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干部管理
第二节 干部管理
一、干部管理范围和任免权限
1986年,哈尔滨铁路局实行局长负责制。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结合局党委关于哈尔滨铁路局局长负责制实施细则的精神,为更好地适应铁路运输由生产型向经营开拓型转变的需要,在各级行政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领导干部中实行聘任制。本着干部下管一级的原则,对管理范围和权限做出规定。
哈尔滨铁路局协助铁道部管理各分局长和副局级以上行政干部,路局负责管理正副处级干部和高级工程师级的专业技术干部、局机关(含直附属单位)和局直属科级单位的正副科职干部、分局级单位的人事科正副科长和劳资、财务、审计科长及安全监察室主任。
哈尔滨铁路局授权局人事处负责局机关科级以下(不含科职)的其他行政干部和工程师级以下专业技术干部的管理;无任免权的局直属单位除正副科职以外的行政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以及局驻各段的验收人员的管理。
分局级单位协助铁路局管理本单位应由局任免的各种职级的干部,分局还负责管理本机关科级以下干部和工程师以下的专业技术干部,所属基层单位的科级干部和工程师级的专业技术干部以及基层单位的人事、财务室主任。
站段基层单位负责管理本单位股级以下的行政干部和助理工程师级以下的专业技术干部。
为不断加强和完善干部管理工作,逐步向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迈进,针对干部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路局相应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从工人中聘用干部的暂行规定》以及干部考核、试用、审计、回避、交流等各项办法和制度,基本形成党政分开,局、分局、站段三级管理逐级负责的干部管理制度。
1988年,为适应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加强干部宏观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本着“管少、管活、管好”的原则,路局又下放部分干部的任免权、日常管理权和审批权。
1989年,为进一步适应“厂长全面领导,党委保证监督,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企业领导体制,根据铁道部党组和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规定精神,撤销局、分局和局直单位的政治部(处)以及基层单位的教导员,政治工作办公室等机构,党群干部也由1987年的7039人减少到5915人。
1993年,路局下放部分干部的管理权限:各较大站段的副处级站段长、党委书记,各分局副总工程师、机关党委书记、分局工会副主席和其他科职副处级干部的日常管理和平行调整下放给分局;分局、工程、工业处、公安局、直属机关、齐地区党委、检察分院、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任免的正副科职(级)干部、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干部和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干部调出局的审批权下放给本单位。是年,路局根据铁道部人事司《铁路系统贯彻执行〈全民所有制企业聘用制干部管理暂行规定〉实施细则》和黑龙江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全民所有制企业聘用、聘任制干部管理暂行办法》,全局干部(暂不包括公检法和选举制干部及部管干部)一律实行聘用、聘任制,并对聘用、聘任干部的条件、考核、程序、待遇、组织管理等方面做出规定。全局5.2万多名干部实行聘用和聘任制,并签订聘用、聘任合同,约占干部总数的87%。
1996年,路局对部分干部管理权限进行调整,将各分局机关、部、分处(含三经分处)、室正职,分局副总工程师、机关党委书记和纪委、工会、政法委副职,地区办事处,特等站及较大站段党政正职,公安局、检察分院和中级人民法院处、室正职,新任职及提副处级的权限归路局审批,其他日常管理、平行调整、退休等权限下放给各分局、公安局和检察院、中级人民法院审批,报局备案。同时,对部分未实行试用期制的党群领导干部实行考核期制、代理制。
1998年,路局重新调整部分干部管理权限,将各分局机关部、分处(含“三经”分处)、室正职,副总工程师、机关党委书记,纪委、工会、政法委副职(含特等站),除提副处级由局审批外,上述职务新任职、日常管理(工资、奖惩、因病停薪留职、复职、外出劳务)、平行调整(含改退二线)、压级使用、退休的审批权限,一律放给分局。
1999年,路局扩大基层单位用人自主权,将各分局管内领导干部提副处级和部分局直处级单位中层干部提正科级的审批权下放给所在单位。同时,对15个在全局安全生产、客货营销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层站段党政正职收回路局管理。
2005年,路局统一界定干部管理权限,明确《基层单位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工作细则》等10个干部管理细则,选编包括35个常用文件在内的《干部人事工作管理办法》。
二、技术干部
(一)发展状况
1986年,为尽快缓解铁道运输、铁道工程、运输经济、物资管理和财务会计等专业人才缺乏的矛盾,在搞好人才预测的基础上,摸清生源底数,向有关院校印发《致应届毕业生的欢迎信》,还派出7名干部先后到全国12个地区20多所院校宣传哈尔滨铁路局,落实分配计划,以更多地招揽人才,同时向铁道部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的主管部门汇报,反映困难,求得支持。
1987年,路局组织召开全国铁路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座谈会哈尔滨邀请会,有11所铁路高校和省以及铁道部有关部门的领导参加,为接收更多的毕业生创造条件。
1988年,路局大专毕业生的接收分配工作有很大变化,急需专业的毕业生有较大量的补充;强化向边远分局的派遣工作;实行大中专毕业生直接由院校到分局报到,简化程序,方便毕业生本人。
1989年,按照国家关于毕业生实行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的要求,制定毕业生分配管理办法。为合理使用人才,还对全局大中专毕业生当工人的情况进行调查,基本摸清底数。全局共有3924名大中专毕业生当工人。其中:本科生15名、大专生909名、中专生3000名。
1990年,大中专毕业生接收分配工作,在坚持计划为主的前提下,本着工作需要、专业对口、面向基层、重点保护边远地区的原则,突破千人大关,接收1248名。其中:研究生11名、本科生161名、专科生310名、中专生766名。根据铁道部、黑龙江省关于大中专毕业生接收分配的有关政策,制定《1991年大中专毕业生接收分配办法》,结合实际提出路外中专生一律分配到边远地区,签订5年内不能调转的合同。
1991~1994年,路局连续四年一直保持接收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千人以上,共接收4501人。其中:铁路学校3090人(包括:研究生2人、本科生200人、专科生459人、中专生2429人);地方学校1411人(包括:研究生9人、本科生286人、专科生669人、自费大专生295人、中专生152人)。
1995年,路局按照专业对口、面向基层、择优分配的原则,通过供需见面、洽谈协商等办法,全年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1678名。其中:铁路高等院校毕业生216名,中专毕业生750名,地方高校毕业生432名,中专毕业生97名,自费毕业生183名。
1996年,路局共接收毕业生1950人。其中:铁路院校923人(大学226名,中专697名),地方院校652人(大学549名、中专103名),大专以上自费生375名。
1997年,路局为适应路局“科教兴局”战略和“减员增效”的要求,印发《关于做好1997年高、中等院校毕业生接收分配工作的通知》,坚持实行以接收铁道院校毕业生为主,地方院校毕业生(必须是本局职工子女)为补充的原则,采取“三条”严格控制措施:严格控制接收路外高校毕业生,限定只接收师范、医疗和其他特殊急需专业;严格控制接收国家计划内自费、电力(函授)大学毕业生,路外院校只接收医疗、师范、工民建、供热通风、公路工程、机械等6个专业;路外中专毕业生原则上不接收。
1998年,按照路局“减员增效”精神,共接收毕业生1108人。其中:铁路高校200人,铁路中专719人,地方高校176人,中专学校毕业生13人,比1997年少接收159人。
