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车辆运用
第二节 车辆运用
一、客车运用
1.列车编组
配属的客车根据运行图需要编组旅客列车运用,按旅客列车运行区段实行固定编组。车辆段负责车辆运行安全。淘汰型(木皮、车身长度不足18米)及杂型转向架客车不准编入特别快车、直通快车、普通快车及跨局旅客列车。装用101、102、103型转向架的客车不准用于特快和直快列车。临时旅客列车编组按铁道部和铁路局命令办理。在配属的客车中,历年投入运用的客车数占80%~90%,其余为检修或备用客车。春节旅客运量最高峰期间可达90%。在每年节假日或有临时运输任务时,增开临时旅客列车或在原列编组的基础上扩大编组,加挂车辆。所需车辆,除铁路局全面安排增加配属外,必要时通过铁道部从兄弟局抽调支援或增加配属投入运用,解决客车不足问题。
旅客列车编组车种配置和运用辆数,根据运行区段距离长短、站场设备和旅客流量各不相同等情况,车种配置一般由卧车、座车、餐车、行李和邮政车组成,其中配备一定数量有茶炉、广播等设施的车辆。根据每列旅客列车的运行距离和站停时间不同,需用车辆的组数也不同。17/18次(哈尔滨—北京)编组需用2组车体,137/138次(哈尔滨—北京)编组需用3组车体,57/58次(哈尔滨—上海)编组需用4组车体。
1986年,全局各次列车编组辆数均为12~13辆。1987年,路局对列车编组辆数进行扩编,管内部分列车编组均为14~16辆;跨局列车均扩编到18~19辆。
至2005年,列车编组数量仍按照1987年标准执行。
2.运用管理
1992年,路局制定《客车运用作业标准》,在各车辆段贯彻执行,加强库检、站检和乘务作业管理工作。
1994年,路局按照铁道部《防止客、货车燃轴、切轴事故的措施》通知,深化客车轴承管理,完善轴承检修工艺,坚持新入库轴承抽样检查,装车前全数检查,强化轴承组装、探伤、清洁度管理,开展轮对组装后的轴承跑合试验,提高轮轴质量和安全可靠性。是年,牡丹江车辆段强化日常维修管理,制定防火、防冻、防抱闸、防大部件裂折具体措施,建账立卡,有针对性地开展整修,加强乘务、车电和站检联控及班组自控能力,建立防止故障展览台,漏检曝光板,警钟长鸣,防患未然,确保旅客列车运行安全。
1995年,路局实施车辆管理信息系统(CMIS),根据铁道部车辆局和部电子计算机中心的统筹安排,路局自年初起承担实施CMIS系统应用程序试点工作。在齐齐哈尔南车辆段先期试改货车车号新编码的基础上,由哈尔滨车辆段进行试点,取得试点经验后,路局在哈尔滨车辆段召开扩大实施现场会议,扩大让湖路、牡丹江、南岔、加格达奇等车辆段和哈车辆厂实施CMIS系统刷改车号工作。在取得扩点经验后,在齐南段召开全面实施现场会,除对全局实施工作部署外,还进行骨干培训。5月2日,实现全局18个车辆段和哈、齐两个车辆工厂联网应用,在全路第一个实现CMIS系统全面实施运行。局下发《调度18点报告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办法》,使实施工作规范化。5月下旬,铁道部在路局召开全路货车管理信息系统工作会议,路局介绍CMIS系统应用实施的试点经验。
通过CMIS系统联网应用,不但使路局原已实施的车辆检修运用管理方面的计算机应用得到了充实和加强,在网络方面得到有利保证,还促进了各段调度室在计算机应用上的开发和日常管理手段上的提高。牡丹江、佳木斯、南岔车辆段,结合实际,自行开发段内生产管理方面有关项目的应用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促进调度整体工作提高。
1998年,路局增加科技含量,实现重点装备现代化的整体突破。三棵树、佳木斯东两个科技示范段,经过2年努力已经初具规模。为适应客车提速要求,重点抓客车转向架技术攻关,通过总结快速客车运行中暴露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进行选型论证,稳步组织实施。加快202转向架补强改造和206转向架加装牵引杆工作,推广发电车柴油机保养采用液体配件技术,在三棵树、齐齐哈尔车辆段采用客车平轮装置。以计算机应用为手段,以K18/17次A级寿命检修管理为基础,开始实行客车走行公里与“客车千辆公里”的客车寿命终生统计,同考核指标相结合,为全局客车状态管理打下基础。在进京、进沪及管内特直快列车上配备对讲机、远红外测温仪轴报故障诊断仪。重点解决提速客车的整备能力,优先解决哈尔滨客技站、齐齐哈尔提速地沟和地面整备能力,完善配套整备设施。完成局客车空调大修基地设备配套,三棵树空调大修基地按期投产。
1999年,路局严格贯彻执行25K型客车A2、A3修程细则和客车按走行公里检修的实施细则,逐步理顺客车检修规章,公布《客车大型互换配件管理办法》《客车运用作业标准》。客车段修按照5个10条的要求,重点抓好主要工序现场作业控制,强化轴承、轮对、轴箱、轴承轮对总组装、电器检查、转向架及整车落成交验等检修工序控制,落实客车鉴定、三检一验、轴承全数复验、轴承原套检修等基本制度。客车轴承实行等级管理,新轴承使用在进京、进沪列车和25型客车上。保证轴承按照客车配置等级进行管理使用。加强客车库检工作,落实客车出入库交接、车体绝缘测试等基本制度,全面落实库检作业标准,把客车十大惯性故障围歼在库内。
1999年,路局春运期间执行铁道部春运北车南调的指示,对支援南方局临客17列286辆客车认真进行整修,出局的客车优先挂用新出厂、段修的车辆,其他车辆均进行一次辅修,派出检车乘务人员119人,分别支援南昌、北京、广铁、郑州局。
