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车辆检修

第三节 车辆检修


  一、客车检修

  (一)检修布局

  1986年,路局管内客车段修由三棵树、齐齐哈尔、牡丹江车辆段负责;三棵树、齐齐哈尔车辆段承担1、3、5型和22型等老型客车简易厂修任务(后称扩大段修、增强段修)。翌年,牡丹江车辆段承担本段老型客车简易厂修任务。1987年,按铁道部和路局要求,三棵树、齐齐哈尔、牡丹江车辆段改造客车轴承车间,实现轴承检修4条作业线(轴承轴箱分解冲洗、轴箱检修、轴承检测、轴承组装)。
  1996~1997年,佳木斯车辆段承担本段客车段修、辅修任务;佳木斯车辆段承担本段老型客车简易厂修任务。
  2005年12月,三棵树、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所承担检修任务均未变动。

  (二)检修制度

  1986年,继续实行《铁路客车段修规程》,铁道部将检修周期调整为将部属客车和公务、试验、维修、卫生、文教、发电、特种车等不常用车辆的厂修改为10年1次,段修两年半1次;各种客车的辅修,一律改为6个月1次。

1986年哈尔滨铁路局客车定期检修周期表 表3—17

顺号

车种

厂修(年)

段修(年)

辅修(月)

1

国际联运车

4

1

6个月

2

主型车(22型、23型)、新型车、进口车中的硬卧车、硬座车、软卧车、软座车、行李车、邮政车、上述车种的合造车

6

1.5

6个月

3

各型餐车、空调发电车、上述车种的合造车

6

1.5

6个月

4

21型及遗留的旧型客车(餐车除外)

8

2

6个月

5

代用客车

8

2

6个月

6

部属客车

10

2.5

6个月

7

公务车、试验车、维修车、文教车、发电车、特种车等不常用车

10

2.5

6个月



  1994年,铁道部对24型进口准轨空调客车(简称24型客车)定期检修周期做出补充规定。24型客车,在厂、段修时采用以定期检修为主,状态修为辅的修理制度,定期检修分为Ⅰ级厂修、Ⅱ级厂修和段修。Ⅰ级厂修周期为12年,其修程是对整车钢结构、走行、制动、钩缓及各种设备做全面恢复性检修,恢复其基本性能;段修周期为2年,其修程只做维护性检修。为保证车辆上部设施技术状态,在两个厂修期增加一级修程,定为Ⅱ级厂修,周期为6年,其修程只对车的上部木结构等设施做一次全面恢复性检修,对钢结构只做局部检查,不做全面恢复性检修。

1994年哈尔滨铁路局客车检修周期表 表3—18

顺号

车种

检修周期

厂修(年)

段修(年)

辅修(月)

1

国际联运车

4

1

6个月

2

主型车(22型、23型)、新型车、进口车中的硬卧车、硬座车、软卧车、软座车、行李车、邮政车、上述车种合造车

6

1.5

6个月

3

各型餐车、空调发电车、上述车种合造车

6

1.5

6个月

4

21型及遗留的旧型客车(餐车除外)

8

2

6个月

5

代用客车

8

2

6个月

6

部属客车

10

2.5

 

7

公务车、试验车、维修车、卫生车、文教车、发电车、特种车等不常用车

10

2.5

 

8

24型车Ⅰ级

12

2

6个月

9

24型车Ⅱ级

6

2

6个月



  1999年,路局开展对没有厂修价值的旧型车的增强段修工作。增强段修是解决厂修资金不足,减少旧型客车入厂修占用高额厂修费的重要措施。路局公布《增强段修检修标准及管理办法》,在实施增强段修的前期,各检修段进行增强段修的实施工作中,由车辆处、部驻局车辆验收室共同对各段的样板车进行验收,检查各段相关的工艺、工装、管理手段是否完备,对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后,方准正式施修,结合增强段修对客车上部的地板、PVC压条、卫生间地面进行更新改造,全年完成增强段修112辆。
  2000年,路局经过对客车等级修方案的研讨、论证及实施方法的确定,正式实行客车等级修。实行客车段修等级修,缩短跨局长交路客车的检修周期有效地保证客车运行安全,同时延长管内短途客车的检修周期,有效地节省人力、物力。全局段修任务压缩到1705辆,8月份又调整为1645辆,计减少段修60辆,有效地缓解台位紧张状况,使段修费用少投入112万元。对部分客车采取段做增强段修,减少入厂厂修车,全年安排80辆,节约厂修费396万元。
  2001年,哈尔滨铁路局制定《空调车发电车质量兑规办法》,8月对全局空调车发电车进行质量兑规检查,全年消灭因空调车、发电车故障发生事故和运用中的不良反应,空调车、发电车质量是历年来最好的一年。编制《25型客车段修质量兑规鉴定评比办法》,对5个检修段的25型客车段修进行兑规检查,发现问题122件,并进行整改,确保客车段修质量。
  2003年,路局按照铁道部《关于提速客车检修的三十条规定》,以完善25K型客车检修工艺流程、细化25K型客车检修工艺标准、强化25K型客车检修专用工装设备配备、确保检修费用投入为重点,对部定十个部分三十条具体规定进行全面贯彻与落实;对提速客车检修质量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对相关工作进行明确。制订路局推进落实“提速客车检修三十条规定”推进计划,落实过程中主要采取按计划分步推进的方式,细化25K型客车检修工艺标准;抓检修专用工装设备配备;采取措施保证检修费用落实,建立A级检修专用科目,严格实行单车成本核算;坚持客车走行公里累计,合理安排检修周期;强化运用管理,落实记名检修制度;严格检修质量监督,不断强化和完善工艺手段;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检修人员综合素质。9月,通过铁道部工作验收。

