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客运管理 1986年,为提升客运服务和基础管理质量,路局客运系统积极推进技术规则制度管理,各单位贯彻落实哈铁安联1号文件精神,开展“一查二反三落实”(查设备隐患和管理漏洞;反干部中的官僚主义、好人主义,反职工中的违章违纪;落实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安全责任制,落实标准化作业)活动,落实确保安全的“卡死卡严”措施,保证旅客安全。
1987年,路局继续开展“一查两反三落实”,针对安全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控制。路局制定《列车安全系统实施办法》,客运处制定《安全系统控制图》,确定查堵“三品”的重点车站和列车。对9个烟花爆竹定点生产厂家,6个煤矿区,4个油田区,3个采石场,1个金矿所在地的车站和5条线运行的列车,加强宣传、查堵,开包检查面比上年增加10%。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事故后,进入林区的客车全部安装防火纱窗,全年消灭责任火灾、爆炸、行车、行包重大、大事故和食物中毒事故。年内,全局开展“安全、路风、企业行为大检查”和“反违章违纪、反两野两乱、反盗窃”的“三查三反”活动。路局和各分局抽调409名干部,组成59个工作组,协助站段进行整顿。经过充分发动群众,严肃处理有各种问题的职工294名,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聘请党、政、军及新闻单位100人为站车服务监督员。开展爱客优质服务活动、最佳服务活动和安全、路风、优质服务攻关活动,涌现出34个最佳服务班组,213名最美服务员。在办理客运业务的511个站中,服务好的由210个上升到320个;一般的由276个下降到181个;差的由25个下降到10个。在126对列车中,服务好的由37.5对上升到49.5对;一般的由74.5对下降到69.5对,差的由14对下降到7对。职工“倒、捎、带”有所收敛,行包内盗初步得到控制。
1988年,路局制定《加强宏观调控职能,制止以车、以票谋私的有关规定》,对车站窗口售票、预定订票、团体票预订和车上剩余卧铺的处理,以及服务收费等做出具体规定。各站车进行认真整顿,有12个车站、24对列车发售卧铺票实行公开化,严格团体票审批制度,实行归口管理,堵塞各种漏洞。较大车站窗口的卧铺票额由不足30%上升到50%,佳木斯站由原来的日售80张,上升到219张。
1989年,全局深入推行“一岗双包两制”做法,开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教育,强化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技能的“四职”教育,以及法制、政纪教育,收到较好效果。6月,路局在齐齐哈尔召开客运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推广25项思想政治工作经验。
1990年,铁道部下发《关于严禁以票谋私的规定》,全局客运单位积极组织职工反复学习讨论,明确政策界限,增强遵纪守法意识,约束自己的行为,狠杀以票谋私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有各种问题的职工327人。客运职工倒卖香烟、利用卧铺捞好处、勒卡旅客财物、餐车严重克扣旅客等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控制,全年杜绝恶性路风事件。是年,为实现客运站车作业标准化,各分局、站段根据路局总体部署和安排,发动广大职工开展“学标、对标、达标”活动。路局抓住齐齐哈尔、鸡西车站和523/524次列车3个“三标”推进好的单位和20名较好的职工,组织全局客运干部现场实地观摩学习,录制《列车员作业标准》和《客运员作业标准》录像片,发至各站段,对职工进行电化教学,全局确定的23个工种、115个重点项目的兑现率达到80%,进京、进沪列车达到100%。
1991年,路局加强查堵“三品”工作,在全局各站车上张贴严禁带“三品”进站、上车的标语3万条,宣传画1万张,增加查堵人员,增设”三品”检查处所。全年共查出“三品”2548起,其中鞭炮35.4万个,发令纸1万张,雷管791枚,汽油121千克,在安全上做到“五杜绝”,全局客运系统实现安全年。
 |
1991年,哈尔滨铁路局旅客列车联防员上岗安检 |
1993年,路局按照铁道部《关于加强站车管理,提高客运服务质量的若干规定》,以电报和文件形式制定相应规定和办法。制定《关于实行挂牌服务,设举报电话,举报箱,公布收费标准的规定》,站车窗口单位职工一律实行挂牌上岗服务,牌上有本人照片、职名、编号、单位,对佩戴范围和要求都做出具体规定。全局客运职工21596人全部挂牌上岗。公开车站和旅客列车上各种收费项目、标准,全局客运系统在站车上共有414个收费项目,餐车、售货一律明码实价,将部11项杂费收费标准和局8项杂费收费标准全部公布在窗口上,向社会公布车站、旅客列车有关路风举报电话、举报箱。全局共设举报电话479台(车站259台,旅客列车220台)、举报箱950个(车站627个,旅客列车323个)。路局建立路风通报制度,对全局发生的乱加价乱收费、以票谋私等败坏路风路誉的事件予以通报,传达到窗口单位和全体客运职工。路局还转发佳木斯列车段《关于坚决制止以车以票谋私的具体办法》《列车长交班前征求旅客意见的办法》《关于加强对卧铺票、客票管理的办法》。