1999年,路局共接收毕业生1211名(高校421名,中专790名)。其中:铁道院校974名(本科125名、专科88名、中专761名);路外院校毕业生237名。
2001年,根据铁道部、黑龙江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文件精神,在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条件的基础上,对边远地区、教育系统和工程单位急需专业,接收本科毕业生确属困难的,放宽有关政策,较好解决这些地区和单位接收毕业生难的问题。2001年共接收1017名毕业生。其中:本科生337名、专科生50名、定向中专生630名。
2002年,路局落实479名大专以上毕业生的引进任务,完成年度毕业生需求计划的43.74%。另接收定向中专生279名。选送部分1982年以来优秀本科毕业生就读研究生,
2003年,路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拓宽引进渠道,改进引进方式,适当放宽引进毕业生的专业类别和学历层次。对铁道主体专业和计算机、师范、医疗、财经类急需专业毕业生接收为主并辅以相关专业毕业生接收的方法,满足运输生产需要;对各用人单位进行摸底分析,编制全局毕业生需求计划,拓宽引进渠道。针对近几年引进急需专业毕业生难和边远地区人才匮乏的问题,采取参加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扩大定向招生比例、适当放宽引进毕业生专业类别和学历层次、提高待遇等办法,加大人才引进力度。2003年共接收引进毕业生896人。其中:本科356人、专科267人、中专273人。
2004年,路局为解决边远地区人才匮乏、引进人才难的实际问题,与原铁道院校保持联系,继续办理定向生。年内办理9名急需专业本科定向生。全局共引进(接收)528名大中专毕业生。
2005年,路局调整毕业生引进(接收)政策,出台《大学本科毕业生“3+1”实施方案》等措施,全局引进(接收)大中专毕业生总计为531人。
(二)人才队伍建设
1986年,全局有各类专业技术干部17455人。其中:高级职称的64人,中级职称的3367人。
1987年,路局职称改革试点工作对路局的科技队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批中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1967~1970年的17名大学本科毕业生走上高级技术职务岗位,260名“文革”期间入学的大学生和93名招生制度改革后毕业的大学生担任中级技术职务,成为路局科技工作的中坚力量。特别在科技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才被破格晋升,对局的科技人才队伍产生很大影响。出现科技人才合理流动的势头,有8名技术干部自愿从机关到基层工作,有35名行政领导干部自愿改做技术工作,有6名在大城市工作的技术人员申请到艰苦的沿线单位工作。
1988年,路局建立所管干部考绩档案1000册,初步建立全局高级职务人才信息库。根据黑龙江省科技干部局通知精神,撰写504名高级科技人才小传,编入《黑龙江省高级专业人才名录》。制定《机车专业毕业生定职和深化培养暂行办法》,在4个机务段试行。
1989年,路局、分局两级人才库已经初步建成。制定《哈尔滨铁路局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暂行办法》。
1990年,路局组织召开人才研究会行政干部学组第二届年会,交流发布论文27篇。为激励边远地区科技人才扎根边疆,制定放宽边远地区高级职务评审条件的实施办法,对边远地区上报的13名拟晋升高级职务人员,按办法进行考核,7名晋升到高级职务。3月份,组织召开全局技术干部管理工作研讨会,对医疗卫生系统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纳入竞争机制,试行考试、考核、评审相结合。
1991年,路局经过认真筛选,向铁道部推荐25名优秀知识分子。经铁道部、铁道部政治部批准,授予“全国铁路优秀知识分子”荣誉称号。到1994年年底,有29人被铁道部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路局积极推进专业技术专家队伍工作,通过层层选拔、推荐,有9名科技人员被命名为路局优秀青年科学、技术及管理人才,有6名被命名为铁道部科学、技术及管理人才,有27个先进集体、100名优秀科技工作者受到表彰。
1996年,全局共报铁道部审定青年科技管理专家4名、青年科技拔尖人才6名、确定局级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0名,路局青年科技人才队伍逐年扩大。4月份起哈尔滨铁路局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正式启动运作,启动后的局人才交流中心制定下发《哈尔滨铁路局人才流动管理暂行办法》和《哈尔滨铁路局人才流动服务收费项目及标准》,本着“服务为主、适当收费”的原则,在局内实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人才流动有偿服务。
1997年,贯彻落实《哈尔滨铁路局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措施》,加强以专家为骨干的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经过各单位按条件推荐和层层选拔,推荐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申报部级青年科技拔尖人才2人、局级青年科技拔尖人才3人。
1998年,路局推荐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人,申报部级青年科技拔尖人才5人、局级青年科技拔尖人才8人,使路局的中青年科技专家队伍不断扩大。部、局级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及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当中,部级青年科技拔尖人才5名,局级青年科技拔尖人才8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4名。选拔推荐中国工程院院士人选1名、1999年度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7名(其中部级拔尖人才7名,局级拔尖人才10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名。
2001年,路局召开100余人参加的专家座谈会,会上宣布表彰奖励决定、颁发享受政府津贴证书;根据人技〔2001〕11号文件对各单位申报专家小额资助经费材料进行审查,并对7名专家的科研活动给予小额经费资助,总计金额7万元;办理全局正高职、中青年专家及部局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的上网费审批手续51人,落实专家队伍的待遇政策;对部分专家进行走访,了解其工作、生活方面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
2002年,路局提出2002~2005年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三大目标,实施推进“200人才工程”,即培养选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0名,部级专业技术带头人5名,局级专业技术带头人50名,部级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5名,局级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20名,使部、局级专家和青年科技拔尖人才达到200名。下发哈尔滨铁路局专业技术带头人选拔管理暂行办法、哈尔滨铁路局青年科技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办法。向铁道部推荐7名专业技术带头人、8名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名国家级专家、1个省长特别奖项目。首次评选出局级专业技术带头人23名。其中:科研系统6名,运输生产系统8名,工程建设系统2名,医疗卫生系统4名,经营管理系统3名,年龄最大的57岁,最小的35岁。评选出局级青年科技拔尖人才62名。其中:科研系统10名,运输生产系统21名,工程建设系统5名,医疗卫生系统12名,教育系统14名,年龄均在40岁以下,最年轻的仅28岁。“200人才工程”的实施,进一步调动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专业技术队伍梯队建设和边远地区人才队伍稳定,增强企业科研攻关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印发《哈尔滨铁路局专家科研活动小额资助经费管理办法》,拨出9万元对9名专家进行科研活动小额资助。组织1名专家参加铁道部专家休假。