  (三)检修管理

  随着客车车型变化、运用客车数量增加和客车运行质量标准的提高,1986年执行《铁路客车段修规程》,旧杂型客车由段进行厂修,各段的客车检修工作量有明显增加。1986~1994年,段做厂修733辆,年均81辆;段修10040辆,年均1115辆;辅修357784辆,年均3976辆;临修2802辆,年均311辆。检修残车率,年均压缩14.3%。
  1992年,路局制定客车整修标准,重点加强客车上部与旅客舒适度直接有关的门窗、玻璃、照明、采暖、空调、茶水炉等服务性设施的检修质量。改造翅片管散热器90辆,平均提高车厢温度3~4℃,使车厢温度保持在16~17℃。加装乘务室门和墙板的瞭望窗2014辆,增加乘务室在旅客监督下作业的透明度。为保证客车走行部的安全可靠,继续对进京、进沪特、直快列车实行大辅修制度,提高轮对、轴承的辅修检修标准,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库检、站检、乘务作业管理,坚持对入库列车按标准检修,对走行部、制动装置重点检查,特别注意消除车轮惯性故障。
  1994年,铁道部对24型空调客车检修周期做出补充规定:在厂、段修时采用以定期检修为主,状态修为辅的修理制度;定期检修分为Ⅰ级厂修周期为12年,Ⅱ级厂修周期为6年,段修周期为2年。
  1997年,路局下发《关于快速客车检修暂行规定》,对快速客车按走行公里施修,修程分为A1:安全检修,周期为运行20万公里(±2万公里)或运行不足20万公里,但距上次A1以上各修程时间超过1年;A2:二级修程,周期为运行40万公里(±10万公里)或运行不足40万公里,但距上次A2以上各修程时间超过3年;A3:一级段修,周期为运行80万公里(±20万公里)或运行不足80万公里,但已做过1次A2修程,距上次A2修程超过3年;A4:大修,运行超过240万公里(±40万公里)或距新造或A4超过10年;A2~A4修程需经验收室验收。
  1998年,完成客车段修任务1460辆,完成客车辅修任务4691辆。客车送厂修380辆,车电机具大修、客车厂、段修和加改任务全部完成,首次完成39辆快速客车A2级修程。
  1999年,路局下发《客车段修等级管理办法(试行)》,实行按走行公里实施段修。《办法》规定年度累计走行超过40万公里(含区间运行速度长期超过每小时120公里速度以上)客车,可提前实施段修。施修时间允许按累计45万±5万公里,最低不得少于距上次段修12个月;年度累计走行不足25万公里客车,必须超过22个月方可安排段修,但不得超过上次段修24个月;年度累计走行25万~40万公里客车,仍按18个月执行;工厂新造和新做厂修车不得提前段修。对年走行20万公里以内的客车两年实施1次段修,年走行20万至40万公里的客车18个月实施1次段修,年走行40万公里以上的客车每年实施1次段修。
  全年,完成车电机具大修、客车厂、段修和加改任务,完成客车增强段修112辆,完成客车段修任务1685辆,完成客车辅修任务4894辆。客车厂修323辆。25型快速客车A1修程完成159辆;A2修程完成95辆;A3修程完成38辆。发电车机组二级大修完成19辆。完成客车加装改造任务,完成空调客车采暖电热改造34辆,完成22型客车新型连接器改造600辆,完成集中轴报改造868辆,完成客车基础制动系统的开口销实行6改8的改造,完成206转向架加强改造77辆。客车检修定量5845辆,实际发生47998辆,压缩14.1%。休车时间:客车段修22型6.6天,25型6.5天。针对列车提速后车辆故障大量增加的新情况,不间断地组织防燃防切、防止大部件裂折、防止制动闸件脱落、防止车轮擦伤等安全攻关活动,客车共发现和处理典型故障331件、轮对故障236件、悬吊故障77件、各梁折裂8件、构架裂9件。
  2000年,路局完成客车增强段修80辆,完成客车段修任务1645辆,完成客车辅修任务4850辆,客车厂修230辆,25型快速客车A2修程完成161辆,A3修程完成95辆,发电车机组一级大修完成1辆,二级大修完成16辆。
  2001年,哈尔滨铁路局编制25型客车检修工艺标准、客车发电车Ⅲ级大修作业标准、修改客车运用作业标准。客车段做厂修296辆,增强段修1000辆,段修1690辆,辅修5200辆。年内,开展客车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制定13个整治项点及标准,从客车安全设施投入、人员培训、标准化作业、检修质量等进行全面整治。春季客车质量鉴定中,鉴定客车105列976辆,发现故障1102件,辆均1.15件;秋季客车质量鉴定中,鉴定客车209列1672辆,发现故障1489件,辆均0.89件,比春季质量鉴定的辆均减少0.26件。
  2002年,路局客车段修计划1499辆,实际完成1609辆。客车辅修计划5203辆,实际完成5203辆。客车整修完成4803辆。
  2003年,路局完成客车段做厂修309辆(含增强段修76辆),段修1777辆,辅修5347辆,客车段修车辆一次交验合格率97.4%。对全年22辆客车厂修和11辆发电车大修任务做到积极协调,在“非典”期间客车检修进度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年内按计划完成。及时调整客车厂修改造项目和客车段修任务,在确保春运用车的基础上对暂缓报废和下年1~2月到期车辆提前安排施修。
  2004年,全局在客车定检过程中发现较严重的构架、大部件裂纹故障427起,鉴定报废客车构架24个,摇枕11个,对发现的裂纹全部按工艺标准进行彻底消除。完成客车段做厂修61辆,段修1521辆,其中快速车A1修程73辆、A2修程236辆,普通车1212辆;A1修程466辆;辅修4599辆;临修1282辆。
  2005年,路局完成客车扩大段修243辆、段修1400辆。其中:完成快速车A2修程261辆、A3修程128辆、普通车1011辆,完成A1修程639辆、辅修390辆、临修1898辆,完成临客整备45列763辆。