2000年,路局支援南方春运临客列车18列296辆,参加乘务人员128人,管内开行临客列车10列。在车辆非常紧张的情况下,采取停送入厂修车,停止硬座车、硬卧车段修等方法,同时,将89辆已报废客车暂缓报废,全面整修,编组支援南方临客列车,路局获得客车使用费1600余万元。
2001年,路局为春运临客做好工作,支援南方临客列车24组408辆,管内开行临客8列。在车辆非常紧张的情况下,采取停止段修、入厂修车等办法组织车源,保证临客编组,完成支援南方临客任务。组织齐齐哈尔车辆段完成自行担当北京至汉口3组客车编组任务。为路局创收2000余万元。为做好开行旅游列车工作,暑运、假日黄金周共开行临客22列317辆次。暑运期间,共加挂近200辆客车。
2003年,路局春运支援南方临客列车26列442辆。选派带队干部和车辆乘务员,对车辆整修标准、编挂车辆的定检期、畅通临客信息渠道和暖心工程等工作提出具体标准和要求。在临客整修中,车辆处4次到各分局对整修工作进行指导。整修后,组织3个验收组,对26列442辆临客全数进行验收,消除8个方面问题264件故障。
2004年,路局做好4月18日新运行图车辆提速准备和实施工作,根据新图变化和新车型、新技术的增加,制定符合新图提速要求的技术标准。客车方面编制25T型客车相关技术作业标准,《25T型客车运用作业标准》包括库列检作业标准、车辆乘务作业标准、客列检作业标准、25T(19T)型客车出库质量标准、25T(19T)型客车突发故障应急处理预案。新图增加列车较多,管内客车配属调整320辆。组织对DC600V地面电源、集便装置专用吸污车、行车安全监控装置地面接收装置及时调试,保证开行前专用工具、互换配件、轮对及时到位。4月9日至10日,对两组客车新车底组织在长春—山海关—哈尔滨间进行试运,共发现11方面故障238件,完成接车、试运任务。新车体回段后,进行整备,对接车和库内发现的876件故障逐一进行处理。4月24日,针对25T型客车开行后存在的问题,组织哈分局、三棵树车辆段同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配套厂家,针对25T型客车质量存在的22项问题以及作业标准、人员培训、整备保洁等11个管理方面的问题,制定解决措施。实施新图4个月后,对Z15/16次客车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项检查和会诊,提出13条整改意见,跟踪检查整改情况。货车方面重新编制下发《列检技术检查作业标准》,编制嫩江、一面坡、南岔东、南岔列检对无调中转列车不摘机车技术检查作业标准,下发确保列车运行安全强化控制措施等16份技术标准、安全措施。对开行长交路重载列车、百辆列车从技术上提出具体要求。
针对客车转向架大部件裂纹故障,组织研究分析裂纹故障原因及危害,制定具体措施,在客车定检中增加转向架部件探伤。铁道部安排全路10个工厂在全路范围内开展普查,根据普查结果对现行客车厂修规程有关规定进行修订,肯定路局发现并防止典型客车故障隐患的重要意义。路局根据铁道部的决定,再次对客车大部件裂纹故障的发现及判断标准,检修工艺标准及运用作业标准进行修订,客车段修必须落实大部件除锈和探伤工艺标准,全局5个客车段修段全部配备转向架抛丸除锈机,确保转向架除锈效果。对发现裂纹故障的消除及焊修工艺进行细化,采用机械式开坡口方式,改变焊条材质等措施相继出台,保证对裂纹缺陷的处理达到标准,从根本上消除潜在的故障隐患。
2005年,路局针对客车CW—2型转向架裂纹增多的问题,对管内224辆该型客车的转向架进行分解探伤检查,发现9件影响安全的典型故障,与厂家合作,确定89辆该型号车进厂进行技术改造。采取记名式检修的方式对走行部进行安全攻关,发现和处理故障685件。采取对客车制动系统所有管路涂肥皂水进行检查,对分配阀全部更换的方式、对制动装置进行安全攻关,共发现和处理故障310件。全局配属客车全部安装轴温报警器,提速客车全部安装电子防滑器。春运期间,支南临客共计30组510辆客车、管内加开15组253辆临客,累计加挂146辆次,客车全部实现运行安全一事不出。
3.客车防寒
路局在每年10月上旬前,局、分局、各段都把客车防寒整备工作当作大事来抓,按计划完成客车防寒整备任务。由分局组织逐列逐辆验收,并发给防寒整备合格证,路局在入冬前进行防寒整备质量抽验。为保证车厢内温度,各有关车辆段对软硬卧车、餐车和行李车进行二次防寒,在窗台与窗户间添加防寒毛毡,密封车窗间隙。各段加强对客车“三炉一灶”和电气绝缘设备的整修和测试,培训采暖锅炉的操作人员,未经培训合格人员不准上岗。在运行中,加强车辆乘务人员日常巡视,发现隐患,及时消除。
20世纪80年代中期,局车辆处与哈尔滨玻璃厂共同研制成功高强度玻璃钢便器,在齐齐哈尔—满归站间503/504次旅客列车上试用后,在局管内短途客车上使用。路局有502辆客车改装燃油炉取暖。为安全防火,加之油料紧张,铁道部决定客车入厂修时,陆续改回烧煤独立锅炉热水取暖设备。同时,在客车上安装的耐寒橡胶补助便筒和玻璃钢便器,由于材质、冲洗水温和管理等问题,在运用中破损后未再重新加(安)装。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除少数客车还有耐寒橡胶补助便筒外,基本不再使用。
1995年,路局为提高客车整体水平,对进京、进沪旅客列车,加装全列空调装置,17/18次新造客车加装空调,57/58、165/166、139/140次25B型客车加装空调,全年共改空调客车12组200辆,自购发电车12辆,改善进京、进沪客车的条件。更新改造车电机具,客车蓄电池纯水推广使用美国RO道渗透太空滤水技术,在三棵树、齐齐哈尔、牡丹江使用后效果良好,制作的电池纯水各项指标达到纯水标准,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实现无人操作自动取水。
