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养羊数量下降趋向好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政策放宽,群众养羊积极性很高,出现全省性的“养羊热”。1982年末,羊只存栏达到381.8万只,创历史最高水平,比建国初期增长37倍,数量和质量居全国第四。养羊经济收入约1亿元,平均每个农户养羊收入达25元以上,但自1983年起,由于农产品提价,羊产品价格下降,销路不畅,农民养羊积极性受到挫伤,造成养羊生产连续下降。1983年末存栏316.6万只,比上年下降17%;1984年年末存栏248.2万只,下降21.6%,1985年末存栏229.7万只,比上年下降7.5%,羊存栏三年下降39.8%,产毛总量(1985年)750万公斤,三年下降62.5%。
    养羊生产的下降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视。胡耀邦同志和万里同志作了批示,要求调整政策,采取措施,促进发展。1985年省召开两次养羊座谈会、一次全省电话会议,研究、部署和解决养羊头数下降的问题。省农行拨出专项贷款404万元,各县自筹226万元,扶持群众养羊。为了解决种羊不足问题,省畜牧局采取补贴的办法,从各种羊场调拨种羊830只,分配给养羊重点县搞人工授精。五月份,省里又对羊毛收购价格做了调整,细毛及改良毛上浮20%,半细毛上浮30%。多数县发了关于发展养羊生产的决定,采取了划给饲料地、采草场,组织专业户进山放牧,有的村屯用提留金建了药浴池,办配种点等措施,解决了群众养羊生产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养羊生产的形势开始好转,下降幅度逐渐减少,经济效益有明显提高。1985年初比上年同期下降21.6%,一季度缩小到15.0%,二季度缩小到9.2%,三季度缩小到8.5%,年末缩小到7.5%,并且有齐齐哈尔、牡丹江等27个市县养羊头数由转降为升。