  二、货车检修

  (一)检修制度和检修周期

  铁路货车的维修保养制度,采取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分为定期检修和运用保养。定期检修的修程和周期,随着车种、车型的变化,货车质量的加强,在不同历史阶段铁道部有不同的规定。


1986~1991年哈尔滨铁路局货车定期检修周期表 表3—19

车种、车型

厂修

段修

辅修

轴检

滑动
轴承

有轴箱
滚动轴承

无轴箱
流动轴承

保温车、酸碱类罐车、液化石油气罐车、液氧罐车

4年

1年

6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棚车、敞车、平车、煤车、矿石、砂石车、罐车、家畜车、通风车、粮食车、水泥车、活鱼车、守车、载重60吨凹型车

5年

1年

6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不常用专用车、载重90吨及以上货车

8年

2年

6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1992年,铁道部重新规定货车定期检修修程和检修周期,分为厂修(分普碳钢和耐候钢)、段修、辅修、滑动轴承轴检。厂修按车种普碳钢车分4、5、6、8年4种,耐候钢车分6、8、9年3种,段修按不同车种分1、1.5、2年3种,辅修6个月,滑动轴承轴检3个月。厂修任务是恢复货车的基本性能,在车辆工厂或铁道部指定的车辆段施修;段修任务是在下次厂修之前,保持车辆各部状态性能良好,延长配件使用寿命,减少临修,消灭事故,提高车辆使用效率,在具有段修条件的车辆段施修方式;目的在于货车站修(包括辅修、轴检及临修)是厂、段修程之间保持车辆运用状态良好的必要维修,努力提高货车质量,缩短车辆停留时间,加快车辆周转,保证行车安全,在站修所施修。

1992年哈尔滨铁路局货车定期检修周期表 表3—20

车种、车型

厂修

段修

辅修

滑动轴承轴检

普碳钢

耐候钢

冰冷车、酸碱类罐车、液化石油气罐车、液氯罐车

4年

8年

1年

6个月

3个月

棚车、敞车、平车、矿石车、罐车、家畜车、通风车、粮食车、水泥车、活鱼车、守车、毒品车、载重60吨凹型平车

5年

8年

1年

6个月

3个月

不常用的专用车、载重90吨及以上的货车

8年

8年

2年

6个月

3个月

C62A、C62A(N)、C64、X6A、P62、P62N、P63及新型通用货车

6年

9年

1.5年

6个月

3个月



  2001年,路局货车段修组织编写《哈尔滨铁路局货车标签检修工艺规程》《车钩检查样板图册》,弥补无检修样板的空白。完成铁道部运输局装备部交办的编写P65型行包快运棚车检修工艺规程初稿、铁路货车段修规程初稿审核任务,协助装备部完成铁路货车C、P图册的编写工作。起草《关于加强货车段修基础工艺建设的评估办法》。组织编写《客车轮轴探伤工艺规程》《客车带制动盘轮对探伤工艺规程》,修改《货车轴承检修工艺规程》,制定货车热轴轮对入段检修办法、货车轮轴检修降低典型故障率措施、轮对运输管理办法、客车轮集中修理的规定。在货车段修开展定期和不定期质量兑规活动。在定期开展的质量兑规活动中,共扣车11辆,通过落成现车检查和分解检查,发现问题52件。组织到列车队随机抽查段修车质量,共抽查11辆车,发现问题94件,辆均8.55件。
  2002年,路局货车检修出台货车轮对变无偿供给为有偿购买,货车成本建立单元模块,闸瓦供销实行差额清算,排放货车制动故障关门车实行差额清算,货车报废车积金5项改革措施。改革轮轴检修段检修轮对的清算办法,实行车辆段向轮轴检修段购买轮对的模拟市场化办法,降低轮对费用支出,与上年同比减少支出426万元。
  2005年,路局下发《确保货物列车运行安全防止拦停强化控制措施》,从配件脱落和窜出、尾部风管未吊起、车辆产生异音、制动管系漏风等方面提出22条具体防范措施。制定《列检监控干部一次列车检查(监控)作业标准》,对卡控重点、质量要求和工作程序等提出“一监控、二协助、三监督”的卡控工作方式。针对列检间质量反馈信息不畅质量监控不到位的问题,下发《列检间监控和质量反馈控制办法》。针对旅客列车运行途中非正常情况下停车,制定6个方面19条具体的应急措施,重点对列车运行中发生紧急制动停车、车辆发生脱轨等技术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对甩车条件和途中发生故障处理程序、检车乘务员途中作业标准提出要求。