2000年,路局制定、公布快速客车、发电车管理标准及25型客车段修兑规标准、动车组运用作业标准和发电车、空调客车Ⅱ级大修作业标准。修改“星级优秀标准化列检所”考核、验收标准。在硬件建设上,各段加大硬件投入、加强软件的管理,确保人身、行车安全。
2001年,路局开展“绿皮车”整治及客车温暖工程。全局普通旅客客车2178辆,占全局客车配属总数的三分之二。路局共制定整修标准46条,重点解决旅客关心的车上服务设施问题,全局用于客车整修费用近200万元,干部职工义务献工近2万人次,按标准完成任务,为旅客运输提供优质设备。为落实客车“温暖工程”,制定13项措施,加强客车取暖设施的检修,对锅炉及供热管路必须进行辆辆根根清洗除垢,按标准对客车进行二次防寒和采取对各排水孔、地漏、大便器孔加堵、加盖,以及门窗的密封条、胶带纸粘贴,防止进风雪。对厂修客车进行改造,其中25型空调客车改电热采暖30辆;22型客车改25型车窗及防寒改造,80辆德国进口软卧车改25G型客车3辆,解决客车温度低问题,达到路局提出的不排水、不冻冰、温度16℃以上的要求。
2003年,路局开展年度客车段修兑规活动。10月27日至11月4日,组织有关段检修专职和验收员、质检员,对5个客车段修段进行客车段修(A级检修)兑规。通过现车检查,包括分解检查的抽验配件,没有发现因检修质量问题造成的影响行车安全较严重故障,从工作质量、工程质量、产品质量3个方面提出7项具体问题。针对兑规检查发现的诸多问题,规范客车检修工作制度和程序,适度提高检修工艺要求,对修订和完善现行检修工艺标准,规范检修基础管理工作,狠抓检修工艺标准落实,强化各类检修、检测工装设备管理等都做出了具体安排。10月,各分局对《客车运用作业标准》《22型客车段修工艺标准》《25B、G型客车段修工艺标准》《25K型客车A2、A3级检修工艺标准》进行修订完善。车辆处在库内抽查客车221列,添乘检查客车99列,检查备用客车419辆,抽查段修落成车33辆,抽查辅修车12辆;5月上旬至6月上旬“非典”期间,在哈尔滨、长春、沈阳北、山海关、天津、郑州、石家庄、济南、大连、沈阳北站和管内几个较大车站检查客车231列次。暑运期间,开展以规范客车检修管理为重点的专项检查活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分局,夜查库列检、客列检作业标准的落实,客车运用维修作业计划的制订、实施落实各环节。总计抽查库内列车44列,在客列检抽查作业62列次,检查26个库列检车间34个作业班组,发现各类问题334件,涉及作业标准落实161件,作业计划制订与落实46件,列车质量127件。对齐齐哈尔车辆段配属客车T434次制动机故障晚点、K624次运行途中抱闸、加格达奇车辆段配属客车K476次包租行李车缓解簧丢失、三棵树车辆段配属客车T17次途中制动机故障等典型事件进行剖析。
2005年,路局快速客车投入和进行编组优化,空调列车上升到80列,其中快速客车全部实现空调化,旅客旅行舒适度不断提高。针对北方气温特点,对车内服务设施进行优化,开展暖车工程活动,对供暖系统进行质量攻关,保证车内温度达标。针对燃煤炉灶污染的问题,对管内50辆餐车更换电磁炉,确保旅客用餐的卫生,普遍安装电茶炉,满足旅客饮用水的需要。
4.质量鉴定
1986年,路局组织运用客车全面整修,进行秋季质量鉴定,共抽验运用客车48列601辆,全部评为一级列车(一级客车595辆,二级客车6辆);发现故障139件,辆均故障0.23件。南岔段配属的573次、牡丹江段配属的166次和506次列车,全列无故障。铁道部对进京、进沪列车质量鉴定,全部评为一级列车,158次荣获全路进京列车评比第一名,18次和40次列车受到铁道部表扬。在参加铁道部对进京、进沪红旗列车评比中,18次评为第一名,158次评为第二名,166和168次评为第三名。
1987年,路局对全数列车春季鉴定,评为一级列车152列,三级列车2列。其中一级客车1821辆,二级客车55辆,三级客车14辆。发现故障780件,辆均0.41件。铁道部鉴定7列进京、进沪列车,全部评为一级列车。18次、58次、40次三趟列车实现全列无故障,创历史最好水平,受到铁道部表扬。在参加铁道部红旗列车评比中,18次、40次列车荣获第一名,166次列车荣获第二名,138次列车荣获第三名。
1988年,路局为防止车辆发生事故危及行车安全,在客车方面,以消灭切轴、减少燃轴、杜绝火灾事故为重点,开展防止轴承故障、车辆擦伤及轮轴裂纹、均衡梁折损、制动闸瓦脱落、车电悬吊及传动装置裂折,“三炉、一灶电”等六大部位故障的安全攻关活动,以确保旅客列车绝对安全。对进京、进沪和特直快列车,缩短段修周期,提高检修标准。对17/18、39/40、97/98次特快列车一律实行摘车辅修。在跨局快车、管内特快车,共计294辆客车上安装客车轴热报警器,在154列客车上安装漏电报警器。全局报废1015根客车RCO车轴,缩短21型硬卧客车段修周期。在全数列车进行春季质量鉴定中,保持一级列车152列,2列三级列车升为二级,消灭三级列车。其中,一级客车达1897辆,二级客车18辆,三级客车1辆。发现故障422件、辆均0.22件,较上一年分别减少358件、0.19件;秋季质量鉴定中,抽查鉴定52列,全部评为一级列车。一级客车126辆,二级客车27辆。铁道部鉴定路局7列进京、进沪列车,全部评为一级列车,18次列车连创全列无故障好成绩。
