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客运设备

第一章 旅客运输

第一节 客运设备


  一、客车

  1986~1989年,全局配属客车2271辆,其中新型客车22型、23型达到1518辆,比1985年增加105辆,独立取暖客车占客车总数96.6%。1989年,为满足长途旅客旅行安全、舒适的需要,铁道部调拨哈尔滨铁路局空调软卧客车18辆,编挂在进京、进沪特快、直快旅客列车上。
  1990~1992年,路局为适应旅客列车高速度、长交路、客流大的需要,调整全局客车配属结构,在配属2644辆客车中,有单车空调客车32辆,电冰箱客车68辆,轴温报警客车1178辆,提高旅客列车整体技术水平。
  1993~1998年,铁道部停止生产22型客车,全局开始配属25型客车,为进一步提高旅客列车整体技术水平,全年淘汰旧杂型及报废主型客车84辆。铁道部给哈尔滨铁路局补充新造客车160辆,其中25型新客车90辆,更新哈尔滨—北京17/18次、齐齐哈尔—北京39/40次特快列车车底,改善列车运用条件。1994年,全局配属客车2745辆,比1985年多配属504辆,其中茶炉车689辆、播音车102辆、空调车113辆、装有电冰箱车90辆、轴温报警器车1641辆;尚有旧杂型行李车、硬座车、餐车、软硬座及软硬卧车110辆。
  1999年,路局首次开行动车组列车,动车组采用与以前不同外形设计和构造,由流线型的两个动力车体驱动,与5个联体的车厢构成;车组总定员为660人,内设司机室、动力室、配电室、茶炉室、洗脸室和卫生间,最高时速为140公里。
  2000年,路局继T17/18次、T47/48次、T71/72次、T183/184次采用25K型车体和装备动车组列车后,其他一些列车的装备水平有了新提高。海拉尔—北京1301/1304次采用25B型车体,牡丹江—北京K265/266次采用25G新型空调车。还投资2.5亿元,购置25G新型空调车,投放在哈尔滨—满洲里、哈尔滨—加格达奇、哈尔滨—双鸭山、哈尔滨—鸡西等四条线上。
  2002年,路局引进新型空调车,首次采用手动塞拉门和电子防滑器等先进技术,在长春工厂新造25G型客车66辆,在浦镇工厂新造发电车5辆,共71辆。更换4组客车,使进京客车的两个车次更换为新型空调列车。在长春客车厂新造25B型行李车9辆,并新购25G型客车YW36辆、CA5辆、RW4辆,计45辆。在四方机车车辆厂新购25G型客车28辆,更换哈尔滨—上海K57/58次4组客车。该批客车除采用手动塞拉门、电子防滑器外,使用四合一电器控制柜、餐车采用电气化炉灶等新技术。还在长春客车厂订购RW19K高包车2辆,在全路进京客车中大量挂用19K高包车。
  2004年,哈尔滨—北京增开新型全列软卧空调列车,哈尔滨—齐齐哈尔增开快速双层列车,将1394/1393次、2082/2081次、K39/40次、N41/42次等列车更换为新型空调车体,全局新型空调车达到32对,占列车总对数的28%。
  2005年,路局增设许多国产新型客车,有些软卧车还增设有空调装置,所有直通列车和管内快速以上列车全部装备移动补票系统。K40次、1468次更换为新型空调车体,老旧杂型客车已基本淘汰,实现整列的更新换代。