  (二)检修工作量

  路局根据检修制度的变化和各历史时期的检修工作量,按当时的修程名称统计。在完成铁道部指令性检修计划的基础上,挖掘设备潜力,调动职工积极性,完成企业自备车、超运自备车和运用货车做厂修任务。
  1.段修。1986~1994年,全局共完成234332辆。其中完成滚动轴承货车102695辆,占段修总数的48.8%。为适应重载、高速、长交路运输需要,装用滚动轴承货车的段修比例逐年增加,由1986年的22.5%上升到1994年的63.3%。
  2.辅修。1986~1994年,全局共完成332303辆。其中滚动轴承货车为145385辆,占货车辅修总数的43.8%。装用滚动轴承货车辅修比例也是逐步增长,由1986年的22.5%上升到1994年的63.3%。
  3.轴检。1986~1994年全局完成386037辆。其中完成摘车轴检282805辆,摘轴率平均达到73.3%。摘车轴检占轴检总数的比例也是逐年上升,从1986年的52%上升到1994年的85.3%。由于站修所检修能力增强,修车条件改善,全局16个货车段中12个货车段实行摘车轴检,改变在列车队做轴检的落后状态,提高轴检车质量。
  4.临修。1986~1994年,全局共完成241964辆。随着货车保有量的增加,临修率也比1986年增长23.9%。
  1988年,路局检修定检车共计116547辆,其中发生热轴5099辆,热轴率4.4%,居全路第七位(上年为第五位)。
  1992年,路局在控制滑动轴承热轴故障的基础上,工作重点转向滚动轴承。同时,积极消灭关门车,基本控制制动故障有所抬头趋势。根据车辆故障规律,先后开展三次安全攻关活动,发现处理车辆故障64568件。全局列检所共更换103型阀530个,紧急阀334个,处理103型阀关门车6793辆。防燃、防切、降低热轴率攻关:针对燃轴、切轴高峰期,组成技术指导组,共检查发现热轴车43639辆,处理燃轴车2149辆,更换轴瓦1738块。
  1994年,路局完成自备车检修任务12366辆,其中厂修423辆、段修4042辆、辅修6676辆、轴检1225辆;完成超运自备车检修任务8460辆,其中段修2294辆、辅修2297辆、轴检3869辆;段做厂修共完成路用货车400辆,其中棚车200辆。同时,完成守车、货车和制动梁转向架、车钩、分配阀等加装改造任务。
  1995年,路局提前完成部下达的各项检修任务和货车加装改造计划。提前13天完成货车段修26706辆,超计划完成106辆,为计划的100.4%;完成D型货车段修75辆,为计划的75%(因检修车源不足);提前10天完成货车辅修任务41105辆,为计划的100.3%,其中滚动轴承货车辅修27077辆,占货车辅修65.9%;提前11天完成货车轴检20046辆,为计划的100.2%,完成摘车轴检18063辆,摘轴率为90.1%;提前8天完成客车段修任务1210辆,为计划的100%;提前33天完成客车辅修4378辆,为计划的109.5%;完成货车临修31774辆,比上年增加2836辆;完成货车段做厂修任务474辆,其中完成长大货物车厂修11辆;提前39天完成棚车厂修200辆;提前47天完成守车厂修200辆;提前47天完成矿煤车厂修43辆;提前18天完成水泥罐车厂修20辆;全面完成部下达的货车加装改造计划,滑动轴承改滚动轴承货车484辆,改装120型空气制动阀完成516辆,密封式制动缸盖改造700辆,为计划的100%;车辆配件防盗改造2050辆,为计划的68.3%。罐车入孔盖改造862辆,G18改造16辆;加装闸调器18辆;2号钩改13号钩16辆。齐、佳车轮厂完成新组装轮对3234对,换件修2839对,检修轮对3778对,全局检修197726滚动轴承42771套,送厂大修轴承17754套,确认报废轴承5108套。另外还完成企业自备货车检修任务,其中厂修607辆、段修3933辆、辅修5559辆、轴检1037辆。
  1998年,路局完成货车段修26000辆;完成货车辅修任务52102辆;完成货车轴检任务8031辆;完成货车临修40117辆,比上年增加113%;完成货车段做厂修347辆;完成路内外企业自备车检修任务;完成超运自备车扩大段修254辆、段修1822辆、辅修2004辆、轴检2420辆。
  1999年,全局完成货车段修26500辆,滚动轴承车段修22605辆,占85.3%。
  2000年,路局完成货车段修26500辆,其中:滚动轴承车段修25076辆,占94.6%,其中D型货车段修130辆。完成货车辅修54500辆,其中滚动轴承辅修52644辆,占96.59%。完成货车轴检2020辆,轴检摘轴率为100%。完成货车临修43929辆,比上年减少12.7%。
  2001年,路局改变传统的修车计划模式,把段修引入竞争机制。为落实铁道部提出的优质优价修车和路局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修车质量的要求,在全局试行货车段修招标。在借鉴厂修货车招标办法的基础上制定《2001年路局车辆处铁路货车(模拟)招标标书》,对2001年下半年需要检修的C、P、N、G车四种车型计1255辆进行招标,通过技术质疑、安全管理、工装设备等9个方面的审查,招标工作达到设备投入多、安全管理好、修车成本低、检修质量高的预期效果。
  2002年,路局按照铁道部运输局装备部《关于在铁路货车段修任务分配中引入竞争机制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试行铁路货车检修任务考核分配的通知》,对C、P、N、G车四种车型10505辆车进行(模拟)段修招标,占全年段修任务的41.52%,实现货车段修任务的合理分配。
  2003年,路局按照铁道部运输局装备部《关于在铁路货车段修任务分配中引入竞争机制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试行铁路货车检修任务考核分配的通知》,参加铁道部组织的铁路货车段修招标投标工作,上半年铁道部分配段修车检修计划12410辆、下半年段修招标投标中标12240辆。
  2004年,路局参加铁道部组织的当年铁路货车段修、辅修招标投标工作。
  2005年,路局强化定检工艺基础。全局车辆检修系统普遍达到轮对侧架、摇枕等关键配件的除锈、探伤的工艺要求,侧架、钩缓装置等配件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为全面提高货车落成车质量奠定了基础。完善工艺标准和布局。为巩固和提高检修车质量,对检修工艺和作业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对路局滚动轴承一般检修资源进行了整合,实施集中修,提高滚动轴承一般检修的质量和修复率。