2003年年初,路局下发关于公布2002年度铁道部专业技术带头人、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和铁路局专业技术带头人、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的通知、关于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下达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目标培养计划的通知。
2004年,路局确立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绿色通道”政策。对获得“茅以升工程师奖”“铁路青年科技拔尖人才”“铁路局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任期内的人员,规定具有高级资格、无高级定编的,任期内可超编聘任;不具备高级资格的,任期内可低资格高聘。首次制定年度《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计划》。召开路局历史上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下发《路局人才开发专项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投入1000万元设立人才开发专项基金,为人才开发、培养、吸引和使用提供资金保证。制定《路局关于提高边远艰苦地区大学毕业生有关待遇的规定》,落实铁道部“8153”工程,以现有高层次专家队伍为主体,以青年拔尖人才为骨干,确立200人左右的路局高层次人才目标培养计划。推荐部级拔尖人才15名,评选32名局级拔尖人才。审理25个申报专家科研活动小额资助项目,经研究确认报部2个,批准局级7人小额资助经费10万元。向黑龙江省推荐申报省长特别奖1人。对8名部级带头人进行中期考核和半年考核,形成考核报告,办理18名部、局带头人上半年的奖励津贴。
2005年,路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认真编制路局“十一五”人才规划。率先在全路21个运输主要专业实行首席工程师制度。“首席工程师”每次聘期3年,聘期内每月享受200元职务津贴。落实人才待遇,经局推荐铁道部评审4名提高工资待遇高级工程师获通过,1人获得国务院批准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组织完成对部、局带头人和拔尖人才进行考核,17名部、局拔尖人才获得奖励津贴和特殊津贴。
(三)职称评审
1985年,铁道部根据国务院关于评定专业技术职称有关规定,在路局召开改革技术职务座谈会,确定哈尔滨、齐齐哈尔两个分局为铁道部工程技术职务评审试点单位。11月,铁道部人事司和财务司又决定财务技术职务评审也在路局试点。
1987年,根据铁道部的部署,于5月29日成立哈尔滨铁路局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经过动员教育、调查摸底、定编定员、制定政策的准备以及资格审查、理论业务考试、考核评审和总结验收、正式聘任等阶段,到1987年年底,完成工程、林业、会计、经济、统计、卫生、出版、翻译、高级教师、新闻等10个系列的评审工作。中小学、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党校、实验、档案、农业等系列的评审工作也开始进行。这次评审共涉及19个系列31000名技术干部,连同1985年和1986年已具备评审资格的921名,共评出20702名。其中:高级技术职务574名,中级技术职务5159名,初级技术职务14969名。
1988年,路局职称改革试点工作结束后,职称评审转入经常化。8月制定《哈尔滨铁路局专业技术干部聘任和管理办法》《哈尔滨铁路局1988年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安排意见》和《工程技术人员岗位职务标准》,为保证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转入经常化、制度化奠定基础。为全面系统地了解专业技术干部,掌握他们的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专业技术干部业务考绩档案工作条例》,各分局普遍建立技术干部考绩档案,路局建立所管干部考核档案1000册。
1989年,根据铁道部对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若干问题的原则要求,制定《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原则意见》《中级以上人员评前考核办法》《高级专业人员流动暂行办法》以及破格答辩办法。路局组成8个专家组,采取政治素质考核,业务成绩写实,小型理论答辩,民主测评等方法,对晋升高级技术职务的211人进行评前考核。
1990年,路局技术干部管理工作按照继续深化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的要求,为探索考评模式,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3月份,人事处组织召开全局技术干部管理工作理论研讨会,对医疗卫生系统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纳入竞争机制,试行考试、考核、评审相结合,择优晋升的评审模式进行总结、交流。路局总结的加强评前考核的经验,在人事部5月份召开的全国企事业单位职工政治思想工作座谈会上做了介绍。上半年,根据铁道部转发人事部《关于对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工作进行复查的通知》精神,采取分级负责、自下而上、自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局61个基层单位的技术职务聘任工作进行认真复查,对发现的8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提出处理意见。
1991年,按照铁道部职改办〔1991〕1号文件和铁道部召开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会议精神,路局制定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下发《关于1991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有关问题的通知》。按《通知》要求,组织专业技术职务的基础理论和外语考试;进行评前考核工作;组织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对符合评审条件的4111人,经过各系列专业评审委员会认真评审,共有3763人获得任职资格,占评审人数的91%。其中:高级职务84人,中级职务790人,初级职务2889人。同时,还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的试点工作,主要是针对部分单位技术职务定编趋于饱和,定编与现员矛盾日益突出的状况,从有利于调动技术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经铁道部批准,哈尔滨铁路局为评聘分开试点单位,是全路12个铁路局中唯一的试点局。路局下发《关于职称改革评聘分开试点工作的通知》,组成评聘分开试点工作领导组。确定在齐齐哈尔分局、哈尔滨科研所、齐齐哈尔科研所和哈尔滨中心医院等4个单位副高级及以上职务中进行评聘分开试点工作。试点中下达19个指标,经推荐、审查,对6名符合条件的进行认真审查,其中4名获得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
1992~1994年,根据铁道部铁职改〔1992〕1号、5号文件精神,制定路局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实施细则,下发《关于转发铁道部贯彻国家人事部〈企事业单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若干问题暂行规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和《关于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说明》的补充规定。1994年制定下发《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有关问题的通知》,使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日趋完善,各项工作得到稳步发展。至1994年年底,全局在15个系列中,获得技术职称的共有39166人。其中:高级970人、中级9527人、初级28669人。按系列划分:工程系列11672人,其中高级362人;农业系列14人;卫生系列6305人,其中高级213人;教育系列8835人,其中高级292人;经济系列3299人,其中高级23人;会计系列4185人,其中高级9人;统计系列518人,其中高级4人;翻译系列72人,其中高级1人;图书、档案系列172人;新闻、出版系列92人,其中高级6人;播音系列3人;工艺美术系列4人;体育系列50人;文艺系列81人,其中高级2人;政工系列3864人,其中高级58人。