1989年,铁道部鉴定路局7组进京、进沪列车,列车及客车全部达到一级,发现故障7件,辆均故障0.006件,低于全路辆故障0.141件,18次列车再创全列无故障好成绩。在参加红旗列车评比中,18次列车荣获第一名,166次、168次列车荣获第三名。
1990年,路局对7个分局13个车辆段45组176辆运用客车进行秋季质量鉴定,评为一级列车36组,二级列车9组。一级客车142辆,二级客车33辆,三级客车1辆,发现故障144件,辆均0.82件。佳木斯车辆段的194次、98次,三棵树车辆段的57次,三间房车辆段的711次列车实现全列无故障。铁道部鉴定的7列113辆进京、进沪列车,全部评为一级列车,18次特快列车实现全列无故障。
1991年,路局在客车秋季整修中,把进京、进沪和出局快车列为重点,对整修后的客车组织逐辆验收,发现故障及时反馈,认真修复,提高运用客车质量,做到配件齐全,作用良好。路局抽验鉴定运用列车62组262辆,评为一级列车56组,二级列车6组,特快、快车全部达到一级。一级客车224辆,二级客车33辆,三级客车5辆,发现故障0.84件。齐齐哈尔、加格达奇、绥化、三间房、南岔、西鸡西等车辆段的运用客车均评为一级列车,佳木斯配属的276次,牡丹江配属的152次,三间房段配属的711次列车,实现无故障列车。三棵树、齐齐哈尔、佳木斯车辆段把客车维修保养放在首位,对专运、临客和加挂车辆,在编组前都进行认真检修,达到出库质量标准。认真执行标准化作业,坚持细检细修,全年共发现客车各类故障2428件。其中:车轮裂128件、构架裂36件,传动悬吊装置裂302件,车轮擦伤207件,其他故障1755件,消灭客车燃轴事故。
1992年,路局在春秋两季对运用客车进行抽验。春季抽验14个车辆段66组371辆运用和备用客车,全部达到一级列车,一级车辆占97.8%,二级车辆占2.2%,消灭三级和不合格车辆,辆均故障0.42件,比上年同期减少0.12件;秋季抽验13个车辆段67组345辆客车,全部达到一级列车,辆均故障0.45件,比上年同期减少0.39件,在铁道部秋季对进京、进沪客车质量鉴定中,18次和40次旅客列车在质量检查和兑规活动中名列前茅。为提高客车整体技术水平,全局共淘汰报废164辆客车,其中,淘汰92辆旧杂型客车,报废72辆腐蚀严重的主型客车。
1993年,铁道部在一季度对进京列车质量鉴定中,路局名列第一位;秋季对进京、进沪列车质量鉴定中,路局各次列车均评为一级列车。18次、58次、138次、40次、168次列车消灭了故障,创全路客车质量鉴定最好成绩。
1994年,全局抽查验收运用客车78组508辆,全部达到一级列车。车辆:一级455辆、二级52辆、三级1辆。
1995年,路局对客车上部设备门窗、玻璃、照明、采暖、空调等服务设施进行全面整修。整修破损客车2448辆,占全局配属客车的81.6%,占运用客车的96.3%,其中修复严重破损客车949辆,整修后破损客车全部达到部定标准。经局抽查验收运用客车36组共276辆,列车等级全部达到一级,其中一级车辆258辆,占93.5%,消灭不合格车辆。在抽查验收中共发现故障422件,辆均1.53件。
1998年,路局加速车辆周转和缩短停留时间。检修车:客车实际发生52408辆,比定量超578辆,超1.1%;修车时间:客车段修实际6.3天,比部定超0.3天。新图提速后,增加运用客车230辆。其中:快速客车91辆,增开18/17、72/71、48/47次快速客车。在大量增开客车、检修费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按照围歼客车事故100条细化措施的要求,在防燃、防切、防止大部件裂折、防止客车火灾上下功夫,确保检修质量。为适应客车提速要求,改造202型转向架125辆,客车速度、轴承实行等级管理,快速客车按走行公里实现A级修程,运用客车加强维修,促进客车质量提高。各段对客车进行大整修,对14个段的178列1394辆运用列车和部分备用客车进行质量鉴定。其中:全列空调20列,A级2列、B级18列;跨局快车35列,A级13列、B级23列;管内特快36列,A级9列、B级27列;管内快车19列,A级5列、B级14列;普通客车67列,A级10列、B级54列、C级3列,消灭不合格列车。
1999年,路局全局开展春季客车大整修,对运用及备用2860辆客车进行全面整修,实行段、分局、路局三级验收制。经局客车质量鉴定,共检查全局运用客车161列1242辆。其中A级列车101列、B级列车60列,消灭C级列车。秋季客车整修后,局组织对管内8个车辆段跨局及管内快车共34列272辆进行质量抽查。保证进京、进沪客车质量。为保证新图的实施,在管内调整配属客车127辆,以适应进入三大干线的客车提速区段运行速度。
2002年,路局共检查运用客车143列1786辆,分别占全局运用车列数和辆数的68.8%和80.3%,其中25K型动车组及出局快速列车全数进行检查。发现故障931件,其中A类故障354件、B类故障333件、C类故障46件、D类故障18件。全年,发现客车故障232件,其中车轮裂4件、悬吊裂12件、车轮擦伤剥离216件。
2003年,路局客车春秋两季鉴定扩大范围,对全部客车逐辆进行质量鉴定,准确掌握全局客车质量状态。4月,对全局运用客车和备用客车全数进行质量鉴定,总计检查运用列车211列2575辆,共发现故障3460件,辆均1.34件。对发现影响安全的7项突出问题、3个管理薄弱点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制定针对性措施。9~10月,分两个阶段对全局运用客车和备用客车进行秋季质量鉴定,共鉴定运用客车211列2424辆,备用客车665辆,发现故障4142件,辆均1.70件。进京、沪、穗列车质量鉴定均取得较好名次。