1986~2005年哈尔滨铁路局货车检修工作量统计表 表3—21

单位:辆

年度

段修

辅修

轴检

临修

1986

24141

32215

59947

23359

1987

25101

34173

58978

23652

1988

25558

36179

51453

26918

1989

26512

37963

48102

23298

1990

26737

39177

42472

23601

1991

27236

40060

40339

27939

1992

27449

38716

32382

33972

1993

27062

36652

28330

30287

1994

24536

37168

24034

28938

1995

26706

41105

20046

31774

1996

26621

44189

18101

33148

1997

26638

48820

12880

35117

1998

26000

52112

8170

40113

1999

26000

52112

8170

40113

2000

26503

54499

1995

43913

2001

26499

55721

456

65768

2002

25499

56500

125

86510

2003

28749

50551

71

67517

2004

29069

33257

41

81621

2005

28759

37500

29

130919

全局合计

531874

862280

453066

908713



  (三)货车站修

  1986年,路局站修所20个,修车台位336个,站修在库内作业14个台位。
  1990年8月,路局对辅修后运用15~40天的16辆货车进行质量鉴定,重点分解检查轴箱轴润系统检修质量,发现故障315件,辆均19.7件。
  1994年,路局站修所21个,修车台位348个,站修库内修车台位增加到78个,占22.4%。部分站修所配置重车架车机、门式10吨吊车、车体整形机、风动起轴验瓦小车等设备。
  随着运用货车增加,站修任务也增大(占货车检修工作量的2/3左右)。1988年开始,铁道部和铁路局投资扩建站修库,改进落后的修车作业方式,由露天作业移到库内作业,并实现修车场地硬面化,运搬材料车子化,装卸配件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改善作业环境,提高修车效率,保证修车质量。
  1994年,全局有站修线21处,修车台位348个(其中库内修车台位由1986年的14个增加到78个),站修人员1381人。全年,完成站修车90140辆,其中辅修37168辆、轴检24034辆、站修28938辆。
  1997年,哈南站修库扩建12台位。
  2000年,哈南、三间房站修所购置站修专用车轮车床,便于车轮踏面擦伤临修车在站修所站修。
  2002年,路局购置站修工装设备,在检修更换侧架立柱磨耗板时,解决以焊代铆及用螺栓组装的问题,提高转向架运行品质。为提高车钩检修质量,防止车钩分离,狠抓车钩检修工艺标准,强化钩腔配件检测,在部定样板没到位的情况下,自制钩锁销杆样板,提高检测、检修质量。开展辅修车质量鉴定活动,鉴定辅修车14辆,发现故障85件,辆均6.10件,同比减少2.04件。
  截至2005年年末,全局共有站修所22个,检修台位318个,其中站修库11个、库内检修台位149个。

  (四)检修作业方式

  各车辆段的修车作业按照铁路局下达的年度计划,按月、旬(周)、日制订修车计划,由修车车间完成。
  1988年,路局对调入站修所(站修线)的货车,强化起轴验瓦和轴箱清扫工作,对第一次辅修后的轴检和段延辅修,正确判断轴颈和轴瓦状态,做到多换瓦;对第三次辅修和第三、四次轴检,做到全换瓦;摘车轴检实行全换线,两泡头一线。1990年8~11月,对施行辅修后运用15~40天的16辆货车进行质量鉴定,重点分解检查轴箱轴润系统检修质量,发现故障315件。
  1993年,路局继续贯彻落实全路站修工作会议精神和加强轴箱油润质量要求,以降低热轴率和站修率为重点,配齐油润组人员,保证起轴验瓦、检查判断和油润作业时间,做到正确判断,合理换瓦,认真检查和处理轴领飞刺,全面提高辅修和轴检质量;组织哈尔滨站修所自制轴颈数显游标卡尺、轴箱顶面磨耗检查尺、尼龙瓦头镶O型橡胶圈机具和轴瓦旋削对刀尺等4种检测机具,参加全路站修先进机具展览。
  2001年,路局加强和细化防止燃轴切轴、空车脱轨、车门脱落、车钩分离、制动机故障等安全措施,针对不同季节,车辆发生惯性故障的规律,开展安全攻关活动和列车质量监控活动。针对全路普遍存在的车钩分离进行原因分析,发现主要是制造、检修质量低,提钩链松余量不足等,制定措施进行整改。

  (五)货车抢修

  1987年,路局在管内运用货车中一度出现定检过期车和制动梁故障关门车多,造成列车晚点,编后甩车,严重干扰运输,危及行车安全。经组织调查57列1898辆货车中,定检过期车达418辆,列均7.3辆,占运用货车的22%,安装103型分配阀货车关门车达88%(规定6%)。车辆处从眉山车辆工厂统一订购5批14439件103型分配阀零部件,开展抢修定检过期货车和处理关门车工作。在抢修工作中处理制动关门货车24228辆。


1987年,哈尔滨铁路局职工进行货车车辆抢修作业

  2001年,路局抓压缩检修残车工作,组织压缩残车,节假日组织抢修残车,两次组织抢修老牌残车1085辆,增加运用车,为保局完成运输任务做出贡献。
  2003年,路局组织职工抢修残车,抢修残车5132辆,其中厂修9辆、段修854辆、辅修1768辆、轴检2辆、临修2499辆。

  三、轮对

  轮对是车辆的主要部件,由车轴和车轮压装而成。局车辆处、车轮厂和各车辆段都设有专人负责轮对和轴承的技术管理工作。

  (一)轮对管理

  1990年,路局为落实防燃、防切紧急措施,组织检查齐齐哈尔、佳木斯车轮厂和齐齐哈尔南、佳木斯、西鸡西、哈尔滨、牡丹江车辆段等地轮轴探伤工作装备及探伤质量;对全局130名磁探、超探人员资格进行审查,更换探伤证;鉴定13个货车轴承间工艺布局、检修能力和人员素质,有10个达到部颁标准,发给资格证书,同时组织轮轴专职和验收人员,对车轮厂的RD2型光轴和新组装轮对14个项目的外形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进行检测,在100个项点检测中,佳木斯车轮厂有3个项点不合格,齐齐哈尔车轮厂有2个项点不合格。
  1992年,路局配合新颁布的《段修规程》贯彻实施,修改和完善轮对卡片(车统—51C)。各车辆段、站修所、列检所进一步加强货车检修主要原始资料管理,为正确处理检修质量和行车事故提供准确依据。为加强货车滚动轴承检修与管理,全局有10个货车段修段成立轮轴车间,2个车轮厂成立轴承车间,建立健全工艺流程、工艺卡片、质量管理点、原始记录、工卡量具管理、质量检验制度,以及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办法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滚动轴承退卸与压装、分解与组装、清洗与检测三分开,形成轴承退卸清洗、分解检查、组装工艺布局三条流水作业线。

