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设备维修

第二节 设备维修


  设备维修也在不断改革,逐步科学完善。路局各电务段普遍建立检修基地,结合路局实际情况,逐步形成“三修一测”(即维修、中修、大修及三级测试)的制度,保证设备运用质量。
  1986~2005年,路局电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信号维护规则》,结合路局实际情况,逐步形成“三修一测”(即维修、中修、大修及三级测试)的制度。

  一、合理维修

  1991年,路局本着“多巡、多测、少修、少动”的检修原则,全面实行“日巡视、月检查、季检修、年整治”的维修制度。路局制定《信号检修作业联系、登记规定》,明确规定二等以上繁忙车站道岔季检修,列入运输方案,进行停用检修,缓和了修与用的矛盾。1992~1993年,路局公布《电气集中、驼峰集中和检修所信号工检修使用的信号作业标准》,明确规定各种检修内容、周期、作业标准和质量要求。公布《领工员、工长质量跟踪检查考核办法》,使检修质量落到实处。


1992年,哈尔滨铁路局电务职工进行信号检修作业

  1997年,根据铁道部印发的《信号维修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进行信号维修体制改革。重点是调整合并工区,组建集中检修工区和值检工区,实行值班巡视检查和双岗、互控集中检修作业。在维修方式改革方面,把“日巡视、集中检修”两个修程调整5种设备检修周期,延长部分器材轮修周期,减少部分设备的测试次数。第一批试点单位是三棵树和加格达奇电务段,共撤销边远工区24个,成立值班和维修整治工区11个。第二批试点单位是让湖路、林口、横道河子等电务段,撤销沿线工区43个,合并成立大工区23个。工区合并后,重新编制年、月工作计划表,完善各项制度和考核办法。到年底,全局有18个电务段进行改革试点,共撤销沿线工区143个,占班组总数的8.3%。
  1998年,电务维修方式基本实现值检分开;在繁忙的线路上,全面开展“天窗修”作业,对9条支线试行分等级维修的试点。自2000年7月1日起,实行设备检修质量包保责任制。
  2002年,路局下发《信号设备“天窗修”实施办法》,与运输部门协调合作,进一步优化方案,根据运行图调整和日常工作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修改综合“天窗修”时间,对枢纽地区大站及需要“垂直”“天窗修”的道岔区段进行重新安排或调整,提高“天窗修”质量和兑现率,使设备检修周期和质量得到保证。

  二、加强中修

  按照铁道部电务局《关于全面加强信号中修工作的要求》,路局制定《信号中修管理办法》,明确信号中修范围、内容、周期、标准和验收办法。推广“三预”(预防、预配、预检)施工方法,坚持执行中修队、检修、修配、信号工区“四位一体”协调制度,使中修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1994年,路局召开全局信号中修工作会议,确定以实现岗位作业规范化、检测手段现代化和管理工作科学化为建设目标。
  1999年,电务处在南岔电务段召开信号中修现场会,学习、推广小白站中修工作经验,促进中修整体水平的提高。南岔电务段制定一套完整的技术标准,对关键环节、重点部位都做出详细规定。在小白站中修工作中,更换非标设备和腐蚀严重的电缆接头,实施五防措施,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和双套冗余技术,小白站成为局优秀中修站和样板站。无线中修工作在规范管理上下功夫,在中修开始前,各段组织系统学习技术标准和作业过程,不仅要求在电气、机械性能上达标,而且安装、配线也要做到规范一致。为把好质量关,各单位都认真执行三级验收制,每级验收都严格执行中修标准,发现问题及时克服,有效保证中修质量。
  2001年,根据铁道部《信号中修管理办法》要求,制定《哈尔滨铁路局信号设备施工工艺标准》。标准的贯彻实施,统一了中修标准,提高了中修质量。路局在东佳木斯、林海、东京城等站召开中修现场会,交流和推广中修工作经验和做法,保证施工工艺标准进一步落实。
  2003年,局统一制定中修设备装备标准,加强对“三新一化”的投入,如室内组合架改断路器、轨道电路熔丝改液压断路器、采用新型点灯单元、铝合金信号机构、防雷型轨道变压器、高性能电机、新型无旷动可调式道岔尖端杆和表示杆等。加强基地建设,各电务段根据路局对建所标准化、作业规范化、检测手段现代化、管理工作科学化的要求,转变工作思路、强化管理、健全制度,不断提高器材出所质量。
  2004年,路局加强中修施工组织管理。建立健全中修管理制度和施工质量标准,按照“五位一体”的组织原则,搞好各部门协调。中修工作与“天窗修”有机结合,达到确保安全、提高质量、加快进度的目的。
  2005年,路局规范中修施工管理,坚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围绕提高电气特性和机械特性以及强化防外界妨碍能力采取多项措施,全面提升中修质量和管理水平。

  三、按期大修

  路局建立信号设备大修台账,适时安排大修计划。结合大修工程,采用先进成熟的新技术、新器材、新工艺,从实际出发,制定《信号工程设计、施工补充规定》,按中修标准同步进行,一次到位,提高大修工程的设计标准和施工质量。

  四、强化测试

  路局严格执行“三级”(电务工区、电务段、路局)测试制度,定期掌握分析设备运用情况,及时为维修提供决策依据。完善路局信号试验车检测设备,坚持每季对局管内主要线路的机车信号、站内电码化、自动闭塞及地面信号显示进行检测,对设备早期故障诊断起了重要作用。为保证维修质量,加强维修基地建设,1991~1995年,全局共扩建维修基地房舍面积近5000平方米,增加各种机具186台,使轮修能力和出所质量都有明显提高。
  2000年,信号测试工作,在各级领导重视和帮助下,坚持开展大、中修工程开通前的电气性能测试,及时发现和克服设备隐患,提高大中修设备质量行车,保证行车安全。各段信号试验室在大、中修工程测试中,发现设备缺点和隐患870件,都得到了整治和克服;处理疑难故障和解决设备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各级信号试验室共处理疑难故障170余件;通过开展技术攻关,努力解决安全生产中的关键问题。齐齐哈尔电务段试验室对雨天轨道电路红光带的攻关、佳木斯电务段对调监设备的攻关、三棵树电务试验室对微机联锁设备的攻关、哈尔滨电务段对25周相敏轨道电路的攻关以及绥化电务段对18信息移频自动闭塞的攻关等,都取得了显著效果,保证了行车安全。
  2001年,路局电务处公布《信号试验室管理办法》,在抓好日常测试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大、中修开通前的电特性测试。
  路局每季度用电务试验车检查测试管内信号显示、极频自动闭塞、18信息移频自动闭塞及电码化地面设备,确保管内信号设备与电码化设备显示正确一致,联锁关系正确率达到100%。
  2005年是路局信号遭雷击较多的一年,为减少雷害损失,各段都制定了防雷地线测试整治计划和防雷元件测试更换计划。全年测试地线3517条,全年测试防雷元件57918个。路局信号实验室对每个雷害都及时分析地线和防雷设施状态,找出雷害入侵路径,制定相应对策和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