1995年,路局下放部分干部管理权限,将原来由路局统管的工程、中小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评审权下放给分局级单位管理,促进管人与治事的紧密结合。1995年对全局知识分子基本状况进行全面调查,为部、局制定政策,加强知识分子管理工作提供依据。1995年有1837人通过评审,通过率为84.7%。其中:高级336人,中级1100人,初级401人。
1996年,路局将工程、卫生、中学教师等4个系列的高级评委会,以及工程、卫生等12个中、初级评委会进行了调整。1996年组织全局专业技术资格外语考试和会计、统计、经济三个系列中、初级全国专业技术资格统考。1996年评审通过1666人,通过率为79%。其中:高级402人,中级875人,初级389人。
1998年,路局探索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制定下发《哈尔滨铁路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暂行办法》《专业技术职务考核竞聘暂行办法》。
1999年,路局加强各系列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考试答辩工作。根据铁道部职称改革的要求,在工程、卫生、政工系列中首次实行按比例评聘分开的办法,并承办三次国家统一考试工作;作为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试点单位,考试工作受到黑龙江省、铁道部的认可和好评。2000年度,评审通过3777人。其中:高级524人,中级1367人,初级2205人。
2001年,路局严格执行人技〔2000〕259号文件规定,成立16个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实行评审材料项点评分制度和公示制度。召开由各大口单位人事部门主管领导及具体工作人员参加的研讨会,研讨《铁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实施办法》和技术资格评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路局《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实施办法》。研究制定《工人竞聘到专业技术岗位后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暂行规定》,解决工人参加职称评审工作过程遇到的问题;2001年度参评人员共计3787人,其中推荐报部评审109人,局评1004人,由局授权评审2674人。
2002年,路局推进专业技术资格和执业资格考试工作。完成全国房地产估价工程师、执业药师、卫生医疗职称、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城市规划师、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考试和出版、统计、审计专业资格等20多个各类考试的报名组织和信息发布工作。
2003年,根据省、部考试工作计划,认真抓好职称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及各项专业技术(执业)资格考试报名组织工作,不断规范和加强考务组织管理,坚持各项考试制度,严格执行考试程序,狠抓考风考纪,较好完成各项考试任务,受到省、部有关部门的肯定。积极推行专业技术干部聘任方式改革。制定下发《关于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实行动态管理的意见》,在专业技术干部聘任方式上,提出聘期聘任、周期聘任、考察(考核)聘任三种模式。2003年,共组织参加计算机考试3270人,通过率为70.39%;外语考试2561人,合格1661人,通过率为64.8%;经济专业资格考试934人;其他各类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考试2000多人。
2004年,路局组织17名年轻同志参加国家人力资源助理师的资格认证培训,经过半年的培训辅导,全部顺利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了国家承认的助理人力资源培训师资格。
2005年,路局在全路率先进行初级职称“以聘代评”工作。全年办理“以聘代评”426人。积极探索职称评审改革,新闻等7个系列计78人参加属地评审。按照专业技术干部的聘任权限,为1名正高和9名职业学校高级讲师、副教授办理聘任手续。通过调整聘任和定编政策,让200多名车间干部有资格参加各级专业职务评审。通过调整职称外语考试成绩有效期,让30名专业技术干部有机会参加评审。整合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考试考点的经验做法,铁道部检查给予肯定,被评为全路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先进考区。
三、干部队伍建设
(一)班子建设
1986年,根据铁路局实施局长负责制的总体安排,对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分局,以及哈尔滨第一工程处、哈尔滨工业公司等8个单位的领导班子进行必要的组织调整,先后提拔8名优秀中青年干部充实领导班子,对42名不适应继续担任领导职务的干部进行调整。根据“七五”计划的需要和班子现状,对后三年班子建设进行规划,提出领导班子调整方案。
1987年,路局在领导班子建设上,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稳定、调整、完善、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展组织整顿并调整3个分局、16个直属处、科级单位的领导班子。调出13名年龄偏大、专业不对口、素质较低的领导干部,提拔18名优秀中青年干部充实进领导班子。根据班子现状和“七五”计划需要,对所属14个处、科级领导班子进行进出预测,建立29名干部的进出规划。
1988年,路局从4月份开始利用3个月时间,对7个分局级单位行政领导班子的整体结构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撰写6份领导班子整体结构分析材料,为下一步搞好班子整体结构的合理搭配、功能优化奠定基础。全年共调整领导干部340名,属不称职的处级干部4名,其中3人降职安排,1人专职从事技术工作。站段领导班子组合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在抓一正、一副、二总师站段班子组合模式的同时,又配合组织部门抓了分局政治部副主任兼副分局长、站段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兼副段长的班子组合模式的试行。到年底有363个站段实行这种组合模式。
1989年,路局在班子思想建设上,把领导班子为政清廉作为思想建设重要内容,结合治理整顿,通过抓主要领导干部奖金定期上报、帮助完善廉政制度、同有关部门沟通情况等方法,预防和及时解决不廉洁问题。在组织建设上,对站段以上113个班子进行必要的组织调整和充实工作,进一步扩大对实行一正、一副、二总师的站段班子组织结构,全局有16个单位实行这种组织模式。
1990年,路局会同组织部门对58个局管领导班子,42个机关部、处、室的541名副处职以上领导干部在“两乱”期间的表现进行考察。制定《行政领导班子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制度》,规定行政领导班子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制定《关于领导干部近亲属调入呈报上级审批的制度》,强化领导干部廉政建设的约束机制。对局、处两级后备干部队伍进行调整,调整不适宜做后备干部人员27名,新选拔补充后备干部59名,其中补充局级后备干部9名,处级后备干部50名。对18名局管行政领导干部进行交流,其中党政交流2名,易地交流4名,上下交流1名,横向交流11名。