  (二)轮对检修

  轮对检修分为轮对检查与轮对新组装两部分。由齐齐哈尔、佳木斯车轮厂负责新组装轮对、换件修(更换车轴或车轮)和旧件拼修,以及无轴箱滚动轴承分解、清洗、检修、组装及整套更换。
  1990年,路局轮对检修86978对,为计划的137.40%.
  1991年,路局轮对检修101096对,为计划的135.7%。
  1998年,路局齐、佳车轮厂完成轮对新组装29070对、换件修1757对、拼修1800对、检修4883对。
  1999年,路局齐、佳车轮厂完成轮对新组装1817对、换件修1805对、拼修830对、检修5000对。
  2000年,路局客车实行部件集中修和易地修,在实行全局闸调器统一送佳轮厂检修的基础上,与局减速顶中心配合,实行全局国产油压减振器统一送齐齐哈尔车辆段做大修,提高油压减振器的检修质量,保证使用品质。轮对轴承集中由车轮厂施修,使轮对轴承检修设施的投资集中到车轮厂,提高和规范车轮厂的检修能力,减少分散投资造成的浪费。佳木斯车轮厂形成承担三棵树、牡丹江、佳木斯车辆段客车轮对集中检修的生产能力。全年,轮对检修完成154612对,滚动轴承检修完成79524套,其中良好29349套、送大修29002套、报废21173套。齐、佳车轮厂完成轮对新组装1817对、换件修1805对、拼修830对、检修5000对。
  为适应客货车辆全面提速的需要,提高轮对踏面加工质量,路局与青海重型机床厂、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进一步研究车轮车床的数控改造方案,增加轮对加工的图形显示、系统的自动润滑、集中控制操纵台等,路局投资150万元进行车轮车床数控化改造,使齐南、佳东、牡丹江车辆段和佳木斯车轮厂五台车轮车床数控加工系统更加完善。
  2001年,路局实行客货车轮轴检修体制改革,全局货车轮对实行购买制。为实行轮对购买制,组织各段对全局轮对储备定量进行核对,确定各段货车RD2轮对储备定量,实行购买制,满足货车检修的需要,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客车轮对推行车轮检修集中修,实现三棵树、牡丹江、佳木斯车辆段客车轮对检修由佳木斯轮轴检修段负责集中修。组织对齐齐哈尔轮轴检修段快速轮对组装、检修的资格认证,为轮轴检修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奠定基础。
  2002年,路局轮轴检修完成92899对,其中车辆段完成82541对,轮轴检修段计划7260对,实际完成10358对。
  2004年,路局客车轮对完成新组装49对,检修7035对,其中检修快速车轮对1164对、普通盘型制动轮对1789对、非盘型制动轮对4110对。更换车轴96根,更换车轮446对,更换制动盘81个,轴承报废2668套。改造橡胶迷宫为金属迷宫668对,加装直接接地装置283对。货车轮对完成7018对,其中检修182对、换件修4184对、新组装2715对。

  (三)轴承

  车辆轴承装置经过由滑动轴承发展到滚动轴承的过程。1986年以前,使用全路装配的97726型滚动轴承新造货车,但在车辆入段检修时发现多数不是原装轮对,车轴检修周期与轴承组装运用日期不一致,危及行车安全。铁道部决定将97726型轴承运用5年后全部报废,换用197726型轴承。
  随着滚动轴承车辆比例逐年递增,货车轴承正处于由滑动向滚动过渡的关键阶段。1988年,根据铁道部要求,全局开展铁路货车滚动轴承大修工作,这是铁路货车检修制度改革的尝试,体现了轴承寿命管理、状态修、换件修和专业化集中修的先进修理制度。在开展滚动轴承大修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铁道部关于运用5年货车197726型滚动轴承检修要求,全局更换运用5年货车轴承2130套,检修运用5年货车轴承16297套。为解决局管内各车辆段旧轴承大量积压问题,由佳木斯、齐齐哈尔车轮厂承担全局轴承外委大修。突出客车检修重点,加强客车滚动轴承清洁度、轴承分解与组装、轴承探伤、轴承密封、轴承定量给油和轴承全数动态管理等7个检修环节,改善客车运用技术状态,确保行车安全。
  1990年,根据铁道部车辆局关于轴承退卸与压装、分解与组装、清洗与检测三分开,形成轴承退卸、清洗、分解检查的轴承组装工艺布局三条线的要求,有11个货车段和2个车轮厂全面完成9项主要设备、12项检测仪器的装备任务,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车辆段和齐齐哈尔、佳木斯车轮厂配备固定式轴承压装机。
  1992年,铁路货车197726型滚动轴承实行寿命管理,其检修分为大修和一般检修两级修程。大修是对运用后的轴承进行恢复性修理,达到重造目的。
  1993年,由于铁路货车RD2型轮对投入运用10余年,部分轮对的车轴颈表面发生损伤,为物尽其用,满足车辆检修需要,根据铁道部要求,全局开展1977726型滚动轴承及RD2型车轴等级修工作。继续组织贯彻《货车滚动轴承一般检修规则》,提高货车滚动轴承一般检修和等级修质量。重新印制具有标准数据的197726型滚动轴承抽样检查记录,提高货车轴承大修质量。
  1994年,路局按铁道部下达计划,全部完成货车滑动轴承改滚动轴承任务。
  1999年,路局组织列检主任在绥化召开滚动轴承“七字检查法”(七字:听、看、摸、捻、转、诊、鉴)现场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推动列检应用“七字检查法”在无热轴情况下发现滚动轴承故障,全局列检都购置发现滚动轴承故障专用工具,各列检认真检查,摸索规律。
  2000年,路局轮轴检修制定工艺规程和标准,下发《货车197726轴承段修外观检查作业标准》《轮轴探伤岗位作业程序控制及质量标准》《货车197726轴承技术表演赛评分标准》《轮轴超声波探伤技术表演赛评分标准》,编写《客车车轮轴超声波探伤工艺规程(试行稿)》,推广“七字检查法”发现滚动轴承故障。各列检都配齐滚动轴承检查仪,加强外观检查,对外观检查和红外线预报最大值有异状的滚动轴承全部起轴进行转动检查,进一步摸索完善在无热轴情况下运用“七字检查法”发现滚动轴承内部故障的规律。
  2004年,路局检修货车滚动轴承89411套,其中良好34754套、送大修27223套、报废27434套。