  二、站舍

  随着经济的发展,改进和扩建了大部分车站的候车室和行李房,其中重建的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候车楼基本具备现代化水平。有许多较大车站增加和延长客运到发线,站台实现硬面化;对旅客列车供水的车站都完善给水设备。
  1986年,全局管内各分局集中基建、大修、更改和客运服务基金款源,开工新建12个车站,年底有敖头、奇峰、治山、帽儿山、老道、鲁河6个车站竣工,建筑面积为2120平方米;修建、硬化22个站台、面积达47660平方米;修建大庆站行包房、软席候车室、站台、雨棚;完成齐齐哈尔站一站台雨棚1500余平方米的大修任务;完成26个站扩编工程任务。
  1987年,全局集中客运款源,完成榆树屯、泰来、林源等5个站的扩能工程,使平齐、通让线分别形成接发客车17~20辆的能力;滨洲、滨绥复线工程中,有喇嘛甸、拉古、鸡东、勃利、青云、明新屯、鱼池、双鸭山站等8个站房竣工交付使用;齐齐哈尔、大庆站天桥落成使用。全年,增加候车室面积4000余平方米,行包房面积1200余平方米,站台21000余平方米,天桥3座,照明8处。
  1988年,路局动工扩建的哈尔滨站站房,经过1年零4个月施工,于1989年10月竣工,10月1日在哈尔滨站前广场举行落成剪彩大会,11月正式投入使用。扩建后的哈尔滨站房总面积为22732平方米,比原站房增加9850平方米。同时,修建2座站台高架跨线桥,缓解哈尔滨站在旅客高峰期拥挤的局面。1989~1991年,对客运站车设备投资1103万元,新落成站房有牡丹江、鸡西、阿城、林口、福利屯、朗乡和哈尔滨东站(原三棵树站)行李房、牡丹江站天桥,共计24254平方米。
  1992年,路局对客运设备投资2361万元,比1991年1103万元投资增长114%。新建佳木斯、绥芬河站国际候车室、三岔河站等站房,面积为11700平方米;新建哈尔滨东站等一批车站围栏2810延长米;鹤岗等5个站的硬化面,共计4200平方米;完成2个客运技术作业站、8个客车给水站的给水工程。
  1993~1995年,路局对客运系统投资新建佳木斯、牙克石、浩良河、金山屯站4个新站房竣工投入运用,新增加候车室面积4000余平方米。路局对佳木斯站等一些重点站房进行大修;购置108套售票微机、20部升降梯;对牡丹江站等一些重点站进行客运新技术开发;对滨江站等11个站的站台照明进行改造。
  1996~2001年,路局开始新建让湖路等4个车站旅客天桥。2002年,全局站舍有很多车站站台地面不平、站舍漏雨的破旧问题非常突出。路局投资2.4亿元,对493个车站站舍集中整治,实现房盖、站围墙、站台灯等统一,屋顶实现平改立,站台铺彩色地面砖等,通过整治,美化站容站貌,改善旅客候车条件。
  2003~2004年,全局客运系统结合跨越式发展的全面实施,立足于强化客运服务硬件、增强客运市场竞争力,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部分站车客运服务设备设施明显改善。逐步改善车站站舍质量和设备技术含量,以牡丹江站房改造为标志的一些较大车站服务设备设施显著提高,路局管内一些中间站的客运服务设备设施也得到明显改观。
  2005年,路局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客运设备设施条件,为确保客运安全质量创造有利的条件。以精品站车建设为重点,对客运基础设备设施进行大幅度更新改造,牡丹江、佳木斯等车站硬件条件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其他站基本服务功能进一步改善。

  三、新技术

  1986年,路局筹集资金给客运部门增添32套常备客票结账系统,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两站安装使用,提高售票、结账速度。1987年,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等站安装22套常备客票结账系统;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三棵树、牡丹江、佳木斯站安装7套微机制票系统;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站配备100台TR—3600型便携电话,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程度。
  1988~1992年,路局在一些旅客列车和车站配备110台无线对讲机,23台无线广播机,13台售票微机等先进技术设备。在一些车站客运售票室配备微机32台,行李房配备微机27台;在牡丹江站和绥芬河口岸站装备无线指挥系统;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两站增设大型“三品”检查仪;在哈尔滨、牡丹江站安装电子导向系统。1993年,哈尔滨站采用新技术,新上列车到达预告,旅客无声引导微机系统,电视监控系统,电视问询系统,多路广播系统。是年,佳木斯站安装电子导向系统;全局还新配备给一些较大车站售票微机18台。
  1994~1998年,路局加大对客运基础设施的投入,改扩建哈、齐、牡、佳、加、绥等8个客运(列车)段的洗衣房,更新一批洗涤设备和卧具;路局实现4个车站53个窗口计算机售票业务,并改扩建8个客运、列车段洗涤场,有6个形成作业能力。是年,又购置10台危险品检查仪投入使用。1998年,新组建哈尔滨铁路局客票发售和预定系统管理中心。截至年底,全局已有哈尔滨、哈尔滨东、香坊、滨江、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鹤岗、双鸭山、大庆、让湖路、安达、绥化、双城堡、尚志、一面坡、铁力、鸡西、卧里屯、龙凤、龙江、阿城、海林、肇东、亚布力、扶余、陶赖昭、呼兰、苇河、兴隆镇、南岔31个较大站,实行计算机联网售票,占全局车票发售总量的80%以上。
  1999年,全局计算机售票站逐步增加到164个,计算机售票窗口462个窗口,管理席位占对号席位的90%,占旅客发送量的75%,占票价总收入的92.3%;与全路计算机联网售票站73个,联网售票窗口356个,在联网站均可购到联程票或返程票。
  2005年,全局312个客运营业站全部实现计算机售票,其中291个站实现联网售票,客售发票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增强客运市场竞争能力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