全局列检深入推行以发现典型故障为主要内容的“万安赛”和列车质量监控活动,以典型故障发现率考核各段货车运用工作。铁道部运输局装备部季度“每万辆发现典型故障件数”评比顺位上,一季度排名第2位、二季度排名第9位、三季度排名第7位。在全局推广齐齐哈尔分局定期对管内各段发出的列车质量实行逐列鉴定的做法,同时制定路局货物列车、定检车质量监控办法,在列检所间实施列车质量监控制度,每月通报监控列车质量和检修中存在的问题,各段制定措施进行整改。4月15日、9月15日,铁道部组织局间货物列车质量监控活动,扩大到分局、车辆段间。全年,共发现67752件典型故障。其中:各梁裂5826件、摇枕裂417件、侧架裂228件、车轮故障(包括踏面擦伤)4089件、车钩裂3738件、钩尾框裂46件、缓冲器裂2319件、制动梁裂50607件、交叉杆裂471件、滚动轴承故障11件,处理制动故障关门车33701辆。
2004年,路局抓好客车质量,组织客车整修、质量鉴定。3月1日至4月30日,开展客车春季大整修活动。5月对7个车辆段的运用客车、备用客车进行客车春季质量鉴定,共鉴定运用列车210列2518辆。发现故障4790件,辆均故障1.90件,检查备用客车225辆,发现故障343件。同时,对新开行的行邮专列(X105/106次)进行检查。对黑河地方铁路担当的黑河—齐齐哈尔、黑河—哈尔滨的两列客车进行鉴定。共鉴定运用列车89对210列,鉴定结果为A级列车155列、B级列车55列。A级列车占73.81%,B级列车占26.19%,消灭C级列车和不合格列车。9月3日至14日,车辆处组成东、西部线两个检查组,对跨局客车逐列逐辆进行质量鉴定,共检查鉴定客车23个车次70列1213辆(其中发电车45辆,单元式柴油机空调客车25辆),发现各类问题1828件,辆均1.51件。在参加铁道部进京、进沪、进穗列车质量鉴定中,共鉴定路局列车10个车次31列车,全部为A级列车,总成绩排全路第二名。
2005年,路局开展客车质量鉴定,全数检查运用客车和备用客车质量。全年共开展5次客车质量鉴定,检查客车900余列次,发现各类问题6200余件,客车质量优质率大幅提升,全局共有191列运用列车,达到A级的有104列、占54.74%;B级75列、占39.47%;C级11列、占5.79%。9月,在铁道部客车质量鉴定中,进京、进沪、进穗的11列客车全部达到A级列车质量标准。
5.客整所。1986年,路局客车在齐齐哈尔、加格达齐、三棵树、绥化、牡丹江、鸡西、七台河、佳木斯等整备库进行作业。
1998年,哈尔滨客车技术检查站开始施工,用以扩大三棵树车辆段客车整备能力,主要承担哈分局跨局列车、局管内动车组和部分外属客车的整备工作。年内,基建总投资31068万元,全部为哈大电化哈尔滨枢纽工程,1999年末哈尔滨客技站全部投入运用。其中:哈南列检、站修工装设备7288万元,哈南一场电动脱轨器80万元,哈客技站客车整备所电力100万元,客车整备库12512平方米800万元,充电间1524平方米157万元,综合办公楼1718平方米177万元,修配间616平方米64万元,空调三机检修间补强1000万元。更新改造总投资2605.1万元。
2000年10月5日,哈尔滨客车技术检查站竣工,8日试运用,21日正式投入运用。哈尔滨客技站是铁道部投资哈大电化改造工程中新建项目,建成12条500米以上的客车线,其中9条客车整备线(3条为库内整备线),3条客车停留线,并设有客车洗刷库、2个台位客车临修库,缓解三棵树客技站整备线不足的困难。
2003~2004年,路局随着深化客运公司改革,先后撤销绥化、鸡西、七台河等客整所。
6.客列检。1986年,全局设置客车列检所36个。1999年,哈尔滨车辆段北列检(客车组)划归三棵树车辆段管理,成立客列检车间。2000年,客车列检所进行优化,全局客车列检所共设18个。2003~2005年,进一步优化客车列检所,全局共设5个客车列检所。
7.车辆乘务。1986年,车辆乘务员按规定配备快车检车员和车电员2人,长途客车检车员2人、车电员1人,短途客车检车员和车电员各1人,市郊客车检车员2人或检车员1人、车电员1人。1987年,在配属德国生产的24型软卧客车上装备空调和电茶炉设备,增加1名空调员,负责列车运行途中空调机使用与维护保养工作。1993年,在部分25B型客车上装备单元式柴油发电机组和空调设备,增加1名空调员。1995年,25B型客车普遍加装空调设备,实行发电车集中供电,空调员工作由车电员负责;发电车配备4名发电车司机,负责列车供电、发电车维护和保养工作。2000~2005年,全局继续施行。
二、货车运用
(一)列车检修所布局
为保证客、货列车(车辆)运行安全,在哈尔滨铁路局管内运行区段合理设置列车检修所(以下简称列检所),对运行中的客、货列车进行技术检查和简单修理。列检所设置的数量,根据运输发展多次进行调整。
1.列检所。1986年,哈尔滨铁路局管内有列车检修所(简称列检所)59个。其中有主要列检所16个、区段列检所18个,一般列检所25个。
1994年,路局列检所增加到72个,其中有主要列检所25个,区段列检所18个,一般列检所29个。
1997年,路局根据铁道部“撤销一般列检所、优化区段列检所、加强主要列检所”要求,撤销昂昂溪、前进镇、鹤北一般列检所。
1998年,路局为使车辆检修能力布局趋向合理,车辆检修基地布局和列检作业布局改革加快步伐,七台河车辆段段修投产,由运用段改为检修段基础上,对全局检修基地布局进一步调整。省内塔河车辆段划归加格达奇车辆段,为车辆分段。按照强化主要列检所、优化区段列检所、取消一般列检所的原则,设置哈尔滨南站一场、五场列检所(主要),撤销哈尔滨南站三场、牡丹江东、东方红、碧水、十八站、西林吉、缸窑沟列检所编制,东方红列检所改为爱车驻在所,其余分别划归牡丹江。林海、塔河、劲涛、七台河列检所变为检车组。列车检修任务分别由牡丹江、林海、塔河、劲涛、七台河6个站列检所承担。把保留的一般列检所改为区段列检所。全局列检所由72个压缩为65个,其中主要列检所25个、区段列检所34个、制动检修所6个。