  (四)探伤

  1986~1994年,路局为适应铁路运输高速、重载、长交路的需要,保证车辆运行安全,轮轴探伤技术发展很快。全局车辆系统轮轴探伤,由过去的马蹄形或环形磁粉探伤全部更新为新型探伤机。货车轮对的轴颈和轴身探伤采用3000型荧光磁粉探伤机,轮座探伤采用超声波探伤机,轴承探伤采用6000型荧光磁粉探伤机。客车轴承探伤由5000型过渡到6000型荧光磁粉探伤,并对轴承滚柱探伤配备600型探伤机。车轮厂对光轴轮对探伤采用9000型荧光磁粉探伤机。各车辆段和车轮厂从1993年开始,配备货车197726型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仪和制动梁端轴环型探伤机。牡丹江车辆段对钩尾框探伤配备专用设备。
  1999年,路局结合货车段修质量鉴定,对全局客、货轮对、轴承、探伤工作进行大检查,要求各单位进行自查,发现并解决一些问题;针对轴承外观检查、轴承压装和超声波探伤三个关键工序的问题,提出具体要求。在佳木斯车轮厂召开“全局轮轴探伤技术研讨会”,解决了探伤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技术问题,对防止车辆冷切事故,推动全局车辆轮轴探伤工作起了很好作用。全年轮对磁粉探伤168090对,发现车轴横裂纹630对;轮对超声波探伤127332对,发现车轴横裂纹861对,透声不良570对。

  四、检修设备

  (一)修车场地

  1986~1994年,路局在各车辆段(厂)主要修车基地设备的基础上,共投资2840万元,在全局新建、续建或再建站修库9个,计123个修车台位。铁道部投资,新建、扩建齐齐哈尔、牡丹江、三棵树客车整备库;新建佳木斯客车段、七台河货车段。同时,先后投资新建滚动轴承间18个(货车13个,客车5个),并加强与完善18个滚动轴承间工装设备和工艺流程,使三棵树、牡丹江、齐齐哈尔段的客车轴承间和哈尔滨段的货车轴承间达到全路一流水平。这些都为路局车辆工作发展奠定后劲,改善劳动条件,提高修车机械化水平和修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1986年,两个车轮厂滚动轴承检修车间主体厂房、让湖路车辆段车体库、龙凤站修所生产房舍、三棵树车辆段客车扩编辅助厂房和加格达奇车辆段车库等重点建设项目进展较快。车辆段(车轮厂)内用地面积计1539581平方米,其中房屋总建筑面积达316852平方米;车辆段(车轮厂)内线路总有效长度计311股64232米,其中客车用线路总有效长102股39372米、货车用线路总有效长度90股19305米、车轮厂轮对装卸线3股660米;修车台位计429个,其中客车26台位、货车段修89台位、站修314台位。
  1988年,铁道部和路局开始投资扩建站修库,由露天作业向库内作业发展。改进落后的修车作业方式,实现修车场地硬面化,运搬材料车子化,装卸配件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改善作业环境,提高修车效率。对入站修所(站修线)的货车,加强起轴验瓦和轴箱清洁工作,要求第一次辅修后的轴检车和段修延期辅修车,正确判断轴颈和轴瓦状态,做到多换轴瓦;第三次辅修车和第三、四次轴检车,做到全换轴瓦;摘车轴检车实行全换线,两泡夹一线。完成的工程有佳木斯车辆段9台位货车检修库及工装设备安装、三棵树车辆段客车扩编项下整备库及整备线、七台河和富拉尔基站修等扩建工程。
  1990年,路局完成佳木斯客车整备库接长(162米)、库外3条停留线及锅炉房、车电楼工程;免渡河21台位站修库(库内12台位、库外9台位);牡丹江18台位站修库;改建林口列检所,于9月初正式开始检修作业;新建哈尔滨南站列检所,二、三场于10月1日投入运用。
  随着全路客货车辆增多,修车能力不断加强,修车场地也相应地进行扩建和新建。到1994年年末,各车辆段(厂)用地面积增加到1713390平方米,房屋总面积增加到402978.8平方米,段内线路总长增加到71981.5米(216股)。另外,增加轮对存放线双线123股3336米,单线36股1990米。
  1999年,路局哈大电化工程哈南一场新建并投入使用列检待检室(含红外线值班室)、空压机室、电脱控制室等,车辆设备投资190万元。哈客技站续建工作,年内投资455万元,完成新建临修库、食堂、综合办公楼材料库、检修车间等合计4074平方米。
  2000年,路局加强能力建设和检修工艺布局改造。牡丹江段客车空调检修基地建设,形成全局第一个客车空调三级Ⅱ级大修基地。佳木斯东段锅炉房改造,拆除原有报废的中心锅炉房,取消一锅炉房及4吨锅炉1台,按现代标准原地新建锅炉房,更新2台6吨热水锅炉,同时进行全段的热水采暖改造。
  2002年,各车辆段都建设和完善8条基础工艺线,引进转向架冲洗机、抛丸除锈机、埋弧焊机、枕簧自动检测机、钩舌仿型铣床、微机控制单车试验器、微机控制制动阀试验台、轮轴自动检测仪、数控车轮车床等先进设备及技术。
  2004年,路局绥芬河口岸站扩能改造工程,车辆设备投资898.19万元。其中:站修所投资277.15万元,准轨场投资143.03万元,换装站投资478.01万元。牡丹江客车整备库新建及牡丹江客车整备场改造工程是铁道部重点投资项目,收尾投资42万元,主要完成新建整备库及辅助间12290平方米,年底交付使用。