1994年,路局上半年对10个客运(列车)段和部分大站的客运职工队伍现状、列车服务设备设施状况、路风建设现状、站车餐售供应工作现状、客运工作现状、客运工作改革现状等问题进行专项调查,提出改进措施。下半年,根据铁道部制定的有关管理法规,整顿清理自1985年以来的客运管理有关规章和文件,废除不适合客运工作发展的规章文件56件,修订完善24件,纳入《客运通知专刊》29件。制定《哈尔滨铁路局旅客运输管理规则补充规定》《客运调度规则实施细则》《春节旅客运输组织工作办法补充规定》《暑期旅客运输组织工作办法补充规定》《新老兵铁路运输组织工作办法实施细则》《红旗站车竞赛评比奖励办法》《铁路客运工人技师考试题例》等一批客运管理制度和法规,填补春运、暑运、新老兵运输组织管理制度的空白。全面推行定置管理工作法,做到定置与现场结合、定置与岗位结合、定置与实际结合,推动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向前发展,客运管理基础建设开始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1995年,全局出台《哈尔滨铁路局改革售票方式,成立旅行票务中心(试行)办法》《哈尔滨铁路局短途旅客列车停运方案》《哈尔滨铁路局开行优质优价旅客列车管理办法》《哈尔滨铁路局餐车经营承包(试行)办法》《哈尔滨铁路局短途旅客列车补票收入承夜(试行)办法》《加强行包保价运输增加保价收入的措施》《哈尔滨铁路局站车广告管理(试行)办法》等7项改革办法,加大硬件投入,提高队伍素质,克服客运调价后客流和行包运量减少,完成旅客运输任务,实现“上水平”阶段性目标。是年,根据铁道部《围歼旅客列车事故实施方案》,路局制定《客运部门安全“六卡死”规定》(卡住超员率,卡住弹簧压死不开车,卡住危险品进站关,卡住危险品上车关,卡住操作人员素质关,卡住火患关)。全局10个客运、列车段及39个较大车站,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办法;通过组织开展“五攻关”推进安检查危、站车管理、客运调度组织指挥质量的提升。
1997年,全局突出抓职工安全素质、设备质量和安全机制运作,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编制站车《岗位应知必会》小册子,加强各列车对“两炉一灶”、灭火器管理,特别是针对实施新图,各站车重新编制作业程序,进一步落实作业标准,自控能力得到加强。
1998年,路局根据运输市场变化,从运输价格、经营方式、分销渠道、促销手段等方面出台相应政策。为强化售票组织,不断扩大车票发售量,制定《哈尔滨铁路局铁路车票销售代理业务管理办法(暂行)》《关于发售月、季、年车票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票额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为加快计算机售票发展速度,制定《路局客票发售和预定系统实施方案》;为保证计算机售票系统的安全,杜绝计算机犯罪和禁止非法用户侵入及合法用户的越权操作,制定《关于加强计算机售票组织和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为强化行包运输组织,提高行包运输市场占有率,制定《关于进一步调整行包运输政策吸引货源增运增收的通知》;为防止包裹运输货损货差,提高运输信誉,制定《关于在包裹运输中试行专用包装袋的通知》;为提高管内列车补票速度,把送上门的钱补回来,制定《关于短途旅客列车使用专线补票专用票据的通知》;为扭转旅服经营亏损,实现扭亏为盈目标,制定《关于印发1998年旅服经营改革措施的通知》。同时,为提高客运市场信誉,全面提高客运服务质量,增强铁路客运市场吸引力,制定《客运职工文明礼仪服务规范》《车站(客运)、旅客列车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这些政策的实施推动了营销工作的全面开展。
1999年,路局改革经营方式,推进客运营销管理职能创新,根据资产经营责任制的新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制定《客运系统适应资产经营责任制经营管理创新实施方案》,创新和强化市场调查、分析、预测、客运产品设计(开发)、市场促销、客车资源经济合理运用、营销质量监督检查(考核评价)、营销过程及结果的统计分析和信息传递等6项职能,从路局、分局到站段,营销职能发挥较好作用。是年,路局按照铁道部的统一部署,制定《路局旅客(货主)投诉管理办法》《售票组织管理办法》《路局旅客列车卧具运用、收取管理办法》《调整旅客列车上水工作隶属关系》《加快行包事故赔偿暂行管理办法》等,在基础管理上提高服务质量。