1991年,路局先后为6个分局级单位和7个局直单位的领导班子补充缺员,其中新提拔到领导岗位的干部有16名。2月,根据《关于加强后备干部工作的通知》,重点对局直单位后备干部队伍进行整顿,同时先后考核7个分局级单位61名后备干部,抽调34名后备干部分别到铁道部管理干部学院、局党校培训学习。
1992年,路局加强正职的选拔和配备,为齐齐哈尔、牡丹江等6个分局的党政正职接替人选提出选配方案,为分局级单位考核筛出8名“三经”第一管理者,以补充缺员。对17个单位16个部门的49名领导干部进行调整、交流。1992年年末,全局处级以上行政后备干部与现职干部比例为1∶1。
1993年,路局开展以“四好”为内容的创建好班子、争当最佳公仆活动。全局有39个好班子、15名最佳公仆受到局党委和路局表彰。全局共整顿薄弱班子45个,其中有32个发生明显变化,8个跨入全局先进行列。在组织建设上,对领导班子年龄结构进行调整,在调整领导班子工作中交流科职以上领导干部435名,下调52名,新补充领导班子成员182名,其中45岁以下年轻干部121名,占66.5%。
1994年,路局举办《邓小平文选》培训班85期,培训各级领导干部4943人。坚持开展创建好班子和争当最佳公仆活动,全局共命名表彰好班子40个,好公仆20名,交流佳分局、哈尔滨站、西鸡西车辆段等3个单位的创建经验。改善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年内共调整各级领导班子176个,班子成员418名。调整后,分局级单位行政领导班子平均年龄50.54岁,比1993年下降1.73岁。在1994年新提拔到副处级领导岗位上的59名干部中,45岁以下的有27名,占45.76%。
1995年,路局强化各级领导班子“四化”建设,提出以改善领导班子中50岁以下的要占二分之一,其中至少有1名40岁左右干部的“双达标”要求,提出实现领导班子“双达标”的具体方案,到1995年年底,路局10个分局级领导班子中实现“双达标”的有4个,占40%;实现“单达标”的有5个,占50%,未达标的有1个,占10%。
1997年,路局选拔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进入分局级单位领导班子,改善了年龄结构。实现“双达标”的班子由年初6个上升到9个,增加30%。全局333个站段班子中,实现“双达标”的210个,占63%,为1998年分局级单位领导班子全部实现“双达标”奠定基础。
1998年,路局的8个分局级单位的班子实现年龄结构“双达标”的有6个,达标比例由1997年的60%上升到75%;293个基层站段班子有180个实现“双达标”。全局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为45.03岁,扣除年龄自然增长因素,比上年下降1.55岁;在文化结构上,全局班子成员中大学文化水平448人,大专文化水平1131人。
2001年,路局以提高领导班子整体功能、优化班子结构为重点,领导班子“双达标”取得新进展。铁道部提出新的更高的“双达标”标准,即分局级单位班子成员50岁以上的不超过三分之一,45岁以下的至少2名,并且要有1~2名1982年以来毕业的优秀大学生;站段级单位班子“双达标”比例应在动态中保持在70%左右,并且主要运输一线单位班子中都要有1982年以来毕业的优秀大学生。全年,按新的标准,8个分局级单位有3个实现“双达标”(哈分局、牡分局、哈工程),有3个实现“单达标”(齐分局、佳分局、齐工程),有2个未达标(海分局、工业总公司),达标比例为75%。分局系统250个基层站段班子有176个实现“双达标”,占70.4%。
2004年,路局以适应跨越式发展为主线,制定全局领导班子建设“三步走战略”。按时间划分为2004年、2006年和2010年三个阶段,分别确定每个阶段班子年龄、文化和专业结构的具体达标规划。结合“4·18”提速前对运输站段班子的考核,对全局各级班子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进行深入调研,重点了解和掌握后备干部培养锻炼、管理考核和提拔使用等方面的情况,要求各分局加强对后备干部的及时调整和动态管理。局党委、路局组织对5个分局班子的后备干部进行民主推荐,对民主推荐排序在前3位的126名后备干部人选,经重点考核后,按1∶2的比例确定84名后备干部待选方案。全局站段领导班子已全部配备1982年以来毕业的全日制大学生,“双达标”兑现率达到100%,年龄、文化和专业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全部实现年度阶段性达标任务。
2005年,路局制定《运输站段领导干部考核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局40个单位247名领导干部进行提级考核。依据《主要行车部门干部任职标准》,在全局22个直属站、车务段开展民主推荐运输、客运副职人选工作,使一批年龄在40岁左右、具有大学学历、专业经历较为丰富的优秀年轻干部进入后备干部的选拔视野。经过动态调整,站段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由“双定”前的44.87岁下降到42.20岁,其中40岁以下的班子成员比例由“双定”前的11.29%提高到29.23%;班子成员中全日制大学生的比例由“双定”前的16.94%提高到18.29%,运输站段班子全部实现“双达标”。
(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1986年,路局下发《关于加强第三梯队建设,进一步做好后备干部工作的通知》和《后备干部选拔培养管理实施细则》,加强对后备干部的考核和管理,实行分层管理,建立“三个名单”(行政第一管理者后备干部名单、近期成熟后备干部名单、长期培养后备干部名单),完善考核写实制度。
1987年,路局对全局后备干部队伍认真进行整顿,调整出48名年龄偏大、相形见绌的处级后备干部,新补充58名处级后备干部和276名科级后备干部。
1990年,为摸清全局后备干部工作状况,局党委组织部与局干部处集中力量深入7个分局、5个二级机构和部分基层单位,对后备干部的情况进行调查。按中共中央和部党组关于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指示精神,从领导班子近、远期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本着结构合理、形成梯次的原则,对局、处两级后备干部队伍进行整顿。整顿后局级后备干部15名、处级后备干部106名(其中近期成熟的43名、长期培养的63名)。
1991年,路局下发《关于加强后备干部工作的通知》,对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工作程序、管理办法、考核标准、组织领导和具体要求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全局14个局直单位对后备干部队伍认真进行整顿。路局组织力量深入7个分局级单位,对呈报的61名后备干部逐个进行考核。
1992年,按照全局领导班子建设座谈会精神和《关于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通知》的要求,路局重点对局和分局级领导班子的后备干部进行调整充实。在选拔中,注重形成梯次配备,局、处级后备干部近期成熟的掌握在45岁左右,个别政绩突出、身体健康的,年龄掌握在50岁左右。中远期培养的年龄掌握在30~40岁;在数量上,与现职的比例基本达到1∶1,对党政正职的比例达到1∶2,并根据需要近期成熟的占50%左右;在局、处级两级后备干部中选拔一批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分别为30名和15名,各占7.5%和3.7%。还新选拔472名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后备干部队伍中。
1993年,铁道部对哈尔滨铁路局局级后备干部进行考核,路局下发《关于整顿分局级单位后备干部队伍的通知》,选拔补充后备干部293名,调整出去后备干部231名。
1994年,根据铁道部青岛会议提出的“今后选拔后备干部,局级控制在50岁以下、处级控制在45岁以下、科级控制在40岁以下”的规定,对全局的后备干部进行考核和调整,建立局、分局、站段近期和远期的“三级两批”后备干部队伍。全局共有后备干部2477名(党群1300名、行政1177名)。其中:局级后备干部38名(党群21名、行政17名)。大学文化22名,占57.9%,大专文化14名,占36.8%;年龄40岁以下的3名,占7.9%,41~45岁的16名,占42.1%,46~49岁的9名,占23.7%,50岁以上的10名,占26.3%。处级后备干部363名(党群235名、行政128名);科级后备干部2076名(党群1044名、行政1032名)。处、科级后备干部中大专以上文化的1262名(党群714名、行政548名),占51.7%,中专文化的665名(党群289名、行政376名),占27.3%。局级后备干部平均年龄为45.3岁,处级为41.97岁,科级为37.7岁。这样一批后备干部队伍,基本上能够保证各级领导班子近期调整和长远建设的需要。
