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劳动定额
第四章 劳动工资管理
第一节 劳动定额
1986年,路局以哈铁劳,转发铁道部《关于“七五”期间加强劳动定额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并公布《哈尔滨铁路局关于“七五”期间加强劳动定额工作的补充意见》。为扩大实行定额管理的人数,路局要求各单位凡能实行定额管理的工作,都要实行定额管理,并重点抓通信、信号维修人员、列检所检车员、车站的客运与货运工作人员及工业生产、设备维修人员。年末定额管理人数77758人,比1985年提高6.2%,定额管理覆盖面44.9%。
1987年,路局转发铁道部劳动人事局公布试行的《关于铁路局实行劳动定额管理范围和标志的暂行规定》,路局下发《劳动定额管理工作考核标准》,文件明确了实行定额管理的范围和要求。年内,路局公布机务部门机械加工、蒸汽机车架修、洗修、备品综合劳动定额;公布车辆段客、货车段修和货车站修劳动定额。是年,实行定额管理人数为82979人,定额覆盖面为48.1%。
1988年,路局统一制定内燃机车(东风4型)定修劳动定额2282件,给水、电力维修劳动定额421件。齐齐哈尔站售票人员开始实行定额管理。实行定额管理人数86662人,定额覆盖面达到52.7%。是年,公布《劳动定额、计件工资管理办法和考核标准》。
1989年,路局共有201个单位,187个工种实行定额管理。定额件数为111728件。其中:国家定额9282件;省部定额3491件;局定额10654件;分局定额4058件;单位定额84243件。初步形成既有单项定额,又有综合定额,既有复式定额,又有最终产品定额的定额体系。实行定额管理人数97171人,定额覆盖面61.3%。
1990年,路局实行定额管理人数110164人,定额管理覆盖面为64.7%,完成“七五”期间定额管理工作的目标。是年,组织分局制定通信、信号维修,机务段设备维修,车站售票等复式定额。13个特、一、二等站的售票员,全部开展定额管理。
1991年,路局提出定额工作“一年打基础、二年争上游、三年上等级,率先进入全路定额管理的先进行列”工作目标,发布《关于各部门劳动定额专业人员编制标准的通知》和《关于建立劳动卡片的通知》。在原定员的基础上增加劳动定额专业人员365人。有12个车务段231个中间站开展劳动定额管理试点。是年,定额管理人数为125351人,定额覆盖面为73.5%。
1992年,路局公布《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发展基金办法》,重新修订《劳动定额管理工作考核标准》,并按铁道部的要求,规范路局定额管理工作模式,制定路局的“64211”工作制,即6项制度、4本台账、2张表、1簿、1卡。是年,定额管理人数为133508人,定额覆盖面为77.5%,在全路系统排名第四位。
1993年,路局制定公布局统一劳动定额6261件,其中货物列车检查修理劳动定额165件,机务、车辆部门设备维修定额12大类4188件,状态修单项定额1908件。考核发放劳动定额发展基金281550元。实行定额管理人数为148574人,定额覆盖面为84.8%,覆盖面跃居全路第二位。
1994年,路局制定线路大修劳动定额28项307件,统一原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两个铁路分局的劳动定额,新定额水平分别提高17.6%和9%。实行定额管理人数149921人,定额管理覆盖面为86%。
1995年,路局实行五天工作制,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大突破。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铁道部下发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进行贯彻执行,一时有困难的最迟于1996年1月1日起施行。新工时制度规定:日勤制职工每日8小时工作制,每周工作时间为40个小时,星期六和星期日为休息日;实行综合计算公式工作制的职工,每月平均工作时间为169.3个小时。在不增加工资总额和不增加职工总量的情况下,经过全局广大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半年的实践证明,这项改革比较顺利。根据铁道部《关于公布〈国家铁路劳动者实行综合计算公式工作制办法〉的通知》,结合铁路运输生产的特点,制定并公布《哈尔滨铁路局职工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暂行办法》,该办法明确各种班制的工作时间标准、工作时间所包括的项目内容和计算方法、休息休假的方式等。为把内部分配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更好地发挥内部分配促生产、提效率、增效益的作用,制定《关于企业内部分配若干问题的通知》。
1996年,路局对职工工作时间标准进一步细化,进一步明确日勤制、轮班制、乘务制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并对加班、加点进行规定;制定并公布《哈尔滨铁路局劳动定额工作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对劳动定额工作的业务范围、劳动定额的制定、劳动定额的工作方法等进一步规范,有力地促进了劳动定额工作。通过三次兑标会议,制定和修订劳动定额1632件。
1997年,根据铁道部“九五期间节人提效”总体目标的要求,重新修订生产人员定员标准,修订工作历时5个月完成,印发和填发43种共计万余张调查表,召开5次154人参加的会议,测算数据8万多组,组织7次座谈会,深入72个基层单位,新定员147236人(生产人员)减少定员17006人,减少11.56%;较现员150102人减少19872人,减少13.23%,达到路局拟定的指标。