  (二)机械动力设备

  随着运输形势发展,客货车辆增加,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铁道部、铁路局和分局连年投资,更新改造老设备,购置新技术设备,车辆检修机械动力设备发生很大变化。重点在技术措施费中投资购置设备15台,分局更改款源购置设备21台,修车机械化费用购置专机30台。
  1987年,路局重点在技术措施费中投资94.1万元购置9台设备,分局投资43.11万元购置24台修车机械化设备,全部安装使用,形成生产能力。
  1988年,铁道部、铁路局投资购置2台轴颈磨床、3台轴颈车床和1台车床,均投产使用。路局重点在技术措施费中投资222.7万元购置32台(项)、部新技术开发费中投资132.4万元购置32项机械设备全部投产。分局投资498万元的设备更新改造和大修项目全部落实。
  1989年,局投资61.8万元购置30台(项)设备,全部安装使用,形成生产能力。部大型机床更新投资117.7万元购置5台设备,安装调试。
  1990年,路局更新改造大型设备5台,其中更新顶压机2台,改造车床3台。更新购置CTS—11型超声波探伤仪22台。在10个车辆段装用轮轴六面转停控制仪。
  1991年,路局购置2台轴端三孔钻床,解决车轮厂加工车轴三孔不同心的质量问题。
  1992年,路局重点改造防燃、防切第一代设备,先后改造12台3000型探伤机和水轮冲洗机,更新14台探伤机、水轮冲洗机和旋瓦机,使路局成为全路车辆部门第一个全部使用3000型荧光磁粉探伤机的单位。根据防燃、防切工作需要,研制成功新型旋瓦机、轴箱清洗机、无线电话柱、遥控试风、空气净化、车轮车床微机控制等新技术。
  1994年,路局对6台老型荧光探伤机进行技术改造;研制成功轴箱清洗吸油机、轴承磨合机、轴承微机自动检测装置等10多种专业工装设备。
  1999年,路局完成机械动力设备大修15项390.7万元,其中3台车轮车床大修(齐齐哈尔、南岔加装数控仿型改造)、三棵树车辆段3台10吨锅炉大修、绥化车辆段30吨吊车大修。
  2000年,路局投资购置5台转向架冲洗机、10台空压机、4台轴承密封拆罩机、3台轴承喷淋防锈机、3台钩舌自动焊机、2台水轮冲洗机和1台单车试验器,改造2台轴承压装机,站修所购置6台液压铆钉机。列检安装电控试风1处、电动脱轨器2处。
  2001年,为加快设备维修体制改革,不断提高设备管理与维修水平,路局在哈尔滨、三棵树、西鸡西、佳木斯东、齐齐哈尔南、牡丹江段推广使用现代化设备故障诊断技术,为全局车辆部门逐步实行设备状态维修打下良好的基础。
  2003年,全局完成2台DCF—3000型探伤机、15台CJW—3000型探伤机、7台微机控制超声波自动探伤机改造;新购6台微机控制超声波自动探伤机;招标采购5台货车交叉杆探伤机。

  (三)设备管理与维修

  1986年,车辆部门共有设备3726台,其中标准设备2596台。在3726台设备中,全年大修20台,470个修理系数;中修377台,9362个修理系数;小修9033台,96304个修理系数。1987年,在推行设备维修综合管理中,加强设备仪器监测,哈尔滨、加格达奇车辆段采用轴承故障检测仪、机械振动听诊器、温度测验仪和三相功率因数测定仪。引进设备维修新技术,普遍采用黏接、刷镀、电花火加工和导轨氟塑软带黏接,向通用机床移植数控与数显技术。1990年,围绕防燃、防切工作,强化设备整修,确保修车质量。完成设备小修9011台,中修568台,大修47台。1992年,加强设备维修保养,开展设备上等级、大整修和质量鉴定活动。坚持每月对车轮车床、轴颈车床、旋瓦机、3000型荧光磁粉探伤机等重点防燃、防切设备进行质量鉴定。共配属机械设备4127台,完好率达97.7%,其中,红旗设备1040台,占27.5%。1993年,防燃、防切设备形成管理体系,建立车轮车床、轴颈车床、旋瓦机、水轮冲洗机和3000型探伤机等5种设备标准,实现日常动态管理。1994年,根据铁道部车辆局辆管设备大修资金进入货车修理成本的规定,筹集288万元改善技术设备性能,安排轴颈车床大修6台,车轮车床大修2台,吊车大修3台,锅炉大修5台,轨道车大修3台,旋瓦机大修1台,基本解决了大型和关键设备常年失修的突出矛盾,确保车辆检修质量。1999年,加大科技兴辆力度,建设适应提速形势的车辆质量安全装备保障体系,用先进的检修、试验设备、工装机具提高客货车检修质量。客车以25K型快速客车为重点配套检修工装,主要是硬件设备三阀一杆试验台、油压减振器试验、发电机组试验台、动平衡检测等30项提速安全硬件设备研制推广应用。根据提速需要,在编组站列检推广电脱、电控、平轮和微机综合管理系统的列检作业安全保障体系,重点在哈南、佳木斯、南岔、牡丹江等主要编组站部分形成完整的列检安全防护体系模式。2005年,铁道部、路局对车辆部门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投资9248万元,固定资产设备维修1884.2万元。全局车辆系统共有机械动力设备5982台,通过质量鉴定,一级设备3746台,二级设备1734台,设备完好率96.85%,红旗设备率28.5%,A类设备完好率9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