1999年,按铁道部要求,路局将一般列检所均改为区段列检所。
2000年,全局有列检所59个,其中有主要列检所25个、区段列检所34个。
2005年,路局调整列检所布局,货车列检所由65个减少到41个,平均保证区段由169.7公里延长到279公里。
2.制动检修所。1986年,哈尔滨铁路局管内有高岭子、代马沟、北大岭、兴安岭4个站制动检修所。
1998年,路局撤销高岭子站制动检修所,增加盘古等3个站制动检修所。
1999年,路局按照铁道部的总体部署,全局各段、列检所开展整修制动故障关门车、扣修车轮擦伤过限车和定检过期车攻关活动。开展4次货物列车车轮擦伤过限故障车鉴定活动,进行战役评比6次。截至6月30日,全局共修复车轮擦伤过限故障车2106辆,超出部下达计划177.1%,更换(不落轮旋)轮对2537对,其中滚动轴承轮对2514对,占99.09%,其中不落轮旋239对,占更换(不落轮旋)轮对总数的94.2%。全局共处理制动故障关门车41919辆。9月15日至16日,在全路列车质量监控中,路局发出的货物列车鉴定86列3475辆,制动故障关门车37列86辆,关门车列数占43%,辆数占2.5%,居全路第五位。积极组织抢修定检过期车,定检过期车控制在3%。
针对列车提速、车辆故障大量增加的新情况,不间断地组织防燃防切、防止大部件裂折、防止制动闸件脱落、防止车轮擦伤等安全攻关活动。货车运用中共发现和处理典型故障8780件,其中燃轴1046件、中梁裂折94件、摇枕裂169件、侧架裂334件、端侧枕梁裂456件、车轮裂286件、车钩及尾框裂1106件、制动梁及弓型杆裂折1490件、车轮擦伤3799件。同上年比较,发现较大故障数增幅很大,其中侧架裂增加246件、摇枕裂增加144件、制动梁及弓型杆裂折增加918件、车钩及尾框裂增加66件、车轮擦伤增加2764件。
2000年,全局共有制动检修所6个。
2005年,路局撤销制动检修所。
3.轴温检查站。在主要或区段列检所之间适当地点,根据需要设置轴温检查站,属列检所领导。主要工作是检查处理热轴车,防止列车燃轴事故。1994年全局增设到16个轴温检查站。
随着内燃机车的增加,实行长交路运行,路局决定加强始发列车和大量装卸站车辆检修质量,减少重复作业,缩短列车停留时间,从1986年4月1日起,调整列检作业布局。新增加富拉尔基区段列检所和缸窑沟、八达沟一般列检所。七台河(缸窑沟)—林口站间上下行货物列车在勃利站、安达—绥化站间上下行货物列车在庙台子站、三间房—加格达奇(嫩江)站间上下行直通货物列车在富裕站均不进行车辆技术检查。龙凤站始发至三间房站货物列车在让湖路站及龙凤站发至哈尔滨(西庙台子)站间货物列车在安达站不进行车辆技术检查。同时,以扩能为中心,改革让湖路、安达等17个列检所技术检查时间,到达列车由25分改为35分,始发列车由35分改为25分,以到达检查保始发检查,保证列车安全正点。
1991年4月20日起,长滨线哈尔滨—长春站间直通货物列车,在陶赖昭站均按通过办理。滨绥线哈尔滨—牡丹江站间下行直通货物列车,在一面坡站均按通过办理,不进行技术检查作业。
1993年4月1日起,七台河—林口—牡丹江站间及西鸡西—林口—牡丹江站间内燃机车牵引的长交路列车,在林口站均不进行车辆技术检查作业。
1994年,全路车辆列检系统开展万辆无漏检、安全优质无事故劳动竞赛(简称万安赛)。列检所的检车员、工长、值班员、红外线值班员,安全优质检车达到一万辆为一个竞赛周期,实行分阶段累计进奖,取得良好效果。通过南岔列检所试点,对列检职工劳动成果定性、定量双向递进的考核;“万安赛”具有个体参与、公平竞争、考核严格、过程公开、目标明确的特点,促进列检职工在安全生产中实现岗位达标的有效管理机制。铁道部和全国铁路总工会总结开展“万安赛”活动经验和做法,在全路列检系统推广。全局有6806名检车员参加“万安赛”,占检车人员总数的81.9%。
4.爱车驻在所。爱护车辆是铁路和厂、矿、林、港等有关企业单位的共同任务。国家经委和有关各部都非常重视爱护车辆工作。铁路局、分局、站段都相应地设有爱车工作领导机构,建立爱车驻在所(或爱车驻在员)、车辆技术交接所,加强爱车宣传教育,进行车辆养护维修,防止车辆破损和配件丢失。
长期以来,路内外部分人员和企业仍有忽视爱护铁路车辆现象,由于装卸机械设备缺乏维修和科学管理,装卸车时致使车辆被“砸、挤、烧、拆”的损坏时有发生,严重影响铁路运输。国家经济委员会和铁道部、冶金工业部、交通部、煤炭工业部、林业部、电力工业部、石油工业部、化学工业部相继下发关于加强爱护铁路车辆工作的指示精神和联合召开全国爱车会议交流爱车工作经验,制定进一步加强爱护铁路车辆工作措施,以及防止“砸、撞、压、胀、拉、烤、烧”坏车辆,禁止拆卸车辆配件,爱护罐车和守车,禁止使用棚车装运矿石,注意列车运行安全防止行车事故,正确使用翻车机,搞好车辆检查维修等防止损坏车辆的综合措施。通过宣传教育,采取措施,铁路车辆技术状态有所改善,车辆损坏有所减少。
1986年,全局有爱车驻在所41处。1991年8月25日至27日,黑龙江省经委、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经委暨哈尔滨铁路局,在扎赉诺尔矿务局召开爱护铁路车辆经验交流会,有23个路内外企业单位和个人交流了爱车经验。