1998年,路局贯彻落实铁道部“减人增效”目标,根据铁道部运输业行业标准的编制意见,结合路局实际,编制运输业生产人员标准,按本标准测算全局减员幅度22.3%,减员人数为3.9万人,该标准自1998年10月1日起执行,到1998年年末,落实不低于50%的减员指标,1999年落实不低于80%的减员指标,2000年完成指令性减员标准。
1999年,路局以客货营销内部分配为突破口,各单位进一步完善内部分配办法,强化内部工资分配,推行全额、全员工效挂钩办法;在贯彻落实运输业生产人员定员标准的同时,积极改革劳动组织和班制;制定哈尔滨铁路局工资分配管理办法,突出工资分配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建立分配讲效益、收入看贡献、工资增长靠安全的分配机制。贯彻生产人员定员标准,积极进行各系统劳动组织改革和调整劳动班制工作,推行兼职并岗、兼岗作业、合并车间、班组等做法。推广汤原车务段“小站承包”经验做法,在全局推广机务、车辆、工务、电务、水电系统劳动组织改革,调整劳动班制等一些好的做法,收到明显效果,节省了人员。路局劳力计划于11月末下发,全部职工劳力计划为243344人,其中运输业为143998人。
2000年,路局对全局劳动定额工作及主要生产组劳效进行考核评价,针对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加强运输部门轮班制、乘务制职工劳动班制管理,规范间歇时间,明确间歇时间超过1个小时的工种不能实行四班制。是年,根据修制改革、作业方式、作业手段的改善等情况进一步修订定员标准。
2001年,路局对劳动组织进行调整,工务部门撤并、合并领工区;水电部门积极执行供电车间制,将配电所合并大车间,减少人员工时的浪费,提高劳动效率。根据路局《关于规范劳动班制管理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运输部门轮班制、乘务制职工劳动班制管理的通知》要求,对劳动班制进行全面规范。路局组织专业人员,成立3个检查组,历时2个月,对全局146个运输单位的劳动班制情况进行全面验收。是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TB/T2776—1997《铁路工种分类名称代码》、铁道法规汇编、铁道职业分类目录,结合哈尔滨铁路局实际制定《哈尔滨铁路局工种分类与名称代码》,本标准进一步加强对职名管理,以适应生产技术的发展、设备更新、劳动组织的调整等因素而产生的新职名需要,纠正职名使用不标准现状,促进职名使用规范、统一,便于发挥计算机辅助管理作用,便于信息交换。对《铁路劳动统计规则》和《铁路基层站段及主要生产组劳动效率统计规则》进行贯彻宣传,同年编制局运输业非典型岗位(在铁道典型岗位标准基础上)标准,该标准包含基本素质要求、基本技能要求、工作质量要求等三个方面。
2002年,根据职工总量控制和运输业减员需要,促进多员岗位向缺员岗位流动,最小区段和支线的富余人员向增量和干线区段流动,路局制定《哈尔滨铁路局劳动力格局调整的指导意见》,对支线实行新的劳动定员指导标准,支线减少下来的人员向干线流动,在分局管内跨地区进行调剂,支线和干线清理下来的富余人员在统一调剂满足主要行车岗位需要的前提下,统一作为培训预备人员,全局支线分流现员586人。抓好“贯标、修标、制标”工作,以提高劳动效率为主线,以减员增效为目标,开展“贯标、修标、制标”工作,本着“干线讲标准,支线讲使用”的原则,在全面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各支线标准,全局平均2.9人/营业公里,减员1170人,减员幅度为15.8%。
2003年,根据路局劳动工资重点工作安排,强力推进生产布局调整和劳动组织、生产组织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重新修订编制《路局运输部门生产定员标准》。各系统主要解决问题:车务部门要在主辅分离和兼职并岗、一职多能的前提下,制定岗位设置标准;机务部门要在布局调整的基础上,实行劳动组织改革;车辆部门要在解决专业、工种、岗位分工过细上下功夫,逐步实现集中监测、专业修和状态修;工务部门要在配合生产布局调整的同时,重点研究维修体制改革,逐步实行修养分开;电务部门重点解决岗位工作量不饱满和工时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水电部门要实行满负荷工做法,重新规范调整劳动班制;客列部门要积极推行车上、车下分开,减少间接乘务工时的乘务制,同时制定近期和远期目标。本次查定路局成立4个专业查定组,历时7个月,深入到49个站段,50个车间,100个班组,47个生产岗位的1976人次的工作日写实和劳动时间的测定。全局重新修订定额2756项,新制定定额1236项,经查定、兑标、审定和补充完善,经路局总工室批准,以企业标准形式发布。
2004年,路局将全局运输业生产定员标准编制列入全局劳动工资重点工作,分制标准备工作、前期调研、资料分析、标准编制(包括回测)、兑标审定5个阶段。同时,对齐齐哈尔分局昂昂溪机务段修制改革的试点情况深入调研,组织抽调定额专业人员对昂昂溪小辅修分步修检修人员进行跟班作业写实和查定,为全局机车检修修制改革劳动定额工作奠定基础。
2005年,路局建立定额基础数据库,包括以标准核定人事、现员人数、各生产组人数变化、劳动班制(细化到班组)为内容的人员台账;以工作量、设备量变化情况(细化到段、车间和站区)为内容的工作量台账。在计件工资管理上实现了“三个对接”,实现定额计件管理办法的对接,统一全局定额计件工资管理办法;实现计件工资审批程序的对接,路局直管站段后,路局对计件工资人员范围进行清理整顿,从原来的52201人,净化到38745人,减少13456人,并调整计件工资标准,由原来的81.75元,平均提高150元;实现定额、“四率”报表数据的对接,统一报表口径和报告期,修订报表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