1995年,按照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和全路党建工作会议要求,路局党委在强化后备干部队伍上实施“31458”人才工程。对局、处级后备干部进行推荐、选拔和考核,共选拔出205名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列入局、处级干部名单,调整后,全局共有局、处级后备干部372名,平均年龄37.79岁,较原有下降6.88岁,其中35岁以下的有72名;大专以上文化占79.89%,较原来提高了7.89%。
1997年,路局实施“31458”人才工程,全局建立2000多人的局、处、科级后备干部队伍,截至1997年年末,全局387个领导班子(不包括路局党政班子)共有班子成员2407人,平均年龄46.58岁,其中40岁以下有467人,41~45岁有655人,分别占班子成员总数的16.4%和27.21%,分局级单位班子成员110人,平均年龄49.44岁,比1996年下降了0.22岁。1997年两次(年初和10月份)对局管内1982年以后毕业大学生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对优秀的进行重点考核并制订培养计划,落实培养措施,全局有1982年以后毕业大学生的领导班子47个,占班子总数的12.14%;班子成员中有1982年以后毕业大学生54人,占班子成员总数的2.24%,其中有2人进入分局级领导班子。
1998年,路局提出“在处级后备干部中35岁以下和1982年以后毕业的大学生原则上不少于三分之一,科、教、卫单位的后备干部原则上都应是正规院校毕业大学本科生”硬性规定。调整后,全局后备干部总数2973人,其中局级46人、处级380人、科级2547人;35岁以下1360人,占总数的45.7%;1982年以来毕业的优秀大学生列为局、处级后备干部419人,占后备干部总数14.2%;女干部20人,占后备干部总数7.1%,大学本科毕业的由646人提高到846人。两级机关部门负责人也建立由432人组成的后备干部队伍。
1999年,路局在全局培养选拔1982年以来毕业的正规院校大学生工作中实施“5113”培养使用目标,即路局掌握500名优秀人才列入各级后备干部名单,其中100名挂职锻炼培养,100名进入各级领导岗位,30名担任正职,并把这一目标作为1999年后备干部工作的重点。完善后备干部入铁道部党校中青班学习,并在局党校举办一期中青班,培训处级后备干部39人。全局局、处级后备干部达到421名。
2000年,路局制订1982年以来毕业的优秀大学生进班子的“三年推进计划”,全局已有171名1982年以来毕业的大学生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其中局级岗位4人、处级岗位29人、科级岗位138人;推行机关干部下基层挂职锻炼制度,对路局和分局机关45岁以下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206名副科职以上年轻干部,制订分期分批下基层挂职锻炼的推进计划。按照推进计划,第一批34名年轻干部被选派到条件比较艰苦的站段进行挂职,使他们在实践中丰富经验,增长才干。按照铁道部政治部“关于继续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9月,局党委在全局范围内组织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局级后备干部民主推荐工作,局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深入各分局主持召开7个民主推荐会,共有1290名分局机关和站段的副科职以上干部参加推荐,在全局引起较大反响。对现有局级后备干部队伍进行调整补充,重新确定出50名局级后备干部人选。
2001年,路局对局管处级后备干部队伍进行调整补充,重新确定出294名处级后备干部人选。
2002年,路局围绕实施“82本”进班子三年规划,下发《关于对“82本”大学生实施双向挂职培养的意见》的文件,提出重点对缺乏基层工作经历和没有机关工作经历的“82本”干部进行再培养,把他们下派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工作岗位或选调到重要机关工作岗位进行“双向挂职培养”。截至年底,138个运输站段已有124个配备“82本”162人,占运输站段总数的90%。
2004年,路局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实施“5511”人才培养工程,即选送50名非全日制学历,年龄在35岁以下的后备干部或优秀年轻干部,参加正规院校在职学习,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相应的学位证书;选派50名站段班子中的全日制大学毕业生,结合自身能力、素质和专业情况,分别采取上下交流、跨地区交流等方式进行挂职锻炼,以拓宽思路,丰富经历,增长才干;选派100名基层站段党政正职,分期分批参加学习考察,开阔视野,学习经验,增强能力;选送100名优秀后备干部到局党校培训,根据缺啥补啥的原则,对其进行强化培训,提高理论修养,更新知识结构,储备发展后劲。采取跨地区、跨系统交流方式,共组织50名分局副职后备干部进行挂职锻炼。
2005年,路局抓住站段重组、分局撤销的契机,深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在全局22个直属站、车务段开展民主推荐运输、客货副职人选工作。
四、干部培训
1986年,为推进全局现代化管理,集中力量组织现代化管理培训和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路局分别组织各类干部短训班。根据铁道部要求,参加国家统考154人,其中局长、分局长、处长16人,站段长等138人。
1987~1988年,路局开展站段第一管理者政治素质的强化培训。在局齐齐哈尔干校先后举办8期站段第一管理者政治素质培训班,培训第一管理者419人。在此期间,召开全局成人教育工作会议,落实岗位培训的任务及分工。根据铁道部安全工作会议精神,举办中间站长、调度员、工务领工员和局、分局机关科职干部岗位培训班。
1988年,路局组织全局领导干部进行《技术管理规程》《安全法规》考试,共98人参加,平均成绩达94.4分。全局车务系统站段长参加铁道部的统一考试,有229人获得国家计委颁发的企业经理厂(矿)长国家统考合格证书。
1989年,路局下发《关于加强干部岗位培训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哈尔滨铁路局科技人员继续教育暂行办法的通知》,并召开全局干部培训工作座谈会,传达铁道部无锡会议精神,安排全局岗位职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1990年,路局以提高标准化管理为重点,进行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培训,使站段级干部培训率达到100%。局调考关键岗位干部491人,分局调考1490人。局对两级机关、三级班子中563人进行达标考试,应考率为82%。
1991年,根据铁道部统一安排,编写房建段长、电务通信、信号领工员及信号检修所主任岗位培训教学大纲和教材。路局组织修订行政办公、教育卫生、生活系列的岗位职务规范。根据铁路科技发展知识更新的需要,组织编写工务、电务系统的继续教育指南,开展继续教育活动,共培训干部3777人、学历教育294人、专业证书教育290人。是年9~11月,对全局干部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现代化管理知识和铁路运输业务知识考试,平均成绩达94.6分。
1992年,根据铁道部“八五”干部培训规划要求及铁道部南京干部培训工作座谈会精神,路局制订《哈尔滨铁路局“八五”期间干部培训规划》,组织修订11个部门195种干部职务岗培教材和继续教育指南。编写运输系统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指南,复查清理大专专业证书,对全局参加委外培训和路内院校培训的2030名学员专业证书进行复查,清理出不符合条件的308名。
1993年,根据铁道部的统一安排,在路局举办2期全路83名房建段长和1期生活段长任职资格培训班,路局制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科目指南试行办法》,对专业技术人员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
1994年,路局在深化岗位培训的基础上,以领导干部、中青年干部为重点培训对象,送部培训分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和中青年干部391人。从1985~1994年年底,全局共培训干部148478人次,平均每年培训14847人次。
1995年,路局共培训干部15135人,完成计划的100.9%,其中完成马列主义理论培训852人,岗位职务培训1085人,继续教育2882人,适应性短期培训10316人。
