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运输计划
第二节 运输计划
1986年,铁路运输计划经营管理方式发生改变,实行承包制,铁路局对铁道部承包、分局对铁路局承包、站段对分局承包。承包内容有货物发送量、煤炭发送量、旅客发送量、换算周转量等指标。由于各级指标安排过高,当年承包指标未能完成。根据“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和宏观控制、微观搞活的原则,运输计划实行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把原由铁路局管理的30项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为10项,其余20项指标,作为指导性计划下放到分局。
1987年,铁道部恢复运输计划指标,规定指令性计划指标有货物发送量、统配煤发送量、换算周转量、货车周转时间、货运机车日产量。1989年,铁道部取消统配煤发送量指令性计划指标,增加煤炭发送量指令性计划指标,转变以产品经济为主的生产型计划管理观念,把增加换算周转量、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工作重点,经济调查方法按货源、货流、运能、效益四结合进行分析,安排运量,预测运量。
1990~1991年,路局向分局调增货车静载重指令性计划指标,同时下放运输计划管理权限。规定指导性计划指标,分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报局备案。1991年,根据铁道部要求制定《哈尔滨铁路局年度运输计划管理办法》,运输计划以超产增运、求得最大经济效益为重点,全面开展计划的调查预测、监督、检查、分析等全过程管理。1991年7月,路局废止1984年制定的《经济调查办法》,重新制定实施新的《经济调查办法》,更加明确各级运输计划管理及有关部门必须做好调查工作,明确各自职责分工,统一经济调查表格,要求有关部门、分局、站段整理汇总调查资料,进行分析说明,向上逐级汇报。针对客流大幅度下降,管内企业开工不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个市场疲软等情况,改进经济调查范围,摸清吸引区内重点企业生产建设安排情况,掌握产、运、销变化规律,拓宽货源渠道。客流调查采取以计划处、客运处为主体,主要车次、主要车站为重点,站段、分局、路局层层汇总的形式,调查分析客流变化及分布,提出以货补客的运输指导方针。修改运输计划管理办法,增加运输计划人员配置、职责、培训及计划执行情况检查等制度。路局制定《机车运用情况跟踪分析暂行办法》,跟踪分析机车运用三大指标(机车日产量、日车公里、平均牵引总重)和四大浪费(对开单机、欠轴、机外停车、延长停时),以少量机车完成更多吨公里,提高机车运用效率。
1992年,路局深入厂矿企业和边贸城市进行经济调查,选择26个主要车站、37对重点车次进行客流调查,对安达—让湖路间市郊客流进行专题调查。为缓和运用车严重不足,每季进行一次经济活动分析,同时修改运输计划管理办法,开展考核评比,促进运输任务的完成。
1993年,路局根据企业经营走向市场,货源结构、货物流向发生较大变化,为确保国家重点物资、重点企业运输,同时满足一般企业经营改革需要,编制年度重点企业运输计划。内容有分省区客货运量计划、重点企业运输计划和地方铁路进入国铁运量。8月,路局制定《分局货车占用节奖超罚办法》,利用经济手段进行管理,加强宏观调控,抑制过多占用货车现象。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调整工作内容、程序、方法,针对全局吸引区重点企业及运量需求,进一步细化计划,减少指令性计划,直接面向企业,下达重点企业运输计划,保证重点物资运输。加强市场调查分析,全面核实煤、木、粮、油、矿建五大品类物资货源货流情况,根据货源比重及货流分布,提出煤炭运量和管内运输在全局总运量中占有较大比重,做到管内装车实行计划、配车、挂运三优先,大力组织直达、成组运输,加强管内骨干车流组织,为编制1994年年度运输计划奠定基础。开展定期分析和专题分析,编写《关于让湖路站一次货物作业停留时延长的专题分析》《鹤岗线旅客公路分流情况分析》《关于石油铁路运量下滑的专题分析》等,为运输部门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1994年,铁道部将指令性指标改变为考核指标,对路局考核指标由原始五项调整为三项,即货物发送量、煤炭发送量、换算周转量指标,其余指标为非考核指标。路局为加强自身经营管理,对各分局的考核指标仍保留原有的五项指标。保留货车周转时间和货运机车日产量效率指标,是为了加强运输计划管理和提高机车车辆运用效率。年内,对经济调查内容再次调整,将调查的表格做出修改,原来7种,修改为3种,减少计划经济体制设置的表格和指标,加强货物流向方面的调查和重点企业调查,修改后的调查各项资料,比较适应现时市场经济体制下对铁路运输计划经营管理的需要。
1998年,路局编制下达运输营销预算计划,根据铁道部年度计划和路局营销战略目标,编制下达路局运输营销预算计划,充分反映各品类货物运量分布和货物收入率情况,指导优化运输产品结构,保证在运输组织过程中组织好高收入率货物的运输,使企业生产向效益型方向转变。编制下达与运输营销预算计划管理相配套的重点企业运输计划,以及按局、分局月间旅客发送量计划及旅客周转量计划,促进提高运输计划管理整体水平。是年,运输计划转变经营方式,变坐商为行商,从调查生产向调查市场转变,做到调查生产与调查市场相结合,细化计划下达内容,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2001年,路局为适应深化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强化各项管理,理顺工作关系,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下发哈铁劳函〔2001〕315号文件,运输计划科对外启用“哈尔滨铁路局市场发展计划办公室”名称。运输计划以确保实现铁路局盈亏目标为中心,确定以运定收,以取定支、确保盈亏的计划原则,加大客运管理、口岸进口、集装箱、零散货源组织等方面工作力度。路局为全面了解掌握吸引区内运输市场的发展状况,有的放矢地采取营销措施,开展积极有效的市场竞争,组织进行全面的市场调查。以全局吸引区内的客货运输市场为对象,对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运输方式进行全面的调查。调查历时45天,发放各类调查表格和问卷45500张,设置调查点30个,实行48小时全天候监测。计划部门汇总数据近百万个,经过整理分析,写出《货运市场调查说明》《公路货物运量较大区段和品类分析》《公路客流较大的城际及市郊旅客流量波动分析》《客运市场竞争态势分析》《旅客需求特点分析》等报告,并附有大量的调查数据。此次调查在路局尚属首次,填补路局在运输市场发展研究方面的空白,为路局决策论证提供了依据。
