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流通趋于正常
1985年末,全省城镇市场货币流通量为20.8亿元,比上年增加3.82亿元,增长22.5%,占全省市场货币流通总量42.2%,比1980年以来的平均增长速度(剔除货币流通量增长过猛的1984年)高4.1%。全省工业总产值增长11.3%,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19.1%,增长幅度分别比上年大1.7%和2.3%,而货币流通量的增长幅度则比上年小21.8%。1985年的增长幅度比基本正常年分的平均增长幅度大,主要是由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商品流通渠道纵横交错,货币流通渠道迂回曲折,客观上要求货币需要量增加。如果扣除集团单位库存现金增加部分,当年货币流通量实际只增长了15.31%,低于商品零售额的增长率。因此,可以认为城镇市场货币流通状况趋于正常。其主要标志是:
一、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归行速度加快。城镇市场货币流通量同社会商品零售的比例为1:7.08,高于上年1:6.09的水平;全省工商银行的货币归行速度为9.07次,比上年加快了0.44次。
二、城镇净流入货币大幅度增加。由于商品供应较为充足,货币净流入城镇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3%;通过工商银行净回笼货币比上年增加2亿多元,扭转了上几年货币回笼连年下降的局面。
三、市场承受住了物价和工资改革的压力,货币保持了基本稳定。基本保证了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反映在集市贸易上的商品价格基本上与国营牌价接近,个别的农副产品还略低于国营牌价。由于居民货币收入的增长与物价变动的比例比较适应,以及国家调高储蓄存款利率,使消费者的购买心理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