1996年,路局充分利用局党校、干校、职校等教育基地,组织开办局内重点班。其中经铁道部批准,在齐职大开办铁道运输、铁道车辆运用、铁道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铁道通信、铁道信号6个专业的专业证书班,共招收学员184人。
2001年,路局为适应资产经营责任制需要,进一步开展对各级各类干部的培训。加大送部培训力度,强化高层次培训。按照铁道部的办班计划,送铁道部培训党政正职10人、总经济师8人、总工6人、中青干部7人、纪委书记及监察处长班3人。为提高机关处、科职、站段领导及中青年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举办2期局机关处职、4期科职干部班、1期公检法、18期站段长和6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共培训1200人次。组织中青班的学员到现代企业长虹、海尔、海信、青岛啤酒集团学习考察,通过理论培训和社会考察,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收到良好效果。推进电化教学,继续教育更加深入。根据专业技术干部继续教育任务量大、专业复杂、知识更新快、培训难度大的特点,为保证专业技术干部继续教育有序进行,年初下发哈铁人函〔2001〕22号文件,明确规定继续教育由人事部门组织,按系统分工实施培训,局、分局各负其责。针对专业技术干部工学矛盾突出,集中组织办班难的问题,在车、机、工、电、辆运输系统、经济、工民建等10个专业实行电化教学。
2002年,路局提出学历教育要在保证“专升本”质量的前提下,开设“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的目标。全局在确保齐职大与北京交大联办的“专升本”质量的前提下,与北京交大联办5个专业的自考学历班。齐齐哈尔分局、牡丹江分局又分别与北京交大联办工程硕士学位班(齐分局60人,牡分局40人)。实施“计算机无纸化考试”。全局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培训中采用“无纸化考试”软件系统,学员可自主选择考试方法。
2004年,路局实施“人才本土化”培训。全局优秀年轻干部攻读北京交通大学铁道运输管理专业“专升本”学历班,在推荐的75名人员中选拔出63人。筹划中央党校研究生班,共有44人被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招收为2004级经济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班学员。举办全局第十六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培训站段正职后备干部53人。各分局也按照计划培训站段副职后备干部共5期248人,举办大学生轮训班8期培训187人。向全路第六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送培局级后备干部4人。经过反复筛选推荐7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为期4个月的全路第七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暨清华大学MBA考前辅导班。
2005年,路局优化干部培训方式,通过函授方式举办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培训班累计培训196期9172人次,全年下发继续教育光盘课件4592套,通过自学考试培训干部1654人,通过综合素质测试培训局驻段(厂)验收干部185人,委托高等院校脱产培训320名车务系统干部。特色培训扩大覆盖面,全年共完成干部培训236期,共培训35410人次。
五、干部任用和考核
1986年,路局和政治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领导干部考核工作的联合通知》,组织部和人事处共同对7个分局、6个二级机构和32个基层领导班子的301名领导干部进行考核,表彰优秀领导干部194名,调整党群领导干部33名和行政不称职的干部27名。考核中,在哈、齐分局,局直属机关党委、中级人民法院等单位,运用20项数据测评的方法,对被考核的干部在德、能、勤、绩方面有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为干部考核探索一条新路子。
1987年,路局制订《关于干部考核工作的暂行规定》和《局机关行政干部考核暂行办法》,对分局级单位领导干部和局机关处、室领导干部及局直单位的党群干部进行全面考核。通过述职报告、民意测验、民主评议、个别谈话等形式,考核385名领导干部,表彰50名优秀领导干部,调整42名领导干部。此外,还在局机关1238名各类干部中实行“日记实、月考评”制度,加强机关干部的日常考核。全局考核干部的经验在铁道部召开的全路干部工作会议上做介绍。
1988年,路局针对不同单位、不同职务、不同类别的干部确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并实行干部考核“三公开”,即公开考核内容、标准和办法;公开述职和答辩;公开考核结果。从此打破以往干部考核的封闭式做法。全年共调整领导干部340名,其中属不称职的处级干部4名,有3名降职安排、1名专门从事技术工作。为适应和深化干部制度改革,优化领导干部结构,制定《领导干部交流暂行办法》,人事处会同组织部,对公安系统9个处级单位的领导干部进行考核并交流,共交流12名领导干部,其中党政交流5名、异地交流7名。
1989年,路局干部考核工作结合运输安全生产,采取定期、日常和冬运跟踪考核等方法,先后对7个分局、27个行车主要站段、28个局直单位2375名干部(包括党群干部475名)进行年度考核。按照“两清一考”(清理、清查、考察干部队伍)的要求,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严格考察。为保证干部考核有所遵循,还制定30项领导干部岗位职务规范,为准确掌握考核标准提供依据。结合干部考核和班子调整,继续交流领导干部201名,其中横向交流40名,党政之间交流91名,上下之间交流70名。下发《关于建立专业技术干部定期考核制度》的通知,规定每年进行一次年度考核,5年进行一次终期考核。全局共考核27140名专业技术干部。
1990年,路局制订《行政中层干部考核办法》《干部日常、定期、任用考核规范》《关于实行领导干部交流的通知》等文件。结合局中心工作,侧重对干部抓安全、路风、“三标”(学标、兑标、达标)等方面的工作状态及作用情况加强考核。共考核393名干部,对局管的18名领导干部进行交流,其中党政交流2名、异地交流4名、上下交流1名、横向交流11名。
1991年,路局在7个分局中实行干部计划管理,根据干部的需求预测,制订全年干部调整和考核计划。总结安全百日考核经验,探索干部考核与安全生产紧密结合的途径,并组成调研组先后两次深入齐分局及所属站段,总结齐分局百日安全考核的具体做法,得到铁道部人事司的肯定。
1992年,路局干部考核工作着眼于为经济建设服务,为运输生产提供组织保证的指导思想。配合铁道部对7个分局的部管领导干部两次进行全面考核。经过与204名不同层次的干部个别谈话和840名机关、站段领导干部推荐的基础上,严格考核筛选,对部分接近或达到离退休年龄的主要领导干部的接替人选向铁道部提出方案。为促进全局“三经”(多经、外经和集经)事业发展,对“三经”第一管理者进行考核,选拔配备8名分处长(多经5名、外经2名、集经1名)。此外,还加强试用期满干部的考核,给8名试用期满干部办理定级手续。
1993年,路局对29个局直单位领导班子进行定级考核,召开述职报告会17次,个别谈话、民意测验、听取意见共接触700余人,考核81名领导干部,对其中12名进行重点帮助。
1994年,路局组成考核组,对7个分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一次全面考核。突出以下看上、量化考核、政绩考核的方法,检验班子和干部的作用。最后认定7个分局班子中,作用好的有3个,占42.9%;作用比较好的有4个,占57.1%。在被考核的89名班子成员中,作用突出的有16名,占18%;作用比较突出的有66名,占74.2%;作用一般和较差的有7名,占7.8%。并对领导干部进行调整,免除3名正处级、5名副处级干部领导职务,在全局各级干部中引起震动。
1997年,路局进行领导干部公开招聘尝试。在局运输处进行公开招聘部门领导干部。
1998年,路局先后对《哈尔滨铁路局关于进一步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意见》等10项干部制度改革工作进行系统设计,确定3年改革目标。其中《哈尔滨铁路局关于进一步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意见》以哈铁委联〔1998〕107号文件形式下发。在具体实施上,路局干部制度改革走在全路先进行列。在全路率先实行工聘干《干部资格证书》制度,下发《从工人中聘用干部实施办法》的通知。推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办法,在两级机关补充缺员上,原则上都采取公开招聘的形式选人用人、择优补充。局机关正、副科职岗位缺员需要补充时基本上都采取在部门内部竞聘上岗的办法进行补充。全局共有22个职务、104个岗位公开招聘干部801名,其中处级3人,科级26人,其他775人;有22人职务、132个岗位采取竞聘上岗方式,择优选用1371人,其中处级3人、科级128人。同时,在牡丹江分局进行不再确定干部行政级别的试点;试行领导干部资产经营目标否决考核办法,把资产经营目标考核结果,作为各级班子评先、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主要责任人原则上就地免职,不得再担任领导职务。共有24名领导干部因经营债务问题被勒令下岗清欠,其中处级7人,科级65人。