2002年,路局在全局运输营销预算计划工作会议上,提出在全局建立运输营销预算计划管理体系,分局相应制定《运输营销预算计划管理办法》,实施以运输收入和工作量为基础,以营业收入为中心,优化运能资源配置,满足运输效益需要的运输营销预算计划,初步实现以预算目标为中心的运输计划管理。路局不断完善运输营销预算计划,调整指标结构,将进口运量计划单列,以挖掘口岸站潜力;增加货车运用效率指标,加强对降低货车使用费等的指导。制定下发《哈尔滨铁路局客运市场调查管理办法(试行)》《哈尔滨铁路局货运市场调查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市场调查监测的范围、内容、主体和责任,从而架构起以运输市场为中心的市场调查、监测、研究工作体系,先后组织完成各季度运输市场监测、全面客流调查、货运市场全面调查、全面经济调查、经济吸引区内乳业发展状况调查、黑龙江省公路建设发展情况调查、哈尔滨铁路局石油运输前景分析等。配合客运部门完成中心城市间公路客流调查。特别是加强对产业政策的研究,如转基因条例出台后对粮食运输的影响、煤炭市场价格走势对煤炭销售的影响等,为营销决策提供依据。
2003年,路局下发哈铁劳函〔2003〕115号文件,调整机构:运输计划科增加运输市场战略研究、中长期运量预测、客货流图编制及吸引区经济调查等职责。路局根据经营管理需要,继续推进计划改革,强化预算计划在运输经营中的先导作用,以确保实现盈亏目标为中心,通过经济社会发展、运输市场变化和预算目标的有机结合,策划安排运输工作量和运力资源配置各项计划,并根据客运公司成立的现实,设计客运公司及分公司计划指标体系,落实经济责任。“非典”疫情发生后,及时建立疫情影响监测工作体系,按旬监测“非典”疫情对客货运输的影响,分析评估经营损益,为路局调整经营方向,制定增运补欠和增收节支目标提供依据。“非典”疫情过后,根据铁道部和路局的要求,策划后“非典”时期以货补客奋斗目标,路局客运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出低谷,货运量有较大幅度提升。路局在季度市场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建立月度运输市场动态报告和月度旅客问卷调查制度,增强市场分析的时效性和现实指导作用。完成一、三、四季度运输市场监测、客流调查、经济调查等大型市场调查活动。同时,加强运输市场专题研究,4月中旬提交《“非典”疫情对路局客货运输影响的预测分析》专题报告,深入分析“非典”疫情对路局客货运输可能造成的影响,对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成为当时测算路局经营指标的重要依据,得到省计委、省统计局等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认可;提交的《黑龙江省公路建设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对于了解掌握公路发展历程,有针对性地制定竞争措施大有裨益。
2004年,路局印发《哈尔滨铁路局2004年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指导意见》,阐明路局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指导思想、总体构想、工作目标、管理架构、作业流程和考核要求,提出推进总体工作思路,是路局一定时期内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准则。下发《哈尔滨铁路局本级预算构成》《哈尔滨铁路局全面预算管理分工及流程》《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反馈、执行和控制流程》《全面预算管理资源整合、流程再造和机制优化工作要点》和《全面预算管理考核办法》5个附件,哈尔滨铁路局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全面启动,强化运输营销预算作用,以确保实现盈利为目标,通过经济社会发展、运输市场需求与预算目标的有机结合,策划安排年、季度预算。及时评估经营损益,特别是提速增吨、畅通口岸等措施的积极影响,制定增运增收、增收节支目标,提出调整经营方向、增加营业收入的途径。增加下达的品类结构预算,极大地释放运输组织和运力资源中的潜力。完成一、四季度运输市场监测、客流调查、经济调查等全局性大型调查,摸清货源底数和市场需求,为制定经营策略提供依据。确定实施客运、货运、运输、机务、车辆、工务、电务、房产、生活、物资、大修、劳资、计划、财务等系统“资源整合、流程再造、机制优化”工作项点和目标要求,通过增收节支和百日攻关活动,进一步深化“资源整合、流程再造、机制优化”工作,实现全局总体效益的提高。
2005年,路局对运输营销预算计划进行优化完善。为满足编制运输收入预算、营业收入预算、成本预算、经济责任制考核等的需要,增加集装箱、特货、行包运量、行李车、邮政车全程工作量预算、编组站办理中转车预算、年度区段货流密度、旅客列车全程工作量预算、客运机车供应区段工作量预算等,同时建立运输营销预算《月分析制度》。路局直管站段后,哈尔滨南站、三间房两个编组站增加办理辆数预算。运输营销预算对生产经营活动各个环节及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促进增运增收、增运提效、增运减支。运量规划职能由长远计划科移交到运输计划科,当年编制完成“十一五”全局运量规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