2000年,路局全面开展安全“大检查、大反思、大教育、大整改”活动,为兑现铁道部承诺的卫生问题,首次实施治理旅客列车垃圾工程,下发《治理旅客列车垃圾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垃圾投放站,提出投放要求,建立监控信息网,形成列车、车站、工务(线路)监控信息网络。9月初路局下发《旅客列车温暖工程领导实施方案》,冬季首次实施旅客列车温暖工程,落实部长六项承诺,在春运期间40年一遇持续低温的恶劣条件下,旅客列车“温暖工程”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是年,根据市场发展需要转换职能,组成质量管理科,将原营销科售票职能划归客票管理中心,将原营销科行包组织管理职能划归新组建的行包科,先后出台《旅客列车温暖工程实施方案》等24个政策性、章程性文件,为基础管理和营销提供依据。
2001年,路局按照新一轮资产经营责任制要求,制定《旅客列车乘务担当竞争管理办法》,此办法为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一趟列车始终由一家单位担当乘务,缺乏竞争和没有责任压力的问题,在全局开客车担当竞争的先河,在全路也是首创。在分局内部竞争担当的基础上,打破地域界线,对重点列车的乘务担当实行全局公开招标,下发《关于新开行大连特快列车乘务担当竞争招标的通知》,通过列车乘务担当竞争招标,达到“三个转变”目的,即变过去乘务担当分配制为竞争获得;变过去上级让怎么干为自己面对市场和旅客需求要怎么干;变过去靠检查督促提高质量为自己定标准,自我加压主动提高服务质量。是年,按照铁道部部长“客车交钥匙工程”要求,提高基地整备质量和列车乘务质量,实行客车整备和列车乘务专业化管理,制定《旅客列车基地整备与乘务工作分离指导意见》。自8月起,首先在齐齐哈尔分局进行试点,对旅客列车整备实行两种用工制度(整备基地国有职工与保洁公司集体职工)共同竞争,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检查验收办法。9月上旬全路现场会后在全局推开,至此,各分局客车整备分离全部到位。是年,路局在现有图定列车上开展全列或部分包用客车业务(简称包车包列),制定《客运新产品实施办法》,面向省、市政府接待部门、各省级单位、各大中专院校、重点企事业单位、23集团军、93163部队及省内重点旅行社等38个部门和单位进行宣传。全年办理包车877辆次,多运送旅客62620人,创收1198万元。
2002年,路局对各分公司验收需要整改的主要问题进行调研摸底,重点对人员编制、机构设置、资产划交、设备设施、安全质量、运输营销、保洁公司现状等7个方面81个问题进行调查,制定对分公司的验收标准,共计9个方面37项内容。对公司制定的107项规章制度进行修改完善。是年,路局对客运系统的质量管理文件、表簿、台账统一编码,形成一整套质量(路风)管理标准体系,实现质量(路风)管理标准的融汇贯通。建成以客运公司为中心、以各分公司为分中心的安全质量信息网络和安全质量监控网络,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无盲点覆盖,安全质量信息分类登记,定期分析,及时反馈,充分利用。组织路局客运公司派驻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4个地点的安全质量监察大队,在所在地实施定点监控外分局过往列车,每10天进行一轮交叉监控,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现场控制,促进安全质量的不断提升。
2003年,路局全面落实《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标准》,继续解决8项目标中的突出问题,通过树立典型,培育品牌,改善硬件,提高品位,完善机制,强化监督等有效手段,推动服务质量的稳步提升和路风建设的总体进步,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在时间紧、任务重、规格高、要求严的特殊情况下,安全优质地完成专运任务,共完成各等级专运任务109次,运送重要会议代表、重要团体148批2961人。
2004年,路局认真贯彻铁道部有关强化站车整治、规范管理的要求,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对严重影响路风路誉、服务质量以及侵害旅客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整治。路局、分局进一步制定完善站车规范管理办法制度,取缔部分列车文化车厢、小商品销售等不规范的经营项目,对37个较大车站经营管理进行集中整治;对全局251个售票网点进行专项整治,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旅客的认可。
2005年,路局把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全年中心工作,构建适应新体制、新形势要求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客运调度指挥系统在提前启动、周密组织、双轨并行的基础上,率先实现路局直接指挥站段,做到一次对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