1993年,路局在全路开展“爱车宣传周”活动。全局组织成立187个爱车宣传活动小组,深入397个厂矿企业,组织47次1326人参加的爱车座谈会。出动宣传车24辆,设立爱车宣传点13处,42人次深入11个翻车机点调查翻卸车损坏车辆情况,并与公安部门配合组织警力270人次深入废品收购站及个体小烘炉,检查收购车辆配件情况。
2000年,路局爱车驻在所46处。年内,加强爱车工作,各爱车驻在所、车辆技术交接所、车辆装卸检修所加强车辆装前卸后的巡回检查,发现拆卸车门或野蛮装卸,立即制止,认真检查处理。2001~2005年,未发生较大变化。
5.技术交接所。1986年,在绥芬河国境站和企业专用线设置车辆技术交接所9个。1994年,增加车辆技术交接所1个。截至2005年年末,全局有车辆技术交接所10个。
(二)检车作业标准化与新技术运用
1986年,路局加强探伤工作,防止车轴冷切及配件裂折;加强轴箱油润检修工作,防止燃轴热切;加强货车103阀及闸调器检修工作;认真执行“三检一验”制度,提高定检质量。全局13个客、货车段修段,均建立计量室,其中:哈尔滨、三棵树、绥化、佳木斯、西鸡西和加格达奇车辆段升为省、市二级计量合格单位。制定车辆专用计量器具检定和校验制度,集中制作并下发检测样板45种268件。从严管理管内载重40吨以下的旧型货车,建立每月质量鉴定制度。对10个车辆段的20辆段修货车500件配件进行质量兑规。建立哈尔滨、牡丹江、南岔、三间房和4个主要列检所,互控滨绥、滨洲、绥佳3条干线21个列检所列车检修质量联锁网络。修改标准化作业条件,扩大标准化比例,经检查有49个列检所达到标准化,占列检所总数的74.2%;标准化检车组232个,占列检检车组的50.1%;标准化检车员3159名,占检车员总数的51.6%;站修所10个,占52.6%;修车“四室五组”62个,占56.4%;设备车间15个,占83.3%;空压机室17个,占39.5%;锅炉房10个,占14%;客车运用车间7个,占53.8%。西鸡西、佳木斯、南岔、齐齐哈尔南和牡丹江车辆段的段修车被评为优质车,其余车辆段的段修车被评为一级车。
1988年,全局车辆部门修订标准化列检所考核标准,纳入路局标准统一贯彻执行。以防切、防脱、防折、不放技术不良车、不放制动故障关门车为重点,开展防止燃轴、切轴、闸件脱落、制动失灵、中梁及大型配件裂折等惯性故障的安全攻关活动,发现并处理重点故障147229件。全路60吨全钢货车占70%,滚动轴承占36%。加强对自备车、各种专用车辆的检修与管理。对在分局管内运行的旧小型车,要求编排在守车前部,限速每小时70公里运行。为防止火灾,减少磨耗,保证制动力,在管内固定区段运用车组、自备车和各种专用车,安装低摩合成闸瓦。
1990年,路局车辆部门针对局管内高寒高坡、列车运行条件差的情况,开展以防止燃轴、切轴和制动梁作用失灵,以及制动闸瓦脱落、大部件折裂和人身伤害为重点的安全攻关活动。列检职工坚持做到:到达列车检修为始发列车检修打好基础,主要列检所为区段、一般列检所检修创造条件,充分保证技术检查时间和维修费利用率。全年,共发现车辆重点故障17091件,扩大车队维修,洗制动缸20976件,更换闸瓦1812278块,处理制动故障关门车74331辆,调整行程2197128件,填补闸瓦插销211031根。
1994年,路局在创建优秀标准化列检所和优秀标准检车员活动中,做到日常督促检查和定期考核相结合,全年评出优秀标准化列检所40个。在列检所开展万辆不漏检、万辆不漏修、列车质量鉴定、对口鉴定、红旗列检所、标准化等形式的竞赛活动。
1995年,路局提出“建设一个标杆段,放两颗卫星,争创五个部级标准化部门,实现五项工作全路一流水平”的奋斗目标,即“1255”系统工程;下发《安全优质车辆段考核计分标准》。全年,发现和处理燃轴4330件,发现中梁及大型配件裂折故障2277件,发现客货车车轮裂纹60件,发现车钩及钩尾框裂故障545件,发现制动梁裂纹故障43件,处理制动关门车20235辆次。加速车辆周转和缩短停留时间,半日出车率:货车段修部定指标为30%,实际68%,货车站修部定指标50%,完成80%;检修车:货车实际发生300867辆,比部定量压缩26.7%;休车时间:货车段修实际2.5天,比部定标准压缩0.5天;货车辅修实际24.6个小时,比部定标准增加0.6个小时;货车摘车轴检实际21.9个小时,比部定标准压缩3.1个小时;货车临修实际17.4个小时,比部定标准压缩6.6个小时。消灭责任险性以上事故,实现全部门无行车责任重大、大事故4219天。经过以安全基础建设五项条件和安全优质段十大体系标准考核验收,车辆部门各单位全部达到局安全基础建设考核验收标准。哈尔滨、让湖路、牡丹江、南岔、加格达奇、塔河车辆段获部级安全优质车辆段(金牌奖),牡丹江车辆段为标杆车辆段,实现全局三分之一车辆段创建为部级安全优质段。
1998年,全局列检所以确保实施新图和提速安全为重点,全面提高列检的各项基础工作,在试行新的列检技术作业过程一年后,组织修订列检技术作业标准,完善列检标准化活动考核办法,深化“万安赛”,确保新图和列车全面提速顺利实施。在争先创优上,列检积极争创星级优秀标准化列检所,广大检车员努力争当优秀标准化检车员,南岔列检所继续保持铁道部四星级优秀标准化列检所称号,绥化列检所也被铁道部命名为四星级优秀标准化列检所;鹤岗、西鸡西继续保持铁道部三星级优秀标准化列检所称号,三间房列检所也被铁道部命名为三星级优秀标准化列检所。铁道部命名齐齐哈尔南、让湖路车辆段为1998年度部级安全优质示范段,西鸡西、鹤岗、佳木斯东、绥化、齐齐哈尔、三间房、三棵树、七台河等为1998年度安全优质车辆段,命名三间房站修所为部级安全优质示范站修所,南岔列检所为部四星级优秀标准化示范列检所,绥化、鹤岗、西鸡西等列检所为部三星级优秀标准化列检所。
