化机务段。
  1998年,路局重新制定《铁路行车事故救援规则补充规定》,规定路局、分局的管理职责,明确救援列车由分局直接领导,确认救援列车等级及定员标准,规范救援列车专业工种配备,专用车辆配置,设备、机具、备品配备数量以及救援基地设施配置,发挥救援列车“练兵千日、用兵一时”作用。
  各救援列车管辖范围:
  哈尔滨救援列车负责哈尔滨—陶赖昭—榆树站,安达站外—一面坡站外,哈尔滨—五常站间。
  绥化救援列车负责呼兰—海伦站,绥化—神树站间。
  北安救援列车负责依安站外—海伦站外,北安—龙镇站间。
  牡丹江救援列车负责一面坡—绥芬河站外至中苏铁路分界点,牡丹江—鹿道站外,牡丹江—宝林站外,敖头—长汀站间。
  西鸡西救援列车负责麻山站外—东方红站间。
  林口救援列车负责宝林—勃利—七台河站,林口—麻山站间。
  佳木斯救援列车负责浩良河站外—勃利站外,佳木斯—前进镇站,佳木斯—鹤北站,福利屯—双鸭山站间。
  南岔救援列车负责南岔—浩良河站,南岔—西林站,南岔—神树站外。
  伊春救援列车负责西林站外—乌依岭站,伊春—翠峦站间。
  齐齐哈尔救援列车负责泰来—依安站,富裕—嫩江站,安达—扎兰屯站外,让湖路—立志站间。
  加格达奇救援列车负责嫩江站外—林海站外,加格达奇—甘河站间。
  塔河救援列车负责林海—古莲站,林海—碧水站,塔河—韩家园站。
  2002年9月1日,全局救援列车变更为机务处管理后,下发《救援列车隶属关系变更会议纪要》,对救援工作做出明确部署,各救援列车举办一次救援技术演练活动,强化救援技能水平的提高。年内,在佳木斯机务段建立内燃铁路起重机中修基地。
  2003年,路局以牡丹江救援列车为建设样板,部署各分局救援演练基地的建设项目和要求。5月10日至6月17日,佳木斯机务段完成塔河救援列车内燃轨道起重机中修任务。7月1日至9月25日,佳木斯机务段完成南岔救援列车内燃铁路起重机大修。10月8日起,对西鸡西救援列车起重机进行大修。组织各分局于第四季度进行入冬前的救援技术演练。参加铁道部组织的技术审查会,对成都厂NS100C—5型内燃铁路起重机进行技术审查、认证。年内,在路局内燃铁路起重机大修史上,佳木斯机务段成功试修第一台100吨内燃铁路起重机。
  2004年6月10日,绥化救援列车撤销,全局救援列车由13组变为12组。8月,编制《N160型内燃铁路起重机大修工艺、范围》。8月20日至12月10日,佳木斯机务段完成齐齐哈尔救援列车内燃轨道起重机大修任务。年内,完成全局性救援演练。
  2005年,在帽儿山—小九间的事故救援中,采取方案正确,行动迅速、起复快、开通快,体现各部门的协同作战能力进一步增强。6、7月份,通过施工作业锻炼队伍,安排牡丹江、哈尔滨救援列车担当滨绥线245公里桥施工吊梁工作。围绕滨绥线245公里桥吊梁施工作业,多次组织哈尔滨、牡丹江救援列车对施工方案进行细化,制订详细的施工分解方案,确保在给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组织起重机大、中、小修工作,佳木斯机务段完成加格达奇、佳木斯救援列车起重机大修任务,各机务段积极组织所属救援列车进行起重机小修和车辆段修工作,保证救援列车设备质量。截至年末,路局设置救援列车12列,配属内燃铁路起重机16台。其中:160吨伸缩臂6台,160吨定长臂2台,100吨定长臂8台。
  1.哈尔滨救援列车:配属NS1601B型、NS1600型铁路救援起重机各1台,办公指挥车、宿营车、餐车、发电车、工具车、备品车各1辆,编组10辆。回送速度120千米/小时。负责哈尔滨至富裕北、安达、一面坡、海伦、铁力、五常。
  2.北安救援列车:配属N1002型铁路救援起重机1台,餐车、发电工具车各1辆,编组4辆。回送速度80千米/小时。负责北安至依安、海伦、龙镇。
  3.牡丹江救援列车:配属NS1600型、N1601型铁路救援起重机各1台,宿营车、餐车、发电工具各1辆,编组7辆。回送速度80千米/小时。负责牡丹江至一面坡、鹿道、七台河及绥芬河国界、
  4.西鸡西救援列车:配属N1002型内燃铁路起重机1台,餐车、发电车工具车各1辆,编组4辆,回送速度80千米/小时。负责西鸡西至林口、东方红、恒山及下城子站外。
  5.南岔救援列车:配属N1601型、N1002型铁路救援起重机各1台,餐车、发电车工具车各1辆,编组6辆。负责南岔至神树、浩良河、乌伊岭、伊春、翠峦站。
  6.佳木斯救援列车:配属NS1601型铁路救援起重机1台,餐车、发电工具车各1辆,编组4辆。负责佳木斯至浩良河、抚远、鹤岗、勃利、双鸭山站。
  7.齐齐哈尔救援列车:配属NS1600型、NS1601型铁路救援起重机各1台,餐车、发电车、工具车各1辆,编组7辆,回送速度80千米/小时。负责齐齐哈尔至安达、依安、双山站及泰来、立志站外局界。
  8.加格达奇救援列车:配属N1002型铁路救援起重机1台,宿营车、餐车、发电车、工具车各1辆,编组6辆,回送速度80千米/小时。负责加格达奇至双山、林海、甘河站。
  9.塔河救援列车:配属N1002型铁路救援起重机1台,餐车、发电车、工具车各1辆,编组5辆,回送速度80千米/小时。负责塔河至古莲、林海、碧水、韩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