1999年,路局进一步完善机关科职干部竞争上岗工作。路局机关共有14个部门49个缺员岗位在补充人员时进行公开竞争上岗。局机关实施竞争上岗的部门有35个,占全机关部门总数的67.7%,竞争上岗人数占年度提职干部的71%。
2000年,路局积极稳妥地推荐人事干部制度改革,逐步扩大和加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范围和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同时积极推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组织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试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加大两级机关干部竞聘上岗、公开招聘工作力度。下发《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公开招聘暂行办法》,确定局、分局级及公检法(两级)机关干部缺员和岗位出现空缺,原则上一律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
2001年,根据中央和铁道部的有关规定,按照局党委和路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通知》要求,局直接组织局建设处副处长、局工程监理公司副总经理、局党校副校长、绥化公安分处分处长和外经公司副总经理5个岗位6名领导职务的公开选拔。全年,全局共有15个处级领导岗位实行公开选拔,有187人参与公开竞争,有22人通过竞争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局机关共有4个部门23个科职岗位进行竞争上岗,有23名同志走上科职干部岗位,全年竞争上岗人数占提职干部的30%。根据中央和黑龙江省委的有关精神,路局制定下发《哈尔滨铁路局领导干部管理细则》《哈尔滨铁路局选拔任用干部责任制》《哈尔滨铁路局调整不称职领导干部暂行规定》和《哈尔滨铁路局领导干部谈话制度》,建立并实行“推荐干部责任制”“考察干部责任制”“决策干部责任制”和“决策干部失误追究责任制”,对因推荐、考察和决策失误造成用人不当的要相应追究推荐者、考察者和决策者的连带责任。进一步明确“不称职领导干部标准”,推行“领导干部辞职制度”,敞开领导干部“下”的出口,促进干部能上能下机制的有效运作。根据《哈尔滨铁路局领导干部任前公示暂行办法》要求,在全局范围内推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工作。全年,全局先后对411名提职领导干部进行任前公示。探索公司制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方式,路局制定《哈尔滨铁路局公司制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和《哈尔滨铁路局关于试行企业分配激励机制的指导意见》,探索开展机关干部“双向选择,竞争上岗”试点工作。
2002年,路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为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全年全局有19人通过公开选拔走上领导岗位。路局直接组织政策法规处、车辆处、教育处、采购批发站、体协秘书处6个正、副处职岗位的公开选拔工作。创新干部管理机制。印发《无记名投票表决任用干部的暂行规定》《关于加强和改进干部考察工作的实施细则》《公司制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关于试行企业领导人员分配激励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对82本大学生实施双向挂职培养的意见》《落实干部安全负责制实施措施》《委派财务(审计)人员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工作的补充通知》等8个有关干部管理方面的制度和办法,并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参与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组建。根据部下发的《公司制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提出“齐齐哈尔铁路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黑龙江中铁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意见,向两个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推荐国有股董事和监事,以批复的形式确认经选举进入董事会、监事会的职工股董事、监事,并按照公司制企业的要求办理11人的任职审批手续。5月下旬,参与对哈铁建设集团、工业总公司瑞兴股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运作情况的调研,提出指导性意见,进一步推进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运作。研究提出《关于组建昆仑大洒店有限责任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拟用人选方案》,确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副总经理及职工股权代表的拟用人选,待有关会议讨论通过后实施。扩大公开招聘范围。在两级机关补充干部时,加大公开招聘的力度。全局共有505名干部通过竞争走上新的岗位。建立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建立公选竞聘优秀人才储备制度。
2004年,路局形成以《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办法》为龙头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规则》《选拔任用干部工作责任制》《机关干部管理细则》《机关科职干部公开推荐竞争上岗实施办法》《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办法》《机关公选竞聘优秀人员储备管理暂行办法》《主要行车部门岗位任职标准》《运输调度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干部人事系统人员选任管理暂行办法》《干部交流换岗工作暂行办法》《局驻段(厂)机车车辆验收室干部管理办法》等制度,组织建立了《公开选拔(招聘)干部试题库》。对全局运输主要站段班子全员考核、对局驻段(厂)验收室干部全员考核、对基层站段推进全员“双定”,全面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局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层次不断提高,竞争上岗范围不断扩大,公开招聘成为补充两级机关缺员的主渠道。路局制定实施《无记名投票表决任用干部暂行规定》,先后在哈尔滨铁路公安局及其所属系统、齐齐哈尔铁路运输职工大学、佳木斯分局进行“票决任用”制度试点。着眼于创新领导体制,实现党政合力共为,推行《运输生产车间党政干部复合分工、交叉任职办法》。对现行文件、规定进一步清理、修改、补充,进一步建立健全“干部人事工作者言行规范”“干部人事工作标准规范”和“公道正派经常化建设工作规范”三大长效机制。
2005年,路局适应直管站段对干部作风建设的客观需要,加大对干部的考核力度,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行为的规定》《关于严肃干部纪律的通知》《关于严肃干部工作纪律的局长令》。“3·18”前对全局84个运输站段领导班子进行考核,全面掌握领导班子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