1999年,路局货车检修定量423400辆,实际发生402589辆,压缩4.9%;为运输多提供运用车20811辆。半日出车率:货车段修部定指标30%,实际达到52.6%;货车站修部定指标55%,实际达到77%。休车时间:货车段修一般车2.9天,比部定标准压缩0.1天;特种车3.6天,比部定指标压缩0.9天。货车辅修28.7个小时;货车摘车轴检31.1个小时;货车临修2.1个小时。
2000年,路局在列检所间开展列车质量监控活动,以监控结果评价各段列车检修质量。抓住5个局交接口和12个段间交接口,将每年4月和9月组织的局间货物列车质量监控活动扩大到分局、车辆段间,并将列车质量监控情况定期汇总,用通报形式定期公布。
2001年,路局重新修订哈尔滨铁路局标准化列检所评定标准,要求各段加大硬件的投入,加强软件管理,实现用工装的投入,确保人身、行车两大安全。坚持日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南岔列检所被评为部十强货车列检所,绥化列检所被部命名为四星级优秀标准化列检所,三间房、鹤岗、西鸡西、安达列检所被部命名为三星级优秀标准化列检所。年内,“铁路货车轮轴网络管理系统”获局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科技项目鉴定4项,其中“列车试风监测仪”通过部评审和局技术鉴定,“铁路客车主电器综合试验台”“客车逆变器电子镇流器试验台”和“客车断路器接触器综合试验台”通过局技术评定;“列车试风监测仪”在全局推广使用。
2002年,路局加强对正式使用的3个局交界口站(陶赖昭、五常、泰来)车号识别设备的管理维护,做好7个分局交界口站设备的正式使用前的准备工作,保持设备运行状态良好。按部计划完成车号识别系统的AE分局监测中心建设及22个车号站修所编程网络系统工程,完成车号识别系统AEI设备分局监控中心、车辆段标签编程子系统、站修标签编程子系统和列检复示系统检查评比验收工作。完成车号识别系统的AE分局监测中心、站修标签编程网系统建设工程及设备备板备件、检修仪器仪表的配备工作。
2003年,路局“完善车号识别系统AEI设备软硬件,解决车号识别信息漏报的隐患”获路局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优秀成果一等奖。年内,加强7个分局交界口站设备的管理维护,做好正式使用前的准备工作,保持设备运行状态良好。局分界口陶赖昭、五常、泰来3个车站的车号识别系统运行稳定。按照铁道部对长滨线路局间管界调整,加强组织抢进度,按时完成新局分界口兰棱车站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地面AEI设备的建设,10月31日正式投入运用。
2004年,铁道部给路局检修残车指标是476538辆,日均1319辆。为尽最大努力压缩残车,增加运用车,要求各段定检车辆要提高半日出车率,辅修、临修车必须当日扣车、当日修竣出线投入运用。经过严格控制,全年实际完成检修残车389703辆,压缩86835辆,压缩18.2%,日均压缩238辆。
为适应跨越式发展要求,货车通过列检作业安全保证区段延长,下行开行百辆列车,上行开行5000吨重载列车,确保提速重载列车安全、畅通,对开行长交路重载列车、百辆列车从技术上提出具体要求,对薄弱列检所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剖,对发生列车质量问题,造成途中停车甩车,每天交班会逐件追查原因和责任,促进列车质量提高。年内,完成路局车号自动识别系统管理与维修。根据路局生产力布局调整方案,分局分界口站、分局管辖区段发生变化,分局、车辆段管辖的车号自动识别系统AEI设备发生变化。对车号自动识别系统网络AEI设备进行调整。组织通信、运输、电子、生产厂家等,6月30日完成车号自动识别系统的调整工作,包括新建3个车站的6台地面AEI设备,2个列检复示终端。调试完毕局间车号识别系统分界站4台AEI双机设备,完成30台车号AEI中修设备,以车号识别系统加快车辆信息化建设。全局货车车辆段实施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全部开通。
2005年,加强列检所的投入。对3套电控试风装置、18台空压机进行大修,60%的列检所配备试风记录仪,基本实现列车试风质量由人控到机控的控制手段,提升货物列车制动机试验质量,为长大重载列车的安全运行奠定基础。针对车辆轴承故障,为各列检配备了滚动轴承检査仪,增强现场对轴承故障的判断能力。完善列检安全基础管理。列检开展标准化学标、兑标活动,全面提升列检安全保障能力。开展安全攻关活动,针对车辆惯性故障和季节变化,组织开展车辆制动系统、风源净化、“三车”、大部件裂折、防燃切轴、无轴温轴承故障和列车分离等一系列攻关活动,以列车质量鉴定的形式,开展漏检漏修攻关,确保列车检修质量。适应重载长交路运输组织的变化强化控制。针对开行6000吨、6500吨、战略装车点和渡江列车及开行的万吨列车的实际情况,规范列检的质量保证范围、作业标准和作业卡控措施,确保重载长大列车的检修质量和运行安全。
根据铁道部自2005年对全路既有货车进行提速改造,以满足货车第六次提速的要求,路局成立提速改造领导组,设立提速改造督导办公室,组织哈尔滨、齐齐哈尔南、让湖路、佳木斯东车辆段对既有货车进行提速改造。对既有货车120公里/小时提速改造27种配件实行集中采购,完成改造车辆2400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